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棒怎么养菌
菌棒怎么养菌,t2香菇种植技术?
1、温度
在潮湿条件下,孢子萌发的最佳温度为22-26°C,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在5-24℃,最适宜温度24-27℃,但由于木材的保护作用,在气温低于-20℃的高寒山地或高于40℃的低海拔地区,菇木也能安全生存,菌丝不会死亡。香菇是低温和变温结实性的菇类。香菇原基在8-21℃分化,在10-12℃分化最好。子实体在5-24℃范围内发育,8-16℃为最适。同一品种,在适宜范围内,较低温度(10-12℃)下子实体发育慢,菌柄短,菌肉厚实,质量好;在高温(20℃以上)上子实体发育快,菌柄长,菌肉薄,质量差。在恒温条件下,蘑菇不会形成子实体。
2、水分
在锯末介质中,生长的最佳水分含量菌丝为60-70%;在菇木中适宜的含水量是32-40%,在32%以下接种成活率不高,在10%-15%条件下菌丝生长极差。子实体形成期间菇木含水量保持60%左右,空气湿度优选为80-90%。
3、空气
蘑菇是好氧真菌,足够的新鲜空气是确保蘑菇正常生长发育的重要环境条件。栽培环境过于郁闭,很容易形成畸形。
4、光线
香菇是一种光养真菌,具有适当强度的漫射光是蘑菇完成正常生活史。但是,菌丝生长不需要光线。研究表明:波长为380-540nm的蓝光对菌丝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对原基形成最有利。香菇子实体的分化和生长发育需要光线。没有光线不能形成子实体,研究表明,40-7-lx的光照强度比较适宜。香菇原基在暗处有徒长的倾向,盖小、柄长、色淡、肉薄、质劣,这样的香菇不利于销售。
5、酸碱度
pH适于蘑菇菌丝生长的培养基的pH为5-6。形成香菇原基和子实体的发育,在段木腐化过程中,菇木的pH值不断下降,从而促进实体的形成。
t2香菇转色期需注意哪些?
香菇由生长发育进入生理成熟期,袋面白色菌丝体变色形成棕色菌膜,称之为转色。香菇菌袋转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出菇的时间、产量和质量,因此转色期间我们应该抓好以下几点管理:
1、抓好温度管理。转色适宜的温度为15-25℃,15℃以下25℃以上都不利于转色。温度低,转色浅,可能造成出菇质量差,菌袋抵抗能力弱,寿命短。温度高会造成烧菌或黄水多、颜色深等不良影响。在转色阶段如果温差过大,容易刺激出菇消耗营养,所以必须控制好温度,温度低时注意盖棚保温,温度高时要揭棚通风降温。
2、注意湿度控制。要求空气相对湿度控制在85%左右,湿度低时,可以通过地面洒水或空间加湿。
3、光照要求。转色要求散光环境,一般能看清报纸就行。
4、保持养菌环境通风良好。
5、及时处理袋内黄水。转色过程菌袋往往会分泌出黄色汁液,要及时翻堆刺孔排出,以免造成菌袋杂菌感染。温度高、通风差、温差刺激都会造成黄水增多,特别是棚温高时颜色变深,淤积袋内形成软斑块,造成局部菌丝自溶,导致杂菌和坏袋,遇到这种情况时,可提前脱袋,刮掉污染处,用生石灰涂抹,加强通风,防止继续漫延。
6、合理翻动菌袋。为了促使均匀转色,在翻袋时要调整菌袋位置,使其均匀受光转色,但转色期不宜过多翻动,否则会造成菌皮增厚,转色深,出菇迟,出菇困难。
菌袋转色和生理成熟是两种不同的生理现象,在温度管理方面,没有给以菌丝生理成熟所需的温度,菌袋达不到生理成熟,既是转了色,也不能正常出菇,所以转色以后,要尽量管控袋温,以25℃左右为佳,使其尽早达到生理成熟,一直到出菇前,再给以温差刺激,促使出菇。
香菇菌棒刺孔转色的技术要求?
