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栖硅藻怎么培养
底栖硅藻怎么培养,沙包螺的养殖温度?
沙包螺是腹足纲、后鳃亚纲的软体动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的潮间带滩涂,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现将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1、选择养殖场地 泥螺的养殖场地以风浪小、潮流畅通、流速缓慢、地势平坦、涂面稳定、涂质为泥质、表层泥油较厚的高潮区中、下段滩涂为佳。以泥为主的泥沙质滩涂,也适宜养殖。
2、建造养殖田 在养殖场地滩涂四周挖泥筑堤,建成土塘 。堤底宽1.5米左右 ,顶宽70-80厘米,高70-80厘米,土塘面积以300-700平方米为宜,以便于养殖管理。土塘建成后,在塘的内侧四周挖一道宽30-50厘米、深20-30厘米的环塘沟。养殖的涂面要进行浅翻,翻土20-30厘米,并把翻过的涂块捣碎、耙细、耙平,捉除敌害生物,再用推板堆平推光,使涂面平坦、涂泥细腻、光滑,建成泥螺养殖田。播苗前1-2天,用药物清塘。清塘后进水1-2次,冲刷掉残留药液,然后蓄水20-30厘米,进行播苗养殖。
3、播苗 用聚乙稀单丝织成的淌袋,在半人工育苗场或自然海区泥螺密集处。轻轻刮取泥螺苗,并用海水洗净,去除杂质后即可播入养殖田养殖。播苗季节以2月中旬至3月底为宜。最好选择阴天或早晚干潮时播苗,不要在雨天播苗。雨天淡水过多,不利于泥螺生长。播苗时,将螺苗装在筐里运至养殖场地,顺风撒播,播苗密度视涂质和养殖环境优劣而定,一般每100平方米播苗 600-750克,苗种规格为12000-14000粒/公斤。若涂质好,可适当增加播苗密度。
4、养殖期管理 每天巡塘,观察泥螺的生长情况以及塘内水色、水位、及时修补堤坝。及时换水,大潮汛的起水头开塘换新水1次。在风浪等因素引起塘内浮泥淤积过多时,要增加换水次数,并利用换水干塘露滩机会,下塘用手把表层涂泥摸细、摸匀。换水同时,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调节水位,冬季气温低,蓄水要深些(30厘米左右),换水时应结合晒涂,促使底栖硅藻等饵料生物的繁殖。小潮水时,通过施肥(施肥量为氮1ppm,磷0.1ppm)培育底栖硅藻,促进泥螺生长。
5、适时收获 泥螺生长速度较快,一般在5月份就可开始收捕,此时,泥螺能达到200-240粒/公斤,起捕方法一般是人工拣捉。
爬爬鱼吃啥?
爬地虎鱼主要就是吃小型鱼类、虾以及蟹等甲壳类的食物,有些时候还会选择吃底栖硅藻。
爬地虎鱼经过人工饲养之后,会选择吃一点面包虫、牛肉以及昆虫等食物,在喂养食物的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喂养之前还要提前把食物处理干净。饲养爬地虎鱼的过程中,应该提供舒适的活动和生存空间,提高换水的频率,促进新陈代谢,让爬地虎鱼可以顺利成长。
海底世界中梭子鱼的活动特点?
梭鱼对盐的适应范围为0-38‰, 在海水、咸淡水及内河淡水湖泊中均能生存。梭鱼能在水温3-35℃的水域中正常栖息觅食,最适宜的水温范围为12-25℃,水温低于-0.7℃时,出现死亡。
食性
梭鱼的食性很广,属于以植物饲料为主的杂食性鱼类。以刮食沉积在底泥表面的底栖硅藻和有机碎屑为主,也食一些丝状藻类、概足类、多毛类、软体类和小型虾类等。在人工养殖条件中也喜摄食如米糠和豆饼粉、花生饼粉、干水蚤及人工配合饵料等。在生长周期中,体长20-40厘米的梭鱼摄食强度大。在生殖期之前,摄食强度较大,食道和胃部总是充满食物。在生殖期和产卵徊游期,则很少摄食和不摄食。从季节上看,以春来夏初和秋季为摄食的旺盛季节,到了冬天,因水温降低,鱼进入越冬期,此时鱼摄食极少或停止摄食。
虾虎鱼最低能适应多少度温度?
0度
虾虎鱼原生鱼,耐寒,0-30度,都没事,有点怕热,水温不过30应该没事。
虾虎鱼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脊椎动物,一般存活2~3年,最多4年。 澳大利亚大堡礁的一种鱼最多能活59天。
虾虎鱼大都游泳力不强,活动范围较窄。少数种类有生殖洄游习性,进入河川。虾虎鱼的食性很杂,比它小的鱼、虾、蠕虫及其他鱼类的卵都是虾虎鱼的食物。主要摄食虾、蟹等甲壳类、小型鱼类、蛤类幼体,有的摄食底栖硅藻;生活在淡水的种类也食水生昆虫和蠕虫。生活力强,离水不易死亡。性成熟期较早,一般肉食性种类一年成熟,植食性种类两年成熟
海参苗饲料配方?
海参饵料泛指可供海参摄食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有机碎屑、底栖硅藻等。
1、主要原料:天然褐藻、红藻、绿藻、优质进口鱼粉、复合维生素、天然活性物质。
2、产品保证值一定要达到标准值。
3、每日用量按海参体重5-7%投喂;使用时加入 饲料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