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子怎么养殖
孢子怎么养殖,我想了解一下猴头茹的养殖?
1、环境要求
首先,猴头菇在生长的温度还是需要比较适中的,根据科学研究数据表明,最为适宜猴头菇的生长环境是18℃,当然这个温度不是恒定的,我们要根据自己各地特有的气候差异来决定是否要做适量调整。猴头菇如果想生长那么对环境的各个方面都是要求较为严格的,尤其是温度、湿度还有CO2的浓度。如果我们想精准的控制这些数值可以选用一些机械设备,比如菇房控温设备就是很大的助力,猴头菇对于CO2浓度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生长过程中的CO2的浓度过低,那么会促使猴头菌被迫的不停地分叉,最终就会就变成畸形菇。所以我们摆在第一位要保证的就是猴头菇生长环境的空气新鲜度。其次是水份,猴头菇在生长过程中对水份是持续需求的,所以就需要我们把基质水份把控在百分之六十左右,当然最科学的数值也是最合适猴头菇生长的数值是百分之六十五,如果我们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把控得更精准一点。这个水份过高或者过低都是不行的,否则都会导致猴头菇的产量大打折扣。
2、培养料的具体实施
猴头菇的培养料配置方法有很多种,这里我为大家推荐的是一种简单又实用的:麦皮百分之十六、糖百分之一、过磷酸钙百分之二、棉籽壳百分之五十、木屑百分之三十。这样的配料是非常科学的,能够很好的提供给猴头菇各种营养素,为猴头菇的为的生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配置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了,要先将主料放进去搅拌,不要最后放主料。在放进辅培养料之前,我们要先加一些水,这样中途加水是要保证水分和培养料能够充分的溶解混在一起。含水量最起码要过大半才可以,当我们配置好培养料时,还要最后确保一次培养料的质量是否过得去,有没有出现搅拌不均匀和吸水不够的情况,这些都直接影响到猴头菇后续的发育。
配置好后,我们还需要把培养来装起来,这时候千万要注意了,再处理过程中一定要保证足够卫生一起袋口的密封,避免病菌浸入滋生。这么做当然还是不够安全卫生的,那么我们需要先对培养料消毒。这里我们推荐高压消毒的方法灭菌,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的时候基本就可以保证杀灭病菌了。
3、播种与发菌
在等待培养料的温度慢慢降到常温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接种猴头菇了,正常情况下每袋养料可以接五次种。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培养过程不要让阳光照射到猴头菇,一定要保证无直接阳光照射。我们把培养室的温度控制在23摄氏度待到菌丝生长旺盛期大概略微减低四五度即可。如果大家不清楚猴头菇什么时候能达到菌丝生长旺盛期,那么在这里可以告诉大家是一般半个月左右,而经过大半个月到一个月的时候我们要及时的把菌桶搬入菇棚进行出菇。
出菇期不同于发菌期,这时候我们要给猴头菇提供适量的散射光,和较大的温差。这时候我们要给猴头菇提供的温度要以前面的基础在降低五摄氏度左右也就是15摄氏度左右。一定要避免温度过高,否则会导致猴头菇的生长发育变慢。另外除了CO2不足会导致畸形菇,这个阶段如果缺少散射光的影响也让变成畸形菇。所以对于猴头菇各个方面的需求我们都要满足,但是不变的避免阳光直接进行照射。水份方面,我们不要一次性喷注太多,但一定要分多次喷,如果猴头菇的水份不够的话会直接影响到质量,导致猴头菇不但个头小并且颜色枯黄缩水。
4、猴头菇采收
我们在采收猴头菇的时候要一些部位给取消,比如老菌皮以及菌袋菇根。那么我们什么时候采收猴头菇最好呢?这里告诉大家一个小诀窍那就是八九分成熟左右。因为这个时候猴头菇还没有开始进行最后的孢子弹射阶段,这个时间段的猴头个头是最大的,口味也是最好的。太早或者太晚会导致产量低下和口味质量下降。大概菌刺长到0.5cm那就是猴头菇八九分成熟了。采收过后的几天里,我们不要着急,让养料先停水几天后再继续重复上面的种植程序。两次收获的时间大约间隔会是十几天不超过二十天。如果我们把经验都运用到位,那么我们基本会收获五次。不过主要的产量会集中在前三批,产量如何就需要大家亲身力行去体会了。
这就是种植猴头菇需要注意的方法了
鸢尾花的养殖方法是什么?
