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嘴用什么木做好(从平常方法到稀奇古怪)
烟嘴用什么木做好,古人是如何驱蚊的?
可以说从古至今,防止蚊虫叮咬一直是夏天亘古不变的话题。不过古人的驱蚊办法,并不比现代的少。从平常方法到稀奇古怪,花样百出,什么都有。
1.挂蚊帐
挂蚊帐的历史是较为久远的。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有了“翠纱之帱”,使蚊子不得入内。《诗经》中有:“肃肃宵征,抱衾与裯。”“裯”即为蚊帐。唐代诗云“蚊幌香汗湿轻纱,高卷蚊厨独卧斜”。
这说明挂蚊帐在古代是最普及,也是最管用的一种方式。
2.熏艾香
宋代陆游《熏蚊效宛陵先生体》中写道:“泽国故多蚊,乘夜吁可怪。举扇不能却,燔艾取一块。”
这就是古代的蚊香了。燃烧艾香驱蚊在民间是很常见的。在端午节时,除了燃烧艾香,还会将雄黄酒涂于身上,达到驱蚊虫的作用。
3.种防蚊植物
藿香、薄荷、菖蒲、香茅等植物据史料记载都具有驱蚊效果,古人们会时常常在庭院种植一些具有驱蚊效果的植物,这样既能夜来香,也能抵抗蚊虫叮咬,也就是现在的驱蚊草。
4.佩戴香囊
将驱蚊植物经过处理佩戴在身上,既好看又好闻。最重要的是,在古代赠送香囊,那意义可不一般了。如果看到哪家小姐女红又好,人又漂亮,就赶紧娶了吧。
5.养青蛙
想不到吧,还有养青蛙驱蚊的,但毋庸置疑这确实是件非常好的办法。在古代,古人们会用大水缸里养青蛙,夏季闷热,蚊子爱阴凉便会飞到水缸中,则恰恰成为了青蛙的美食。6.铜制吸蚊灯
宋代史料中还记载着一种灭蚊的“蚊子灯”,看来古人对蚊子喜欢光源的观察也是细致入微,并总结出规律的了。到了清代,古人已经可以出精巧的铜制吸蚊灯了,他们在锥形的灯身上张开一个喇叭形的“大口”,灯捻被点燃后,气流从喇叭口迅速吸入,蚊虫便会被这股热气流吸进灯盏内而亡,不得不说这是在非常高明。
所以,千万不要看不起古人的智慧,他们为了消灭蚊子那可真的是奇招不断,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想的到。实际上在岭南一带,人们还会通过饲养高脚蜘蛛和壁虎来抓捕蚊子或者蟑螂一类的蚊虫。这是因为岭南气候闷热,一年四季蚊虫极多,普通的法子根本对付不了,而作为蚊子最强大的天敌,无疑就是“守株待兔”的高脚蜘蛛和可上天入地的壁虎了。
并且这两种生物还不挑食,几乎所有的昆虫都喜欢吃,自然深受古人的喜欢。所以在家里看到蜘蛛和壁虎,只有不妨碍到你,千万不要打死他。
你身边有哪些不孝的子女?
83岁的刘淑珍有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却不肯养她,老大说在我心里娘已经死了,老三说娘又不是什么香饽饽,没人会抢的,老二说让娘去养老院……
吉林,83岁的刘淑珍,有三儿两女共五个孩子,小女儿程淑云两口子都是教师,经济条件最好,也都孝顺,1991年,刘大娘的老伴去世后,她一直和小女儿程淑云生活。
2007年,刘大娘患了胆囊炎,住院治疗,医疗费花了3000多块,由5个孩子平摊,每人600多块,大儿子程永和三儿子程民却说母亲花钱多了。
程淑云一听生气说:“只要能把母亲的病治好,钱多又怎样,这10多年来你们都不管娘,都是我养娘,我都没说什么。”
刘大娘听得心里难过,同时心疼小女儿这些年来照顾她的辛苦和付出,于是提出今后由五个孩子轮流赡养她。
刘大娘的五个子女商量后决定轮流养娘,每人养一个月,如此周而复始,可是轮流不到一年,刘大娘突然把5个孩子告上法庭,要求每人每年支付2000元赡养费,她要拿这笔钱去养老院住,不和子女生活。
刘大娘的做法让三个儿子叫苦不迭。
大儿子程永说,我家才八亩多地,每亩地一年顶多1000元收入,一年总共1万元,家里还有6张嘴吃饭,就算到了法庭,我也拿不出2000元赡养费,其他人同样也拿不出来,摊上这样的妈,肚子都气大了。
刘大娘为什么不愿意和子女生活,非要去养老院住呢?