刺孔与转色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其实刺孔是转色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重要的一步。
1、打孔增氧:菌丝发满后,基料内充盈菌丝体,其代谢量大为增加,通过打孔达到增加其内部氧气、排除废气、提高代谢和散失部分水分的目的,为转色管理的第一步。
2、促膜离壁:通过打孔、搬动等,促使塑膜与基料分离。对发菌时间短的早熟菌株,因自然离壁有困难,可在打孔时顺便挑起塑膜,以利该处生出气生菌丝。
3、码垛通风:根据气温的高低,采取三角形或井字型码垛,将菌棒码高4-8层不等,既可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使菌棒过分拥挤,并且码起的袋垛中间有"自然拔风",有利于袋间和膜内的通气。
废旧菌棒种植球盖菇高产栽培技术?
大球盖菇(Stropharia rugoso-annulata Farlow),又名皱环球盖菇、酒红色球盖菇等,充沛的营养和绝妙的口味使其享有“素中之荤”的美誉,是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大力为发展中国家推选栽培的特色农业品种之一。大球盖菇以农作物秸秆等副产品为基料进行生产,不仅易就地取材、价格低廉,还能在短期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持农业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林下种植可以在不占用农田的条件下充分利用林间资源,在有林地区推广大球盖菇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但近年来,由于发酵技术、出菌管理技术、出菇管理技术、温湿度管理不到位,生产中易受杂菌污染、易发生病虫害,降低鲜菇的产量和品质,直接影响种植户的经济效益。为此,本文通过多年试验和对前人的技术借鉴,总结出一套简便易行的大球盖菇林下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方案,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技术指导,为林地大球盖菇栽培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参考。1 菌种选择与播期
大球盖菇种植一般选择优质、高产、耐开伞、转潮快、出菇温度广、生物转化率高、抗病抗逆能力强、商品性好的品种。同时,兼顾当地的气候条件和易于就地取材的原料特点,如玉米秸秆、稻草等。适宜在山东省种植的大球盖菇种有多种,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选育的大球盖菇1号、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黑农球盖菇1号。
大球盖菇属中温型菌类,在8~30 ℃范围内均可播种。根据山东省气候条件,大球盖菇林地栽培一年两茬,分别在每年的2月中旬至3月下旬和8月中旬至10月中旬。种植户可根据市场需求选择播种时期,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2 林地选择与处理
一般情况下,只要土壤适宜均可进行大球盖菇栽培,但为获得优质高产的大球盖菇,生产上通常对栽培场地进行选择,并进行相应的消毒处理。
场地选择首先要考虑周边无大型畜禽养殖厂、无工业污染、土壤肥沃、富含腐殖质、避风向阳、靠近水源、排灌方便、交通便捷的阔叶林地,其次要求林地树龄3年以上、林地遮光率65%~75%、林中树木株行距3~4 m×4~5 m、林地土壤肥沃、pH值5.5~6.5的偏酸性土壤。在林地浇1次大水,待水渗下后在适宜时期进行1次深翻晾晒,使土壤腐熟化。同时,用80%敌敌畏乳液杀灭土壤害虫,用5%甲维盐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和50%氯溴异氰尿酸1 000倍液进行土壤消毒,杀灭病原菌及虫源。对于蚂蚁严重的林地,在可栽培场所、设施及周边使用5%联苯菊酯悬浮剂80倍液进行喷洒防治。然后做畦,畦宽80~100 cm、高13~17 cm,畦与畦之间留45~50 cm宽的过道,便于后期人工作业。
3 配料选择与发酵
3.1 配料选择
