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园林代表作品是什么
浪漫主义园林代表作品是什么,洛兰充满诗意的写实油画作品?
关于古典主义这一艺术流派,编者在此之前已为大家推荐并带领大家欣赏了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普桑的艺术人生及其艺术风格。在此继续为大家讲解与普桑同时代并且是同乡的另一位古典主义绘画的重要代表——洛兰,
确定法兰西特定审美趣味和基本原则的除了普桑外,还有一位与他同样一辈子生活在罗马的法国画家——洛兰。尽管他们的作品具有外表的相似,但观念相异,不过他们的总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恢复古代艺术的庄严,赋予大自然以崇高和永恒。洛兰(Claude Lorrain,1600—1682年)原名克劳德·热莱(Claude Gellee),出生在洛林省的南锡的夏马涅村。因他最初在画上签名“洛林人”(Lorrain)而从此被人称作洛兰。洛兰自小就成为孤儿,靠自己的劳动所得糊口,所以他没受过什么教育,但这样也使他可以无拘无束地去闯荡江湖。他13岁就遂一批厨师来到意大利,现是在一家糕饼店当学徒,后来到罗马一位名叫阿戈斯蒂诺·塔西的画家家里当仆人,为画家洗画笔、调颜料,做些家务,才与绘画发生关系。在这期间他逐步爱上了绘画,并决心成为画家。1627年他取道里昂和马赛重返罗马,在那儿一直住到16825年去世都没有离开过。洛兰和普桑是同乡,但他们却很少有相似的地方。普桑理智而有学问,洛兰却性情豪放几乎大字不识;普桑不仅画风景也画人物,而洛兰却终生从事风景创作;普桑的作品结构严谨、造型准确,洛兰的作品则辉煌而充满诗意;普桑主要靠自己的理想作画,而洛兰则常常在面对自然的写生中来完善理想。有人说在普桑面前,罗兰只能算是一个花匠。因为普桑的作品内涵丰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而洛兰只注重表面的效果。其实这是没有真正理解罗兰艺术的价值所在,二人之间表面的差异和表面的相似,都不能成为人们判断时的标准。当时,风景画这一画种已从罗马扩展向欧洲各地,在17世纪的欧洲成为一个独立的行当,许多艺术家以画风景名噪一时。终生住在罗马的洛兰不仅熟悉罗马风景画家的成就,也了解了弗兰德斯画派的各种经验,同时对流行的卡拉瓦乔画派的作画方法也深有认识。这样,洛兰就可以在一个广泛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方向。尽管他与同乡普桑的关系不是太好(因订户的竞争),但他却很欣赏普桑的追求。不过他并没有去模仿普桑,而是开创了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当时风行一时,成为罗马王公贵族争购的对象。据传记家巴尔迪努亚的回忆说,“除非是亲王、高级神甫,或由他们推荐并肯出重金,长时间等待的人,谁也别想买到洛兰的画。”正是由于他的努力,风景画不仅成为一门崇高而学问高深的艺术,而且还为以后的画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乌利西斯将克莉赛斯交还其父》《圣保罗登舟》《希巴王国皇后乘船的海港》克劳德·洛兰在意大利度过平静的一生,其画同其人一样平和明朗。他的风景画创作由初期的讲究传统迅即转入极富活力的北欧风格。由于他久居罗马没有为法国学院画风浸染,使他的风景画能与普桑的作品一脉相承。他革新古典风景画,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相结合,开创了以表现大自然的诗情画意为主的新风格。他的作品充分显示了画家对光线的高度敏感,加之注入人物细腻的描绘,使中年时期的画风到达澄净与和谐的境界;晚年则更有个性,物体造型刻意拉长,色彩带有银色光芒,流露出神秘且严肃的气氛。