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好的园林作品在哪里(看看你去过几个)
中国最好的园林作品在哪里,圆明园是中国的第一大什么?
圆明园是中国的第一大园林。
圆明园位于中国北京市海淀区,是一组清代的大型皇家园林,由圆明园及其附园长春园和绮春园(万春园)组成,通称为“圆明三园”。此外,还有许多小园,分布在东、西、南三面,众星拱月般环绕周围。园中面积340多公顷,建筑面积达20万平方米,一百五十余景,有“万园之园”之称。清皇每到盛夏就来到这里避暑、听政,处理军政事务,因此也称“夏宫”。圆明园规模宏伟,融会了各式园林风格,运用了各种造园技巧,被大多数中国园林学家认为是中国园林艺术史上的顶峰作品。
1860年,圆明园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被英法联军焚毁,现仅存遗址。圆明园遗址的中部和东部成立了“ 圆明园遗址公园”作为景区对外开放。圆明园继承了中国3000多年的优秀造园传统,既有宫廷建筑的雍容华贵,又有江南园林的委婉多姿,同时又汲取了欧式园林的精华,把不同风格的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被法国作家雨果誉为“理想与艺术的典范”。
中国园林排名前十?
古人讲究天人合一,在造园艺术上,也是颇为重视这方面,比较著名的园林有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上海豫园等等。
尤其是苏州,素有“苏州园林甲天下”之称,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集大成者。
而北京园林规模宏大,更具皇家气象。
广东园林实则是岭南园林的主流,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南越国时期。
综合来看,以北京为代表的皇家园林、以苏州为代表的江南园林、以广州为代表的岭南园林,组成了中国古典园林的三大流派,下面盘点一下中国十大古典园林,苏州数量最多,看看你去过几个?(排名不分先后,仅供参考)
1、北京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海淀区,这是一座规模庞大的皇家园林,前身是清漪园,之所以建造此园,是为了庆祝乾隆皇帝的母亲六十大寿,故而下旨建造。
颐和园取“颐养太和”之意,其造园艺术高超,风景游览器主要有昆明湖、万寿山组成,各种形式的宫殿园林建筑3000余间,大致可分为行政、生活、游览三个部分。
2、承德避暑山庄

承德避暑山庄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又名承德离宫、热河行宫,历史上,这里是清朝皇帝的行宫,可以避暑,又可以处理政务,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直到乾隆皇帝时期,才算是建完,占地约564万平方米,因山就水,融合了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避暑山庄外,还有寺庙群,俗称“外八庙”。
3、苏州拙政园

苏州园林甲天下,首当其冲的是苏州拙政园,这是苏州最有名的园林,位于苏州市区东北隅,在苏州博物馆以东,常年游客不断。
拙政园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是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拓建而成,其名取自晋代潘岳《闲居赋》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又请来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设计蓝图,占地5.2万平方米,是苏州现存最大的古典园林。
4、苏州留园

苏州留园位于姑苏区,原来是明朝太仆侍卿徐泰时的东园,清朝嘉庆年间,刘恕改筑此园,故而又称刘园,到了清朝光绪年间,为盛旭人所得,加以修葺,更名留园。
5、苏州网师园

网师园始建于南宋,处于旧城东南隅,历史上,这里是侍郎史正志的“万卷堂”旧址,花园叫“鱼隐”,可见古人这些士大夫闲情逸致,很有诗情画意。
到了清朝乾隆皇帝的时候,光禄寺少卿宋宗元购得此园,定名为网师园。
6、扬州个园

江南园林中,扬州园林不在少数,其中扬州个园,当属经典,个园建于清朝嘉庆年间,这是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旧址上创建的,扬州的园林,大多跟盐商有关,这也可以从中窥探出当时的扬州盐商有多富裕,但古人不仅究竟“富”,更看重“雅”,所以扬州个园的特色,翠竹成林,假山堆叠,融于山水,很有韵味。
7、上海豫园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现代化高楼大厦林立,不过也有一些古建筑藏在闹市之中,比如说豫园,豫园在城隍庙北,始建于明代,是四川布政使潘允端建造的,取“豫(愉)悦老亲”之意,现在的上海豫园被誉为“奇秀甲东南”。
8、无锡寄畅园

