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有什么病毒(养殖的草鱼发生了肠炎病)
草鱼有什么病毒,养殖的草鱼发生了肠炎病?
草鱼肠炎病怎么控制?
首先你得要学会如何看出草鱼得了肠炎病。
草鱼刚出现肠炎病的时候,会排泄出一种白条状肠型的排泄物,这时候草鱼就是刚开始得肠炎病,而且还不太严重比较好治疗。到后期肠炎严重的话你治了也得死一批,不治就血本无归。
一般长期喂饲料的草鱼比较容易得肠炎,所以我们养殖草鱼也得观察好。
治疗方案:
第一,用多维(加强鱼体机能抵抗力),加利肝胆的中草药(增强草鱼肝胆机能),再加恩诺沙星(恩诺沙星是针对肠炎的消炎杀菌药物)拌料内服,正常情况预防的话用量就按照说明书上的两倍用量,刚得肠炎的话就用五倍的用量。一般情况下是用药3-5天,肠炎情况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第二,对投料区整体的消毒杀菌,先用两包恩诺沙星兑水均匀泼洒(防止肠炎细菌感染),然后再用二氧化氯或者聚维酮碘对投料区进行消毒,个人建议还是用二氧化氯比较好。(当鱼得病的时候体质抵抗力下降,容易感染细菌,所以要用二氧化氯进行消毒杀菌)
第三,草鱼得肠炎的时候要适当减少投料,不要加重草鱼肠炎的病情。当病情得到控制的时候再慢慢恢复正常投料。
养殖过程中,我们遇到的病情有很多,最关键的是如何做到正确的预防。
小渔哥有个五十亩的鱼塘,现在主养的草鱼,有一些经验就跟朋友们分享一下,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大佬们不吝赐教!谢谢大家
养殖胖头鱼肠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
养殖胖头鱼肠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怎么办?
胖头鱼是鳙鱼的俗称,有些地方也将这鱼称为大头鱼、花鲢等,一般在淡水养殖中都会在养殖水体中套养一些这种鱼用来调水。不过因这鱼的头大而受欢迎有些地方也有主养这大头鱼的,特别是最近几年出现的缩骨大头鱼十分受市场欢迎,因此有不少养殖户在养殖这类鱼。
至于你所说的在养殖过程中鳙鱼肠道病是什么病毒引起的?在说这问题之前我们来了解下这鱼的一些习性,在自然环境下鳙鱼是主要以吃食水中的浮游动物为主的鱼类,有时也会吃一些小的有机碎屑。在人工养殖的情况下,经过慢慢的驯食之后鳙鱼也会吃小粒的颗粒饲料。那么问题来了,我们所喂的颗粒饲料相对那些天然饵料中的浮游动物会更加难消化一些,如果投喂的量没有控制好的话鱼是很易出现消化道方面的问题。但这种病的病原通常不是病毒,而只是细菌性病源引起。
对于鳙鱼在养殖过程中出现了肠道方面的问题要如何来处理,以个人经验来看只能建议你参考一下下面的方法。
首先要检查一下最近所喂的料在质量上有没有异常,例如饲料有没有出现变质、发霉的情况,如果已出现变质的情况则要先停止继续去投喂,要不只会加重鱼的病情;另外在养殖过程中如果需要换料,也要将两种料先混喂几天,让鱼慢慢适应才行,要不也易刺激到鱼而引起问题。还一种情况就是饲料本身没有问题,但是我们平时投喂量过大,这样也易让鱼出现消化道方面的问题,过量投喂一是加重鱼消化系统的压力,同时投喂下去的料鱼当时没有吃完的话在水中时间过久也易变质,之后鱼再吃下去鱼也易生病,就算鱼不吃也易坏水引起鱼的不适。若是此种情况,则建议先减少投喂量或是停喂几天都行。对于病的比较严重的鱼,则可以考虑用药物来治疗,这种情况可以用少量饲料拌喂一些大蒜素或益生菌来喂鱼(两者不可以同时用),大蒜素可以杀死和抑制鱼体内的病源,益生菌则可以调节鱼消化道内的菌群平衡,可以促进鱼康复的过程。严重的情况下可以整个水体用杀菌药,这样可以减少水体中的病源密度促进鱼康复,例如常用的氯制剂、碘制剂都可以用。当然,最重要的一点还是在于平时的预防工作做到位,养殖过程中尽量将水质调好,让水质保持正常、稳定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出现问题时在治疗过程中也要尽量将水调好),另外,平时也可以在饲料中定期拌一些大蒜素、益生菌之类的来提高鱼的抗病力,这样也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以上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仅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
