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塘水怎么来
鱼塘水怎么来,为什么有些养殖户会往鱼塘里面撒尿素?
大别山鹰答疑:为什么有些养殖户会往鱼塘里面撒尿素?鱼类是水生物,鱼的终生都生活在水中,水质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鱼类的生存和生长。对鱼类生存环境有影响的条件有:水温、溶解氧、酸碱度、水色等4种条件,其次是饵料问题,而饵料又分天然饵料和人工饵料。天然饵料有:浮游植物、浮游生物、底栖动物和水生维管束植物等。
俗话说:水清则无鱼。由此可见,适宜的水域肥度是养鱼和增加产量的基础,而要想减少人工饵料的成本,就必须想办法来培养天然饵料,因此,向水体中施肥是培养天然饵料的唯一途径。肥水鱼占总产量的80%以上,施肥的作用主要是繁殖水中的藻类、甲壳动物的幼体、底栖动物的幼体和水草等,因为这些都是鲢、鳙、草、青、鲤、鲫、鳊的天然饵料。
鱼塘施肥有两种方式:一是施基肥,基肥主要是有机肥,在清塘消毒后进行,亩平均可施人粪尿1000千克;或猪牛粪250~750千克;还可以在鱼塘中堆绿肥堆。二是施追肥,追肥除了每月定时、定量施入一定量的发酵粪肥外,主要是施入化学肥料。施入的化学肥料有尿素、碳酸氢铵、过磷酸钙等。具体施用方法是亩施尿素5~7.5千克加磷肥10~15千克效果较好,如使用其它种类的氮肥可参照尿素氮含量配施磷肥。
施用有机肥或无机肥,应做到及时、均匀、量少、次数多,同时还应遵守“晴天多施、阴天少施、雨天不施,夏季多于春秋季”的原则。但必须注意的是:在实用无机肥时,不可同时向水中施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肥料,以免影响肥效。鱼塘施肥过后,要加强早晚巡塘次数,特别是在凌晨2~3时,如在这个时间段发现有鱼浮头现象,说明水体过肥,严重缺氧,就应及时加注新水,开启增氧设备,停止后续施肥,以免发生翻塘的危险。
以上是@大别山鹰的个人观点,关注@大别山鹰,愿我的观点对你有所帮助。
养鱼塘水面有泡泡是什么原因?
可能养鱼塘水体的氨氮物或硫化物偏高,这样的水体最易出现泡沫,特别是早晚,中午因光照较强会稍少些,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平时投喂量偏多或者鱼的密度过大引起。
鱼出现不适应体表分泌物增多,主要的原因有可能是您换水量过大,加新水后水质变化过大,刺激到鱼使其不适,抑或是换水之后水温的变化刺激,让寄生虫快速繁殖后刺激到鱼而产生过多黏液,这种情况在冷暖交替的季节易发生。
就是在繁殖季节,我们换水之后会刺激鱼的性腺加速成熟、产卵,鱼在产卵的过程中会分泌大量黏液,如果不及时处理水面会有大量的泡沫,并且会散发一股很强的鱼腥味。
为什么人工湖会凭空生出鱼?
在我国,有许多因挖矿、地震而形成的天然低洼处,这些低洼处没有与任何河流与湖泊连接,只是因为在降雨的作用下,水流汇聚在此形成了一个个湖泊。由于这些湖泊没有与任何河流以及湖泊连接,所以刚开始这些湖泊之中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生物,但是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该湖泊里会生机勃勃,甚至还会出现鱼类,这是怎么回事呢?
