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怎么生产(肝胰脏功能详解)
河蟹怎么生产,河蟹的肝胰腺有多重要?
一、河蟹肝胰脏的功能概述
肝胰脏是河蟹体内最大的腺体(或者说功能器官),参与体内的消化、贮存、分泌促生长物质、解毒以及免疫等多种功能。特别是来自胃肠吸收的营养物质,几乎全部进入肝脏,在肝内进行合成、分解、转化、贮存,因此肝脏是最大的代谢器官,对河蟹的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大的意义。
总结如下:
肝胰脏功能决定着河蟹的产量和规格:
1、河蟹的吃食量看肝脏
2、河蟹对饲料的吸收率看肝脏
3、河蟹的抗应激能力看肝脏
4、河蟹的抗病能力看肝脏
5、河蟹的生长速度看肝脏
6、河蟹暂养期间死亡率看肝脏
二、肝胰脏功能详解
1、肝胰脏参与河蟹的消化与吸收
肝胰脏是河蟹体内重要的消化酶分泌器官,河蟹将食物咀嚼后进入胃,在胃的蠕动下和胃酸混合均匀完成初步的软化,然后通过食道进入肠道。
正常河蟹肝胰脏会分泌:“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纤维素酶”、“几丁质酶”等,通过肝管进入肠胃,协助和促进有机大分子物质的分解消化,以利于其吸收。
它分泌的“蛋白质分解酶”,能把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及小肽;“脂肪分解酶”能把脂肪分解为单酯酰甘油和脂肪酸;“糖类分解酶”能把纤维素和淀粉分解为单糖、多糖、寡糖、低聚糖等;
这些小分子营养物质透过肠黏膜进入门静脉,被输送到肝脏,进行分解、合成(把消化后的“零件”转化成“螃蟹肉”存储在肝脏中)。
河蟹对饵料的吸收率高不高,第一看饵料的营养构成,第二看肝功能,也就是分泌的消化酶数量的多少。肝脏越好,分泌的消化酶会越多,吸收率会越高。反之,当肝功能不好时,分泌的消化酶数量减少,对饵料的吸收率降低,不但生长速度会慢,还会增加对水体的污染。
2、贮存功能:
经消化吸收后的营养物质都是存储在肝胰脏中的。肝胰脏具有利用这些营养物质合成蛋白质的能力,以保证肝脏的正常的生长和蜕壳时的能量供给以及抗应激物质的合成和分泌;
3、制造和分泌各种促生长物质
生长激素、蜕皮激素、抗应激激素、凝血因子等这些激素,其实肝功能正常的河蟹是可以自身合成和分泌的。若肝功能正常,此类物质无需额外添加;
4、解毒功能
河蟹肝胰脏是重金属离子与有毒物质的主要存储器管,肝胰脏能合成和分泌溶酶体,溶酶体对毒性物质起到吞噬作用,包裹在溶酶体内的毒性物质就无法产生毒害作用,最后溶酶体残体通过细胞外排作用排入肝管腔内,再通过消化道排出体外;
5、造血及免疫功能
甲壳动物不具有免疫球蛋白,对机体的保护作用主要是由血细胞来承担的。血细胞(血蓝蛋白)随着血液循环分布到身体各处,发挥着吞噬、结节、包囊等免疫防御功能。血细胞不能进行有丝分裂,它们的更新补充是由肝脏组织的造血功能来完成;
6、影响河蟹的排泄、蜕皮周期、体表色素分泌(蟹体上的黑点及颜色深浅),血浆中的离子转运等。
在生产实践中,不规的操作如消毒、缺氧分解产毒产酸等,使肝胰腺慢性中毒;不合理的过量投喂和高强度的应激,增加肝胰腺的负担,使机能下降;最终引起免疫力低下,病害频发。肝胰腺轻度受损,引起生长缓慢,大小不均;肝胰腺严重受损,引起大量河蟹死亡,甚至全军覆没。可见,在河蟹养殖中,肝胰腺的保护是极其重要的。
三、哪些情况会损害河蟹肝胰脏功能?什么情况下需要保肝?
