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繁殖林蛙(主要区别有哪些)
怎么繁殖林蛙,小蝌蚪是什么?
小蝌蚪是蛙和蟾蜍的水生幼体,与蝾螈幼体相比,其体短、卵形、尾宽、口小、无外鳃。内鳃被鳃盖覆盖。体色较浅、身体略呈圆形、尾巴长、口长在头部前端的是青蛙的蝌蚪。
小蝌蚪身体呈黑色而尾巴较浅、体形呈椭圆形、尾巴短、口在头部前端腹面的则是蟾蜍的蝌蚪。蟾蜍的蝌蚪呈黑色,口在头的前端腹面上,青蛙的蝌蚪体色较浅,口在头的前端。蟾蜍的蝌蚪比青蛙的个头小。密集成群的是蟾蜍的蝌蚪,较为分散的大都是青蛙的蝌蚪。
蝌蚪发育阶段:
蝌蚪发育到一定时期,有的先长出后肢,末端分化出5趾,再从鳃盖部位长出前肢,如蛙。有的先长出前肢,再长出后肢,如蝾螈。随着尾部逐渐萎缩,口部也有显著的改变,逐渐发育成能在陆地上生活的幼小成体。
有尾目中的鳗螈等终生有鳃,营水生活,蝌蚪经变态而发育为成体的过程,肺鱼的幼体外形略似蝌蚪,在肺鱼分布区寻找蝌蚪应该注意。站在蝌蚪的角度,蝌蚪怕被金蟾蜍吃掉,于是就躲在妈妈的肚子里,变成小蟾蜍。
东北林蛙和蛤蟆区别?
主要区别有,科目分类不同、形态特征不同、生活习性不同,具体如下:
一、科目分类不同
1、蛤蟆蛤蟆,学名蟾蜍,别称疥蛤蟆,癞蛤蟆。脊椎动物亚门、两栖纲、无尾目、蟾蜍科。
2、青蛙青蛙,学名黑斑侧褶蛙。脊索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蛙科。
二、形态特征不同
1、蛤蟆蟾蜍属两栖动物。最常见的蟾蜍是大蟾蜍,俗称癞蛤蟆。皮肤粗糙,背面长满了大大小小的疙瘩,这是皮脂腺。其中最大的一对是位于头侧鼓膜上方的耳后腺。这些腺体分泌的白色毒液。
2、青蛙青蛙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
①、头部青蛙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
②、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③、四肢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组成。 4指指间无蹼。生殖季节雄蛙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瘤,为抱对之用。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 5 部。 5 趾,趾间有蹼。在第一趾内侧有一较硬的角质化的距。
三、生活习性不同
1、蛤蟆喜隐蔽于泥穴、潮湿石下、草丛内、水沟边。皮肤易失水分,故白天多潜伏隐蔽,夜晚及黄昏出来活动。成年蟾蜍多集群在水底泥沙内或陆地潮湿土壤下越冬。停止进食,以体内贮布在肝糖来维持最低的新陈代谢,到翌年气温回升到10~20℃时,才结束冬眠。夜间捕食、活动,以甲虫,蛾类,蜗牛,蝇蛆等为食。
2、青蛙青蛙常栖息于河流、池塘和稻田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有时也能潜伏到水中。大多在夜间活动,以昆虫为主食,也取食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所食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
在秋末天气变冷时,青蛙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翌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
林蛙养殖场地该怎么选?