得了什么病?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有一个好的心态,很多慢性病,都可以看做是一个好事。
我们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这些疾病的发生,多与不良生活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若在确诊这些疾病以后,能有一个好的心态,努力去纠正不良生活习惯,走上健康之路,那三高就可以看做是一个好事。
举个栗子:
我曾在糖友相关论坛上,看到过这样一条励志的帖子,大致内容是这样:
30岁左右的一位肥胖患者,被确诊了糖尿病。在确诊初期的时候,一度抑郁了好久,还想过自我结束生命。
后来经过家人、朋友、医生的开导,走上了漫长的控糖之路。早期的时候,控糖基本依赖胰岛素和降糖药。
后来,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坚持运动和健康饮食,终于减肥成功,体重到达了标准体重。血糖的控制,也不在依赖药物,达到了“裸奔”的状态。
两年多的时间,让他改正了之前很多不良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运动。由之前的几乎不动,到现在的一天不运动就难受。
因为控糖,被迫走上健康之路后,到现在他自我觉得身体比以前强多了。去医院检查的时候,各项指标均正常。最关键是,人也乐观、精神多了。
现在呢,有时候去论坛看的时候,也会经常看到他,以自己的经历,来鼓励其他糖友。
总的来说,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凡事往好的一面去考虑。或许你会发现,很多慢性疾病也是强迫你,走上健康生活之路的一种方法!
创作不易,若觉得对您有帮助,请点赞、转发、评论!若还有不明白的,请评论区留言!南美白虾排白便是什么原因?
在2011年之前,白便一词还没有充斥虾界。自2012年白便泛滥后,大虾小虾们对白便就开始畏惧了。白便到底是什么呢?今天一起去探索一下“白便”的前世今生吧。
所谓“白便”就是白色的粑粑,我们都知道正常对虾的粑粑与饲料或者藻类的颜色接近。 那么白色的粑粑,里面究竟含了哪些东西呢? 要知道这个问题,我们就得了解对虾的生理结构。
食物从对虾的口咽腔进去后,经过愤门胃,幽门胃的物理消化,就直接进入肝胰腺进行化学消化吸收。接着进入中肠进行重吸收(中肠+肝胰腺=中肠腺),最后进入后肠,由于后肠是没有什么消化吸收功能的,所以经后肠聚集后,粑粑就会从肛门排出~
那么褐色,黑色,绿色的食物到底怎么就变成了白色呢? 镜检发现,白便的主要成分有:脂肪粒,食物消化产物,活菌,和ATM(簇状虫体)等。注:关于ATM的形成,目前还处于研究阶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里面的主要成分为肝胰腺上皮细胞脱落的微绒毛膜聚集包裹B细胞而成的管状物质。 中肠腺在弧菌的刺激下,又分泌了大量的粘液润滑了这些物质,在碱性的条件下,这些物质被氧化,变性,最后凝固成了白色粑粑~也就是我们所谓的“白便”。
了解了白便的前世今生。我们就不难理解,为啥治疗白便用抗菌药有一定的效果了。因为,目前白虾肝胰腺坏死综合症很大部分原因是感染了弧菌。所以大家当成肠炎用抗菌药消炎也能产生一些效果。
