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轮虫用什么药(硫酸铜在水产养殖上起什么作用)
车轮虫用什么药,硫酸铜在水产起什么作用?
硫酸铜在水产起什么作用?
大家好!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我是德哥。关于硫酸铜用在水产养殖上起什么作用,我们需要先了解什么是硫酸铜,然后再来分析使用当中的作用,这里有好的作用,但更多的是不利的作用。德哥是不赞同在水产养殖中使用硫酸铜的。
一:什么是硫酸铜?硫酸铜是重要的无机原料,农村人常叫石胆、蓝矾。硫酸铜是一种极易溶于水内的铜盐之一,为白色或灰白色的粉末,吸水后呈蓝绿色。如溶于水中后,水体都呈蓝色。
硫酸铜具有较高的杀菌活性,广泛应用于农业、工业、选矿以及水产养殖当中。人们也常常把硫酸铜和生石灰配合成混合液,也就是我们生活当中使用普遍的无机农药波尔多液了。
因为硫酸铜有很强的杀虫除菌性,对水产养殖中的寄生虫、青苔、蓝藻等都有杀除作用,曾经很多一段时间内,硫酸铜在德哥的家乡,都被鱼虾养殖户普遍使用,作用明显,但负面影响更大。
二:水产养殖使用硫酸铜的好处。硫酸铜可治疗水产养殖中各种鱼虾的寄生虫病,如鞭毛虫、吸管虫、鱼蚤、治鱼虾出血等。也可以清除鱼塘青苔、蓝藻等。
①硫酸铜有较强的杀灭病原体作用。
硫酸铜溶液泼洒于鱼塘后,对鱼虾因为鳃隐鞭虫、车轮虫、吸管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病症有显著的消杀治疗作用。②硫酸铜除藻作用。
硫酸铜对清除鱼塘内的青泥藻、水网藻、青苔等影响水体生态的有害藻类,清除效果明显。但切记:用药后及时对池塘增氧,有条件的水产养殖户基本上池塘内安装有增氧机。若无,则加注清水,防止藻类死亡后产生有毒物质引起鱼虾中毒。③对鱼虾种苗的消毒作用。
鱼虾种苗买回来,投放之前有必要进行必要的除虫杀菌工作。可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5:2)配制水溶液,对鱼虾种苗药浴10分钟,能杀除体表95%的病原体。④硫酸铜使用,必须注意几点:
硫酸铜的药性,随池塘温度变化而变化。水温升高,药性加强。反之减弱。所以,水温低时,适当加大药量。溶解硫酸铜配制水溶液时,水温不可超过60℃,否则药效失去作用。不在早晨和中午对鱼塘施药,最好是下午6点左右。硫酸铜不与碱性药物一起使用,否则降低药效。三:硫酸铜对水产养殖的负作用。虽然说硫酸铜对治疗鱼虾许多病害及除藻作用明显,但事实上,经过早几年德哥当地水产养殖户的使用,结果表明,常使用硫酸铜,负作用更严重。具体有以下表现:
①经常使用,鱼塘水体重金属超标严重,导致养殖的鱼虾体内重金属含量也普遍超标,影响水产食品安全。
②硫酸铜铜离子对各种鱼虾普遍有很大的副作用,轻则导致畸形,重则造成死亡。
③使用不当,容易造成鱼虾铜中毒,影响鱼虾各项生理机能,不利于鱼虾生长发育,使得养殖周期加长。
④需引起注意的是:硫酸铜对鱼虾的鳃有刺激、腐蚀作用。使用不当或经常使用,往往导致鱼虾继发性烂鳃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养殖户的极大损失。
↓下图:使用不当引起鱼的大面积死亡
▲总结:综合硫酸铜对水产养殖中的正作用和负作用,不难看出,弊大于利,因此,德哥是不建议水产养殖使用硫酸铜的。在讲究科学养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选择更环保、更安全的药剂或其他防治措施,并多学习,在不影响生态环境的情况下,获得水产养殖的高产丰收。
以上就是德哥的看法,希望朋友们多给予建议,共同学习。谢谢!
红箭鱼烂鳃病治疗?
