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榫解决了什么问题(建筑知识中国古代大型宫殿建筑一般采用什么结构)
直榫解决了什么问题,我国古代大型的宫殿建筑一般采用什么结构?
中国宫殿建筑由台基、柱框与墙身、屋顶三大部分组成。
(一)台基
高度——台基的高度受到严格的等级制度的制约。《礼记》中记载:“天子之堂九尺,诸侯七尺,大夫五尺,士三尺。”太和殿的台基高八米,是目前宫殿建筑台基最高的一处。
材料——所用材料取决于建筑的等级,石为上,砖为下。
装饰——台基的装饰很丰富,以须弥座形式为最高等级。台基周围的栏板望柱,其花纹、装饰等受等级的制约。
乾清宫单层汉白玉石须弥座
(二)柱框与墙身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柱梁构架贯穿中国宫殿建筑的始终。木结构主体中,梁柱最重要,墙是辅助性的,起分隔室内外的作用,因此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墙倒房不塌”。梁架结构非常复杂,各时代的作法和尺寸也有一定的差别。
木结构梁架有三种基本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
井干式、穿斗式、抬梁式
古代建筑的木构架结构我们俗称为骨架或木骨。木构架的内容比较复杂,但是我们应该知道有“侧脚”与“生起”两个概念。
建房首先要立柱。柱脚高出地平的做法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早期埋在土里,柱洞下端放础石。殷墟遗址中的台基上面有露出原地平的础石,河姆渡发掘的柱子已有管脚榫,解决了柱子的稳定。大木结点最初采用绑架结合的方法,很难严紧固定。采用榫卯结合的方法,逐步解决了构架的稳定问题。为了解决直榫容易脱榫的问题,运用力学原理,让立柱向内微倾,我们称侧脚;把平放的额枋做成向屋角微翘,我们称生起。通过侧脚与生起,屋顶的荷重产生了向心的水平分力,把柱子与阑额的榫卯挤压严实,增加了构架的稳定性。
宋元以前建筑的侧脚与升起非常明显,厚重、沉稳,更具艺术性。
山西五台李家庄的南禅寺大殿建于唐代建宗三年
由于柱子承受屋顶的全部荷重,所以墙壁和门窗部分可以灵活布置在两柱之间,或为柱间的间隔物。一般的房屋正立面的部位装满门窗,两侧与背面则砌墙。宫殿明间多用槅扇,每扇的边挺与抹头间钉着铜面叶,增加了金碧辉煌的气氛。为了挂帘子,居住的房屋中间两扇槅扇之外,另装帘架,次间与梢间多做槛墙与槛窗。
墙体还有斗栱。斗栱是中国古代建筑最具代表性的构件,它是柱、梁之间的一个过渡层,相当于载重汽车上的钢板弹簧弓,将屋盖的荷载传递到立柱。
明代神武门斗栱
斗栱的种类非常多,山西应县辽代木塔(九层),高67.3米,全塔所用斗栱60余种。太和殿的斗栱种类也很多,如溜金斗栱、转角斗栱、柱头斗栱、平身科斗栱、品字科斗栱等等。各时代斗栱的形式不同,产生的艺术效果也不同。
(三)屋顶
梁架结构的变化,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屋顶形式。屋顶的基本的形式有: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攒尖顶等,攒尖顶又四角、六角、八角、圆形等等。屋顶是三大部分中变化最大、最有特色的部分。
《周礼·考工记》云“上欲尊而宇欲卑,上尊而宇卑,则吐水疾而溜远”,使屋顶排水流速快而远,是屋顶形成圜和曲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如翼轻展的曲线美也随之形成。
