旱金莲繁殖方法
旱金莲繁殖方法,旱金莲换盆移栽方法及注意事项?
(1)种子繁殖秋季种子成熟时采集成熟的果实,置清水中揉搓,漂去果皮及杂质,捞出沉入水底的饱满种子,晾干贮藏备用。秋季可随来随种。如果第二年春播,可用砂藏法处理种子越冬,春季开冻后再插。在苗床上开行距用厘米宽的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盖3厘米厚的土,压实,10天左右出苗。苗期要加强田间管理,当年秋季或第二年春季幼苗可定植于生产田。每亩播种量约1-1.5千克。
(2)扦插繁殖金银花藤茎生长季节均可进行扦插繁殖。选择藤茎生长旺盛的枝条,截成长30厘米左右插条,每根至少具有3个节位,摘下叶片,将下端切成斜口,扎成小把,用植物激素IAA500毫克/千克(500PPm)浸泡一下插口,趁鲜进行纤插。株行距150厘米X150厘米,挖穴,每穴扦的插3-5根,地上留1/3的茎,至少有一个芽露在土面,踩紧压实,浇透水,1个月左右即可生根发芽。也可将插条先育成苗子,然后再移栽大田。
旱金莲夏天换盆?
夏金莲换盆的时间以4-5月或者9-10月为最佳,夏天换盆要注意以下几点
1、水肥管理。在换盆之前让土壤保持半湿的状态,湿度控制在50%就可以了,换盆之后旱金莲会有2-3天的缓苗期,此时不能马上浇水和施肥,等到缓苗期过后再适当的喷水,之后再按照旱金莲的养殖方法进行正常的浇水和施肥即可。
2、环境阴凉。换盆后应该将旱金莲放在比较阴凉的地方,保证有一些散射光照射即可,不要让它处于阳光下,否则很可能会因为光照强而在缓苗期的时候就有叶子萎蔫。等到1周后视气温情况增加光照,另外还要注意环境要比较通风。
3、合理繁殖。在换盆移栽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根据需要进行繁殖,此时旱金莲的扦插方法是非常有用的,将植株上剪下来的枝叶经过消毒处理后,斜着插于培养土中,保持土壤湿润、温度20-25度之间,一周左右就可以生根,长叶之后可以移栽。
旱金莲的小尾巴是怎么回事?
别具特色吧!旱金莲夜如碗莲,花似舞蝶,茎蔓环绕,别有一番风趣。
旱金莲也叫金莲花,原产自南美。耐凉爽而怕寒冷,喜阳光,花和叶的趋光性较强,栽培的时候应该经常转一下花盆,这样就可以保持正常的生长,不能过湿或者是受涝,适合排水良好的沙壤土。
旱金莲的栽培也很有讲究。盆栽时,选择腐叶土、园土和礱糠灰等调制。浇水讲究干湿适度,如果过干,叶子会发黄;如果过湿,根会容易腐烂。要定期施肥,但是肥量多少也有要求,如果施肥过多,枝叶只会徒长,就会影响到开花。夏季高温时节需要作适当的遮荫降温,这样可以延长花期。上架之前,除了留下主蔓和粗壮的侧蔓外,需要摘心,这样才能产生更多的分枝,使得叶茂花多。
旱金莲的繁殖方式包括播种和扦插。露地种植,可以在春天晚霜后在露地上直接播种,在室内盆播时也是在早春,到天气转暖时再定植。播种前,先用40到45度的温水把种子浸泡一天,播种后,温度要保持在18到20度之间,一周以后就能发芽。扦插繁殖也是在春天,室内的温度最好在16度左右,插穗最好选择基部生出的新枝,每个插穗要有3-5个芽,去掉下边的叶片,扦插后注意遮荫,还要保持土壤湿润,大概2周时间就能生根。
旱莲有苗吗?
旱莲可以用种子繁殖也可以扦插,有苗!
旱金莲性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生长适温为18—24摄氏度,怕夏季高温,也不甚耐寒,喜疏松肥沃土坑壤。因为3月播种,7月—8月开花,9月播种则春节开花(也可以用扦插的方法繁殖,扦插气温在16摄氏度以上就行,容易生根成活)。
旱莲花期为一月左右,开花时只有花而无叶,开出的花和水中的莲花完全一样,只是生长在旱地的树上,所以叫旱莲。
清朝的宫廷里都种了哪些域外观赏植物?