他的风景画中开阔的海平线总给天空留出巨大位置,近景则总是带有罗马式建筑、船只、人物的逆光海滨。《克娄巴特拉在塔尔斯登岸》、《乌利西斯将克莉赛斯交还其父》、《圣保罗登舟》等都以海空一色,宁静优美的画面令人赏心悦目。《有舞者的风景》这件作品是克洛德.洛兰的一件著名的风景画作品,这件作品以风景为中心,人物只是点缀。画面地平线压得很低,从天际放射出光芒,河水滋养着农田,两岸古木参天,背光处浓阴馥郁,芳草留香,在天空逆光的照射下,更衬托出天水的光明。休息的农人们在河岸上欢快地舞蹈嬉戏,这些点缀性的人物,使画面深远辽阔。由于舞者的欢乐而使宁静的大自然充满生命的活力,实在是一首田园抒情诗篇。虽然洛兰与普桑一样,在风景画中常常借助于一些历史的、神话的和宗教的题材,但是他比普桑更进一步地把这些题材置于次要地位。《克娄巴特拉女王登岸塔尔苏斯》此画约作于1642年,这是洛兰极盛时期的作品。此画有119×148厘米大,作于画布上,现藏巴黎卢浮宫。克娄巴特拉是埃及马其顿王朝末期著名的埃及女王。历史学家普卢塔克说她长得妩媚诱人,性格坚毅,说话的声音象"多弦的乐器"一样悦耳。关于她的政治生涯,是历史上常被戏剧与文学采用的题材。克娄巴特拉曾借罗马军队恢复了王位,利用其色相使凯撒为其重建马其顿王朝的领土,打败托勒密十三世的反对党,并与罗马联合掌政。凯撒被刺不久,罗马首领安东尼拟远征波斯,克娄巴特拉便使出浑身解数让安东尼就范。她听到安东尼要与她共商大事,便带着丰盛的礼物前往小亚细亚的塔尔苏斯(土耳其境)城。安东尼一见倾心,遂放弃进攻波斯的战争,跟她一起回到亚历山大里亚。这幅画上描绘的情景,即是克娄巴特拉登岸塔尔苏斯时的一刻。穿蓝衣的克娄巴特拉,在女官与侍臣们的护拥下走上安东尼的驻地,穿红色披风的安东尼急忙前来迎接。两人初次见面,目光急剧交递,显出惊喜的神情。不过,这些人物在风景画上的位置极小,画家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沐浴在落日余辉中的港湾,是那样富有诗意。晚霞照射在左角只现一个局部的帆船上,古罗马的建筑雄姿与海水的柔情又是那样合拍,令观者读后几乎陶醉了。这纯粹是一种理想化风景,它使欣赏者陷入一种怀旧的感情之中。《欧罗巴》洛兰这位得天独厚的法国风景画家,自从被法王路易十四命为凡尔赛宫作画以后,连他的画室也成了欧洲名流们光顾的场所了。洛兰的平步青云确乎是他的人生一大侥幸。他的财富也随着荣誉而来,当时他的画的要价,开口便是百金。据为他作传记的德国画家兼雕刻家桑德拉尔的回忆:尽管洛兰连签名也不会,笔体笨拙,一时一个样, 一看便知是个文化不高的人,但面对这种突然的富贵机运,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一直同两个从洛林家乡接来的侄儿生活在一起。1651年,他收养了一个名叫阿涅丝的私生子作为他的女儿。死后在留下的遗嘱中,也没有忘掉他的侄儿、他的家庭以及教区附近的知亲好友。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艺术家,始终能保持善良朴素的品质,也为后人所传诵。他的那些带典故的风景画,都是在个人风格成熟时期所创作的,而且画面越来越充满舞台般的戏剧性特征。比如他于1648年取自圣经题材的一幅《以撒与利百加的婚礼》(也称《磨坊》,现藏伦敦国立画廊)。1647年的一幅题材取自罗马神话的《奥德修斯将克律塞伊斯送还她的父亲》(现藏巴黎卢浮宫)等,就是这一时期的画例。这里的一幅《欧罗巴》,创作日期较晚,画风虽属于这一时期,而完成时已在他的晚年了。风景展现在一个海湾附近,除了旷野与海滩外,没有任何建筑物,仅海口处有一古时残留的碉堡,海上有数艘清晰可见的帆船。这种景色和洛兰的其他风景画相似。理想化成分较多。