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什么情况下杀轮虫

什么情况下杀轮虫

时间2023-01-12 14:51:04发布人民日报分类水产浏览53
泥鳅鱼水花下塘开口饵料及其培育方法是泥鳅人工繁殖中最核心的技术之一,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饵料可以保持泥鳅水花下塘的成活率在60%以上。利用生物菌肥培养泥鳅水花适口易得的生物饵料一一轮虫,2、泥鳅鱼水花下塘最佳开口饵料的培育方法本培育方法包括下列...

什么情况下杀轮虫,泥鳅水花开口方法?

泥鳅鱼水花下塘开口饵料及其培育方法是泥鳅人工繁殖中最核心的技术之 一,直接决定泥鳅鱼苗培育的成活率高低。

现有泥鳅鱼水花下塘开口饵料是

1、 豆浆,就是把黄豆用水泡胀,然后用豆浆机或钢磨磨浆后投喂。

2、 蛋黄浆,就是用煮熟的鸡蛋或鸭蛋蛋黄磨浆投喂。

3、 奶粉,用牛奶粉或其它奶粉化浆投喂。

4、 肥水下塘,用粪肥或其它有机肥在池塘中沤肥,培养浮游生物供泥鳅苗 摄食。

5、 混合投喂,用豆浆、蛋黄浆、奶粉和蚯蚓浆等多种饵料混合投喂。 其缺点和不足是

1、 豆浆,颗粒细小,植物蛋白,污染水体,营养一般,不能满足泥鳅苗的营

养需求。

2、 蛋黄浆,颗粒细小,动物蛋白,污染水体,营养一般,不能满足泥鳅苗的 营养需求。

3、 奶粉,颗粒细小,动物蛋白,污染水体,营养全面,早期可以部分满足泥 鳅苗的营养需求,中后期不能满足泥鳅苗的营养需求。

4、 肥水下塘,动物蛋白,污染水体,营养全面,早期不能满足泥鳅苗的营养

3需求,中期可以满足泥鳅苗的营养需求,后期不能满足泥鳅苗的营养需求。

5、混合投喂,颗粒细小,污染水体,动植物蛋白皆有,营养全面,可以满足

泥鳅的营养需求,但适口性差,培育泥鳅苗成活率低。

采用上述泥鳅鱼水花下塘开口饵料其成活率在0-30%之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缺点和不足,提供一种泥鳅鱼水花下 塘开口饵料及其培育方法。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饵料可以保持泥鳅水花下塘的成活率在60%以上。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通过研究泥鳅水花比其它一般鱼类水花口裂小而摄食能力差的特点,利用生 物菌肥培养泥鳅水花适口易得的生物饵料一一轮虫,满足泥鳅水花下塘时的饵料 需求,提高泥鳅水花下塘的成活率。

1、 泥鳅鱼水花下塘最佳开口饵料

泥鳅鱼水花下塘最佳开口饵料是轮虫;只要水中有足够的轮虫密度,泥鳅水 花下塘的成活率可以大大提高。

2、 泥鳅鱼水花下塘最佳开口饵料的培育方法 本培育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① 在水花下塘之前,清理池塘淤泥,对池塘彻底消毒,杀死有害细菌和病

毒;

② 再向水中投放适量的生物菌肥;

③ 等水中产生适量密度的轮虫后投放泥鳅水花。

3、 工作原理

利用泥鳅水花下塘最佳的开口饵料是轮虫这一特点,用生物菌肥人工培养轮 虫满足泥鳅水花的需要。由于生物菌肥分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有机质,不仅可以通 过光合作用生产氧气,增加水中溶氧;而且可以通过繁生大量的细菌满足轮虫的 营养需要。

本发明具有下列优点和积极效果

1、培养的饵料全部是生物饵料,营养全面;2、 利用细菌培养泥鳅鱼喜欢吃的轮虫,适口易得;

3、 生物菌肥可以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保持水质清新;

4、 细菌可以加速分解水中的有机质,减少水体污染和溶氧消耗;

5、 细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分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促进水体中物质循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详细说明