湖泊形成的初期在湖泊形成的初期时,最先在湖泊里安家的是各种藻类以及一些水生植物。大多数的藻类属于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只是个头太小,我们一般看不到而已。
当环境适宜时,藻类生物会大量繁殖,当聚集的藻类较多时,此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肉眼观测到它们。在自然环境下,一些鸟类还会将水生植物的果实带到在湖泊附近,一些水生植物也会在此定居。
除了藻类和水生植物之外,一些喜欢水的生物在早期也会来此安家,比如:青蛙、蟾蜍、蜻蜓等生物等,还有一些昆虫也会将卵产在水中。
此时,该湖泊里会形成一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藻类、水生植物提供能量,青蛙、昆虫幼虫等是消费者,消费着藻类提供的能量。
湖泊形成的中期如果没有人为的干预,经过若干年后当地可能会爆发一场洪水,洪水会挟裹着上游的鱼类、贝类等生物与该湖泊交融。
当洪水退去后,此时没来得及离开的鱼类、贝类等生物就会停留在此地生存。而且由于该湖泊与其他河流、湖泊等没有交流。如果就这样隔绝着,经过相当长的时间,这个时间尺度达到上万年,那留在此地的鱼类以及贝类很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与原来的物种形成生殖隔离。
比如:贝加尔湖的淡水海豹在血缘上与北冰洋附近的环斑海豹相近,但它们之间已经形成了生殖隔离。据科学家推测,贝加尔湖的海豹很可能是在某次大洪水之中到达贝加尔湖附近,后来由于洪水退去,留在当地的海豹无法返回家乡,只能留在当地独自演化,直到适应了该地的气候与环境,成为世界唯一一种淡水海豹。
在地球历史上,因为被迫留在当地湖泊、河流而走向独自演化道路的并不只有贝加尔湖海豹,还有许多生物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该湖泊能够一直保持有水,并且之后的历史中再也不与其他河流、湖泊交流,那么留在该湖泊的鱼类,可能在若干年之后会形成特有的品种。
湖泊形成的后期如果湖泊形成的历史足够久,该湖泊的生物种类会变得异常丰富,不仅会有鱼类、贝类、两栖生物,或许还有鸟类经常在此生存、繁衍,形成一个小型生物圈。
但如果该湖泊位于干旱地带,且从不与其他河流、湖泊接触,那么该湖泊可能会在形成后不久就因蒸发而消失。
如果与其他河流交流,那么该湖泊的生物种类会进一步增加,但生活在湖泊里的生物不会演化成新品种,因为它们与外界的同伴一直存在着基因交流。
现实中的湖泊其实,能够自然形成并永久存在的天然湖泊非常少,这是因为大多数天然湖泊积水量不够,存在不久之后就会蒸发。
还有一些湖泊在形成后会积聚大量的水,此时对下游会产生危害,我们把这种湖泊称为“堰塞湖”,一般情况下,当地人们会对堰塞湖人工疏通。
除了天然湖泊之外,越来越多的人工湖泊建造成功,其中一些人工湖泊处于景观观景需要,会人为投放鱼苗。还有一些人工湖泊是为了蓄水,拦截上游的水而修建,此时湖泊里的鱼类是上游所携带而来。
但也有一些人工湖,可能是为了城市排水需要而修建,此时人工湖泊里没有鱼苗,如果该湖泊永远不会与外界湖泊、河流接触,也没有人工投放鱼苗,自然环境下该湖泊里很难会自然出现鱼类,除非鸟类能够将一些受精后的鱼卵携带到此地,而恰巧这些鱼卵都能够孵化。
否则,鱼类是不会凭空出现在人工湖泊里的。
总结人们一直对生命的起源很好奇,在17世纪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生物是从自然中转化而来的,比如:肮脏的垃圾堆里会生虫蚁,腐肉里会滋生苍蝇,水里会自然孵化出鱼。
然而微生物学家巴斯德通过鹅颈瓶烧瓶实验证明了,生命并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由原来的生物产生的,湖泊里的鱼类也是如此。
怎么才能养好水呢?
首先是开缸前的养水,买鱼之前就应该把养鱼所需要的装备都准备齐全,如鱼缸,氧气泵,气盘/气头,灯光,过滤系统,硝化细菌培养系统。然后将鱼缸清洗干净,放入适量的水。
我们用来养鱼的水多半是自来水,开缸养水第一步就是要去除自来水里的有毒物质——氯。除氯的方法比较简单,将水盛好后静置2-3天,或燥晒1天。这就是养鱼先养水的理念,养水期间不要放鱼。
水好再熟缸,所谓熟缸,其实是鱼缸中以硝化细菌为主的有益细菌的菌床培养过程。建议购买胶囊式或针剂式的硝化细菌,入水后有益细菌的存活率较高。
熟缸后利用低价耐活的鱼种先入缸饲养,这个做法我们称之为“闯缸”,挑选一些健康耐活的鱼种,如孔雀、玛丽、红箭。
最后进行补氧与过滤还有加温处理,将鱼放入,然后放入一些底沙,就是普通的那种3cm左右的白石头。
另一种说法是鱼缸养鱼过程中的养水。首先,要尽量避免鱼缸被阳光直接照射,鱼缸中可以改用鱼灯照射。特别是草缸,最好要避免阳光照射,这可以合理的控制水藻的产生,以确保鱼缸保持干净,不要变得浑浊。
其次,要定期给鱼缸换水。为避免水浑浊,就一定要定期换水。如每周更换五分之一或者是四分之一,确保水质环境清澈干净。
最后,良好的过滤系统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好的过滤系统可以更长时间的净化水质,使鱼缸中的水保持清澈干净,防止鱼缸水变得浑浊。
池塘最快肥水方法?
有条件的养殖户推荐使用营养剂类产品(糖蜜、氨基酸等)进行肥水。营养剂的组成成分比较固定,含有单糖、多糖、氨基酸等成分,施入水体后,可以在益生菌的分解作用下供藻类生长利用,从而有效促进水体中藻类的生长与藻种的丰富。
通过营养剂肥水,硅藻与绿藻在水体中形成优势种群,一方面可以供水产动物食用并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体溶氧,另一方面,这些有益藻类对微囊藻、颤藻等蓝藻也可以起到生长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