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颡鱼怎么分杂交
黄颡鱼怎么分杂交,野钓怎么快速聚鱼到窝?
野钓怎么快速聚鱼到窝
根据陈老钓本人多年的野钓经验具体如下
1:首先你要确定你所垂钓水域必须有鱼,有鱼的同时还要多,无论是水库还是内陆湖,或者是河道,在北方水域鲫鱼偏多,鲤鱼,草鱼,鲢鳙随其后,也就是说你无论怎么诱鱼,要确定你所垂钓鱼种,这样做窝子才有针对性,鲫鱼偏多,麦子做窝,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把麦子泡12小时,之后用水煮大概20分钟左右,这个时间自己掌握,麦子不能煮开花就可以了,开花以后诱鱼效果不如不开花的,鲤鱼,草鱼多的情况下用玉米做窝,方法同上,这几年卖的比较好的窝料有个老坛什么的,为避广告之嫌 就不详说,可以在自己窝料里适当添加增加快速诱鱼效果 ,想要鱼上岸就用粮食换,做窝子的同时遵循先多后少,也就是那10斤窝料举例第一天5斤,第二天3斤第三天1斤第四天1斤.水面大新钓位也可以一次把窝子做好,这样的话出鱼一般在三天以后,07年小浪底钓鱼带的生麦子一次做窝到第三天晚上鲫鱼连口。
2:如果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最快的聚鱼方式就是别人的老钓位做窝,因为你之前的钓位可能已经就是别人的老钓位,鱼也已经习惯这个窝子,对于老钓位不建议窝料量太大,适当打下去一斤半斤的,看鱼获,如果口好持续钓,钓着钓着停口了 适当补窝料,等下一个上鱼小高峰
3:不要相信什么全能窝料几小时上鱼,什么窝料小药别人钓多少,因为钓鱼不确定因素太多,天气,水位上升和下降都会影响,有的水库如小浪底调水调沙水位下降一天好几米,涨水时一天好几米做什么窝子也没有说这样的问题就是提醒如果水位下降或者上升快的水域不建议做重窝。
4:说了这么多为什么不强调快速聚鱼,因为鱼的密度决定了快速还是慢速,钓鱼本身就是为了陶冶情操,换一个环境释放一下压力,如果一味为了鱼那就失去了钓鱼的乐趣,钓鱼的最高境界就是有时钓到有时钓不到,这才是钓鱼魅力所在,鉴于陈老钓水平有限,路过的大师欢迎拍砖,点赞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望月鳝”的传说有依据吗?
望月鳝的传闻古来有之,因为笔者老家就在农村,当年抓的黄鳝泥鳅估计能以千计数,所以杀生无数啊,阿弥陀佛......开个玩笑!早就被长辈告知,千万不要抓望月鳝,那个剧毒!所以黄鳝是抓得不亦乐乎,但实在很担心混入一条望月鳝啊!
不过抓了那么多黄鳝,也吃了那么多黄鳝,笔者还活蹦乱跳呢,不知道有没有抓到过所谓的望月鳝,所以根据之前的经历实在很难说明问题啊,这到底是否存在望月鳝呢?如果有的话,这望月鳝是不是有毒呢?
望月鳝到底是个什么品种?望月鳝最著名的故事是纪晓岚断望月鳝的冤案,大意清代乾隆年间,镇江城南一夫妻,丈夫在田间耕作时抓到一条大黄鳝,妻子精心烹制给丈夫食用补补身子,结果丈夫七窍流血而死,因此怀疑妻子下毒而被打入死牢!
结果恰逢纪晓岚在镇江,他饱读诗书知道一种叫做望月鳝,因此抓了大量黄鳝以验证望月鳝,月圆之夜找出望月鳝给狗吃了后,果然一命呜呼,所以妻子无罪释放!
这就是望月鳝有毒,坊间对纪晓岚断案如神津津乐道的段子,真假与否,估计也无人能查证了,但望月鳝这个传闻却如雷贯耳,毕竟没有人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
既然古书记载有,那么能找到这个品种的黄鳝吗?