1、 本方法的细化

步骤②中,所述的"适量"是指根据泥鳅水花下塘的密度,决定投放生物菌

肥的多少。 一般是每亩池塘投放10公斤EM菌肥,下塘50 60万泥鳅水花。

所述的"生物菌肥"是指EM菌,EM菌为有效微生物群的英文縮写,由光合 细菌、乳酸菌、酵母菌等5科10属80余种有益菌种复合培养而成。

2、 实验及其结果

每年5-7月我所都要进行泥鳅水花的培育工作,本方法己在本所泥鳅繁殖场 多次试验。

三、实验结果

1、 4年成活率统计

时间(年)2006200720082009

受精率(%)61%65%70%77%

2、 2009年6-7月成活率统计

下塘量(万)收获量(万)成活率

一10075. 575.5%

一12092. 577%

二15011778%

合计37028577%

权利要求

1、一种泥鳅鱼水花下塘开口饵料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选用泥鳅鱼水花下塘最佳开口饵料是轮虫,培育方法包括下列步骤①在水花下塘之前,清理池塘淤泥,对池塘彻底消毒,杀死有害细菌和病毒;②再向水中投放适量的生物菌肥;③等水中产生适量密度的轮虫后投放泥鳅水花。

2、 按权利要求1所述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②中, 所述的适量是指每亩池塘投放10公斤生物菌肥,下塘50 60万泥鳅水花; 所述的生物菌肥是指EM菌。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泥鳅鱼水花下塘开口饵料及其培育方法,涉及一种泥鳅鱼饵料。本发明选用泥鳅鱼水花下塘最佳开口饵料是轮虫,培育方法是①在水花下塘之前,清理池塘淤泥,对池塘彻底消毒,杀死有害细菌和病毒;②再向水中投放适量的生物菌肥;③等水中产生适量密度的轮虫后投放泥鳅水花。本发明培养的饵料全部是生物饵料,营养全面;利用细菌培养泥鳅鱼喜欢吃的轮虫,适口易得;生物菌肥可以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保持水质清新;细菌可以加速分解水中的有机质,减少水体污染和溶氧消耗;细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中分解的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促进水体中物质循环。

文档编号A01K61/00GK101647420SQ20091027213

公开日2010年2月17日 申请日期2009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09年9月18日

发明者杰 印, 燕 李, 林莹莹, 邢祥林, 阮协成, 陈小奇 申请人: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

水体为何浑浊?

养殖过程中,水体为何浑浊?

养殖过程中,多种原因会引起水体浑浊。有的是好的信号,大部分是危险信号。

天气、水质、水生动植物、微生物、藻类、虫等等条件改变,都可能引起养殖水体变化。

根据水体浑浊的原因,这里将水体浑浊归为几大类:一是天气因素;二是设施因素;三是生物因素;四是管理因素。

天气因素

1、 大雨、暴雨等频繁,导致冲刷入池塘的泥土、有机质增加,引起池塘浑浊。

2、 高温、气压低的天气,水中溶氧含量下降,水生生物不安、骚动,导致水体浑浊。

设施因素

1、 增氧设备安装不合理,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气设备,曝气盘的高度太小,导致曝气管距离池塘底泥过近。开动底部曝气增氧机时,容易导致底部物质悬浮,引发池塘水体浑浊。

2、 池水过浅,开动增氧设备,导致底部沉淀物悬浮,容易引发水体浑浊。

3、 新开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机质。池塘养殖水体中容易缺乏营养元素,导致藻类生长困难;再加上水浅,在风力、增氧机的搅动,容易造成水体浑浊。

生物因素

1、放养密度过大。养殖密度过大,生物搅动剧烈,导致水中有机质的悬浮,养殖水体的透明度低,水体浑浊。

鱼塘中,特别是底层鱼养殖密度过大,多见于乌鱼,黄颡鱼等池塘,经常发生养殖水体浑浊。

虾塘内就更普遍,因为虾是栖底水生动物。

2、 养殖水体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的原生浮游动物大量繁盛,大量浮游动物摄取摄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体藻相难以形成优势种群。水体中水藻藻种减少,水体失去藻相而显得浑浊。