无锡和苏州都是江南名城,在造园艺术上,无锡也是独具匠心,寄畅园坐落在无锡惠山东麓,是明朝嘉靖初年,曾任南京兵部尚书的秦金所建,名曰:“凤谷山庄”,到了万历朝,又取王羲之“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之意,命名为寄畅园。清朝乾隆皇帝多次到此,并有题诗。
9、顺德清晖园

清晖园是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当时是黄氏花园,后来到了乾隆年间,为进士龙应时购得,经过数代经营,成为了晚清名园,取名清晖园,意思是和煦普照之日光,寓意父母恩德。清晖园是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建筑造型轻巧灵活,适合南方炎热气候,布局上前疏后密,前低后高,但密而不塞,独具匠心。
10、番禺余荫山房

余荫山房位于广州市番禺区,这是清代举人邬彬的私家花园,又称余荫房,始建于同治年间,整座园林以布局巧妙而著称,是广东四大园林中保存原貌最完好的一座古典园林。
三百帖指的是什么园林?
苏州留园与苏州其它园林相比,其书条石数量、内容和品质为苏州之最,在长达六七百米的廊壁上,至今嵌有379方书条石,法帖涵盖三国魏晋,唐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100多名家的经典作品,即著名的三百帖。
留园的“二王法帖”,其祖本为宋代“二王帖”,明代嘉靖时,吴兴汤世贤曾用木版翻刻,后吴江松陵刻帖高手董汉策在此基础上,与三个儿子一起,化了25年,将其改刻成石刻本。“二王法帖”在嘉庆年间为留园主人刘恕所得,经他整理增补,合计151帖。又经200多年世事沧桑,目今存59石,135帖,比刘恕时少了16帖。
藤席之乡?
普通藤条,经过巧手,变成小巧的蝈蝈笼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活灵活现的玫瑰花……上世纪80年代,南海迎来了藤编的鼎盛时期,家家户户会编藤,南海藤编更成为我国藤编的代表。全国第一个藤艺研究所也在这里诞生。
轻便的藤箱、精致的藤椅、清凉的藤席,过去,无论寻常百姓家,还是有钱人家的庭院中,常可见到南海藤编的踪影。上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南海黄岐曾有上千家藤厂作坊。每家每户在门口“织藤”是当地一大特色景象,而南海藤编也成为我国藤编的代表之一。
藤乡历史悠久 藤器曾是贡品
南海藤编其发展历史曲折,几经起落,最早记载于北宋欧阳修等人编修的《新唐书·地理志》,“广州、南海郡、中都督府。土贡:银、藤簟、竹席、荔枝……”。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南海藤制品工艺已达到较高水平,藤席不但是人们的生活用品,而且是朝廷指定的贡品。据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编修的《南海县志》记载:“藤生南海滨,引蔓青且长……岭南藤类至多,货于天下,其织作藤器者十家而二……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织作枕席尤佳。”明代,藤和葵的编织工艺形成行业。据《南海藤业志》记载,明朝末年,南海的沙贝村村民陈丽堂用本地土藤和葵叶从事编织行业,并开始使用海南岛的白藤为原料。
鸦片战争后,编织藤制品逐渐遍及南海黄歧的沙贝(现属广州)、凤岗、白沙、冲口、陈溪、永澄、泌冲、中村8个自然村。到了清代晚期,黄岐的泌冲堡,白沙、陈溪、涌口三乡编织枕席远近闻名,以做工精致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名声渐高,久而久之,黄岐八乡被誉为“藤乡”。
“一席难求” 买藤席还得托关系
南海泌冲、黄竹岐等乡村,历史上就是传统手工艺藤制品的重要产地。家庭做藤十分普遍,有不少私营藤号。1956年,“做藤八乡”(沙贝、横沙、凤岗、中村、泌冲、白沙、涌口、陈溪)按照党的政策实行公私合营,由170家私营藤号合并而成,诞生了公私合营的南海藤厂。
藤厂以生产藤席、藤笪、藤皮、藤芯、藤织件和藤家具为主,分成6个车间(后增至10个车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南海藤厂成立技术革新小组,对藤业机械进行多次改革和创新,先后制成刨藤机、削藤机、织笪(编者注:[dá],一种用粗竹篾编成的像席的东西,晾晒粮食用。)机、洗藤机、拉藤机,实现了半机械化生产,在藤行业机械化生产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陈嘉棠是原南海藤厂的厂长。出生在藤编织的家庭里,和很多人一样,四五岁时的他便帮妈妈编制藤器,贴补家用,14岁进藤厂,18岁成为南海藤厂的厂长,主攻技术创新,几十年来,他创作的藤艺作品屡屡在国内外获奖,并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听老人说,南海从宋代时就有人编藤器。”陈嘉棠说,陕西、湖北、四川、甘肃、湖南、贵州都产野藤,那些地区成为藤家具生产基地。明清时期,广州对外通商,印尼的货物都是用藤编织品包装,待货物搬走后,大量的藤条丢弃到地上,却被聪明的南海人视为宝贝,拿回去编织小藤箩、藤盆。