黄鳝也称鳝鱼,为辐鳍鱼纲合鳃目合鳃鱼科的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亚洲东南部都有广泛分布,尽管黄鳝地域分布非常广泛,但都是单一物种,没有亚种分化!早先在北美并无分布,但在被引进后成为了入侵物种!因为这个物种雌雄会变化,即使都是雄性,也会有部分变成雌性繁殖,还能用皮肤呼吸,存活能力超强,所以没事干千万别将各个外来物种放生,一不小心就会造成生态灾难!
所以找遍全球也不会有一个叫做望月鳝的鳝鱼品种出现,那么古书中记载的望月鳝是怎么养出来的呢?据说这种黄鳝专门以尸体为食,死猫、死狗以及溺死的人也会被吃,被认为是一种极阴之物,而且这种黄鳝还在食用尸体后的月圆之夜浮出水面,遥望月亮,吸食月光之精华,所以得名望月鳝!
另一个关于望月鳝的历史传闻则是一酒色掏空了身体的男子在进补时吃了望月鳝,结果一命呜呼,因其家大业大,官府彻查此事,结果查到捕获此鳝的地方为不久前埋葬的一座新坟附近,黄鳝的洞正通向该坟,开棺验尸,结果发现死者中毒而死,顺藤摸瓜查出是死者妻子与该酒色男勾搭成奸,谋杀亲夫,冥冥之中酒色男被望月鳝毒死,实在报应!
古书上记载的方式,能培养出望月鳝来吗?首先第一种方式,黄鳝几乎就是肉食动物,所以食腐是比较正常的,那么食腐是否会导致食腐动物本身含毒呢?其实并不是,因为很多底栖鱼类都食腐,比如鲶鱼对环境要求很低,啥肉都吃,当然腐肉也是它们的美餐之一!还有螃蟹和小龙虾同样也是喜食腐,不过养殖场可没有那么多腐肉喂食,而是专门的饲料!
因此只有野生的这些鱼类才有可能食腐,但也没听说过谁吃螃蟹和鲶鱼中毒而死的!而且在动物界,无论是淡水还是海洋,或者草原还是森林,地上跑的还是天上飞的,比如斑鬣狗、兀鹫与海洋中的鲸落,食腐动物是一个清道夫的存在,正是有它们在,地球才不会臭气熏天,因而食腐动物有它们存在的理由,是地球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它们身上重金属富集是有可能的,高等肉食动物都是如此,一层层向上富集,所以我们人处在食物链顶端,比较危险的哈!捕猎这些食腐动物的顶级掠食者比比皆是,也没看到狮子吃了斑鬣狗被毒死!
地球上真正有毒的食腐动物
科莫多巨蜥是全球26种巨蜥中,唯一有毒的巨蜥,而且它也是地球上最大的有毒动物!科莫多巨蜥的口腔中有数条毒腺,会分泌出一种类似蛇毒的毒液,早先认为是巨蜥口中的菌群造成猎物患上败血症,但最新的研究表明,科莫多巨蜥确实能分泌毒液!
不过这种毒液却不是食腐得来的,而是百万年的而来,即使喂食它们新鲜的肉类,一样能分泌毒液,就像毒蛇一样,只要能让它健康的活着,喂食什么食物都会让它有毒!
望月鳝的存在是不是就没戏了?
上文说了那么多,看起来望月鳝食腐并不是带毒的主要来源,那么它望月呢?这又如何解释?其实黄鳝浮上水面的事情是非常普遍的,有时候甚至白天都会出现类似的事件,笔者小区池塘里就有一条很大的黄鳝,大白天浮上水面,好几次搞得笔者想用个网兜把它捞了!
不过在文末还真有个动物收集其他动物体内的毒素,变成自己带毒的动物,比如河豚会从海洋细菌获取河豚毒素,哥伦比亚的金色箭毒蛙的毒素来自于它们的食物:一种小甲虫,它们的腺体能分泌毒素,箭毒蛙的毒性各位应该有耳闻,听它名字就知道是一种剧毒物了!
金色箭毒蛙以吃掉小甲虫来取得毒素
还有以这种小甲虫为食的黑头林鵙鹟也带毒,它们的羽毛就有剧毒,这种鸟生活在巴布亚纽几内亚。这些动物的身体结构是不是特别神奇?但这种情况并不是种群中个别的存在,而是普遍存在!也就是说鳝鱼如果具备了这个技能,那么并不会只有一两条有这毒性,而是野生的鳝鱼普遍都带毒,咱就没法吃鳝鱼了!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分析,望月鳝应该是不存在的!所以各位小伙伴还是可以愉快的吃各种鳝鱼美食!
