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鱼多少钱
中华鱼多少钱,什么是中华鲟?
中华鲟(学名:Acipenser sinensis),属鲟形目、鲟科、鲟属的一种。中华鲟为白垩纪残留至今最为古老的现生鱼类之一,在全世界20余种鲟科鱼类中分布纬度最低,体型最大,生长最快,为我国特有种,因具有许多原始性状成了介于软骨鱼类和硬骨鱼类之间的中间类型,在学术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
中华鲟是一种大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是古老的珍稀鱼类,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种类之一。公元前1千多年的周代,中华鲟被称为王鲔鱼,中华鲟古称也叫大腊子。
中华鲟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也是活化石,有“水中大熊猫”之称。现今仅在我国长江流域尚有分布,其他江河中均已绝迹,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据研究记述,因中华鲟特别名贵,外国人也希望将它移居自己的江河内繁衍后代,但中华鲟总是恋着自己的故乡,即使有些被移居海外,也要千里寻根,洄游到故乡的江河里生儿育女。在洄游途中,它们表现了惊人的耐饥、耐劳、识途和辨别方向的能力,所以人们给它冠以“中华”二字。
夏秋两季,生活在长江口外浅海域的中华鲟回游到长江,历经3000多公里的溯流博击,才回到金沙江一带产卵繁殖。产后待幼鱼长大到15 cm左右,又携带他们旅居外海。它们就这样世世代代在江河上游出生,在大海里生长,养成了身居海外不忘故乡的习惯。正是由于这种执着的回归、寻根的习性,所以人们称它为“中华鲟”。
中华趸是什么鱼?
中华趸是龙趸鱼
龙趸(lóng dǔn),学名中巨石斑鱼,别名猪羔斑,为暖水性海洋底层鱼类,它呈长椭圆形,侧扁,口较大,鱼头部、体侧及各鳍均散布着很多青黑色斑点,为大型名贵食用鱼类。在天然海域,成鱼一般体长60厘米~70厘米,最大体长可达2米,体重一般在30千克~40千克左右,大者可达100千克~160千克以上。据记载,1999年7月,香港渔民在东沙群岛曾活擒一头母龙趸,体重180千克,曾被视为龙趸王。而最新报道称,2014年1月5日夜,马来西亚渔民以拖网方式捕获一条重达200公斤的野生龙趸,并以1.1万令吉的高价卖给一家食肆华人东主。
人工中华鲟叫什么名字?
人工养殖的中华鲟也叫中华鲟或鲟鱼。野生中华鲟与人工饲养的中华鲟在外形以及生理结构上都没有区别,在全人工繁殖技术取得成功后,唯一的区别就是全人工繁殖的中华鲟不需要经过一个洄游过程,在淡水环境下可以通过人工诱导促使性腺发育成熟,产下后代。更多关于中华鲟的资料可以查阅三峡集团主办的《中国三峡》2012年的第一期有一个保护中华鲟三十年的专刊,另外也可以去湖北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去了解,里面有一个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中华鲟以前老百姓可以吃吗?
唐朝以来,鲟鱼就成了皇帝最喜欢的贡鱼。老百姓是不能吃的。打捞的鲟鱼,必须送进宫。在清朝,贵族基本上不吃鱼。如果他们想吃的话,只吃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产的鲟鱼。如今的“天价”鲟鱼早已是找不到的产品,但更多的是噱头。鲟鱼已成为濒危物种。我希望食客们会更加仁慈,让鲟鱼存活下来。
中华鲤的特点?
鲤鱼又叫花鱼、红鱼、青鲤、鲤子、鲤拐子等。鲤鱼体型较长而侧扁,体态健美而匀称。鳞片较鲫鱼细,侧线明显。口下位,马蹄形,口的两侧各有不太长的触须一对。头和脊背黑色,尾部金黄色或橘红色,有光泽,腹部白色或黄白色。鼻在两眼前方,明显而灵敏。鲤鱼生活适应性强,在流水、静水、较深或较浅的水域,都能生活,黑龙江、松花江、滦河、黄河、淮河、长江、闽江和珠江等白浪滔滔的大河大江是它们的故乡。再加上广泛的人工养殖,它们的踪迹遍布全国淡水水域,是广布性鱼类。
在江河、湖沼等自然水域,鲤鱼喜欢生活在温暖、肥沃、杂草丛生的水域下层,喜欢集群活动。最佳生活水温是15~30℃,低于或高于这个水温的范围,行动迟钝,觅食也不活跃。食性较杂,幼鱼吃浮游动物、孑孓和其他昆虫的水生幼虫;成鱼吃螺、蚌、蚬、小虾、孑孓、水生昆虫等低栖动物,以及水草、树叶、草根、丝状藻类、植物碎屑等。人工投饵,喜欢吃麦麸、酒糟、豆饼、蚕蛹等。钓鱼可用蚯蚓、小虾,蜂蛹、地蚕、油葫芦、半熟的鲜薯丁、豆饼、白米饭粒、面筋等。期中素饵以半熟的鲜薯丁最好,其次是年糕饵和酒浸的鲜嫩玉米粒 等。
鲤鱼在水底觅食时,是用吻和胸鳍搅动水底泥沙,把吻伸向下方寻找食物。因此,鲤鱼觅食时,水底发出阵阵成团的气泡,一些水底杂屑也被搅动起来,杂屑伴随这气泡不时漂到水面上。鲤鱼靠视觉、嗅觉、触觉觅食,行动谨慎,特别是大鲤鱼往往在它们认为安全的“鱼道”活动,行动路线比较固定,垂钓者这时如能投钓于鲤鱼觅食行进路线的前方,常能钓到正在觅食的鲤鱼。鲤鱼虽然贪食,胆警惕性高,它在吃饵时十分谨慎,往往先围着悬在水中的钓饵绕来绕去地游动,有时还用尾鳍拍打试探,当它认为无异常时才咬钩吞饵。
鲤鱼的寿命较长,大江大河里野生的鲤鱼,寿命约二三十年,个别的能活到百年左右。因此,鲤鱼的体型较大,一二十公斤的屡见不鲜,但上钩的鲤鱼多在0.5~1公斤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