这是鱼体受伤或水质不好引起的。防治方法是将置于呋喃西林溶液中浸泡,也可将青霉素、链霉素等抗生素容于鱼缸中,用药量为每50公斤水投放50—80万国际单位。 鱼生活在水中,靠鳃吸入水中的溶解氧,水中存在的大量病原体生物很容易感染到鳃上,因此鳃的发病率很高。鱼的鳃病种类很多,为了准确诊断、合理用药,可将鳃病分为以下六大类型: 细菌性鳃病 症状:病鱼鳃丝粘液增多、发黑,挂满污垢,严重的鳃丝腐烂露出骨条。病原:水质不良刺激鳃部组织,引起鱼被粘球菌、柱形菌或其他细菌感染。 防治方法: (1)调节水质,消除病菌。一是经常加注新水;二是用超菌净a型处理老水,杀灭病原菌;三是用增氧机搅水增加上下层的水体交换量。 (2)用0.2—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来治疗,效果显著,也可用漂白粉或其他含氧制剂全池泼洒来防治。 (3)投喂杀菌药饵或用三黄粉加抗生素类药物拌料投喂。 霉菌性鳃病 症状:鳃丝发黑,着生菌丝,发生于高温季节水质老化的池塘。病原:鳃霉菌。 防治方法:用生石灰彻底清塘,病鱼须销毁,孔雀石绿或二氧化氯对本霉菌有一定抑制作用,发病鱼池需大量换水,改良水质。 寄虫性鳃病 症状:早春开化后,由于越冬鱼体质较弱、水质较脏,常引起鱼种发病。春片鱼种常集群散漫游动于池边或下风头处,镜检多为斜管虫、杯体虫等寄生。夏季鱼苗池发病时,一般常见病鱼在晴好天气集群上浮水面,似缺氧浮头状,驯化时不上料台或吃一会就散开并继续浮于水面,食欲明显减退,生长缓慢。掀开病鱼鳃盖可见组织增生,粘液增多。 病原:由原生动物车轮虫、鳃隐鞭虫、斜管虫等大量寄生引起。 治疗: (1)秋片入越冬池或春片分池时用综合浸泡剂泡鱼种。 (2)用硫酸铜加高锰酸钾0.5ppm全池泼洒。 (3)用硫酸铜加硫酸亚铁0.7ppm全池泼洒。 吸虫类鳃病 症状:病鱼急躁不安,常跃出水面,或在吃食过程中“炸营”,鳃丝肿胀、粘连。病原:由指环虫、三代虫及中华蚤等单殖吸虫大量寄生引起,常并发细菌性烂鳃病。 治疗: (1)敌百虫0.5—1ppm全池泼洒。 (2)超菌净a型0.3—0.4ppm全池泼洒,也可用漂白粉、氯杀宁、二氧化氯等杀菌剂全池泼洒,以防止细菌继发感染。 (3)用药后隔天注入部分新水,以利于鱼类食欲的恢复。 出血性鳃病(脉管瘤) 由于水质不良,蓝澡大量滋生,水中氨含量过高,化学污染,杀虫剂等农药的刺激,使鳃微血管产生器质性病变,形成动脉瘤,用显微镜能鉴定。 防治方法: (1)大量换水或施水质改良剂调节水质。 (2)用0.2—0.3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泼洒,以防止继发性细菌感染。 营养性鳃病 症状:鳃丝弯曲,鳃小片曲屈、萎缩,排列不整齐。病因;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引起,使鱼体免疫能力下降,易引起细菌感染,寄生虫侵入。 治疗:合理配制饲料,做到氨基酸、不饱和脂肪酸、钙鳞、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及多项营养指标的平衡。 由于 捞捕、运输观赏鱼时,稍为不慎,使鱼体皮肤受伤,或寄生虫侵袭破坏皮肤,霉菌的孢子侵入伤口,吸取养料,迅速萌发,菌丝一端向内深入肌肉,一端向外生长,形成棉絮状菌丝。霉菌刚寄生时,肉眼不易发现;待肉眼见到时,菌丝已从鱼体伤口侵入,由外向内生长。菌丝与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组织坏死。由于棉絮状的菌丝日渐增多,鱼体负担过重,使游泳失常,食欲减退,日渐瘦弱,导致死亡。 感染霉菌时,还受其光照时间长短的影响。较长时间的阴雨连绵,或室内灯光、日光等光源不足,这些因素都能促使霉菌的孳生。受霉菌感染的鱼体,通常皮肤布满白翳一层,尤其是黑色、红色鱼最为明显,从而失去鱼体应有的光泽。随后活动迟钝,常呈呆滞状,浮于水面,若不及时治疗,鱼体霉菌蔓延,患处肌肉腐烂,食欲减退,最终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肤霉病一年四季均可出现,以初春和晚冬最常见。为了防止水霉病的发生,应注意操作时尽量防止损伤鱼体和寄生虫咬伤,并可在水中投入少量食盐,以抑制水霉病的发生。当发现鱼体感染水霉病时,可用3%食盐水浸洗,每天1次,每次5~10分钟,以抑制霉菌的孳生。提高水温到32度 以抑制水霉的生长。最好在水族箱顶端安装一盏15瓦的紫外线灯,每日照射数小时,可有效地抑制或消除水霉的孳生。
养殖石斑鱼有蚂蝗虫如何处理?