刘大娘告诉记者,她在大儿子家住,大儿媳态度不好,叫她下次不要来了,大儿子态度比媳妇更不好,经常对她发脾气。
刘大娘受不了大儿子的坏脾气,没住到一个月就离开大儿子家,去二儿子程军家住,二儿子两口子对她挺好的,她本想在二儿子家长住下去,不再轮流,二媳妇却下逐客令,说还是轮流养吧。
刘大娘在二儿子家住了一个月,又去三儿子程民家住,没想到三儿子的话更气人,三儿子说老大还没撵你,你就走了,我能接着养你吗,那不是抢吗,你又不什么香饽饽,没人抢的。
刘大娘在三个儿子家转了一圈后,伤心不已,她辛辛苦苦养大三个儿子,本以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却没想到儿子们把她当皮球,恨不得能踢多远就踢多远,刘大娘既委屈,又心寒,所以,刘大娘才把五个孩子告上法庭的。
法院受理案件后,根据实际情况来判决,刘大娘继续和经济条件好小女儿程淑云生活,其他子女每人每年支付450元赡养费。
赡养费风波平息了,刘大娘兜了一圈后,继续和孝顺的小女儿生活,然而,刘大娘平静的晚年生活才过两年,又有事情发生,再次引发赡养风波。
一天晚上,程淑云慌慌张张打电话给大哥,说老娘不吃不喝,净说些胡话和让人可怕的话,老娘可能不行了。
刘大娘的大儿子程永接到妹妹的电话后也慌了,不敢耽搁,连夜赶去妹妹家。
刘大娘一见大儿子,有气无力说,谁家也不去,我就去你家,我不能在外稀里糊涂的去了。
程永听后更慌,安慰老娘说好,那就去我家,我们这就回家。
程永把老娘接回家后,大家闻讯也来了,刘大娘的小儿媳对她说,大嫂包有饺子,要不你吃点吧。
原本在小女儿家不吃不喝的刘大娘竟然说那就吃吧,儿媳夹一个给她吃,她吃完后,竟然主动说还要吃,一连吃了几个饺子。
大家见老娘肯吃东西了,又喜又忧,喜的是刘大娘吃东西了,忧的是又怕刘大娘这是回光返照。
不过事实证明大家的担扰是多余的,刘大娘在大儿子家住了四个月后,她不仅能吃能喝了,人也精神了,按大家的话说,她又活过来了,大家忍不住纳闷,刘大娘在小女儿家住得好好的,为什么突然就不喝不吃,快不行了呢?