大球盖菇需要的培养料较多,一般倾向于选择就地取材,这样更容易保证原料新鲜、干燥,也利于存储和降低运输成本。可备选的原料有稻壳、稻草、玉米秸秆、玉米芯、小麦秸秆、大豆秸秆、油菜秸秆、干木屑、废料菌糠、树叶等[1]。前人研究表明,棉籽壳和粪草料不宜用作大球盖菇生产用料。小麦、水稻、大豆和玉米秸秆在使用前需用粉碎机粉碎,粉碎后的秸秆长度以3~7 cm最佳。生产上常用的配方有30份稻壳+30份稻草+40份玉米芯;30份稻壳+30份稻草+20份木屑;50份小麦秸秆+50玉米秸秆;80份稻草秸秆+20份木屑;50份玉米秸秆+50份大豆秸秆;20份树叶+50份秸秆+30份木屑。笔者通过试验,得出30份稻壳+70份稻草能较好地促进子实体发育,增产较高。
3.2 配料发酵
生产中无论选用何种配方,都需要对原料进行碱化处理和消毒。先按照配方中的比例将原料混勻,再加入1%石灰水浸泡8~10 h,最后用清水浸泡2次以降低原料pH值。捞出栽培原料,在空地沥水15~20 h,使含水量保持在65%~75%范围。判断标准为:抓起一把栽培原料用手紧握,若有断线的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刚好;若无水滴渗出,则表明含水量较低,需要重新补水;若连线的水流出,则表明含水量过高,需要继续沥水。
沥水后进行建堆发酵,栽培原料发酵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后期出菇数量、子实体的健壮程度和产量。具体的建堆发酵方法为:在地势平坦高燥硬化的场地建堆,堆下宽1.8~2.3 m,上宽1.3~1.7 m,高1.0~1.2 m,整体呈梯形。用4~6 cm的木棍呈“品”字形从堆顶部向下打孔直至料底,每孔间隔0.5 m左右,利于透气增氧。打孔后用草苫遮盖料堆,并注意测量料堆温度。当料堆温度达到65 ℃以上时,保持1~2 d,然后进行第1次翻堆,即将料堆外层20~30 cm的基料上下、左右、内外互换位置后进行建堆,再次进行升温发酵,方法如上,共进行2次翻堆升温发酵。栽培原料发酵好坏的判断标准为:发酵后基料呈棕红色,有大量白色放线菌,可以闻到淡淡的菌香味。
4 铺料播种
铺料播种采用3层料2层菌“品”字穴播法,具体方法为:先在畦面铺一层厚9~11 cm的基料,播一层菌种,将菌种用手掰成4~5 cm,约核桃大小,呈“品”字形进行穴播,播深4~5 cm,穴距8~10 cm,用种量为总菌种量的40%;然后铺第2层基料,厚9~11 cm,再穴播第2层菌种,用种量为总菌种的60%;再铺第3层基料,方法同上。最后为促进菌丝萌发,需再覆盖一层厚2~3 cm、土壤疏松肥沃、团粒结构好、持水性强的砂壤土,并覆盖草苫。
5 发菌管理
大球盖菇菌丝及子实体生长受外界温度和湿度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适温10~30 ℃,最适温度为20~26 ℃,基料含水量要求达60%~70%。为此,在播种后应备好温度计和湿度计,随时观测基料的温湿度,并及时进行人为调控,使菌丝保持在适宜其生长的温湿度范围内。在管理过程中,料温宜低不宜高,否则易造成烧菌。播种后37~41 d,菌丝基本可以透过外面的覆土层,生长开始进入出菇期阶段。
6 出菇期管理
菌丝透出土层后,要增加畦面的湿度,使其保持在85%~90%范围内[2],此时喷水应掌握的原则为少喷勤喷,确保表土有水分即可。基料温度保持在18~22 ℃范围内,有利于子实体快速生长。在低温条件下,菇体生长慢,但肥厚不开伞;在高温条件下,菇体生长快,但朵形小易开伞;当温度<5 ℃或 >30 ℃均不长菇。一般情况下,7~11 d可出菇。
7 适时采收
7.1 采收标准
大球盖菇鲜菌和干菇均可出售。若想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必须适期采收,因为采收过迟,菌盖开裂、菌褶暗紫色、菌柄中空,易失去商品价值。大球盖菇采收的判断标准为菇盖外一层菌膜刚破裂或尚未破裂、盖内卷不开伞[3]。
7.2 采收方法
采摘时用拇指、食指和中指抓住菌柄基部轻轻扭转一下并向上拔起,同时用另一手压住基质,以防带动周围幼菇[4]。采菇后及时清除留在菌床上的残菇,并覆土补平菌床上的洞穴。采收后按照发菌期的管理要求培育下一潮菇,一般可培育3~5潮菇。
林下栽培大球盖菇可资源化利用秸秆75~90 t/hm2,鲜菇产量75.0~79.5 t/hm2,鲜菇市场价格以6元/kg计算,收入45.0万~47.7万元/hm2,除去人工成本、肥料、设备损耗等,纯收入在15万元/hm2以上,每年2茬的经济收入在30万元/hm2以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
玉米黑菇菌种植方法?