1、生物性因素
病毒大量感染往往导致严重的病变,可攻击感染的肝细胞,使肝细胞受损,常见的有鳜鱼病毒感染导致鳜肝脏变白、脆化、肝索或肝小叶末端有出血点。某些细菌引起肝脓肿,常见的有爱德华氏菌感染水生动物导致肝脏受损。某些寄生虫,如肝吸虫、姜片吸虫可累及肝脏,造成一定程度的肝损伤。
2、理化性因素
有200余种药物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肝损伤。
3、营养性因素
单纯营养缺乏不能导致肝病的发生,但可促进肝病的发生、发展。饥饿时,肝糖原等的减少,可降低肝脏解毒功能或增强毒物对肝脏的损害。而随食物摄入的黄曲霉素、亚硝酸盐等,也可促进肝病的发生。
总结如下:
1、放苗后,因为清塘药物残留问题,需要保肝;
2、苗种不太好时的补救措施;
3、使用杀字号产品后:杀虫、杀青苔、杀蓝藻后,毒素都会积累在肝脏里;
4、草脏(水草腐烂)、底质发黑、水质差,水体自净能力差时;
5、应激时:拉草期间、大量换水、天气突变、大缺氧以后;
7、高温期;
8、长期缺料后,会导致肝脏分泌消化酶的量大大降低,这是生物的适应性,需要投喂适量的保肝产品来加速肝功能的恢复;
9、河蟹生病死亡时;
四、肝功能受到损害会有哪些表现?
各种病因严重损害肝脏细胞,使其代谢、分泌、合成、解毒、免疫等功能严重障碍,机体可出现黄疸、出血、感染、肾功能障碍及肝性脑病等临床综合症。
1、代谢障碍
肝细胞功能障碍主要导致低血糖,肝细胞大量死亡使肝糖原储备明显减少蛋白质代谢障碍,肝细胞的大量死亡和代谢障碍使白蛋白合成减少,产生低蛋白血症。
2、形成腹水
肝脏受损形成腹水的几个原因:①肝细胞脱落或死亡,进入肠道,导致渗透压发生改变,液体漏入腹腔,产生腹水;②门静脉压增高使肠系膜毛细血管压增高,液体漏入腹腔增多,产生腹水;③肝功能降低,白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促进体液漏入腹腔增多;④肝硬化时,肝静脉受挤压发生扭曲、闭塞,继而引起肝窦内压增高,由于肝窦壁通透性高,因而,包括蛋白在内的血浆成分进入肝组织间隙,超过淋巴回流能力,从肝表面漏入腹腔,形成腹水。
3、水、电解质代谢紊乱
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水产动物低钾血症、低钠血症等疾病发生。
4、胆汁分泌和排泄障碍
肝细胞对机体内异物或废物解毒后,可将其排出体外,其排泄通路主要是随胆汁流,从粪便排出。由于遗传、嗜肝病毒、药物及毒物等原因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运载、酯化和排泄等任一环节功能障碍时,导致肝内胆汁淤滞,均可产生高胆红素血症或黄疸,具体表现为鱼类体色变黄、肝脏附近的肌肉被染黄、肝的颜色变黄等。
5、凝血功能障碍
大部分凝血因子都由肝细胞合成,肝细胞在凝血与抗凝过程中的起重要作用,肝脏受损导致鱼类血液快速凝固或凝固变慢。
6、生物转化功能障碍
很多药物可损害肝细胞,损害的肝细胞也降低了对药物的代谢能力,使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改变,从而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易发生药物中毒。
大闸蟹蒸爆了怎么回事?
