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雏器是什么(孵化鹌鹑的方法有哪些)
育雏器是什么,谁能告诉我一斤鹌鹑蛋大概多少个?
1、一斤大概是40个左右。
2、鹌鹑蛋的吃法非常多,可以炒、煮、蒸、煎,或做汤食用,味道都很不错。但以蒸或煮的方式吃最营养,消化吸收率基本可以达到100%。普遍的做法就是将鹌鹑蛋冷水下过,煮熟晾凉剥皮食用。对于婴幼儿、老年人食用时,可以将鹌鹑蛋蒸成糕,食用起来既方便又容易消化。
3、鹌鹑的肉和蛋可辅助治疗浮肿、肥胖型高血压、糖尿病、贫血、肝大、肝硬化、腹水等多种疾病。鹌鹑肉和鹌鹑蛋中所含丰富的卵磷脂和脑磷脂,是高级神经活动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具有健脑的作用。
4、孵化鹌鹑的方法:(1)选择体型小、抱窝性强的母鸡代孵,一次可孵种蛋30牧~40枚。孵化前期,当母鸡离巢吃食时,如果气温较低,应在窝上加盖棉毯等保温。孵化过程中要防止母鸡踏破种蛋。(2)用鸽子代孵,每次可放入孵种蛋6牧~8枚。在鸽子下蛋后准备孵化时将鸽蛋取出,放入鹌鹑蛋即可。雏鹑出壳后,要及时将其取出放入育雏器内。
鸡的出雏盘是怎样的?
种蛋孵化至18天,要将种蛋落盘。落盘后要按种蛋孵化的温度与湿度要求来控制温度和湿度,温度适当降低,而湿度适当增加,以利于出雏。
为保证有足够湿度,应适当增加水盘数量,保持水盘内的清洁,以利水分蒸发。
鸡种蛋孵化至第20天即开始出雏,满21天出雏完毕,鸡雏出壳后,在出雏器内要停留至羽毛干透,而后取出,放入育雏室或箱中。
拣雏过早,幼雏羽毛未干,对环境适应性差;捡雏过晚,幼雏羽毛干后,即可活动,则雏可能自行爬出,掉入水盘淹死。
出雏期间应尽量少开照明灯,只在捡雏时开灯,以免幼雏爬行时损伤关节。一般3小时捡雏一次,经常开门捡雏也会影响设备里面的温度湿度。
怎样预防雏鸡的早期死亡?
你好本人也有过养鸡的经验,
首先分析雏鸡死亡原因
从种鸡群考虑:
1、遗传性疾病的检查
2、孵化过程:孵化场所有没有被污染
3、商品代鸡舍是否彻底消毒
4、养殖环境是否良好,周围的疫情和生物安全体系的建设。
经过以上死亡原因分析做到以下几点可减少雏鸡死亡
1、 保持适宜育雏温度。母鸡带小鸡的需要注意加热保温,温度要均匀平衡,保温标准如下:育雏器饲养的,1-3日龄30-32 ℃,4-10日龄27-30 ℃,11-20 日龄的22-25℃;育雏室饲养的1-3日龄的27-28 ℃,4-10日龄25-26 ℃,11-20 日龄23-24 ℃,21-30 日龄20-20℃,31-45 日龄18-19 ℃。要经常观察鸡群动态。温度适当,雏鸡活泼好动,追逐嬉戏,休息时一个靠一个平铺在垫物上,食欲好,饮水适度,粪便正常,羽毛光滑。 温度偏低时, 雏鸡密布在热源周围,或挤拥于一角,不思饮食,并发出急促的“叽叽”声,温度偏高,雏鸡远离热源,伏在地面,两翅展开,张口喘息,大量饮水,食欲差或不食。
2、 用配合小鸡料喂雏鸡,保持足够营养。雏鸡消化器官容积小,消化能力弱,生长发育快,对饲料要求高,所以按照雏鸡的营养需要,饲料来源种类,因地制宜地配合雏鸡日粮或购进小鸡全价配合饲料饲喂雏鸡,才能保证雏鸡营养需求,正常生长发育,提高成活率。饲养雏鸡日粮配方适量加些青菜,10日龄前每百只加一个鸡蛋。
3、 及时防治疫病。农家饲养雏鸡,及时做好防疫工作,是育雏关键一环,要认真做好几项工作。
①认真做好场地、用具消毒。可用千分之一强力消毒灵或百分之一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后冲洗干净才使用。
②预防鸡白痢病。 雏鸡白痢病2周龄内死亡最多,预防白痢病15日龄内要在雏鸡饲料中添加万分之二的呋喃唑酮。出现白痢病时治疗,可用下列方法:土霉素,金霉素,四环素按千分之二加入饲料喂鸡。千分之二金霉素混料或饮水。
三四天的小鸡该怎么养?