养殖中国林蛙,可以参考牛蛙的养殖方式。在养蛙场的周围必须修筑围墙,防止林蛙逃走和敌害的捕食,围墙高度应在1.2~1.5m,材料可用砖石、泥土、木材等。
一、场地选择要求
根据林蛙的生活习性,饲养场必须有大面积阔叶林,树林的密度应以能遮蔽阳光为宜,如果树木稀疏,必须加以补植,不能选择大面积落叶松林,可选针、阔叶混交林作养殖场。选择森林时,不仅要注意林型、密度,还要注意森林层次。要求树冠郁闭、林下光线较弱、湿度大,并要有良好的草本植物层及枯枝落叶层。草本植物旺盛,昆虫等小动物种类与数量多,能为林蛙提供足够的食物,并能成为林蛙好的栖身场所。
另外,养殖场的位置要与村庄居民点有一定距离,附近没有工厂,这样可以避免家禽以及水源的污染等对蝌蚪的危害,养蛙场也要远离水库,以防林蛙下山后进入水库冬眠,无法进行人工捕捞。水源是养殖场的另一个主要条件,水质必须清洁而且要充足,以山涧小溪或小河流为宜,两岸开阔,地势平坦,水量不宜过大,一般宽1~8m,深0.3~0.5m为宜。
二、饲养场的修建
1.交配产卵池:是林蛙抱对产卵的地方,要选在有充足阳光照射的地方,在小溪岸两旁修建一些小型产卵池,亦可利用自然形成的水坑,水池,面积为20~30m2,水深以0.2~0.4m为宜,过深不利于升温,也与林蛙的习性不相符,水浅易干涸池高0.5m,宽0.6m,池的形状可根据地形来决定,交配产卵池要毗邻冬眠河段,便于冬眠结束后就近抱对和产卵,一般按5对/m3种蛙计算产卵池的面积。
2.孵化池:是林蛙受精卵孵化的场所,要建在交配产卵池附近,以防运输过程中对蛙卵的损伤。孵化池的面积可根据地势而定,一般以长6m,宽4m的长方形为宜,水深0.3~0.4m,池水充足,无污染,背风向阳,水流缓慢,日流量以不超过1m3为宜。孵化池周围无林木荫蔽,日照时数较多,以利于提高水温,池内卵块以5~6团/m3为宜
3,蝌蚪池:池的大小可因地而异,面积一般为20~40m3,池子要设注水口和排水口,两水口要开在池子的同一侧,池底呈锅底形,中间低,于蝌虯在水温较高的浅水层中活动、取食。池底敷上土腐殖土,以利于水藻及浮游生物繁殖,作为蝌蚪的天然饵料。在蝌蚪池的中央挖一个小深坑,亦呈锅底形或半圆形,底上铺上塑料薄膜,并加压一层土壤,然后灌满水,其作用是供水中断或干涸时,避免蝌蚪因缺水而死亡。
4.变态池:是饲养进入变态期蝌蚪的池子,规格大小与蝌蚪池相似,应建在林蛙的散放场里。
5.越冬池:为林蛙越冬的场所,若养蛙场内有较深的河流,幼蛙、成蛙可以在其中越冬,否则必须人工修建越冬池。越冬池大小,可视越冬林蛙的数量而定,基本原则是宜大不宜小,越冬林蛙宜疏不宜密。越冬池的位置要有利于林蛙就近到达冬眠场所,池底放石块,可作越冬隐蔽物,水深2m左右,严冬季节池面结冰而池底不冻结,利用天然河流作冬眠场所时,要对河底进行清理,将与地面接触很严的石块垫起,留有缝隙,便于林蛙隐蔽。
蛙的长势还是比较快的,根据处于不同生长期的特点给它们准备的饲养场地当然要不一样,本身的需求就有了变化,所以不能一致对待,都放在一个池子里。作为林蛙它们不可或缺的一点就是树林,只会让它们感到舒适而更加安心。
林蛙让养不?
可以,但是有一些要求。