神话欧罗巴被劫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块美丽如画的海滩旁的中景上。这里有几头被放牧的牛,欧罗巴与一群少女好奇地围住一头白牛,欧罗巴已坐到牛背上。左边树丛里有几个牧人在弹琴休憩。人物依然画得很小,在整个风景中不甚显目,至多是一种点缀而已,油画的主调仍是自然景色的抒情因素。欧罗巴是神话中所说的、腓尼基王阿革诺耳的女儿,一次与其姐妹卡德摩斯等人去野外郊游,见到一头美丽的白牛,她便好奇地骑上这头白牛背上。岂知白牛是天神宙斯的化身,因见欧罗巴美丽,才变成白牛诓她到牛背上,并把她劫持到克里特岛, 最后与她生下了弥诺斯。这幅画在光色技法上有特殊的表现意义。他的光色处理一直是后人崇敬的技法,英国风景画大师透纳就非常钦慕他。所以间接地看洛兰的画风,他还是法国印象主义在光色画法上的先驱者。《帕里斯的评判》《 帕里斯的评判》是画家的一幅带有浓厚神话色彩的风景画。画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希腊神话故事:希腊英雄珀琉斯同海洋女神忒提斯举行婚礼时,除纷争女神厄里斯外,奥林匹斯山的众神都被邀请前来参加。纷争女神怀恨在心把一个金苹果仍在了欢快的客人中间,上面写道:“送给最美丽的女人。” 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阿西娜、爱神阿佛洛狄忒都想得到金苹果,为此争吵不休,最后她们让特洛伊王子帕里斯作裁决。为了得到金苹果三位女神都向帕里斯许下最好的承诺:赫拉答应让他成为一个国王;阿西娜保证让他成为最聪明的人;阿佛洛狄忒则承诺让他娶到希腊最美丽的女人为妻,并向他描绘了斯巴达国王之妻海伦的美丽。最后,帕里斯把金苹果判给了爱神阿佛洛狄忒。然后在爱神的帮助下把海伦劫持到了特洛伊,嫁给了帕里斯。然而却因此引发出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洛伊战争。《帕里斯的评判》描绘的正是帕里斯评判的一瞬间。画面上帕里斯穿着红色的衣服,斜坐在一块岩石上,看着眼前三位女神的表演,伸出的右手,好像在指定发言的顺序。穿着红蓝衣裙的天后,正高举右手,向帕里斯陈述自己获得金苹果的理由和许诺,她显然是第一个发言的,很有先声夺人的气势。爱神阿佛洛狄忒牵着自己的孩子丘比特,静静地站在天后的身旁看着她发言,也在酝酿自己的说辞。她们的身后,智慧女神阿西娜正坐在石头上俯身系鞋带,有些没有把握或者欲退出角逐的样子。不过这幅画更吸引人的地方是,这些人物置身的美丽如画的风景。这是一片充满诗意的意大利田野风光。整个背景开阔高远。画面左边是一个回环的山崖,岩壁上长着小树,有水从山上流下,形成了美丽的瀑布。再前方是一棵长在高处的枝叶繁密的大树,它挡住了人们平视的目光,平衡了画面的空间感。右边是一片可以极目远眺的开阔地地,近处平坦的田野上,有几只吃草或卧在地上休息的绵羊。远处可以看到隐约的湖泊,更远方山水相连,高远的蓝天上白云悠悠。由于太阳余晖的笼罩,山崖、草地、树木的枝叶,远处的田野都呈现出金黄色,与蓝天白云互相映衬,把画面衬托得如梦如幻,美丽无比。画面上的景物处理极为精致、细腻,每一棵小树,每一座山以及树枝空隙间投射的阳光都安排得和谐、自然,充满灵动的激情,给人极为真实的感觉。这幅画从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到整体的润色、构图以及光线的处理都可谓是上乘之作。克洛德·洛兰是位伟大的风景画大师,他把古典主义风格和浪漫主义风格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了一幅幅色彩细腻、光线柔和,抒情意味深厚的风景画杰作。他的风景画对后世影响极大,深刻地影响了一大批风景画画家。他画中的风景,甚至一度成了人们评判一片风景美丽与否的标准,许多富有人家也以他画中的风景为标准布置庭院。四大古典白话小说?