【文藏来答】十八世纪正是清王朝最辉煌的时期,疆域内外的物产逐渐汇聚到了宫廷。通过清宫旧藏档案《圆明园内工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抄本就可以一窥圆明园当时种植园林植物的种类。
清 唐岱、沈源合绘 圆明园四十景图咏册之「镂月开云」绢本设色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
除此之外,清宫所用的园林植物还有一部分来自域外,它们有的是藩属国进献的贡物,还有的则是通过西方传教士引入宫廷的西洋花卉,许多都被描绘进了当时创作的清宫绘画中。在今天缺少此类植物文献记载的情况下,这些绘画将是研究域外植物流入清宫的重要材料,它也将对十八世纪中国与世界的植物交流提供重要的线索。
清 郎世宁 海西知时草图轴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上述提到的域外植物多由欧洲人引入,清宫习惯称这类植物来自于「海西」,清宫对「海西」花卉的引入正是源于乾隆皇帝对西洋风格园林景观的兴趣,而乾隆早期的宫廷中有一位传教士—法国耶稣会士汤执中正满足了乾隆皇帝对「海西」花卉的诉求。
汤执中来华的目的除了传播福音外,另一个重要的工作是帮巴黎皇家植物园园长裕苏搜集中国的植物标本和种子,他瞅准时机,向皇帝进献了两株含羞草。这种植物的叶片随着触动而闭合的神奇特性立即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兴趣,欣赏之余皇帝命郎世宁将其描绘下来,这就是《海西知时草图》。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檀罗结”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桂竹香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朝阳凤”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中植物为旱金莲
乾隆皇帝之前并没有见过这么神奇的植物,他作诗声称含羞草叶片被触动而闭合的现象类似于他之前收藏的一块灵珀,这块琥珀「中有小草,茎叶花萼随冬夏两至以渐枯荣」。(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二集》卷四十三)他将这块神奇的灵珀视作可以与指佞草「屈轶」、嘉禾相媲美的祥瑞之物,而现在又看到了具有类似现象的含羞草,自然会大为感叹。汤执中因为在培养含羞草时展现出了植物学方面的专业性,从而被皇帝从造办处玻璃厂转调到皇家园林管理、种植花卉,他借这一机会为清宫引进了一些域外观赏植物。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瑞珠盘”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冠状银莲花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晓云酣”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冠状银莲花
其中有一些在清宫种植成功,它们的形象被当时的宫廷画家描绘了下来。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海西集卉》册,这是余省在乾隆二十二年(一七五七年)所创作的一套反映清宫所植域外观赏植物的画册,共八开,纸本设色,共描绘八种域外观赏植物,每开均有于敏中(一七一四年〜一七七九年)行书的对题,主要记录了该植物的法语名音译以及植物形态特征等。此外这些域外观赏植物在流入清宫前后都已经有了中文名称,尤其是《海西集卉》中的八种植物,每一种都被取了三个字的名称,这类似于当时清宫给菊花或牡丹不同品种所取的名称,很富有诗意且展现出了该植物的一些特征—尤其是花色与花型,但是直接从名称上并不能使人知晓它们具体是哪种植物,这些名称之后也没有再出现在文献里。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茜秋霞”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花毛茛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镂金英”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花毛茛
相反万寿菊、紫茉莉、晚香玉、西番莲这类名称直到今天还在被使用,这也可以从一个侧面说明《海西集卉》中的八种植物很有可能在清宫中并没有继续繁殖培育成功,随着这些草本植物的消失,它们的绘画减少了,名称也逐渐被人遗忘。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白香芸”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罗勒
清 余省 海西集卉册之“紫香芸”纸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图中植物为罗勒一紫色叶栽培品种
另外,《海西集卉》中八种域外观赏花卉在清宫昙花一现,很有可能和汤执中的逝世有关。在他去世之后,这种播种技术以及生长期的管理不一定能被皇家园林里的花匠们掌握,更重要的是,汤执中的去世也使这些花种的供应中断。以上诸多原因导致了《海西集卉》中这些域外植物在清宫消失,好在余省在汤执中生前最后一年将这些植物及时地描绘了下来,使得人们能了解这些域外植物进入清宫的历史。
清 钱维城 西番莲海棠扇面 故宫博物院藏
早在清初,宫廷就开始从西方引入域外观赏植物,这些植物是欧洲本土观赏花卉或当时西方人探索美洲时发现的,它们在中西方交流的背景下被引入清宫,在长期的栽培观赏中,许多域外观赏植物融入清宫文化,它们的形象被宫廷画师巧妙地用于表达中国式的美好寓意。这些图像见证了清帝国在康乾时代的辉煌、反映了当时清宫对西洋趣味的关注和接纳,也为东西方园艺植物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
原文作者:王钊(作者系:四川大学文化科技协同创新研发中心专职博士后)
原文来源:《紫禁城》2018年10月刊《殊方异卉——清宫绘画中的域外观赏植物》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删减)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