野外半人工(散放)养殖林蛙是当前东北地区发展较快的一个产业,很多养殖户通过在生产实践中的摸索,掌握了独到的养殖方法和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 1、同时孵化由于蛙卵产出时间不一致,在卵团孵化过程中,往往同一池中的蝌蚪大小不一,容易出现大蝌蚪食小蝌蚪、小蝌蚪食未孵化的卵团及卵胶膜的现象。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养殖场采用将同期产的卵集中放在同一池中的办法,但林蛙产卵期长达15天左右,每天产量不等,有时1~2天所产的卵团才能装满 1个孵化池,有时不够,这样所需孵化池的数量就要多,耗费大量人力来分池。在饲喂蝌蚪过程中,还要分池投放适合不同阶段蝌蚪的饵料。汪清林业局养殖户在实际生产中,采用集中管理、同时孵化的办法,效果较理想,值得一试。做法如下:在仓库(东北叫仓房)中,掘一深坑(长、宽、深度灵活掌握),用不漏气的塑料薄膜平铺在里面,将每天所收集的卵团集中到这里,灌水,水深以浸没卵团为宜,坑上覆盖不透光的物品,如麻袋等。之所以选在仓库里,是因为仓库不透光,而且温度适宜。只要不见阳光,这些卵团可保存长达十几天,等到数量攒足时,再一起移送至孵化池中进行同时孵化。2、光盘惊鸭目前,困扰林蛙养殖户的难题之一就是天敌。野鸭就是林蛙蝌蚪期的主要天敌,成群的野鸭飞到孵化池中,肆无忌惮吞食蝌蚪,有时几只野鸭半天时间就可以将整个池中的蝌蚪全部食光,危害严重。而野鸭又是国家保护野生动物,明令禁止捕捉。有的养殖户用稻草人、人撵、下粘网,都无大效。鞭炮比较有效,但蝌蚪期又是森林防火期,严禁用火。有一个方法可试:在孵化池四周拦上细绳,高度1m以上,将废光盘用细铁丝挂在绳上,距离不等,10m左右挂1个,光面朝向池面。当有风吹过时,池水与光盘相互映射,光芒四射,野鸭便不敢靠近。3、不翻卵团很多养殖户误认为卵团需要阳光,就经常性地翻动孵化池中的卵团,以使卵团全部都能吸收到阳光,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卵团在产下时就已经明确哪面朝下,哪面朝上,朝上的面叫阳极,朝下的面叫阴极。卵团放入孵化池中应按自然规律,不要人为地改变,否则,会降低孵化率。只有沾上泥沙沉底的卵团,才可以翻动以顺应正确的朝向。
4、旱网捕蛙每到深秋,大量的林蛙从山上下来,直接进入附近的越冬池,有的越冬池较深,把水全部放干不太容易,捕捞难度大。这时应考虑使用旱网,所谓旱网是把原本下到水中的网下到陆地上。具体做法:在距离越冬池1m左右的地方,用地膜将越冬池围起来,立地膜的方法与挡趟子捕捉林蛙的方法一样,支撑木棍放在圈里。并在地膜上留几个口,留口的地方以及附近要平坦、潮气大、植被完整,也就是平常所说的“林蛙道”。口的多少视越冬池周围“林蛙道”的多少,一般1000平方米的越冬池留6个。口宽50cm左右,放上直径60cm、网眼3cm左右、长3~4m的网,(养殖户平常在溪流中捕捉林蛙的尼龙网),网口两侧要与地膜紧密连接,并用木棍支住,底部要平整,埋在土下,网除留在陆地上1m外,其余的放在越冬池水里。这样林蛙秋季下山时,就会进入网内,下到越冬池内,小林蛙会穿过网眼进入池中,商品林蛙则钻不出去。下网后要经常检查,特别是雨后要及时收网,将商品蛙移人贮蛙池中,防止网内林蛙过多造成挤压。5、春季购蛙有的养殖户刚开始养殖,蛙场自产的卵团不够,每年春季都要购进卵团。其实,购买成蛙效益更高。一些养殖场为满足市场需要或其他原因,春季也大量销售雌蛙,这时可购人投放到养殖场。春季的雌蛙由于蛙油和卵混在一起,每公斤不超过120元,每只雌蛙4元左右,到养殖场后可产下卵团,每只价值1.5元左右。这种外购的雌蛙产后死亡率高、当年回捕率低,按60%的回捕率计算,秋季每只雌蛙销售价最低8元,每投放1只外购雌蛙,可获直接产值0.8元,加上1个卵团,可产出2.3元左右。
林蛙越冬一般在哪里下度过呢?