清江鱼属于无鳞鱼吗?
清江鱼不是鱼的品种,清江鱼是指产于湖北清江库区的鱼。清江库区的鱼种类很多,有无鳞鱼也有有鳞鱼。 清江库区主要鱼的品种有:清江黑鮰、红鮰、匙吻鲟(鸭嘴鲟),丁桂,匙吻鲟(黄骨鱼),江团(肥沱),倒刺耙,杂交鲟,黑鲤、红鲤、鳜鱼、白甲、银鱼、大口鲶、鲫鱼、花白鲢及青虾等。 匙吻鲟、匙吻鲟...
鱼塘锚头鳋爆发很难控制?
鱼类寄生虫---锚头鳋
锚头鳋(俗称锚头虫),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只有雌虫才寄生在鱼体上,成虫长约1厘米。虫体的后端,带有1对卵囊。头部分有叉状两角,似船锚,故此而得名。
(锚头鳋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形如船锚,故名)
二、流行状况
锚头鳋可侵入鲤鱼、鲢鱼、鳙鱼、草鱼等鱼的体表,对幼鱼危害特别严重,可引起死亡,对大鱼影响不大,如果虫数不多,一般只影响生长速度而已。
此病流行地区广,全国各养鱼地区都有发现,终年可见,夏、秋季能引起严重流行暴发。
三、症状
锚头鳋寄生的病鱼,表现在焦急不安,减食,消瘦。虫体寄生在鱼体各部位,呈白线头状,随鱼游动。有的虫体上长有棉絮状青苔,往往被误认为是青苔的苔丝挂在鱼身上。
虫体寄生四周组织常红肿发炎,同时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蚤的分泌物溶解,腐蚀成缺口。鱼体初被虫体侵入时,表现不安,食欲不好,继而身体瘦弱,游动缓慢。
锚头鳋凶猛贪食,寄生处会出现不规整的深孔,虫的头部钻到鱼体肌肉里,用口器吸取血液,也噬食鳞片和肌肉,靠近伤口的鳞片被锚头鳋分泌物溶解腐蚀成不规整形缺口,又给水霉菌、车轮虫等的入侵开了方便之门。因此,被锚头鳋寄生的病鱼,往往会并发其他疾病。
四、锚头鳋生活史
锚头鳋的生活史分为无节幼体(幼虫期)、桡足幼体(成虫期)和老虫期。
(鲫鱼体表红斑---锚头鳋幼虫,己附体的幼虫)
锚头鳋的幼虫期
可以分为5个时期:即第1-5无节幼体时期。
无节幼体自卵中孵化出来后,就能够在水中自由游泳。幼虫通常是做间歇性的游动,即猛烈的挥动附肢游动数次至数10次后,停息在水底或附在水体中物体上,过一会再游动。幼虫游动时身体一般向前上方作450度角的倾斜,向前上方游去,停止游动时附肢下垂并拢,身体就慢慢下沉。
注意:幼虫期包含未附体自由游动和刚附鱼体的幼虫。
(鲫鱼体表红斑---锚头鳋成虫)
锚头鳋的成虫期
也可以分为5个时期:
从第5无节幼体体内孕育出来的第1桡足幼体,就开始具有剑蚤式的体型、体节、附肢的数目和构造,并且随着发育时期而增生。
从第1桡足幼体到第5桡足幼体,每次脱皮后身体增加1节,附肢增生1对。
锚头鳋在第5桡足幼体时期进行交配。
只有雌性成虫才营永久性寄生生活,幼虫及雄性成虫均营自由生活。
当环境水温在18-20℃时,自卵囊孵化至第1桡足幼体共需5-6天;水温在25℃左右时则需3天;当平均水温高达30℃时,只需3天时间。
温度变化太大时,幼虫的发育会出现“迟滞现象”。对于同一发育卵囊,其幼虫的发育速度和生长快慢也是参差不齐的。
(鲢鱼体表上的锚头鳋老虫)
锚头鳋的老虫期
据虫体的形态可以将锚头鳋分为“幼虫”、“成虫”和“老虫”等3个阶段。
“幼虫”状如细毛,无卵囊,寄生在鱼体上的部位出现血斑。
“成虫”身体透明,可见体内墨色的肠蠕动,卵巢在肠道两侧占显著位置,其身体后端常带有1对卵囊,用手拨动虫体时可以竖起。
“老虫”身体混浊,变软,体表常着生许多累枝虫。
五、锚头鳋的杀灭治疗难度