屋檐的出挑使屋顶还具有纳光与遮阳的功能。北京地区的太阳高度角,夏季为76°,冬季为27°。据此设计檐的尺度,“柱高一丈,出檐三尺”;或采用柱高的1/3的惯用做法,把屋顶脊步做成42°的陡坡,而把飞檐做成19°20ˊ的缓坡,形成圜和的曲线,恰好使北房在冬至前后阳光满室,夏至前后屋檐遮荫。此外,墙壁和屋顶很厚,导热系数低,使得房间冬暖夏凉。
宫殿建筑多以庑殿顶、歇山顶为主,其中太和殿重檐庑殿顶的等级最高。歇山顶略低于庑殿顶,在紫禁城建筑中使用最多。一座院落中正殿、后殿的屋顶都不一样,有主从之分。屋顶形式最丰富的是宫廷花园建筑。宫殿建筑的屋顶,无论从建筑的功能要求、建筑轮廓还是造型艺术出发,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建筑丰富而又有秩序的美感。
太和殿重檐庑殿顶(四阿顶、五脊殿)
中国古代宫廷建筑屋顶以琉璃瓦为主,多为单一色彩,有黄色、绿色、蓝色、黑色等。多色彩的屋顶即各种剪边形式,如储放典籍的文渊阁用黑琉璃瓦绿剪边,御花园的浮碧亭等则是绿琉璃瓦黄剪边,体现了尊贵富丽的皇家气派。
(四) 台基、柱框与墙身与屋顶的关系
台基是一座房屋的基础,需要坚实稳固,在立面上所展现的都是平直的线条,四平八稳,无一点浮躁轻飘之感。前三殿的三台,各层自下而上的逐层缩进,既无呆板之感,也实现了稳中求变的艺术效果。
柱框部分要支撑沉重的屋顶,屋顶的重力通过竖立的柱子传送到平稳的台基上,这就是所谓的“立木顶千金”。柱框与屋顶之间雀替、斗栱所产生的曲线和椽头形成的圆点过渡,形成了三层连绵不断的圆和的曲线。以太和门外连檐通脊的东西庑房为例,无论远观近看,其雀替所形成的曲线美,是一般建筑所不能比拟的。
紫禁城古建筑屋顶多为曲线,厚重的屋顶因此显得轻盈、舒展。
平稳的基座、直立的柱框和曲线的屋顶,构成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美。
台基、柱框与墙身、屋顶这三部分是非常重要的,知道了这三大部分的要点和变化关系,就抓住了宫殿建筑的最基本的要素,这也是认识古建筑的一种方法。掌握了这种方法,就可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欣赏中国古代建筑美。
老榆木家具如何辨别是不是真的榫卯?
榫卯作假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几倍以上,工时成本只有正宗榫卯的几分之一。榫卯的目的是链接和稳固,保证强度。如果从外面看像是榫卯结构,而实际不是,那么会严重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榫卯工艺很重要。榫头过小,无法支撑人的重量,很可能坐不了几年就松脱断裂了;榫头过大,会影响家具的整体比例,及美观程度。单单榫头的制作,就已经很考验师傅的功力。
正宗榫卯:束腰式抱肩榫
作假榫卯:使用木棍和螺丝钉连接的束腰式抱肩榫
榫卯作假的欺骗性,在于它们组装后往往与正宗榫卯外观差不多,非专业人士很难看出来。而且红木家具的生产流程是环环相扣的,高中低档家具每个工序的工艺水平都有天壤之别,榫卯作假的产品往往在用材、表面处理等方面也挖空心思弄虚作假,存在掺假、白皮、拼补、胶磨等恶劣问题。不法厂商通常只在表面处理上花些功夫蒙蔽消费者,而这样的假冒伪劣产品充斥着整个红木市场。
假榫卯有以下几种:
1、木销加胶水。这根本就不受力,这种销子只有在完全不受力的地方,或辅助五金件用的。
2、在结构制作上偷工减料至少可以降低一半的原料和时间本钱。例如用铆钉代替榫卯连接,抱肩榫、插肩榫没有 “肩儿”,原本需要四五毫米厚的支撑框架只有两毫米。这些偷工减料的方法将会直接影响家具的使用寿命。
3、有一些黑心的商家在制作榫卯结构的时候,要么做假榫,要么榫头非常小,有的用小木钉固定(为的是让一些会拿着金属探测器去探测的人,检查不出来),甚至有更黑心的商家干脆直接拿铁钉或者胶水固定!