水中轮虫类、枝角类、扰足类大量繁殖,将藻类吞噬殆尽,水体净化能力大幅度降低,造成所谓“白浊水。”

白浊水水色为最坏的水色。以肉眼即可看到悬浮于水中的无数小白点,这些小白点多为浮游动物。在静止或无风的水面,常可看见这些生物聚集于此,以丝状漂浮、或旋转。其主要种类为原生动物的绒毛虫、轮虫、聚缩虫等,形成白茫茫一片,被称为“白露水”。

3、水中严重缺肥、或水体营养不均衡。因池塘营养成分严重不足、或肥水产品营养不平衡,使水体中营养元素部分缺乏、不均衡,藻类因营养失衡而无法正常生长;或优良藻种缺乏;或者是缺乏营养向肥效转化的转化物,如优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难以形成良好水色。进而产生浑浊的现象。

4、 养殖水体偏瘦,藻类严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于水体上下层温度发生较大的变化,导致水体产生较强的密度流。底层的沉淀物随着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悬浮,很快就会形成泥浆水。

5、 水生动物采食。此现象是在栖底水生动物较多的情况下,经常在投料时发生。如虾塘,在投料后,料线周围的水立即开始变浑浊。这是虾在采食、争食时的正常现象。

这也作为一个参考指标,一般虾养殖30天以后,如果投料后水不“泛浑浊”,经常是一个不好的信号——虾少。但这种水底“泛浑浊”的现象,在投料后1个小时内,就会逐渐消失,水体恢复正常水色。这证明虾活力旺盛,采食正常。

管理因素

管理实际上是最大的影响因素,而且实际操作时经常忽略,做不到位。

1、 悬浮有机质过多。杀菌消毒后破坏水体菌相未及时补充有益菌,缺少菌种及时分解有机质。导致水体的悬浮有机物过多而引发水体浑浊。

2、 摄食不足引起。一般发生在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沿塘边5米左右水面出现浑浊,池塘中央不浑浊,可通过增加投喂量解决。

3、 寄生虫引起。养殖鱼类有体表寄生虫的情况下,常出现游边现象。鱼类集群游边,导致池塘边出现局部浑浊。

4、 人工操作时引起。如拉网等作业,搅动池底,造成池塘水体的浑浊。

虾苗“标粗”,分苗时,人工打捞,在塘内走动,会搅动塘底。一般我们在分苗时,采用人工网捞的方法,一次只走三个来回。该塘作业完,要采取抗应激措施,并且要至少隔3天以后才能再次分苗。

水质浑浊的简单区分,有助于后续的处理。

1、 取一定量的池塘水,盛在水瓶中静置一段时间。

2、 如果瓶子的底部出现沉淀,水慢慢变清,说明水体是悬浮物质引发的水质浑浊;

3、 如果放置的水长时间都不能澄清,瓶子底部也没有沉淀物的出现。说明水体中的浑浊的原因主要是胶体样浑浊(这种情况多见于浮游动物大量繁殖引发的水体白浊),胶体样水由于胶体带电荷,净水剂超量使用效果不理想。

养殖水体浑浊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养殖水体透明度低,导致水体中藻类生长困难。水体中藻类少,则水体中的光合作用强度降低,产氧少,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低。

我们知道,水体中的溶解氧75%以上是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溶氧少,则不利于养殖动物的生长,严重甚至诱发浮头、泛塘。

2、 水中悬浮物过多,粘附在养殖动物的鳃上,刺激鳃四粘液的分泌,影响鳃的正常呼吸功能。严重时,甚至会诱发养殖生物的应激反应,导致生长放缓,饵料系数增大。

3、 池水浑浊,会引起整个池塘的养殖生态系统处于不良状态:物质循环受阻;氨氮和亚硝酸盐由于得不到充足的溶氧,而不能快速转化为无毒物质,从而对水生动物的生长造成影响。

浑浊水的处理

本人在这里仅提一个思路。“防控重于治疗,生物优于化学。投苗控虫优先,藻相菌相平衡。底部氧化还原,碳源微量补全。”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水体透明度高的原因?