一般刚刚出生的小鸡、小鸭或者小猪都怕冷,所以它们都有聚群取暖的习惯。现在的育雏器都有温控器,都要保持室温30℃左右的。建议给它们增加一个红外线灯泡取暖或者用其它方法升温。
小鸡苗到家之前需要准备哪些预防药品?
温度是育雏的最主要的条件,它与幼雏的体温调节、采食、饮水及饲料的消化吸收等都有关。在整个育雏期间,温度必须高低合适、平衡均匀;切忌忽高忽低、变化激烈。温度是否合适可通过雏鸡的表情和行动观察出来,如温度适宜,雏鸡外表活泼、食欲良好、行动自如、饮水适度、羽毛光滑整洁,雏鸡均匀散布在育雏器的周围
入雏第一天湿度低时,要在炉火上烧水以提高湿度,防止雏鸡脱水。
雏鸡体温高,呼吸快,代谢旺盛,呼吸时排出较多的二氧化碳,加之粪便中尚有部分未被利用的养分,这些养分在微生物、水、温度的作用下,分解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氨和硫化氢,若不及时采取通风措施,这些有害气体将严重超标,影响雏育的生长发育,甚至造成死亡。在通风的同时注意保持室温,并避免贼风及冷风直接吹向雏鸡。
白天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夜晚采用人工光照,光照强度以雏鸡能找到料盘和饮水器为原则,过强不但影响鸡的休息,还易引起啄羽、啄肛等现象发生。
鸡群的密度过大会令育雏室内空气浑浊,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气味浓,卫生条件差,易感染疾病。雏鸡吃食拥挤,抢水抢食,也会饥饱不匀,影响生长发育。若鸡群密度过小,房舍及设备的利用率降低,育雏成本提高,影响饲养效益。适当的密度是保证鸡群健康、生长发育良好、均匀整齐的重要条件。密度的大小可根据鸡舍的构造、育雏的方式、通风条件、饲养管理水平、雏鸡的用途等情况来确定。一般初期为50~60只/m2左右,之后随着日龄增加,雏鸡体重不断增长,要求及时分群,逐步降低饲养密度,给雏鸡充分的生活空间。
由于雏鸡代谢旺盛,生长快,必须保证供给全价饲料,尤其是日粮中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同时要求饲料颗粒大小适中、易消化。
搞好卫生既可减少发病,又能提高雏鸡生长速度。主要措施有:①对同一育雏室的雏鸡,采用全进全出制度。②育雏室和用具清洗和消毒每批鸡移出后都应进行一次。③勤换垫料,保持室内干燥。④鸡粪堆积发酵处理。⑤其他:如搞好防鼠工作;谢绝人员参观保持环境安静等。
预防疾病的发生,除保持禽舍良好的卫生环境外,广大乡村养殖户还须防止鼠类与昆虫对雏鸡的伤害及传播疫病。采用自己配料的养殖户,要注意饲料的品质和保存,对陈旧变质及发霉饲料坚决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