在石斑鱼刚刚感染蚂蟥时,用多苞桉桉树精油制成的驱虫用饲料添加剂,1,8-桉叶素、单萜烯、倍半萜烯、醇、酯、醛、酮等多种天然植物活性成分协同作用,具有良好的驱虫抗虫作用,且安全、无毒、无药残,不伤害鱼体、不污染水体。
建议在石斑鱼养殖中定期使用桉树精油做驱虫,一个月用2-3次,一次5-7天,不仅可以驱除蚂蟥,还可以有效防控孢子虫、车轮虫、指环虫等虫害,减少病害、减少死亡。
绦虫大量入侵草鱼?
草鱼绦虫病怎么防治草鱼绦虫病是草鱼寄生虫病中除了小瓜虫、车轮虫、指环虫之外的又一主要的因寄生虫而引发的病害。
绦虫属于扁形动物门,身体背腹扁平,成虫多寄生在鱼类的消化道内。草鱼的绦虫病又叫做散死病,最主要是因为由于寄生虫的感染导致草鱼的死亡并不是急性的大量的死亡,而是慢慢的少量的有时间间隔的死亡,所以。它的延续时间也比较长。 虽然说它造成死鱼是间断性的,但是造成的损失同样也是巨大的。
草鱼绦虫病主要是由绦虫寄生在草鱼的肠胃褶皱处繁殖并吸取草鱼体内营养,逐渐引起肠道内壁出血发炎,严重的时候还会导致肠道堵塞,由此进而引发鱼病的发生。
感染绦虫的草鱼最开始症状并不明显,后期可以看到草鱼体色变黑,喜欢单独靠塘边游,不吃食,反应迟钝,行动迟缓。病鱼死后解剖肠胃可以发现肠道没有食物,在肠胃可以发现大量的白色“面条虫”,这就是绦虫。
防治措施1,用盐酸左旋咪唑每10公斤饲料加3-4克投喂,也可以用阿苯达唑每4克拌饲料1公斤投喂,连续3天时间。也可以每100公斤鱼用50克敌百虫晶体与500克面粉混合成药面投喂3-4天,喂食前停食一天。这样可以将虫体祛除。
2,杀虫后可用敌百虫或者阿维菌素稀释后配成杀虫药液泼洒塘水,杀除池塘里剩下的寄生虫。
3,最后可用三黄粉和恩诺沙星以及维生素C来调整鱼的肠胃功能。
以上意见供参考。
叉尾鮰春季杀虫用什么药效果好?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要治病首先的对症下药
据报道称1984年我国引进斑点叉尾鮰,经过二十多年的养殖推广,目前已发展到全国大部分省市,现四川地区也是大面积养殖斑点叉尾鮰。自2015年以来受国外相关法规政策的影响,斑点叉尾鮰的加工出口量逐年递减,使得国内市场逐渐得到开发,内销比例越来越大,从而使斑点叉尾鮰大规模养殖,其市场前景也越来越好,但在养殖过程中存在疾病的困扰,特别是每年过冬之后。疾病是危害斑点叉尾鮰最重要的因素,每年都会因此造成重大损失。2019年2、3月份温度比较低,升温慢,四川地区斑点叉尾鮰发病率非常高,发病率超过2018、2017年,发病池塘初步估计达到1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我们根据调查的结果,总结如下:
一、流行情况
2019年春季笔者走访四川大面积出现斑点叉尾鮰爆发性死亡的地区,通过走访发现四川乐山、仁寿等地出现斑点叉尾鮰爆发性死亡尤为严重,与养殖户交流过程中发现他们多数都不清楚病因,同时了解到鱼塘养殖的斑点叉尾鮰基本都是去年放养的鱼苗并套养花白鲢,鱼刚开始发病的时候,吃食不好,运动缓慢,每天死亡几条,到高峰期每天死亡几千条且死亡情况持续时间长。表现出高爆发,死亡率极高,常规药物无治疗效果,零治愈情况。就最近几年叉尾鮰爆发情况来看,发病高峰温度在15℃至20℃,死亡率非常大。在5月初的时候,疾病开始减少,叉尾鮰的死亡率随之下降。
二、主要症状
走访的过程中发现斑点叉尾鮰有以下几点症状:
初期病鱼头朝上、尾朝下;体表溃疡或圆形退色斑并附有水霉,胃肠连接处出血,鱼苗烂尾和烂鳍;肠道脓样分泌物、肠粘膜出血,套肠等症状。