影响透明度的因素

01 水的混浊度

因为养殖水体中都会混有各种浮游生物和悬浮物,这些物质都会造成水体的浑浊,所造成的混浊程越浑其测得的数值越小,反之则数值越大。

02 水体的色度

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和溶解有机物造成的颜色对这一数值都有影响。

如果水体中的浮游植物多,水体的颜色会较绿较深,这时水体的透明度也就相应的低,如果是浮游动物过多的话,一般水体的透明会较高;

另外如果水体中有机质过多的话,这时水体颜色会发暗,也会影响到透明的数值。

03 天气和季节

如果是晴天的话光照强,早上测试的话数值会大一些,但一到中午之后浮游植物因光照强会大量繁殖,这时的数据会较早上的数据要小。

以据测定上午(8;00)和下午(4:00)为例,在鱼池同一个测定点所测得的透明度数值一般相差5~15厘米。

如果是阴雨天的话,虽然全天整体变化不会太大,但是因光照弱所测得的数据会比晴天的大。

另外夏秋季节因水温高,水中浮游生物和有机物多,这时透明度会小;冬季或水温低时浮游生物因繁殖缓慢整体数量少,这时整个水质会比较清因此这个时候的透明度大。

04 风向

在刮风时由于风力的影响,会将水中浮游植物和悬浮有机物吹向池塘下风口。

故下风处水质浓,透明度也会随之变小,而上风处的水则会较清,透明度相对增大,在风力为3-4级(这个强度的风很常见)时,池水上、下风口处的透明度般相差5~20 厘米。

05 底质

如果鱼塘底质颜色较深的话,所测得的数值会相对小一些,特别是水质本来就清瘦的塘,因为深色底质会吸掉一些光。

水体透明度大小不仅直接影响水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而且也大致地表示了水中溶氧的补充数量,同时也能体现出水体中浮游生物的丰富和水质的肥度。可以根据这一数值来合理地调水、追肥等。

透明度对养殖的影响

透明度是判断水体肥瘦的风向标,过瘦或过浓的水都不利于锦鲤的生长,必须通过适当的补菌追肥来调节。

如肥水塘的水体透明度一般在 25~40厘米,若其日变化以及水平变化大,则表明水体溶氧条件适中,鱼类易消化的藻类多;

若透明度过大,表示水中浮游植物量少(浮游动物过多除外),表明这样的水体水质太瘦,不利于滤食性鱼类生长;

透明度过小,表明水中有机物过多,水中耗氧因子多,上、下水层的水温和溶氧差距大,这种水质易恶化(如蓝藻爆发等),同时这种水体如果天气突变的话很容易引起泛塘发生。

(1)一些地区水源紧张,换水难,只能通过药物来控制水体透明度,用药物杀藻对动物会产生刺激,用量不当会造成人为转水。

(2)水的透明度过小,底层藻类见不到阳光,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但不能产氧,反而会耗氧,久而久之就会造成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积累,造成水质恶化。

(3)在养殖后期,水体中一旦存在少量轮虫,由于透明度小,人不易观察。而轮虫因为有大量适口饵料在短时间内暴发,吃掉大部分藻类,引起动物缺氧浮头死亡。

(4)水过肥时,藻类一些代谢产物会大量积累,同时造成一些营养盐缺乏,当天气突然变化,藻类会大批死亡,造成转水。

最后附一个养殖水体自测透明度的小方法:

将手掌弯曲,手臂伸直放入水中,当水浸到肘关节时,若能清晰地看到五指,为瘦 水;若完全看不到五指,为过肥水;

若能模糊地分辨出五指,为适宜鱼类生长的水体。此法简便易行,一目了然,可迅速掌握水质的肥瘦情况。

泥鳅需要掏内脏吗?