鸢尾花是鸢尾属植物,是对一族草本开花植物的统称。“鸢尾”之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彩虹。它表明天上彩虹的颜色尽可在这个属的花朵颜色中看到。鸢尾花在我国常用以象征爱情和友谊,鹏程万里,前途无量明察秋毫。这种花由6个花瓣状的叶片构成的包膜,3个或6个雄蕊和由花蒂包着的子房组成。分布于日本、中国中部、西伯利亚、法国和几乎整个温带世界。是法国国花。
鸢尾是光敏植物,故应在室外光照每天最低为200-300焦耳/平方厘米的阶段种植。在温带地区的冬季种植,温室内的植株对玻璃或塑料膜的遮光率要求较高。脏玻璃、老化且脏的塑料膜,或者温室内外的一些遮光物会大大地削弱照在植株上的光线。
在夏季和初秋时节,温室必须要有个好的通风条件,使温度急剧上升的可能性降至最低的程度。
在室外温度低的地区,冬季给土壤加温是行之有效的节能方法。在每个苗床下约40公分处布置4条塑胶管,通过热水的流动来供热。水温控制在35℃,并且在苗床上覆盖塑料薄膜。14-16℃土温能维持4周左右。在这段时期,空气加热可省略。
能够代替土壤供能的另一方法是低温加热。这种方法是种植后在走道上排放塑胶管,土壤表面同样覆盖地膜,管道水温维持在35℃,土温可保持在17℃。4周后撤掉地膜再对整个温室供热。如果种植较早的鸢尾是在温室内进行的,那么,室温在12-13℃是可以接受的。
地膜的采用不仅可以节能,而且还能减少植株水分丧失,同时不会破坏土壤结构,根系也发育良好。如果栽种的是已经长出新芽的种球,为了预防灰霉菌,在覆盖之前,应对作物喷施杀菌剂。
土壤冷却
从鸢尾栽种后到根系生长这段时期,如果土温过高,应使温度维持在17-18℃。土壤供热系统的设备一样可以用于土壤冷却。
遮荫设备
在冬季,为了气候的控制和节约能量,建议使用遮荫设备。最好是那种可移动的,在打开时又不会抵消太多阳光的遮荫网。
在夏季,尤其是在春天和秋天,移动遮荫网可使土温不会过高,而且荫天还能充分利用光能。固定式遮荫网,例如:光线充分充足时,可以在温室的室外屋顶上覆盖一层白灰或遮荫网。此举可在阳光条件超过设计标准时的任何时间应用,但秋季一定要撤掉。
植株开始生长的3-4周内,不需要光照,此时,可用固定式遮荫设备,或将移动遮荫网打开,遮荫物尤以透水透气性强的为佳。在使用遮荫设备时,最好留有一些空隙进行通气。
灌溉系统
灌溉系统重要的是灌溉均匀。
种植前,有必要检测浇灌管道。供水不足或过剩会导致植株生长不一致、延迟植株的发芽和发育,会导致植株高度变矮以及花的败育,并容易引起腐霉菌的感染。顶部灌溉系统可向植株提供均匀的水分,而且在必要时对叶片进行冲洗。因此,这种类型是较好的灌溉系统。
以后在叶片长密后,可使用低位喷灌系统。这样,可避免叶片着水,甚至滴水不沾,这样灰霉菌的危害大大降低。灰霉菌是种植时的主要问题,特别是在相对湿度较高的地区或季节。
顶部喷淋系统必须具备如下技术要求:
- 管道间距1.6-2.15m。
- 相邻管道出水口的间距不超过1m。
- 每个喷头出水量约4升/分钟。
- 水压为1.5-2巴。
- 使用的过滤网为1-400微米。
由于对土质结构有破坏,所以特别强调不要使用漫灌法。
一年开一季,一朵开一天。
鸢尾不但可以种于玻璃温室或塑料膜温室,而且在露地也可种植。户外种植配合以临时覆盖物,或使用活动房屋,特别是春秋两季是可行的。