花了那么大篇幅,本篇想要表达的观点就是,出现白便未必不是好事儿。因为它间接告诉了我们,对虾的中肠腺一定出问题了。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很多,但是很多人把治疗重点放到单纯的肠炎上。盲目使用消毒剂,抗菌药~其疗效是非常有限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副作用。而中肠腺作为对虾的生化工厂,承担了免疫,解毒,造血,分泌消化酶和生理调节等等功能,一旦中肠腺出现问题,就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各种五花八门的病就来了。
所以,预防的关键还是在保护肝胰腺。对虾的肝胰腺是虾体内最重要的解毒器官之一,当对虾进入快速生长的阶段,虾塘内各种有害细菌、有机污染物越来越多时,对虾肝胰腺承受着巨大的解毒功能,即把体内的各种有毒物质进行转化分解。肝胰腺功能的多样性同时也决定了它的脆弱性。在水产动物饲料或养殖水体中添加(加入)胆汁酸能提高水产动物的免疫力与抗病力。胆汁酸能有效防治对虾肝胰腺的炎症在其他水产动物上已得到了验证。胆汁酸在鱼类胃肠道中能帮助创造能够杀灭和消化某些细菌和病毒的环境(Ellis, 2001)。哈斯苏荣等(2001)对鸡胆汁的有效成分牛磺酸和胆酸进行了抗炎作用及抗菌作用研究 ,结果表明,胆汁酸对急慢性炎症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胆汁酸还对体外培养的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刘玉芳等(1998)利用从草鱼胆囊中提取的胆汁酸进行抗菌实验,结果表明胆汁酸盐对草鱼肠道三种革兰氏阴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藤黄八叠球菌及枯草芽孢杆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胆汁酸对内毒素是一个重要的化学屏障:①肠道内的胆汁酸可通过与内毒素的结合而阻止其从肠道吸收入门静脉,②胆汁酸为去污剂,已证明两者在体外对内毒素脂多糖具有直接作用,而且胆汁酸可在试管内改变大肠杆菌内毒素,使其不再引起裂物凝聚,其机制可能为将内毒素分解成无毒性的亚单位或形成微聚物。因此胆汁酸可以减少内毒素对肠道、肝脏乃至整个机体的危害。
被液氮冰过的鱼马上放到水里又活了?
之前用液氮和金鱼做过一次实验(罪过),当时也是出于好奇,实验准备工具也很简单,一条金鱼,一个装满水的鱼缸,一个小鱼网,一小罐液氮,一把镊子,方法也很简单,用渔网把鱼捞出来,放到液氮中,等一会(我等了十几秒),金鱼全身僵硬像一块冰一样,就能用镊子夹出来放到鱼缸里了。
经过液氮洗礼后的金鱼放到鱼缸中,过了几分钟竟然神奇的复活了,而且跟以前一样能畅快的游动。这使我想起小时候冬天去湖里“挖鱼”的场景,笔者家住北方,一到寒冬腊月,村子东边的一个湖就会被冰封,至少有1米多厚,到那时会有许多人扛着镐头去冰面挖鱼,这些鱼就是在极速降温时的夜晚被冰封在里面的。
刨出来之后,带回家放到装满水的大盆里,很快鱼就能苏醒,进而游动,有时候,我们会把鱼养一段时间,最好是到过年,这样就能吃到鲜美的鱼了。
不过,经过液氮洗礼后的金鱼却没有这么幸运,它在看似快活地游动了几个小时后就漂浮在水面上了,与从冰层里挖到的鱼完全不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放入液氮中的鱼为何冻不死?液氮是氮气在低温状态下形成的液态,在工业上通常是将空气净化,在加压、冷却的环境下完成的液化,温度通常在零下196摄氏度,毕竟温度再高一点就达到氮的沸点了,所以当我们把液氮在常温下倒出来时,会有一股弄弄的“白烟”,这就是沸腾的氮气。
当鱼放入液氮中时,由于鱼的温度接近于环境温度,所以会瞬间达到氮的沸点,大量的液态氮会变成气态,同时将金鱼的体温带走,于是,很快金鱼就成为了一个“冰雕”。按理说,这样被冻成这样的动物是无法存活的,那么为什么金鱼能活呢?