记得小时候老家门前有一条小河沟,往东连接着几个小鱼塘,放假时最爱干的就是到水深的地方钓鱼逮虾,到水浅的地方捉泥鳅。那个时候的鱼虾都很小,逮住基本玩玩就扔掉了,唯独泥鳅大一点(一扎长),这小东西肉质比较细嫩,刺少,而且听大人讲泥鳅的营养价值很高,它所含的脂肪成分较低,胆固醇少,属于高蛋白、低脂肪的食材,所以小时候泥鳅真的没少吃。

那时候和小伙伴们在一起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泥鳅逐一扔在地上摔晕,然后洗干净放在烧热的石板上,慢慢烤熟,最后撒一点盐直接就吃掉。当时也没有去内脏,现在想来也没有吃出腥味,只觉得味道比较鲜美,在和小伙伴们增加乐趣的同时,还享受了一顿美味。

从厨以后,对食品安全了解到的很多,期间也做过几次泥鳅,当然了是去除内脏后做的,但是再也尝不到当时的那种美味了,并且吃起来土腥味较重。

那么泥鳅需要掏内脏吗?不掏能吃吗?为什么?

这里就要从食品卫生安全和口味口感两个角度来分析,我认为吃泥鳅是要去内脏的,原因如下:

1.泥鳅生长环境很差:泥鳅都是生长在水底淤泥里面的,长期以来泥鳅的外表包括内脏都会有重金属的存在,并且淤泥里有很多细菌也很容易沾染,所以在食品卫生安全角度必须掏掉内脏后再做烹调。2.泥鳅的胆内脏很苦:如果没有掏掉内脏就烹调的话,在食用的时候就会明显感觉到苦味,从而影响到美味。3.现在泥鳅多是人工养殖:泥鳅现在很多都是人工养殖,在口味方面,野生的泥鳅污染少、土腥味淡,并且有点儿淡甜,相比较人工养殖的腥味就重很多,不掏掉内脏,土腥味会更重。野生泥鳅和人工养殖区别起来也不太容易,但总体上来看,野生泥鳅的颜色要黄一些,多数有花纹,人工养殖的颜色就黑一些,而没有花纹。

现在食用泥鳅最好是掏掉内脏,不管是在卫生方面还是在口味口感方面,都会有一个好的体验,毕竟营养价值摆在那,不要太浪费。但是如果买到的泥鳅比较小,不太容易掏内脏的话,那么直接食用也是可以的,切记尽量不要一次食用的太多。

链接:分享三个加工泥鳅时的小技巧1.买来或者逮来泥鳅要先活养:因为泥鳅土腥味儿重,所以在烹调前先放在水池或者盆中活养几天,可以滴入几滴菜油,使其排尽污物。2.巧除泥鳅体表黏液:泥鳅表面又滑又粘,并且特别容易沾染细菌,所以在加工用前一定要把黏液去掉。很多小伙伴采用盐去黏液的办法,其实我在操作加工时没那么麻烦,直接都是用热水烫死,再次清洗就可以去掉黏液了。然后用剪刀剪去头、剪开肚子,掏去内脏即可进行下面的烹调。3.泥鳅的保鲜:如果买来的泥鳅比较多,而一时间食用不掉的话可以冷冻起来保鲜,办法如下:将活养后的泥鳅放入装有少量水的塑料袋中,然后扎紧口,放在冰箱的冷冻箱中,短时间内有少量泥鳅是冻不死的,不过保鲜作用非常明显,再食用的时候可以提前取出,倒在一个冷水盆中自然解冻即可。

喜欢作品记得点个赞,或者转发出去让更多需要的人看到,并顺便关注一下木子小厨,我会继续为您分享烹调中的经验和技术干货。感谢观看。

龙虾产卵怎么处理?

龙虾产卵后卵会粘附在腹足的刚毛上,此时期注意龙之水温的变化,如果水温高,孵化时间越短,反之。

刚孵化出的幼体以自身存留的卵黄为营养,之后要人工投喂轮虫等小浮游动物,随着个体的增大,再投喂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此外,要注意适时换水,保持水质洁净。

什么
青虾可配什么鱼养浆膜炎怎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