后来,南海人便大量采购印尼藤条,以家庭作坊式加工藤制品,在南海黄岐、盐步蔓延开来。1956年,政府将散落民间的上百家藤作坊组合成立了南海藤厂,全厂固定职工达3000人,农闲时,则有1万人加入临时制藤队伍。
由于南海藤艺坚持采用印尼高品质的藤原料,加之厂里一群技术骨干主攻设计,藤制品绝大部分出口,价格不菲。60多岁的郑洪佳是当时厂里的技术骨干。他回忆,上世纪70年代中期,去南海藤厂做工不容易,当时一名工人一个月工资是30元,一张藤席出口价是40元,利润还是很高的,有人想买藤席,还要托关系,可谓一席难求。
成立全国第一家藤艺研究所
上个世纪80年代,南海藤编多达上千家藤厂,藤产品随处可见,南海成为了我国生产和出口藤制品的重要基地。作为南海藤业的龙头企业,南海藤厂和东风藤厂创造出很多工艺精美的藤制品,当时的“藤苑”更是代表南海藤编的鼎盛时期。而说到“藤苑”,就不得不说南海成立的全国第一家藤艺研究。
改革开放初期,南海藤厂的出口创汇成为南海发展经济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厂长陈嘉棠意识到,南藤已成为广东最大的一间藤厂,在国际、国内都享有盛誉。当时职工达3000多人,从业人员达几万。担子十分重,只有充分依靠和发挥广大职工和干部的才干和智慧,加快制藤工艺技术的革新和研究,开发出更多的新产品,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需要。于是,1983年5月,全国第一个藤艺研究所——南海藤艺研究所成立了。
藤艺研究所的诞生,标志着藤行业在制藤工艺上革新与研究的一次突破性进展。1983年6月,藤艺研究所研制出笪丝一次成型机,主要通过对咀具、刀具的改造,使以前两个工序改成一个工序进行,所出的笪丝质量达到要求,同时大大减少了生产成本。这项技术获得南海县技术革新成果奖。
1984年2月,藤艺研究所又研制出立式漂塔,以圆柱形立式漂塔代替卧式漂池,达到减耗节能。1987年6月,研制成功“藤苑”(藤艺装饰板),即通过园林庭园的布局,巧妙地运用藤制品的装饰设计,如墙壁、柱、花窗,都用藤这种自然生态植物进行装饰,室内的床、椅、茶几、灯具、台和衣架等,全部用藤工艺品,格调清新、别具特色。
后来,“藤苑”送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工艺美术作品展览,获得1988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新产品”奖,被人民大会堂广东厅选用,中国工艺美术馆和上海虹桥宾馆桃园厅装饰工程成为首批订货单位,并列入1988年度国家重大新产品试产项目。
自从成立藤艺研究所以来,毎年都有创制和仿造的各种藤制品面世,完成大小技术革新项目160多项。1990年,南海藤厂工业总产值4089万元,出口5083万元,产品获省优5个、部优5个,国家金杯奖1个、银质奖1个、银杯奖3个,先后获省级先进企业、广东省最佳出口创汇企业、全国轻工业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等称号。
2012年,南海藤编入选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南海藤编的再次发展扬起了新的希望。藤编这个古老的工艺,又将以新的形式走进人们的生活。
中国四大名园展现的古典园林特点?
1、颐和园,颐和园,中国清朝时期皇家园林,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区15公里,占地约290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2、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3、留园,留园位于苏州阊门外留园路338号,以园内建筑布置精巧、奇石众多而知名,与苏州拙政园、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中国四大名园。
4、避暑山庄,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世界文化遗产,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