刘大娘却说,我病了,把我折腾得想跳楼,儿子他们又不管我,一分钱都不拿,我恨啊,所以,我就想跳楼死了算了,这样也不连累小女儿,小女儿见我想跳楼就怕了,赶紧打电话给大儿子。
对于老娘的说法,程淑云说,老娘想跳楼其实是另有原因的,以前我和老娘一直生活在农村,去年我家在九台市买了一套房,老娘和我们在城里刚住半年,她就觉得很不自在和憋屈,说不想在城里住了,我劝她说,不在我这住,你能去哪里住,没想到时间久了,老娘就憋出病来了,而且觉得自己活不久了,要死也死在大儿子家里。
一番折腾后,刘大娘如愿回到大儿子家了,奇迹般正常吃喝了,可是刘大娘在大儿子家住了四个月后,又开始闹了。
一天,老大程永打电话给老二程军,说老娘又不想在我家住了,你来把她接去你家住吧。
老二程军打电话问老娘为什么不想在大哥家住,老娘说我愁啊,有精神病的孙女总是趁我不注意,就过来打一下我,给我一拳或一脚,我年老又有病,受不起。
老二程军听后,把老娘接回家暂时住下,程军说,我养老娘可以,但有条件,就是其他人要出赡养费,出了赡养费,以后老娘死了不用他们发送,殓钱他们愿意分摊就分摊点,不愿意就拉倒,不过老娘的地就得归我了。
刘大娘一听到二儿子说让其他人出赡养费,她又发愁了,哭着说让他们出赡养费,难啊,上回老三出四百赡养费,结果扣三百回去。
对于老娘的控诉,老三程民说,几年前老娘生病,医疗费五人平均分摊,除了大哥不出钱外,其他四人都出钱,既然大哥不出,我也不出,于是,我就在赡养费中扣回我出的钱,当时老娘也同意我扣了,每人每年450元赡养费,我拿回300元,还有150元,就是一年的赡养费。
调解员带刘大娘去找老三,本想劝劝老三别计较太多的,没想到刚说几句,老三就气愤转身离去,留下一句“别给我扯别的,没用”。
老三扬长而去后,调解员带刘大娘去老大程永家。
刘大娘的大媳妇说,不是我不养她,是她不愿意在我家住,怕挨打,现在要我出赡养费也可以,但她在我家吃住了四个月,都不给饭钱,要先将四个月的饭钱算清给我,我再出赡养费,另外,以后她病了,医疗费另外说了,医疗费要是花个千八百元的我可以分摊,要是花一万八千的,我是不能分摊的。
大家说,谁也不想有病,更不想花钱,老人有病哪能不花钱,谁能限制花多少钱吗?
大儿媳说,我不是说限制花多少钱,我也有老的那天,要是我得了该死的病,我也不治。(言下之意,婆婆若得了重病,就不要医了)
刘大娘在旁边听得心赌得很,默默流泪,在三个儿子眼里,自己已经成了累赘,三个儿子不养她,她只剩下两个女儿了。
大女儿程淑芹说,老娘毕竟是有儿子,年纪又大,身体又不怎么好,说不定哪天就不行了,老娘总不能死在闺女家吧,在我家住不合适,赡养费我可以给。
小女儿程淑云说,不是我不愿意养老娘,是老娘不愿意住楼房,赡养费我肯定会出,对于赡养母亲,我从来没有意见过,要是我有意见,老娘就不会和我生活了十多年。
三个儿子两个女儿的态度都很明确了,刘大娘心酸得哭了,对调解员说,今后我要在哪落脚,在大儿子家住,他要是再要饭钱,我咋办,你们得管管我,不看别的,就看我老头子当了15年兵的份上管管我。
调解员安慰刘大娘说,他们去找老二程军再商量商量。
老二同意让老娘住下来,但赡养费要升,由原来的每人每年450元升到每人每年1000元。
调解员说,暂时先让母亲住下来,至于赡养费,再继续调解。
老二同意让母亲先住下后,调解员先去找刘大娘的两个女儿,说了老二提出每人每年要给1000元赡养费。
刘大娘的两个女儿说她们没有问题,每年1000赡养费她们可以出,不过老大老三就悬了,之前每人每年450元,他俩都不想给,现在要出1000元,就更不愿意了。
调解员没办法,只好向领导汇报情况,领导听了之后,大家一起针对程家的情况进行讨论,并调整了解决方案,认为刘大娘的三个儿子是重点,只要做通老大老二的思想工作,就有突破口了。
制订了新的调解方案后,调解员先去老二家,做老二的思想工作,希望把赡养费降到每人每年800元左右。
老二的媳妇还说,七八百元,这钱都不够她吃药,我不干,谁愿意养谁养,她去另外两家,这1000元赡养费我愿意出给他们。