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是
《西游记》吴承恩
《水浒传》施耐庵
《红楼梦》曹雪芹
《三国演义》罗贯中
四大古典名著是中国文学史中的经典作品,是世界宝贵的文化遗产。
此四部巨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难分高低的,都有着极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细致的刻画和所蕴含的深刻思想都为历代读者所称道,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可谓中国文学史上的四座伟大丰碑。
《水浒传》
作者:施耐庵(1296年—1370年),《水浒传》的作者究竟是谁具有争议,目前最广泛认可的说法认为作者是施耐庵。历史上还有其它几种观点,包括了罗贯中说,施惠说,郭勋托名说,宋人说等。
介绍:《水浒传》的故事源起于北宋宣和年间,出现了话本《大宋宣和遗事》描述了宋江、吴加亮(吴用)、晁盖等36人起义造反的故事,成为《水浒传》的蓝本。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
金圣叹所评“第五才子书”《水浒》由于《水浒传》版本众多,流传甚广,其中也出现不同的故事,可大体分为“文简事繁本”和“文繁事简本”两个系统,“文繁事简本”较为细致,也流传最广,主要分为七十回本(无聚义后情节),一百回本(招安后,有征辽、征方腊等情节)和一百二十回本(在一百回本基础上增加征田虎、征王庆情节)。其中一百二十回本也被称为《水浒全传》 ,是水浒故事最完整的一个本。《三国演义》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共17张
作者:罗贯中( 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作家,戏曲家。罗贯中生于元末社会动乱之时,有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苟同于流俗,曾参与反元的起义斗争。明朝建立之后,专心致力于文学创作。
著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三国演义》,施耐庵合著《水浒传》,另著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介绍:《三国演义》是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的《三国志》、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裴松之注的史料,以及作者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写成。现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最早,分24卷,240则。清初毛宗岗父子又做了一些修改,并成为现在最常见的120回本。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故事开始黄巾兵起义,结束于司马氏灭吴开晋,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魏、蜀汉、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展现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并成功塑造了一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透过四大名著对女性的妖魔化,看古代女子的悲惨地位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1501年-1582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家。他生于一个由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文下笔立成。”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西游记》作者也存在一定争议,但目前普遍认为作者为吴承恩。介绍:西游记以民间传说的唐僧取经的故事和有关话本及杂剧(元末明初杨讷作)基础上创作而成。
西游记《西游记》前七回叙述孙悟空出世,有大闹天宫等故事。此后写孙悟空随唐僧西天取经,沿途除妖降魔、战胜困难的故事。书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形象刻画生动,规模宏大,结构完整,并且《西游记》富有浓厚的佛教色彩,其隐含意义非常深远,众说纷纭,见仁见智。可以从佛、道、俗等多个角度欣赏,是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作品。
《西游记》在明代刚出现时曾被列为禁书,因为书中充满了崇佛抑道的思想,与当时的明朝皇帝所信奉的道教思想有冲突。
《红楼梦》