为了种植而要选择最合适的地点。首先要考虑的因素如下:适宜的种植阶段以及理想的栽植气候和温室类型。
例如,如果在生产阶段周围的温度在5℃以下,种球必须种植在温室中。这是因为鸢尾较易受到冻害,使植株生长停止。在一年的其它时间,当温度不高于25℃时,可在温室中种植。当周围的温度不低于5℃,土壤温度不高于20℃时,可在室外种植。在温室中种植的好处在于可在外界条件不适宜时,可通过通风、遮荫等方法来尽量维持较均衡的白天和夜间温度和相对湿度。通过加热设备,可提高作物的质量。温带地区,在夏季种植在室外比种植的通风差的温室中产品的质量要好。
土壤条件
对于鸢尾切花的生产,实际上在任何类型的土壤中都可以进行,只要它排水良好,保湿性强,且不板结者(否则会限制植株生长)。土壤结构好是基本的条件,
鸢尾花苞
因为这对经常大量种植生长期短的鸢尾是非常必要的。
在重壤土中,建议加入诸如泥炭、蛭石或粗沙,与25厘米左右深的土壤进行混合,以对土壤进行改良。
易板结的土壤,种植后可在土壤表层覆盖一层诸如稻壳、稻草、松针、黑色泥炭或类似的材料来防止土壤板结。也可用次方法来防止土壤很快变干。
排水系统
为了使过多的水分应快速排除,应配置功能良好的排水系统。这样也使用水对温室土壤进行淋洗成为了可能。该处理可防止在种植喜肥作物或某种植阶段使用水分较少而引起盐分的积累问题。
鸢尾是盐敏性植物。盐分过高的土壤中,根系生长缓慢,甚至受损伤,并且限制植株吸收水分,导致花朵脱水。
为了降低过高的盐浓度,在种植前需要将土壤彻底淋洗(每平方米土表用200-400毫米水淋洗)。
在种植施肥较多的如菊花、玫瑰、康乃馨、西红柿等作物或某阶段浇水较少后,会引起土壤中盐分含量过高。土壤盐分含量高还有可能是在种植如小菖兰等收获晚的作物后引起。因此,建议在种植前或刚种植后不宜大量使用合成肥料。为此,至少在开始种植6周前做一次土壤抽样调查,这样可以得到土壤中各种盐含量的数值。
土壤样本中以下各元素勿必不能超过所推荐的水平:
全盐(导电值) 1.0-1.5 毫摩尔 25℃土壤中
氯盐(食用盐) 1.5-2.0 毫当量
钾盐 0.8-1.5 毫当量
氮盐 1.0-2.0 毫当量
镁盐 2.0 毫当量
磷盐 每升不超过5.0毫克
灌溉水的电解电导水平一定不能超过0.5毫西门子/厘米。在温室中使用氯盐浓度不超过50毫克/升;在露地中使用氯盐浓度则不能超过450毫克/升。如果灌溉水不能达到标准,则不能进行鸢尾生产。
但是,由于各种情况使灌溉水中盐分浓度超标,土壤应尽量保持湿润,这样可防止因土壤干燥而引起盐浓度的上升。
施肥方法
一般来说,种植前施基肥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会提高土壤中盐分的浓度,而延缓鸢尾的根系生长。种植前对土壤的抽样调查以确保土壤含有正确的营养成分。抽样一定要在对土壤处理和淋洗后进行。这样,所缺的养分可通过以后直接给土壤中补充肥料来得到。鸢尾对氟元素敏感,因此,含氟的肥料(磷肥)和三磷酸盐肥料禁止使用。反之,如二磷酸盐肥料则应使用。
杂草控制
鸢尾的生长过程只需8-12周,在这么短的生长时间里,如果对土壤进行过蒸、淹、犁等处理后,那么在植株生长过程中不必考虑除草问题。植株种植后,主要使用化学除草剂来清除杂草。但施用时注意不能对植株造成伤害。