首先是液氮量。我们在做金鱼实验时,通常是把液氮倒进一个烧杯中,此时的液氮接触空气其实就已经开始气化了,等到我们再把金鱼放进去,液氮的量就已经不多了,但是此时液氮与较热的空气依然在接触,虽然它把金鱼都冻住了,但是在这种量下,金鱼也就是从体表到部分的肌肉被冷冻,里面的核心部位是没有被冻到的。
其次是冰冻时间。放入液氮中的时间长短其实也决定了它能不能苏醒,毕竟放的时间越长,金鱼冻伤的部位越靠近内脏,所以,在液氮量足够的情况下,放20秒和放1分钟结果是迥然不同的,前者还能苏醒,后者即使解冻也一命呜呼了。
第三是鱼的特殊性。如果把一个人扔进一个装满了液氮的容器中,即便是几秒钟都能将人杀死,但同样把一条鱼扔进去,即使时间增加几倍,解冻后它也能复活,这个现象的核心就在于体温。
人是恒温动物,身体的温度始终在36-37℃之间,而液氮的温度是-196℃,二者的温差是非常大的,但是鱼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实际上是与鱼缸中的水温差不多的,二者的温差要更小一些,而且鱼本身对温度变化的敏感度就比较低,这也是它们依然在水中却能度过寒冬的原因。
而人就不行了,身体的温度高或者低几℃,人的内部器官就会出现问题,况且是进入了一个-196℃的空间内,这短短的几秒钟,人体内的多个器官就会衰竭,即使解冻也无动于衷了。
但是,鱼再次恢复到正常环境中,随着身体的解冻,慢慢地就苏醒过来了。
既然被液氮冰过的鱼能复活,但却活不长?虽然放入液氮后再次解冻的鱼能复活,但是它们通常都活不长,最长也不超过1天,这是因为放入液氮对金鱼的杀伤力是肉眼不可见的。
首先,动物的身体在被冻住时,其实体内的细胞也已经被冻住了,细胞中的水结冰会形成锋利的冰晶,如下图:
冰晶很美,到了冬天窗户上也能看得见摸得着,而且用手去捏,轻松就能捏碎,但是这只是我们手指的温度将其融化了,不是捏碎了,而在细胞中的这些冰晶,由于整体温度降低,它变得锋利无比会直接将细胞结构给破坏掉,如果冻到了器官,器官内的细胞也会死亡。
但是,鱼的神经系统比较的不发达,这也是我们在市场上杀了一条鲜活的鱼,明明都拿掉了鱼鳃,开膛破肚里,拿回家准备清洗时,它依然还活蹦乱跳的原因,而且还有一些鱼头都被剁下来了,嘴巴还能一张一合。
当速冻过的鱼被解冻后,依然是有一些细胞是存活的,这些细胞能够支撑鱼的生命活动,但也只是短时间,随着细胞死亡数量的增加,最终鱼也难逃一死。
至于鱼器官的破坏程度,我认为最严重的当属它的鳃部,因为鱼离水后本能的鳃盖还会开合,所以放入液氮后,寒冷的氮气会直接侵入它的鱼鳃中,将里面的毛细血管尽数冻住,解冻后,这些毛细血管也被冰晶给破坏了,所以,它最终应该是死于无法呼吸。
至于在冰层中挖到的鱼为何能活很久,原因很简单,挖过冰层中的鱼的小伙伴都知道,当挖到鱼时,鱼四周所在的冰层并不是牢牢的把它包住的,而是有空隙的,而且挖出来的鱼身体压根就不僵硬,这证明两点:第一,鱼是被速冻的;第二:鱼在冰层中实际上保护了它(从它周身没有冻住看,温度应该在0℃稍高一点),此时的鱼进入了冬眠,也可以说是假死的状态。
一旦回到正常的环境中,鱼会慢慢苏醒,既然没有结冰,也不存在体内冰晶破坏细胞或者器官的问题了。
总结液氮对金鱼来说不仅仅是速冻,还是慢性“毒杀”,虽然金鱼解冻后还能活,但通常也就几个小时的活头了,因为体内迅速的结冰已经将它们的细胞结构破坏掉一大部分了,剩下的也只是苟延残喘而已。
它不像冰层里的鱼,冰层在包裹鱼时温度是相对较高的,这使得许多冰层中的鱼体内甚至没有结冰,所以,它们还能活好多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