该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3、4月份,小规格成鱼与大规格成鱼都会受到感染,但套养的其他品种不会感染,病鱼低水温潜伏,发病水温多在15-20度。发病初期病鱼表现会游动缓慢,靠边或离群独游,食欲减退或丧失,初期死亡时头朝上、尾朝下,最后沉于水中。病鱼体表出现圈状的褪色斑,有血丝,随着病发时间的延长而感染水霉;解剖病鱼发现胃肠道无食物,胃底部和幽门部粘膜充血、出血,肠道充血、出血,肠道里含有脓状的分泌物,肠道发生痉挛,严重的于后肠出现套肠现象。
三、病因分析
经与养殖户交流得知,养殖户最初将该疾病的症状当成水霉病来处理,适当减料,结果发现无效,水霉是发病后的继发性感染。在国内对于该病的研究很少,有人认为是柱形病。但普遍用过抗生素和水体消毒之后,效果不是很好,死亡增加。禾晨科技公司从2015年开始研究该病,多次送检,都未分离出细菌,结合流行病学推断极有可能是某种病毒。
四、应对措施
我们的应对方案是:从11月开始做预防工作:1、水温低于15℃,不能动网,如需出鱼,请清塘。2、水温低于22℃,不杀虫,不杀菌,减少对鱼体的应激。3、开始投喂免疫饲料。(通过提前投喂免疫饲料增强鱼体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提高白细胞吞食病源能力。起到抵抗病毒感染,降低发病率、减少死亡的作用。)4、控制水质,保证水中的溶氧,尽量不加注新水,注意藻相变化,避免水环境变化,产生应激。5、控制投饵,不能因为天气原因和鱼吃的好等原因加大投喂,尽量在水温和气温上升并稳定后再逐渐加量,减少肠道负荷。
如若发生死亡:刚开始发现死鱼:全塘泼撒抗应激产品(果酸、VC等),主要不杀虫、不用刺激性消毒剂;可少量投喂提高免疫的药物或饲料;也可不喂饲料。若已经死亡超过100尾/天/10亩,采用“三不”+增氧政策。即:不换水、不投喂、不用药,只增氧。
五、归纳总结
早春斑点叉尾鮰爆发性死亡,重在防控,防控疾病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只依靠药物,还应外控好环境,尽量减少应激。从鱼苗开始,斑点叉尾鮰就携带有这种致病因子,只是在某种条件下引发,诱因不同,症状也有所不同,但是肠炎、不规则褪色斑是每条病鱼都存在的。要想预防疾病爆发,过冬前就应做好水质处理以及加强鱼体等预防措施,虽然冬天水质变化较春夏稍缓慢,但每个月也需要调节水质。在饲喂方面,由于水温较低,饲料饲喂量总体不能超过0.05%,甚至不投喂,不能由于气温忽然上升而加大投喂量。
六、常见流行病分析
(一)、寄生虫病的流行现状
2、4月份,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上升,各种病原生物活动加强,容易使鱼类感染各种疾病,尤其是指环虫、车轮虫、锚头蚤等寄生虫病。寄生虫的大面积爆发,不仅对当前的养殖造成不良影响,而且会造成鳃部受损,体质下降,导致5-6月份烂鳃、出血等疾病高发,严重影响到草鱼的存活率。
(二)、寄生虫对养殖的危害
1、鱼生长受到影响
受寄生虫侵袭,鱼体难受,吃食不欢,躁动不安;寄生虫吸收鱼体营养,导致鱼体消瘦。
2、破坏鳃丝、体表等造成组织损伤
呼吸功能受阻,严重可造成死亡;免疫力下降;继发性细菌、真菌感染(烂鳃、赤皮、水霉等)。
3、用药影响水质稳定
使用杀虫药后引起藻类的死亡,水质波动大。
三、春季寄生虫容易爆发的原因
1、温度
天气变暖,水温上升,休眠的虫卵开始复苏。