红圈为铁钉及引起的开裂。
4、作假榫卯:使用金属件连接
5、作假榫卯:这件条案的牙板,里面居然用胶合板连接
初步鉴别方法:
一,要看,也就是要看缝隙。榫卯结构的缝隙是必然会留下的,无论做的多细致,只要近距离的看,就可以找出缝隙。我们通过看各个缝隙的两侧对接的严实不严实,就可以了解到厂家对于榫卯的做工要求怎样。如果只有一条平直的细线缝隙,那可以说榫卯结合的严丝合缝,这样是好的榫卯。缝隙处结合不严,或是结合缝隙时宽时窄,那一定是没有下了功夫的。
做工精良的榫卯,角的结合处,只有一条线。
二、要动,也就是晃动整个家具,若稍有晃动则证明家具榫卯工艺没做到位,说明家具内在的榫卯内有缝隙。这样的家具,一定要慎重购买。当然,也不排除因气候变化大造成的榫卯变化。
三、要敲,也就是通过手敲打榫卯的关节,通过手感来感知榫卯结构的牢固程度。工艺正规的家具,没有回震感。而工艺不到位的家具敲打起来,总能有内在略微空洞的感觉。
四 、要按,也就是按压桌面的方法,但也只是对于有桌面的家具而言。通过手掌按压桌面来感知,若能感觉到微微内凹或者颤动,就是桌面四角的榫卯有问题。这也只能判断桌面处榫卯的工艺问题。
通过这些手段,小心观察,基本上就能将不良厂家粗制滥造的家具排除在外。这只是小编的初步经验希望大家,多多留言提出好的意见!
鉴别方法:
1、放大镜加手电
纯榫卯结构家具指纯木结构,不是胶水粘合,铁钉加固。所以购买家具的时候你可以带上手电和放大镜。先仔细闻红木榫接处是否有刺鼻的胶水气味,然后打上手电用放大镜仔细观察是否有胶水痕迹(特别是缝隙,胶水的缝隙会较大),最施加重力,看看家具是否会晃动。
2、强磁
带上强磁,往榫卯部分一放,是否带铁钉加固清晰可辨。
3、金属探测器
可以说是强磁的升级版,毕竟现在社会套路那么多,人家不用铁,用其它金属呢?低配板车站常见的,警务人员手里拿的那种,对着榫卯部位一扫,立马知道里面有没有金属。高级版寻宝用金属探测器,不要说钉子,一根针都不会放过。当然如果厂家不计成本采用高分子聚合物铁钉,那么我也只能服了。
家具结构是怎样的?
中国古典家具结构方法
抱肩榫:抱肩榫是有束腰家具的腿足与束腰、牙条相结合时使用的榫卯结构。也可以说是家具水平部件和垂直部件相连接的榫卯结构。抱肩榫是结构复杂的榫卯结构,因为要解决腿足与面板、腿足与束腰、腿足与腿足之间的连接。以有束腰的方桌为例,腿足的上端,做出两个相互垂直但不连接的半榫头,这是与桌面相连的。在与束腰相接的部位,要做出45度角的斜肩,并凿三角形榫眼,以便与牙条的45度的斜尖及三角形的榫舌相接。斜尖上还留做上小下大、断面为半个银锭形的‘‘挂销”,与开在矛条背面的槽口套挂。明及清前期的有束腰家具,牙条与束腰是用一块独木做出的,凭此挂销,可使束腰及牙条和腿足牢固地连接在一起。这是抱肩榫的标准做法。清中期以后,抱肩榫的做法就开始简化,挂销省略不做了,为了省料,牙条和束腰也改为用两块木条单独做了。到清代晚期,抱肩榫的做法进一步简化,连牙条上的榫舌也没有了,只靠用胶粘合。桌子的牢固程度大大降低。
霸王枨:霸王枨是用于方桌、方凳的一种榫卯,也可以说是一种不用横枨加固腿足的榫卯结构。在制作桌子时,为增加四条腿的牢固性,一般要在桌腿的上端加一条横枨即可。但有时要制作造型清秀的桌子,又嫌四条横枨碍事,但又要兼顾桌子牢固,于是就可采用“霸王枨”。霸王枨为s形,上端与桌面的穿带相接,用销钉固定,下端与腿足相接(位置在本来应放横枨处)。枨子下端的榫头为半个银锭形。腿足上的榫眼是下大上小。装配时,将霸王枨的榫头从腿足上榫眼插入,向上一拉,便勾挂住了,再用木楔将霸王枨固定住。