1、说明螃蟹蒸的时间太久了,肝胰腺饱满起来,这时候蒸好的螃蟹要么流黄、要么蟹黄是稀的。

2、在处理螃蟹时,我们为了防止饱满的蟹黄流出,我一般的做法是:
(1)在选螃蟹时,要选择新鲜的,爪子齐全,活动力强的,若不特别新鲜的螃蟹,有时也会在蒸的过程中流出蟹黄,而且多为淡淡的蟹黄汁液。
(2)用橡皮筋或细绳将螃蟹的爪固定,防止其乱爬;
(3)关键点:上锅蒸螃蟹时将螃蟹的肚子朝上,背部朝下,这样受热很均匀,而且成熟后的蟹黄,都被保留在壳内;
(4)蒸螃蟹锅底的留水量。不宜过多,至少与屉有两公分的距离,因为水量过大,会导致水沸腾时将螃蟹顶起,甚至将蟹黄煮出来;
(5)蒸的时间,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不宜过久。因为螃蟹,不论海蟹还是河蟹,都不适宜太长时间的蒸煮,时间太长,鲜美的味道会随着水蒸汽而丧失。
3、蟹黄,指螃蟹体内的卵巢和消化腺,橘黄色、味鲜美。蟹黄不是螃蟹的卵,虽然成份和蟹卵基本一致,但是两者有本质区别。蟹黄中含有未排出体外的卵细胞,但还有其他的螃蟹的器官、腺体、组织液等物质,并非单纯的蟹卵。蟹黄体积变大、呈鲜艳的橘黄色时代表母蟹的性腺已经成熟,此时生产排出体外的是蟹卵,留在体内性腺中的卵细胞仍然属于蟹黄的一部分。蟹黄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脂和其他营养物质,营养丰富,但是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胆固醇。蟹黄有河蟹黄和海蟹黄两种。
4、蟹黄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磷脂和其他营养物质,营养丰富,但是同时含有较高含量的油脂和胆固醇。蟹黄可制成很多美食:蟹黄粥、蟹黄豆腐等。上海滩还有著名的美味小吃——蟹粉小笼。顾名思义,主料就是蟹黄。蟹黄有河蟹黄和海蟹黄两种。
农民如何有效的进行养鹅?
农民如何进行有效的养鹅?
一、地址的选择
肉鹅舍在选择场址时要选择符合当地发展和土地规划的地点,选择地势高燥、阳光充足的地方,并且附近的交通要便利,水电充足。鹅场周围要有水质良好的水源,便于鹅群放水,鹅场的附近还要有充足的草源,要求草质良好,鹅场要远离化工厂等污染源,还要远离交通要道,距离主要干线和城镇主要居民1000 m以上,这样利于防疫。
二、品种的选择
优良的品种是肉鹅养殖获得成功的关键,在选择肉鹅品种时要选择体型大、耐粗饲、生长发育速度快、饲养周期短、增重效果好的品种,要求饲养75~90日龄体重达到3.5kg以上的品种。目前我国常饲养的肉鹅品种主要有狮头鹅、皖西白鹅、莱茵鹅等,或者可以使用以上品种的公鹅与地方品种的母鹅杂交后代进行育肥也是很好的选择。
三、饲料的供给
肉鹅为食草型水禽,有强健的肌胃和发达的盲肠,消化粗纤维的能力较强,可以利用大量的青绿饲料,如各种野草、蔬菜、饲草等都可作为肉鹅的饲料,因此饲养成本较低。达到一定饲养规模的鹅场可实行种草养鹅的方式,适宜种鹅的牧草主要有黑麦草、苦菊等,紫花苜蓿等牧草中含有的皂素较多,不适合单独饲喂肉鹅,在使用时宜与禾本科的牧草搭配使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在林下、果园等处饲养肉鹅,但是在选择林下和果园喂鹅时要注意禁止在喷洒过农药后喂鹅 。
四、饲养管理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肉鹅养殖获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根本保证,因此要重点抓好肉鹅的饲养管理工作。肉鹅育雏期的饲养管理非常重要,品质优良的雏鹅是养殖好肉鹅的关键,首先要准备好育雏室,要求有良好保温和通风性能,在进雏前要对育雏舍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并进行检修。因雏鹅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抗寒能力不强,因此要保持育雏舍的环境温度,冬季要做好保暖的工作,夏季则要做好防暑降温的工作,育雏室还要控制好相对湿度,如果湿度过大易引起雏鹅腹泻,还易造成舍内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使雏鹅患病,导致雏鹅死亡率上升,在育雏期还要加强通风换气,良好的通风不但可以保持鹅舍温度、相对湿度适宜,还可保持鹅舍空气新鲜给雏鹅提供一个适宜的生活环境,提高雏鹅的成活率。
五、疾病预防
首先要根据当地的疫情发生情况和本场实际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并严格的执行免疫计划。同时还要定期对鹅群进行全面的驱虫,选择广谱、高效、低价的药物进行驱虫。做好环境的控制工作,加强日常环境卫生的清理工作,勤换垫草垫料,并做好鹅场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工作人员和车辆在进出鹅舍时要严格的消毒,以免将病原菌带入,引发疫病,有条件的鹅场要有配套的粪污处理系统,坚持做到无害化处理,防止污物污染周围环境,引发疫病。
需要注意那些问题?