该菌株适宜在完全培养基上生长,制作、接种、培养方法同常规。原种和生产培养基采用麦粒培养基,配方为:麦粒87%、发酵后的干培养料10%、石灰1.5%、石膏1.5%。小麦先用石灰水浸泡2天后用水冲洗干净,使小麦表面ph值在7.0左右,然后拌入石膏和切成长1厘米以下的发酵后的栽培料装瓶、灭菌。
栽培技术
1.栽培料配方。
干麦秆(干稻草)60%、干鸡粪30%、米糠7%、石膏2%、石灰粉1%左右。
2.栽培料的发酵堆制。
采用两次发酵堆制程序。
第一阶段(一次发酵阶段)在遮雨逢下进行,发酵堆料大约经过14-16天后进入第二阶段(二次发酵)的堆制。
二次发酵阶段一般经过几个阶段及步骤
(1)经过一次发酵的堆料转入二次发酵通道后,关闭通道口和风机让其自然发酵升温,约16-20小时后温度升至50摄氏度左右。
(2)适当通入热(蒸)气使升温过程持续进行,达到58摄氏度后开启调节设备,使堆料温度控制在58摄氏度-61摄氏度,持续6-7小时,以杀死各种有害微生物和害虫。
(3)将堆料调控到47-49摄氏度持续5-7天。
(4)打开风机,使堆温下降到室温,嗅不到氨气味时为止。
3.播种栽培管理。
可用各类空闲房、专用蘑菇房、地下隧道等场地栽培。将经过二次发酵的培养料放入菇床,然后播菌种,并使菌种和栽培料充分混合,播种量为100公斤料3瓶菌种。播种后表面覆一张干净的报纸,然后关闭菇房,最好将菇房温度调节到25摄氏度左右,如果无控温设备,也可在自然温度下发菌,20-25天后,菌丝全部吃透培养料,此时在菌床表面(或袋、块表面)覆土材料的含水量可控制在70%-75%。覆土后继续在25摄氏度黑暗条件下培养1周或自然条件下培养7-14天。
4.出菇管理。
该菌株从播种到出菇一般需要35-40天。覆土后当菌丝发至表面时,开始进行出菇管理。此时鼓风换气3-5天。第一茬菇采收后要清洁表面,停止喷水4天,然后再按出菇管理为方式管理,就可以采收第二茬菇,每茬菇一般历时3-5天。第一茬菇采收后要清洁表面,停止喷水4天,然后再按出菇管理方式管理,就可以采收第二茬菇。一般可采收四茬菇,其中第一、二茬菇占总产量的80%左右。
5.采菇。
该菌株是适于鲜销的蘑菇新品种,菇形大小适中。当菇生长到菌盖离开菌柄,菌膜出现时及时采收,可获得优质蘑菇,有较长的销售期。采收后依据大小分级,迅速送到市场销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