原名:《石头记》《金陵十二钗》《风月宝鉴》等作者: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清代小说家、诗人、画家。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曹家因亏空获罪被抄家,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后又移居北京西郊,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曹雪芹素性放达,爱好广泛,对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均有所研究。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石头记高鹗(1758年—约1815年),字云士,号秋甫,别号兰墅、行一、红楼外史。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出版史、传播史上首个刻印本、全璧本——程高本的两位主要编辑者、整理者、出版者之一,清代汉军镶黄旗内务府人,籍贯沈阳三台子,亦自署铁岭高鹗、奉天高鹗,其先世清初即寓居北京。
高鹗于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乾隆六十年(1795年)进士及第,历官内阁中书、汉军中书、内阁典籍、内阁侍读、江南道监察御史、刑科给事中等职。有《月小山房遗稿》《砚香词·簏存草》等作品传世。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至五十七年(1792年),高鹗应友人程伟元之邀协助编辑、整理、出版《红楼梦》程甲本、程乙本。
自胡适作考证,红学界长期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系高鹗续成。进入21世纪,这一说法遭到越来越强烈的批判。2007年始,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全本《红楼梦》停止使用“高鹗著”“高鹗续”等字样,更新为“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标志着“高鹗续书说”发生动摇。红学家俞平伯临终遗言:“程伟元、高鹗是保全《红楼梦》的,有功!”中国红学会会长张庆善指出:“高鹗不应该是《红楼梦》续作者,他应该是《红楼梦》最后出版的整理者……《红楼梦》能够流传,高鹗是第一功臣。”共15张
红楼梦人物(张砚钧 作)介绍:《红楼梦》是一部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讲述的是发生在一个虚构朝代的封建大家庭中的人事物,其中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三个人之间的感情纠葛为主线通过对一些日常事件的描述体现了在贾府的大观园中以金陵十二钗为主体的众女子的爱恨情愁。而在这同时又从贾府由富贵堂皇走向没落衰败的次线反映了一个大家族的没落历程和这个看似华丽的家族的丑陋的内在。
红楼梦《红楼梦》还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长篇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极其真实地,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充分运用了书法,绘画,诗词,歌赋,音乐等各类文学艺术的一切优秀传统手法,展示了一部社会人生悲剧。《红楼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方面的卓越成就,不仅在国内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而且在国际上也受到许多国家学者的重视和研究。更是成立了中国红学会以深入了解《红楼梦》。
浪漫满屋上海拍摄地?
在上海的取景地包括以下几处:最主要的场景都是在松江区车墩影视基地拍摄的,此外还有外滩,老城隍庙(豫园),虹口区内的旧式弄堂、虹口区多伦路文化街、南汇惠南镇步行街、南京东路步行街、浦东陆家嘴的金茂君悦大酒店、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等。
你有描绘海棠花的诗篇吗?
谢谢邀请。海棠花以其风姿艳质赢得世人的喜爱,海棠花受历代文人墨客歌咏,更受后代诗人画家不断吟咏描绘的题材。
笔者在新冠病疫情期间,曾数次漫步成都沙河外滩林荫大道上,看见海棠花嫣然一笑盛开在大道竹篱间 ,以海棠花开闹春风描写了海棠花绽放的一些感悟。几首拙劣小诗如下:
海棠花
春到海棠花开时
掠过晨光淡摇曵
阑珊深处枝叶间
嫣然一笑闹春风
赞美海棠
林荫道旁海棠花
丛生枝条齐簇拥
帧帧可人的笑靥
春风妩媚吐芬芳
当海棠花盛开时节
从初春的时节
和着细雨的旋律
谛听鸟儿的歌
看着你初露的笑
走在林荫大道上
伴随着欢愉而畅快脚步
手不自觉地触摸你的花蕾
掬回你的烂漫
脚下是涨满河水的沙河外滩
以万种风情的姿态
看得见你芳香缀满枝头
任春风怒放嫣红
烂漫海棠花
随着春天的脚步悄然而至
我朝着林荫大道
想借你的一瓣粉色
珍藏一春的景致
什么是园林造景?