夹头榫:是制作案类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腿足在顶端出榫,与案面底面的卯眼结合。腿足上端开口,嵌夹牙条及牙头,故其外观腿足高出在牙条及牙头之上。此种结构,是利用四足把牙条夹住,连接成方框,上承案面,使案面和腿足的角度不易变动,并能很好地把案面板的重量分散,传递四条腿足上来。
插肩榫:是制作案类家具的榫卯结构。腿足顶端有半头直榫,与案面大边上的卯眼连接;腿足上端的前脸也做出角形的斜肩;牙板的正面上也剔刻出与斜肩等大等深的槽口;装配时,牙条与腿足之间是斜肩嵌入,形成平齐的表面;当面板承重时,牙板也受到压力,但可将压力通过腿足上斜肩传给四条腿足。
棕角榫:棕角榫因其外形像粽子角而得名,从三面看都集中到角线的是45度的斜线,又叫“三角齐尖”。多用于框形的连接。另外,明式家具中还有“四平式”桌,其腿足、牙条、面板的连接均要用棕角榫。
栽榫:又叫“桩头”、“走马销”,是一种用于可拆卸家具部件之间的榫卯结构。由于要拆卸,榫头易磨损,甚至损坏,出于维修方便,也避免因榫头损坏而使家具部件报废的情况,一般都采用另外一种木料来制成榫头,然后将榫头栽到家具部件上。栽榫多采用挂榫结构。罗汉床围子与围子之间及侧面围子与床身之间,多用栽榫。
楔钉榫:是用来连接圆棍状又带弧形的家具部件,如圆形扶手的榫卯结构。虽然也是两根圆棍各去一半、作手掌式的搭接,但每半片榫头的前端,都有一个台阶状的小直榫,可插入另一根上的凹槽中。这样便使连接部不能上下移动。然后在连接部的中间位置凿一个一端略大的方孔,再做一个与此等大的四棱台形长木楔,插入后,便能保证两个小直榫不会前后脱出。制作圈椅的扶手、圆形家具都要用楔钉榫。
暗榫:两块木板两端对接,使用燕尾榫而不外露的,叫“暗榫”或“闷榫”,是制作几、案、箱子之类必用之榫。
套棒明清椅子的搭脑不出挑,与腿交接处不用夹头榫,常用腿料作方挖出榫,搭脑部位则挖方形榫眼,套接,故名。
挂榫:挂榫属楔形榫的一种,榫头一边成斜面,眼口凿成同形,但再需放长一倍凿直眼,榫头入直眼后拍进原榫眼,上提或挂拉都不能脱出,若拆装时可重新将榫头移入直眼探出。明清家具有不少站牙都取札榫做法。因榫头实为装入的楔子,故又名“挂楔’。北方匠师叫“走马销’。
勾挂榫:榫眼做成直角梯台形,榫头也做成相应的直角梯台形,但榫头的下底面等于榫眼的底面,嵌入后斜面与斜面接合,产生倒勾作用。然后用楔形料填入榫眼的空隙处,再也不易脱出,故日“勾挂榫”。
格肩:传统家具横竖材料相交,将出榫料外半部皮子截割成等腰的三角尖,另一料在榫眼相应的半面皮子同样割成等腰三角形的豁口,然后相接交合,通称“格肩”。
托角榫:角牙与腿足和牙条相接合,一般在腿足上挖槽口,与角牙的榫舌相接合,当矛条或面子与腿足构成的同时,角牙与牙条或面子都打榫眼插入桩头,故“托角榫”是一组卯榫的组合,不是指单一的构造形式。
长短榫:一般腿部与面子的边抹接合时,腿料出榫做成一长一短互相垂直的两个榫头,分别与边抹的榫眼结合,故称“长短榫”。因边抹接合用格角榫,抹头两边从打榫眼腿料出榫与大边出榫相碰,故只有长短榫才能牢固。
抱肩榫:牙条与腿足结合有几种形式,抱肩榫的做法采用45度,榫肩出榫和打眼,嵌入的牙条与腿足构成同一层面,是有束腰的明清家具常用的榫卯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