老二也说赡养费不能降,要是降,就让老娘去养老院算了。
刘大娘听到二儿子不愿降赡养费,最后也不想养她,让她去养老院,伤心对调解员说,你们要给我作主。
调解员继续做老二两口子的思想工作,最后两口子同意养老娘,但每人每年给1000元赡养费这个条件不变。
调解员只好去继续做老三的思想工作,老三一听到每人每年要出1000元赡养费,暴脾又上来了,说,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
无论调解员怎么做思想工作,老三两口子
只同意每年给500元赡养费,要1000元想都别想。
老三态度就摆在那里,不肯妥协,调解员无奈,又去找老大。
老大说,每年给500元赡养费我给不起,现在我只拿得出100元,这100无我还得去卖血,我伺候老娘四个月,把要死的老娘伺候活了,已经对得起她了,但她在我心里已经死了,我能给100元已经不错了。
大家劝老大,母亲都这么大岁数了,不能这么说。
老大说,再大岁数也与我没有关系。
老三和老大两人,说话一个比一个绝,态度也一个比一个硬,都不肯让步。
为了解决刘大娘的安身之处,调解员只好去找刘大娘的两个女儿,希望两个女儿多出些赡养费,把老大老三不能出的那部分垫上凑够数。
调解员先去刘大娘的大女儿家,说出方案,除了老二,其他四人每年每人出1000元赡养费,共4000元,老三只愿意每年给500元,老大只愿意每年给100元,老大老三两人合计600元,离两人本该出的2000元还差1400元,相差的1400元两姐妹能不能分摊,多出一些,四人凑够4000元给老二,如果不能,我们再想其他方法。
大女儿程淑芹听后,爽快说没问题,只要能把老娘的事解决好。
程淑芹表态后,调解员又去找刘大娘的小女儿。
程淑云说,没有问题,看看大姐能出多少,剩下的我全包,总之,不管怎样,都要凑够4000元给老二。
在调整员的努力下,加上刘大娘有两个孝顺的女儿,刘大娘才有落脚之地,可这结果该喜,还是该悲,但愿刘大娘从此晚年能平静度过。
@荷香袭人来:刘大娘养大三个儿子,在她年老时,三个儿子都不愿意养她,个个斤斤计较,把她当皮球踢来踢去,虽然最后二儿子同意养他,但也是有条件的,三个儿子的不孝言行让人寒心,幸好刘大娘还有两个孝顺的女儿,尤其是小女儿,不然她的晚年生活难有着落。
都说养育之恩大于天,父母养大子女,子女要养父母老,天经地义,刘大娘的三个儿子却忘了孝字怎么写,又该怎样去尽孝,忘了没有娘,就没有今天的自己,他们真应该向两个孝顺的妹妹学习,并以实际行动去对母亲尽孝,也给自己的子女做出好榜样,将来自己老了,子女们才会对自己好好尽孝和养老。
写在最后:
有了父母,才有我们,才有家,有父母有家,我们才幸福,父母养大我们,我们长大了就要报答亲恩,让父母度过幸福的晚年,这才对得起父母的养育之恩,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赡养父母,是我们的义务,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我们的义务,不管我们多难,都不要不管不养父母,宁愿自己多吃些苦,也不让父母吃苦,在我们小的时候,父母再难,对我们仍不离不弃,父母老了,我们对父母更要不离不弃。赡养父母,兄弟姐妹之间要同心和互相理解,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只要父母晚年幸福,其它都可以忽略和不计较。金刚木手串会有存香?
出现包浆时再净手盘玩,手感如摸玻璃珠,直至表面光滑建议先戴棉布手套盘玩,这样的手串盘出来漂亮。 金刚木 别名:扁担胡子、扁胡子、扁枣胡子、东北蕤核、辽东扁核木、辽宁扁核木、宾丽那木。是吉林省辽宁地区特有的一种野生灌木,其木质坚硬,纹理漂亮,不宜成材,大部分都用于制作手杖及各种,手串,佛珠,柄把、烟嘴、鸟笼,果有香味,可食,带苦味;种仁入药,能清热、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