园林造 景:通过人工手段,利用环境条件和构成园林的各种要素造作所需要的景观。
概述
“景”即境域的风光,也称风景。是由物质的形象、体量、姿态、声音、光线、色彩以至香味等组成的。景是园林的主体,欣赏的对象。自然造化的天然景(野景)是没有经过人力加工的。大地上的江河、湖沼、海洋、瀑布林泉、高山悬崖、洞壑深渊、古木奇树、斜阳残月、花鸟虫鱼、雾雪霜露等,都是天然景,园林造景时要充分加以利用。
造景方法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发展了自然山水园。园林造景,常以模山范水为基础,“得景随形”,“借景有因”,“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方法主要有:1,挖湖堆山,塑造地形,布置江河湖沼,辟径筑路,造山水景;2,构筑楼、台、亭、阁、堂、馆、轩、榭、廊、桥、舫、照壁、墙垣、梯级、磴道、景门等建筑设施,造建筑景;3,用石块砌叠假山、奇峰、洞壑、危崖,造假山景;4,布置山谷、溪涧、乱石、湍流,造溪涧景;5,堆砌巨石断崖,引水倾泻而下,造瀑布景;6,按地形设浅水小池,筑石山喷泉,放养观赏鱼类,栽植荷莲、芦荻、花草,造水石景;7,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布置群落以体现林际线和季相变化或突出孤立树的姿态,或者修剪树木,使之具有各种形态,造花木景。7,在园林中布置各种雕塑或与地形水域结合,或单独竖立,成为构图中心,以雕塑为主体,造塑景。
借 景
有意识地把园外的景物“借”到园内视景范围中来。借景是中国园林艺术的传统手法。一座园林的面积和空间是有限的,为了扩大景物的深度和广度,丰富游赏的内容,除了运用多样统一、迂回曲折等造园手法外,造园者还常常运用借景的手法,收无限于有限之中。
古代的实践和理论
中国古代早就运用借景的手法。唐代所建的滕王阁,借赣江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岳阳楼近借洞庭湖水,远借君山,构成气象万千的山水画面。杭州西湖,在“明湖一碧,青山四围,六桥锁烟水”的较大境域中,“西湖十景”互借,各个“景”又自成一体,形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借景”作为一种理论概念提出来,则始见于明末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园冶》一书。计成在“兴造论”里提出了“园林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泉流石注,互相借资”;“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等基本原则。
借景种类
借景可分为:1,近借。在园中欣赏园外近处的景物。2,远借。在不封闭的园林中看远处的景物,例如靠水的园林,在水边眺望开阔的水面和远处的岛屿。3,邻借。在园中欣赏相邻园林的景物。4,互借。两座园林或两个景点之间彼此借资对方的景物。5,仰借。在园中仰视园外的峰峦、峭壁或邻寺的高塔。6,俯借。在园中的高视点,俯瞰园外的景物。7,应时借。借一年中的某一季节或一天中某一时刻的景物,主要是借天文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和即时的动态景观。
借景方法
大体有三种:1,开辟赏景透视线,对于赏景的障碍物进行整理或去除,譬如修剪掉遮挡视线的树木枝叶等。在园中建轩、榭、亭、台,作为视景点,仰视或平视景物,纳烟水之悠悠,收云山之耸翠,看梵宇之凌空,赏平林之漠漠。2,提升视景点的高度,使视景线突破园林的界限,取俯视或平视远景的效果。在园中堆山,筑台,建造楼、阁、亭等,让游者放眼远望,以穷千里目。3,借虚景,如朱熹的“半亩方塘”,圆明园四十景中的“上下天光”,都俯借了“天光云影”;上海豫园中的花墙下的月洞,透露了隔院的水榭。
借景内容