如果植株种植后,地里开始生长杂草,那么只有在种球被埋得足够深的时候才可以施用除草剂。种球新萌生的幼芽至少在土壤以下2厘米处才不会受到除草剂的危害。
在植株展叶之前,温室或露地中的小草可通过喷施适宜的除草剂来控制其生长。如果普通除草剂不能有效地控制一些一年生的牧草杂草,就应改用复合除草剂。施用的时候是在天快要黑的时候,喷施在植株上,再喷足够的水。次日清晨,从植株顶部彻底冲洗。由于除草剂有残留性,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每片地一年中施用的除草剂都要限量,以不超过2次为宜;只在十分必要时再使用除草剂;不要种植对除草剂敏感的品种。
青苔孢子冬天能活不?
可以
一、认识青苔
对水产养殖造成危害的青苔,属丝状藻类,与吃不败、灯笼草、扁担草等水生植物一样,都靠光合作用生存,在同一水体中相互竞争阳光、养份、地盘等。通俗讲,青苔与吃不败、灯笼草等是你死我活的关系。一旦青苔封塘,吃不败、灯笼草等有益水草则完全不能生存。青苔的生存条件比吃不败、灯笼草等还是有一定区别的。一般而言,水质越清瘦、透明度越大、水越浅,青苔越适宜生长。一旦水变混浊、变肥、水加深等,青苔越不容易生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青苔的有无与多少,是水质是否被污染及被污染程度的标志。若养殖池未采取任何措施,而青苔减少,则提示水质已发生了变化,此时必须查明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二、为什么从立冬要开始防控青苔
从事虾蟹养殖一年以上的水面,多多少少曾经出现过青苔,因此青苔种子已存在于池塘中。立冬以后的整个冬季及初春,湖北地区均处于晴好无雨、阳光充足的干燥气候,加之水温低,不太适合浮游植物藻类生长,而这种天气,对青苔的生长极为有利,如果不加以控制,冬春青苔泛滥成灾将成为常态。对新开挖的虾蟹池,如果立冬后池底有水,青苔马上将会出现并发展呈泛滥之势。
有一种错误想法是青苔在冬季不生长甚至会死亡,因此,往往疏于冬春季节对青苔的防控。事实上,在湖北地区,青苔在冬季是不会死亡的,只是生长停滞而已,一旦春季温度上升,会迅速恢复生长。即使死亡,其休眠孢子也会长期存在于池底,一旦环境适宜,则会迅速萌发并生长。
立冬之后的青苔有一定的隐蔽性,往往少量沉于水底或粘附于水草上,不仔细巡察,不易发觉,但当普遍看得见时,已呈暴发之势。
狍子能不能养?
狍子可以人工养殖,但是需要提前办理相关的证件。养殖狍子需要根据各地不同的养殖政策向当地的林业、畜牧部门咨询,办理有关用于养殖和出售的手续和证件,其次就是需要有土地审批手续、卫生检疫证明、野生动物养殖许可证明、经营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相关证明以及文献。
自己种植蘑菇蚌怎么养殖?
养蘑菇的时候将孢子种到营养基质中,控制好深度,大概5厘米深即可。然后要控温处理,温度最好在21度左右,培养三周左右的时间就会长出白色的菌丝。
这时要将温度降低到16度左右,然后再覆盖上土壤栽培,经常向土壤喷水保湿,很好的维持湿度,等菌盖没有完全打开的时候就能收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