锚头鳋是鱼类最常见、最顽固的体外寄生虫之一,水温在12℃~33℃时均能够进行繁殖。它的寿命长短与水温高低有着密切的关系,最长的寿命为5个月~7个月,最短只有15天左右。
根据锚头鳋的不同发展阶段,锚头鳋可分为幼虫、成虫、老虫三种形态(上文也称'3个阶段'亦同),老虫一般用一次药即可杀灭,但要想彻底消灭池水中的锚头鳋幼虫和成虫,则必须连续下药2次~3次,每次间隔的时间一般为7天,水温升高时,间隔的天数就少;反之亦然。
池塘用药后,锚头鳋可能会自动地从鱼类的体表脱落,有时会形成孢囊藏落在淤泥中,以回避药物的毒性,一旦药效消失、水温适宜,若干天后又大量繁殖,重新寄生于鱼类的体表。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用一次药不能杀灭锚头鳋的首要原因。
最先治疗和控制锚头鳋病较为有效的药物主要是高锰酸钾和敌百虫,并有人提出了感染锚头鳋痊愈后的鱼体可以获得免疫,其实不然,经过多年的实践中发现,发病后的鱼体第二年仍会或完全可能又发生寄生。
据陈昌福撰文介绍,潘金培等(1979)比较系统地进行了针对发育各个阶段锚头鳋杀灭药物筛选试验。
药物杀灭锚头鳋虫卵和幼虫的试验
首先,他们进行了药物杀灭锚头鳋虫卵和幼虫的试验,将从锚头鳋虫体上摘下的卵囊,分别放入盛有浓度为0.5mg/L的优效磷、磷胺、敌百虫、杀螟威、杀虫畏、三硫磷、1‰的食盐溶液中后,定时用解剖镜观察虫卵与幼虫的发育情况。
试验结果证明:
(l)锚头鳋卵囊在以上7种药物的溶液中均可孵化成无节幼体,说明这些药物并不能杀死锚头鳋的卵囊;
(2)优效磷、磷胺和食盐不能影响孵化出来的锚头鳋幼虫发育,说明这几种药物既不能杀死锚头鳋的卵囊,也不能杀灭其幼虫;
(3)敌百虫、杀螟威、杀虫畏、三硫磷等药物溶液能杀死锚头鳋的幼虫,并且杀灭其幼虫的效果以敌百虫为最好。
药物杀灭锚头鳋成虫的试验
随后,他们继续对寄生在鱼体上的锚头鳋成虫进行了杀灭药物的筛选。先后试验了杀螟松、马拉硫磷、西维因、磷胺、二嗪农、辛硫磷、乐果、三氯杀端枫、杀螟威、杀虫咪、硫酸亚铁、杀虫畏、多灭磷、苏果磷、三硫磷、亚胺硫磷、松节油等药物,并采用敌百虫、硫酸亚铁等药物成为敌百虫合剂进行了杀灭寄生在鱼体上锚头鳋的试验。
试验结果:
则是证明了这些药物对锚头鳋的成虫均没有明显的杀虫效果。
上述采用药物杀灭幼虫与成虫的试验结果表明:
药物只能杀死尚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锚头鳋的幼虫,而不能杀死已经寄生在鱼体上的成虫,因此,即使将敌百虫作为一种治疗锚头鳋病的有效药物,如果只是采取一次用药的方式给药的话,实质上只是能起到控制锚头鳋病情发展的作用。
因此,在不同季节采用药物控制鱼类锚头鳋病的不同方法应该是有所不同效果的。
在夏季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病时,对养殖池塘泼洒敌百虫溶液,水中的锚头鳋幼虫即可被杀死,可能是由于处于夏季高温季节,寄生在鱼体上的成虫寿命很短,不久即自然脱落,因而使药物治疗得以显示出明显的效果。
不过,在秋季采用相同的药物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疾病时,就可能一次用药后的治疗效果不如夏季明显,需要间断施药两次甚至三次,才能取得比较理想的药物治疗效果。这可能就是因为锚头鳋在秋季水温低一些时的寿命较夏季长一些的缘故。
另外,有人将苦楝树皮、博落回、仙鹤草、苦参等18种杀虫植物(用于杀灭锚头鳋的无节幼体有效)和高锰酸钾(杀灭锚头鳋成虫有效)杀灭锚头鳋均有一定效果,但必须是较高浓度的药浴浸泡鱼体。