有以下几类:1,借山、水、动物、植物、建筑等景物。如远岫屏列、平湖翻银、水村山郭、晴岚塔影、飞阁流丹、楼出霄汉、堞雉斜飞、长桥卧波、田畴纵横、竹树参差、鸡犬桑麻、雁阵鹭行、丹枫如醉、繁花烂漫、绿草如茵。2,借人为景物。如寻芳水滨、踏青原上、吟诗松荫、弹琴竹里、远浦归帆、渔舟唱晚、古寺钟声、梵音诵唱、酒旗高飘、社日箫鼓。3,借天文气象景物。如日出、日落、朝晖、晚霞、圆月、弯月、蓝天、星斗、云雾、彩虹、雨景、雪景、春风、朝露等。此外还可以通过声音来充实借景内容,如鸟唱蝉鸣、鸡啼犬吠、松海涛声、残荷夜雨。
园林造景手法
中国造园艺术的特点之一,是园林创意与工程技艺的融合,以及造景技艺的丰富多彩。归纳起来包括主景和次(配)景、抑景与扬景、夹景与框景、前景与背景、俯景与抑景、实景与虚景、近景与借景、季相造景等。
1.主景与配景(次景)造园必须有主景区与次要景区。堆山有主、次、宾、配,园林建筑要主次分明,植物培植也要主体树种与次要树种搭配,处理好主次关系就起到了提纲?领的作用。突出主景的方法有:主景升高或降低,主景体量加大或增多,视线交点、动势集中、轴线对应、色彩突出、点据重心等。
配景对主景起陪衬作用,不能喧宾夺主,是园林中主景的延伸和补充。
2. 抑景与扬景传统造园历来就有欲扬先抑的做法。在人口区段设障景、对景和隔景,引导游人通过封闭、半封闭、开敞相同、明暗交替的空间转折,再通过透景引导,终于豁然开朗,到达开阔园林空间,如苏州留园。也可利用建筑、地形、植物、假山台地在入口处设隔景小空间,经过婉转通道中逐渐放开,到达开阔空间,如北京颐和园入口区。
3. 实景与虚景园林或建筑景观往往通过空间围和状况、视面虚实程度形成人们观赏视觉清晰与模糊,并通过虚实对比、虚实交替、虚实过渡创造丰富的视觉感受。
例如:无门窗的建筑和围墙为实,门窗较多或开敞的亭廊为虚;植物群落密集为实,疏林草地为虚;山崖为实。流水为虚;喷泉中水柱为实,喷雾为虚;园中山峦为实,林木为虚;青天观景为实,烟雾中观景为虚,即朦胧美、烟景美,所以虚实乃相对而言。如北京北海有“烟云尽志”景点,承德避暑山庄有“烟雨楼”,都设在水雾烟云之中,是朦胧美的创造。
4.夹景与框景在人的观景视线前,设障碍左右夹为夹景,四方围景为框景。常利用山石狭谷、林木树干、门窗洞口等限定视景点和赏景范围,从而达到深远层次的美感,也是大环境中摘取局部景点加以观赏的手法。
5. 前景与背景任何园林空间都是由多种景观要素组成的,为了突出表现某一景物,常把主景适当集中,并在其背后或周围利用建筑墙面、山石、林丛或草地、水面、天空等作为背景,用色彩、体量、质地、虚实等因素衬托主景,突出景观效果。在流动的连续空间中表现不同的主景,配以不同的背景,则可以产生明确的景观转换效果。如白色雕塑易用深绿色林木背景,水面、草地衬景;而古铜色雕塑则采用天空与白色建筑墙面作为背景;一片春梅或碧桃用松柏林或竹林作背景;一片红叶林用灰色近山和蓝紫色远山作背景,都是利用背景突出表现前景的手法。在实践中,前景也可能是不同距离多层次的,但都不能喧宾夺主,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前景常称为添景。
6. 俯景与抑景风景园林利用改变地形建筑高低的方法,改变游人视点的位置,必然出现各种抑视或俯视视觉效果。如创造狭谷迫使游人抑视山崖而得到高耸感,创造制高点给人的俯视机会产生凌空感,从而达到小中见大和大中见小的视觉效果。
7.内景与借景一组园林空间或园林建筑以内观为主的称内景,作为外部观赏为主的为外景。如亭桥跨水,即是游人驻足休息处,又为外部观赏点,起到内外景观的双重作用。
园林具有一定的范围,造景必有一定限度。造园家充分意识到景观之不足,于是创造条件,有意识地把游人的目光引向外界去猎取景观信息,借外景丰富赏景内容。如北京颐和园,西借玉泉山,山光塔影尽收眼底;无锡寄畅园远借龙光塔,塔身倒影收入园地。故借景法则可取得事半功倍的园林景观效果。
8. 季相造景利用四季变化创造四时景观,在风景园林被广泛应用。例如用花表现季相变化的有春桃、夏荷、秋菊、冬梅,树有春柳、夏槐、秋枫、冬柏,山石有春用石笋、夏用湖石、秋用黄石、冬用宣石(英石)。如扬州个园的四季假山,西湖造景春有柳浪闻莺、夏有曲院风荷、秋有平湖秋月、冬有端桥残雪。南京四季交游,春游梅花山、夏游清凉山、秋游栖霞山、冬游覆舟山。用大环境造景名有杏花、消夏弯、红叶、松柏坡等。
其余造景手法还有朦胧烟景、分景、隔景、引景和导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