一、注意预防传染病
1、小鹅瘟
鹅瘟是雏鹅最易感染的病毒,常是突然发病,死亡率较高,最多达90%,40日令发病率最高。预防方法是出壳24h内注射疫苗。临床症状是精神差,沉郁、拒食。粪便稀薄呈灰白色,消瘦,两腿直立、卷曲困难,一般发病持续5~8h多因脱水,衰竭死亡。
做好雏鹅的免疫接种是关键措施,保证有足够的母源抗体保护雏鹅的生长,是最简单的也是最好的效果 。
2、病毒性肝炎
鹅的病毒性肝炎,又称为流行性传染性病毒性肝炎,发病日龄一周到3周龄比较明显主要症状是突然的不食,出现死亡,颈部羽毛蓬乱;眼出泪红肿,口流粘液,精神抑郁;腹部鼓胀,粪便稀薄灰色、黄白色。死亡数量急剧上升,最高死亡率达80%,是当前危害雏鹅较重的传染病之一 。
处理预防方法现在有生产病毒性肝炎疫苗,出壳的鹅24h就可以注射疫苗。在发病期间饮水中加入速补20粉,饮水加入2g/kg,现饮现兑,兑好的水不能超过2小时,2次/d,连饮4d为一个疗程,同时饲料中添加维生素C和复合维生素B、葡醛内酯片,提高肝脏的解毒功能,促进肝细胞的生化代谢。
二、育肥期卫生管理
1、勤清理
做好细菌病的预防,防传染病环节主要是切断传染途径,清除细菌孳生地。鹅是喜欢干净干燥环境,要坚持每天打扫清洁卫生,保持干爽的环境[4] 。
2、充足的饮水
鹅是水禽,对水的要求比较高,每日都需要多量的清洁的饮水,特别是喂干饲料更需要饮用清水,饮水器和饮水槽数量不仅要充足而且要保证时时刻刻有饮水而不断水,防止鹅群挣饮而挤压造成伤亡,夏季摄水量大,让鹅自由饮水,最好在鹅的运动场设置土坑加塑料膜人工造水池,满足鹅群洗刷戏水的需要。
3、保持环境安静
提供充足的睡眠时间,睡眠是保持健康生长的第一条件,腿黑激素的分泌高峰是黑暗的环境,因此环境光线必须要暗,才有利于睡眠,同时睡眠的环境须要安静,排除杂躁干扰,才能保持安静。
农村鱼塘里面的鱼怎样快点长大不喂饲料?
农村鱼塘里面的鱼怎样怎样快点长大(不投喂饲料)?
就以我们这里为例子吧,15年前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鱼塘,面积不算大,基本上都只有4分到5分田的面积,每家挖个鱼塘的目的主要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方便农户用水,那时候洗衣做饭洗澡的水源都来自于鱼塘里面的是,饮用水主要是井水,那时候没有如今这么好的条件,全部是自来水,所以平时在鱼塘里面洗衣服,洗碗将剩饭剩菜全部倒在鱼塘里面。
其次就是在鱼塘里面种植莲藕,然后在鱼塘里面投放各种鱼苗,我回忆了一下,主要投放的是白鲢,花鲢,草鱼,黄古鱼,黑鱼,还有鲤鱼。当然鱼塘里面怎么都不缺乏鲤鱼这种生命力顽强的鱼类,偶尔还会有甲鱼泥鳅鳝鱼这类美味鱼类。
我们养鱼主要是为了吃,那时候生活条件不好,鱼塘里面的鱼和莲藕就是过年时的年货,年前家家户户干鱼塘那是一件非常热闹的事情。
我们在鱼塘养鱼从来没有专门投喂过饲料,一是觉得没有必要,其次是没有这个条件,自己都吃不饱那还有东西喂鱼。我们平时就是在鱼塘里面投放各种收割的水草和瓜果蔬菜,然后将剩下的饭菜倒进鱼塘,年底干塘,基本上鱼都有5斤左右,主要是鲢鱼,草鱼和鲤鱼,其他鱼类也是有所收获的。
按照我的想法,鱼塘自由的生态循环,导致了我们不需要投喂饲料,生产者和消费者以及高级消费者,从细菌水草到鱼类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生态循环。我们的吃剩下的饭菜一来可以肥水,其次可以直接给鱼类提供饵料,洗碗洗衣服的水可以给鱼塘消毒杀菌,其他的就是遵循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的原则了。
我们那时候年前干鱼塘是一件非常浓重的事情,要放鞭炮,然后干鱼塘之后还会秤斤两,邀请亲朋来吃饭喝酒。然后还要赠送一些鱼,就像是过小年一样。事后都会选择一条小的鲤鱼来做菩萨鱼,来放在灶屋里面的屋梁,有没有和我们有相同生活经历的。
如何乡村振兴?