将此方法用于池塘捆箱内施药,并在浸洗过程中不断补充药物,其结果则是杀虫效果远不如室内试验结果理想,推测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药物浓度在浸洗过程中不能保持稳定所致。
因此,高锰酸钾虽然是杀灭锚头鳋成虫比较有效的药物,但是将其应用在鱼池中治疗疾病时,其具体浸洗方法或者综合其它方法还是需要认真考量的。
(常见的鲫鱼体表红斑,己附体的幼虫)
六、病理变化
锚头鳋寄生在鲢、鳙等鳞片细小的鱼体表面时,引起寄生部位周围红肿、发炎,形成明显的红斑,寄生部位肿涨较明显。
当寄生在鲤、鲫等鳞片较大的鱼体表面时寄生部位的鳞片被“蛀”成一个缺口,寄生部位肿胀不明显,只是形成充血红斑。
七、防治方法
锚头鳋病是一种侵袭性鱼病。属节肢动物甲壳类的一种,此病可肉眼确诊,需用杀灭锚头鳋或寄生虫类专杀产品进行杀虫1-3次,3-5天后复检,杀灭效果不理想时需要复杀。
平时泼洒各种杀虫药物的作用
人们在患有锚头鳋病的养鱼池塘中,泼洒各种杀虫药物的真正作用大多只能是为了杀灭养殖水体中正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锚头鳋幼虫,大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杀灭寄生在鱼体上的锚头鳋老虫或成虫。对该虫的杀灭应该针对锚头鳋生活史的薄弱环节(易于被药物杀灭的寄生虫个体发育阶段)施用药物方可功效大增。
有效杀灭---幼虫---锚头鳋生活史的薄弱环节
锚头鳋生活史中的薄弱环节无疑就是处于自由生活阶段的幼虫(无节幼体)或者成虫(桡足幼体)阶段。因为一旦锚头鳋寄生到鱼体上,无论是处于“幼虫”、“成虫”还是“老虫”阶段的虫体,由于可能受到药物影响的身体部位已经深深地入侵到鱼体肌肉内。因此,泼洒在养殖水体中的各种药物实际上是狠难以对其产生作用的。
如果检查患病鱼体发现寄生的虫体大多处于“幼虫”阶段,就可以根据虫体的寿命长短的原理,每间隔10-15天用杀虫药物一次,连续用药三次,才有望达到彻底治愈鱼类锚头鳋病的目的。
如果发现寄生的虫体大多处于“成虫”阶段,就可以每间隔10-15天用杀虫药物一次,连续用药两次即可。
如果发现鱼体上寄生的虫体大多处于“老虫”阶段的话,就可以只用杀虫药物一次就行了。
根据鱼体的大小和锚头鳋的感染强度,决定是否使用杀虫药物治疗疾病。
如对于5.0-6.0cm的鱼种,如果寄生了3-5个锚头鳋的话,就有可能导致鱼体发生死亡,应该及时采用杀虫药物给予治疗。
如果是大鱼寄生的虫体不多或者马上进入冬天(低于12℃)或高温(高于33℃)天气时虫体大多会自灭自死或卵体沉泥冬眠,也可暂时弃治。
防治措施
1、敌百虫全池泼洒
使用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杀灭锚头鳋幼虫。若鱼体感染的主要是细小白色无卵囊的“幼虫”,可在半月内连续用药两次;若主要是体透明具绿色卵囊的“成虫”,则用药一次即可;若是体混浊的“老虫”较多,则可以暂时不用药。
在该虫繁殖季节(夏秋季节较多发),全池泼洒90 %敌百虫,用量为0.5-1ppm。每两周1 次,连用2~3 次。
每立方米水体使用20%精制敌百虫粉0.18~0.45g水溶解液全池泼洒。杀死池中锚头鳋的幼虫,根据锚头鳋的寿命和繁殖特点,需连续下药2~3次,每次间隔的天数随水温而定,一般为7天,水温高时间隔的天数少;反之,则多。
2、高锰酸钾水溶液药浴
对不同的鱼采用不同的高锰酸钾浓度,可有效杀死锚头鳋幼虫和成虫:
对患病草鱼,15-20℃时用20ppm,21-30℃时用10ppm,药浴1.5-2小时。
对鲢鳙鱼,水温10℃以下时用33ppm,10-20℃时用20ppm,20-30℃时用12.5ppm,30℃以上时用10ppm,药浴1小时。
对患病鲫鱼,可以在水温15左右,用20ppm浓度;水温21~30℃时,用10ppm浓度,药浴1.5~2小时。
但在生产上应用比较麻烦。一般用于鱼种放养时用高锰酸钾液浸浴,用量为10~ 20ppm,时间15 ~ 30 分钟,即可。
3、其它杀虫药全池泼洒
理论上说,所有的鱼用杀虫药(硫酸铜除外)均能杀灭锚头鳋,但采用氯氰菊酯溶液或者辛硫磷溶液全池泼洒似乎效优一些。
4、土方杀虫
由于锚头鳋对渔药容易产生耐药性,常用的渔药对鱼类的毒性又较大,故选用一些土验方治疗鱼类的锚头鳋病则可以克服上述的缺点(备注:是否有效待验)。
1.在瘦水条件下,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施用发酵的猪粪或牛粪400公斤,有较好的疗效。但施放猪粪或牛粪后要及时增氧,防止鱼类缺氧窒息而发生泛池。
2.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用新鲜的松树(或马尾松枝叶)15~20公斤,扎成5~6捆,挂在食场的周围;或者将松树叶捣碎,用水浸泡24小时后连渣带汁全池泼洒。
3.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用酒糟120公斤投喂病鱼,5~7天后即可以见效。
4.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用5公斤生猪血与3公斤豆腐渣拌匀后投喂病鱼,每天1次,连喂3天即可以见效。
5.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用20公斤枫杨枝叶,扎成数捆插在渔池的四周,浸泡7~10天后即可以见效。
6.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用苦楝枝叶20公斤,捣碎后煮水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次后即可以见效。
7.平均水深1米时每亩的渔池投放黄颡鱼10~20尾,让其去捕食寄生在其他鱼体上的锚头鳋。
8.在鱼虾混养池塘采用以下方法防治锚头鳋病效果较好。
首先,每亩鱼池用新鲜石灰水20公斤全池泼洒,提高水体pH值,以抑制锚头鳋大量繁殖。
一周后每亩鱼池用松树叶15公斤,扎成数小捆分散浸在食场周围;同时,在停止投饵3天之后,每亩鱼池(按1米水深计)每天用新鲜血4公斤与豆渣拌和后全池泼洒投喂,连续投喂5天。
(锚头鳋成虫老虫)
八、小结
有效杀灭锚头鳋,只能在锚头鳋幼虫阶段,也就是说在虫体还没附上鱼身而在水中自由游动或刚寄生在鱼体(呈现'红点'或'红斑')时最好杀灭,可杀可灭但需施药两次或以上。
锚头鳋成虫阶段,也可杀灭但比幼虫阶段的杀灭难度大得多。
锚头鳋老虫己是生命尽头,是不杀可自死的。有时是杀而无用的,因为虫体虫头部己深入鱼体内假用了鱼体成了它的'保护罩',即使施药也不大可能灭绝。
要想防控锚头鳋寄生,一是清塘严重消毒杀灭底泥虫卵。二是放进鱼儿时杜绝鱼体带虫进入。三是水源不带虫卵或幼虫进池。在目前的科技水平的状态下,只有此三,别无它法。
一句话:用药总比不用药好!用药用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