2、天气不稳定,早晚温差大
水层对流带起底泥(底泥是车轮虫、指环虫卵休眠的温床)中的虫卵进入水体;大温差成为某些寄生虫的竞争优势,车轮虫一旦孵化,1—30℃的反复变化不会影响其生长繁殖;鱼应激大,体质下降,易感染寄生虫、细菌等病原。
3、粪肥
早春育肥时下过量粪肥,未经发酵完全的粪肥带有很多寄生虫卵。
4、悬浮有机质
水体对流,水体有机絮团增多,给寄生虫寄生提供了营养居所。
四、常见寄生虫
车轮虫
指环虫
小瓜虫
锚头蚤
五、杀虫时机
1、第一次杀虫时机
3月中后旬至清明前后,水温18-20℃,持续晴天3天就可以进行第一次杀虫了。
第一次杀虫建议使用敌百虫(鳜鱼、白鲳、加州鲈、叉尾和大口鲶等无鳞鱼、虾、蟹禁用)或辛硫磷+硫酸铜。
2、第二次杀虫时机
如果是杀指环虫,水温小于20度,第一次杀虫后间隔7天进行第二次杀虫;水温高于22 ℃时,间隔3天进行第二次杀虫;如果是杀车轮虫,间隔一天进行第二次杀虫(指环虫在水温22~26℃时,3天即可孵出幼虫;车轮虫的繁殖周期仅为24小时)。
第二次杀虫建议使用阿维菌素或阿维菌素。
第二次杀虫后的第二天,用海联科聚维酮碘全池消毒,以防继发性细菌感染。
3、后续杀虫
连续阴雨天后,天气转晴时,要补杀一次虫;定期镜检,发现寄生虫后及时处理。
六、注意事项
1、不同水质情况下,杀虫前后的处理浑浊、有机质多的水:先用海联科3202或3212(浊水清)净水再杀虫;
寡清瘦水:杀虫前先肥水,使透明度达到25cm左右;如果杀虫前不肥水,杀虫后要用海联科3201解毒。
2、不论什么水质条件,杀虫后,都要先净水再肥水
杀虫后第2天下午,使用海联科3202或3212(浊水清)净水;第3天上午使用海联科3101+海联科藻源素+海联科磷速补肥水。
3、准确计算水体体积
春季池塘水浅,水质清瘦,药物毒性与风险较大,因此水体准确计算尤为重要!水深超过2米,按2米计算。
4、杀虫前后增氧机的使用
杀虫前连续2个晴天中午开增氧机2小时以上;下杀虫药后,开启增氧机2小时以上;用药后观察,如有异常浮头、不安等现象,要及时进行增氧、加注新水等措施。有水霉的用水霉类药物,一般用二氧化氯之类的。肝肿大、肠炎最好用内服药。一般病鱼没救的,只能救没病的。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消毒杀菌、调水,越冬后及时消毒,出问题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七.常见解决办法:
1、有水霉的用水霉类药物,一般用二氧化氯之类的。肝肿大、肠炎最好用内服药。一般病鱼没救的,只能救没病的。最好在越冬前做好消毒杀菌、调水,越冬后及时消毒,出问题的几率就会小很多。
2、调节好水质可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科学投喂,增强鱼体体质可降低该病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治疗:外用碘制剂泼洒,内服抗病毒的药物如盐酸吗啉胍、板蓝根等可以控制该病发展,值得注意的是,病毒病治疗时防止细菌继发感染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因此在治疗过程中需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进行投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