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能想到什么东西(人和木可以组成哪个字)
「事」西周金文的上方是作三歧之形,「興」(兴)的西周金文「舁」中间的部件是「凡」+「口」,「興」在西周金文中只有一例省「口」的字形,这个书家运用古文字常见的借笔法将「口」与「木」粘连到了一起。金文中「龢」、「⿰音禾」、「盉」诸字均从「禾」得...
木能想到什么东西,世界万物都可归结于一个什么字?
变。
人和木可以组成哪个字?
这个石头上面释文是「天地人和万事兴」。用字有些混乱,让我想到了一本叫《史上第一混乱》的小说。「天地人和万」五字很明显是取自容庚《金文编》,「事兴」二字取自孙海波《甲骨文编》。「事兴」二字在西周金文中如此作:「事」西周金文的上方是作三歧之形,与甲骨文的二歧有别。「興」(兴)的西周金文「舁」中间的部件是「凡」+「口」,与甲骨文有「凡」无「口」有别。
按:「興」在西周金文中只有一例省「口」的字形,算是殷商文字的孑遗。另外这个「和」字,作「⿰木口」之形,这个书家运用古文字常见的借笔法将「口」与「木」粘连到了一起。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木口」究竟当不当释为「和」,一直有很大的争议。金文中「龢」、「⿰音禾」、「盉」诸字均从「禾」得声。而且同属晚周的金文已经有了确切可靠的从「禾」声的「和」(详下文)。这个「⿰木口」之形出自一件旧名叫「史孔盉」春秋青铜器。早先做考释的学者将这个「⿰木口」释为「和」读为「盉」。但是呢,李学勤先生已经将该「⿰木口」字改释为「枳」(「口」是「只」之省),在「史孔盉」中读为「卮」。也就是说「史孔盉」应该叫「史孔卮」。另外在一件叫「陳[⿰貝方]簋」的战国早期青铜器中,也有一个「⿰木口」字(用为人名,上下文是「[⿰木口]子」),《金文编》也放在了「和」字之下(见下图)。李学勤先生同样改释为「枳」,读为「支」,「支子」见《儀禮·喪服》。其实呢,在金文中有直接从「禾」的「和」可以用,也就是《金文编》「和」条下所收的第一个字形:这个「和(咊)」出自一件战国早期中山王圆壶(中山王三器之一)。用东周金文总比用甲骨文混搭靠谱。就本题的上下文来说,要表达「和谐」的含义,最妥帖的方法是用「龢」字。「龢」与「和(咊)」是同源词,而且「龢」字比较早起(「和(咊)」字战国才出现),在西周金文中就有大量表示和谐、调和的辞例。故而最好的用字应该是「天墬人龢萬事興」(其中「事」和「興」要用金文写法)。总的来说,这件书法作品有两个硬伤:不用这个确切无疑的「和(咊)」而非要选用有争议的「⿰木口」。不用清一色的金文字形而非要混搭两个甲骨文字形。建议写大篆书法的书法家多学习一个,审慎地选择需要创作的字形,而不要以为查查几本古文字字典就万事大吉(特别是出版时间比较早的古文字工具书)。
看图写话小猴子用木桩过河?
一天,小猴子们和猴子爷爷去外面找果子吃,它们来到河边,它们看见河的对岸有一棵棵桃树,树上结满了一个个桃子, 猴子们想到对岸去摘桃子吃,可是怎么过去呢?猴子爷爷想了想,它把一根木头搭在河的两岸,连成一座独木桥,小猴们看到了可开心了,它们抢着要第一个过河,可是桥很窄,摇摇晃晃谁也过不了,猴子爷爷连忙说:“我们应该要互相谦让别人, 就像你们过桥一样,要排成一队过桥,否则谁也过不去,那大家也就都没桃子吃了。
”小猴子们听了很惭愧 。排成队,相互谦让,一个一个走过去,爷爷看了很高兴,最后大家都吃到桃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