我们都在寻找实践成功的
答案,以工作地点曹坊镇为例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曹坊镇作为革命老区,拥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近年来,曹坊镇紧紧结合“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振兴总体要求,致力于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红色文化旅游线路打造,以此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近年来,曹坊镇建立健全红色文化保护、传承项目工作机制,实现红色文化保护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进一步创新红色文化保护、保存手段,为更好地保护利用和传承红色文化资源,发展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了有利支撑。
(一)充分了解掌握好宁化曹坊的红色文化。通过收集整理曹坊的党史资料,鼓励各村发动群众讲好红色故事,写好红色记忆,在学校开展红色文化传承等方式,全镇各红色文化遗址村都有了牌铭简介,各个红色文化点有了相对固定和规范的讲解员、讲解词。近年来,越来越多人关注曹坊红色文化,例如,中央党校发表了《激活传统文化资源的宁化探索》,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龚翠英、张发金、刘根发等关于陈树湘、张新华、上曹村党史的资料收集整理发表在《中红网》,下曹村村民曹春福编写了有关下曹的红色历史和古民居介绍书,原三中、六中校长黄荣信编写的红色记忆,上曹村原苏区干部曹发伙的回忆录,坪上村原公社文书巫平峰写的曹坊红色史等等,丰富了曹坊的红色文化资料。
(二)充分发动群众力量做好红色文化宣传。开展歌曲、舞蹈、征文、诗歌、摄影、小吃等系列以曹坊红色文化为主题的表演和比赛,分别在2016年举办了“曹坊首届红色歌曲、客家歌曲比赛”,2017、2018年举办了“12·9曹坊红色文化旅游节”,实现了周边地区群众、游客的参与,网上阅读量达上千万,有力有效地实现了曹坊红色文化旅游的宣传。2019年5月份开展的红色故事宣讲比赛,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进一步提高了全民参与红色故事宣讲的热情,形成了红色故事大家讲的良好氛围。
(三)充分做好红色文化历史遗址遗迹的保护、利用。一方面拿出近百万的修缮方案设计经费投入保护工作,其中乡镇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支持。2017年下半年,开展了全镇所有县级以上红色遗址遗迹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设计方案并正逐步开展修缮保护施工作业。另一方面已经完成了伊秉绶陵墓、下曹品字厅等地的修缮。同时,目前正在开展上曹“西南五乡暴动遗址”和“下曹北上抗日先遣队司令部和红一军团指挥部旧址的修缮施工作业。
二、初步成效
通过前期挖掘、保护、开发,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擦亮了曹坊的红色文化品牌,扩大了曹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内生动力。
(一)彰显了品牌效应。曹坊镇下曹村已经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中央红军村等诸多品牌。曹坊镇以下曹村、滑石、三黄、上曹等村为重点,利用丰富优质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推广发展“古民居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文物古迹开发利用价值前景广阔,经济效益潜力巨大,带动乡村振兴成效也已经初露端倪。
(二)推动了红色旅游。根据相关统计数据,2018年曹坊镇下曹村红色旅游人数为2.5万人次,预计今后5年旅游人数将按12%的比例递增。2019年6月,厦门村游网组织华侨大学旅游策划专家团队和几位意向投资人前来调研和策划设计,拟投资开发曹坊镇下曹村红色文化旅游项目,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AAAA景区的打造。植入大量文创互动产品,让曹坊成为周边地区红色文化旅游的主要景点。
(三)开启了研学之旅。2016年以来,省、市、县委各级党校、省内各大高校把曹坊作为研学基地,常态化来曹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2018年以来,宁化康辉旅行社等旅游中介机构多次组织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游客组团前来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