越冬场是林蛙冬眠的场所,它们基本越冬方式是水下群集冬眠。东北冬季严寒,河流水量剧减,小河及山涧溪流常出现断流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越冬设施和正确的技术管理,就会发生幼蛙和成蛙冻死的现象,给生产者造成重大损失。因此,必须重视越冬问题要因地制宜,修建必要的越冬设施,加强技术管理,达到安全过冬的目的。林蛙安全过冬是人工养殖林蛙的一项重要工作。 越冬场可分为天然越冬场和人工越冬场,也可分为种蛙越冬场、幼蛙越冬场和商品蛙越冬场。 1.天然越冬场林蛙的天然越冬场主要是河流、山涧溪流,也包括较大的江河和部分山区小水库。 (1)山涧溪流越冬适合林蛙冬眠的溪流条件,一是常年不断水的溪流。二是距夏季放养场不能太远,必须是林蛙在冬眠前能够到达的河流。一般情况下,陆路距离应在1000~5000米,这样的距离,林蛙可以经过陆上运动逐渐到达冬眠场所。三是应当具有一定的水量。人工养殖林蛙,密度大,要有较大的水量才能安全越冬。水量小,林蛙容易在越冬过程中死亡。水量过小还易受天敌危害。最低水量在严冬枯水期流量不应低于0.02~0.03米3/秒的流量,最好有0.02~0.1米3/秒的流量。水流量在0.12米3/秒以下,林蛙只能在深水湾越冬。四是河床既要适合林蛙越冬,又要适合捕捞。适合林蛙越冬的河床是由石块和沙砾组成,林蛙潜伏在石块下或沙砾之中越冬安全可靠。从捕捞生产想点看,这种河床捕捞也较方便。有些山涧溪流的河床完全由石块组成,这种溪流不适合采用,林蛙进入石头缝隙之中无法捕捉,对生产不利,泥沙河床也适合林蛙越冬,林雄可潜入泥沙中休眠,从养殖生产观点看,泥沙河床便于人工捕捞。五是河床的坡度不要过大,如果何床坡度大,流速快,林蛙难以在溪流中越冬。溪流不经人工修整改造,无法用作越冬场。比较好的越冬场,应由比较多的稳水区和深水湾。稳水区的水深应在1米左右,深水湾的水深应在1.5米以上。稳水区和深水湾是严冬季节林蛙的集中越冬场所,稳水区和深水湾除了河床流水供给外,多数有地下涌泉供水,因而水量充足,不易冻干。林蛙在其中越冬安全可靠,能有效地避免冻害的发生。 天然河道往往不能完全适合养蛙越冬的需要,应根据养蛙的需要,适当进行人工修整疏通,使之更适合林蛙的越冬。对于原来河道上的水湾,要根据情况进行修整。修整的目的,一是使之更适合林蛙的冬眠,二是利用林蛙向深水湾大量集中的特性,进行生产捕捞。有的深水湾深度不足1米的,可以加深,使深度超过1米,最好达到1~1.5米。有的深水弯可能面积小、可适当扩大面积。 林蛙集中放养区,秋季集中入河河段的稳水区,要特别加以修整利用,改成深水湾效果最好。人工改造深水湾可用人力挖掘,深度在1米左右,面积10~15米2,就可容纳数千只林蛙越冬。 整深水湾应在洪水期过后;一般在9月初进行,9月15日前后完工。修整一次只供一个冬季越冬,第二年重新修整,修整深水湾不仅对林蛙的安全越冬有重要作用,对捕捞也十分重要。在位于重点放养场附近河道上的深水湾,可将一半以上或70%~80%的林蛙吸引到深水湾里来越冬。由于林蛙高度密集,无疑对捕捞生产带来极大方便。 深水湾修整之后,还要根据情况投放供蛙越冬的隐蔽物。砂石组成的河底,如果石块数量少,林蛙隐蔽物不够、可以人工投放一部分石块加以补充。泥沙组成的河底,经过人工挖掘,一疏松层被挖掉,破坏了原来的隐蔽条件,需人工投放隐蔽物。投放隐蔽物以篙草类为主,包括农作物秸秆、野生蒿草、小灌木枝条等,扎成草把状,用石块压在水底,或者用木桩固定在水下,作为林蛙越冬隐蔽物。山涧溪流有些短而宽,在严冬季节易于冻干断流,水流阻断,形成大面淹冰,断流之下河道中冬眠的林蛙即被冻死。必须在秋季将一些浅滩加以修整,方法是加深河道,使水流集中在狭而深的河道中通过,冬季不易冻干断流。对于多分支的河流,要进行改造,将那些不适合林蛙越冬的小溪流堵断,使水量集中到主河道中,增大越冬溪流水量,保证林蛙安全趁冬。 利用山涧溪流越冬,需加强管理,主要是检查河流的水量、防止冻干断流。凡是出现堵水的河段,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恢复流通。 (2)山区水库越冬山区水库包括各种不同大小的水库、大的有几十个公顷,小的只有几公顷的水面。各种不同大小的山区水库,原则上都可以作为林蛙的越冬场。 利用山区水库越冬的方法,可以利用全库、亦可利用局部。如果水库位于放养场的中心,可以将整个水库作为林堆的越冬场。如果不位于中心,放养场的一部分与水库相接,可以利用水库的局部,比较小的水库,也可以全部利用。 在以水库越冬的养蛙场,水库位于放养场的中心,林蛙能自动从放养场进入水库,有的经入库河流过渡到水库,有的直接从陆上进入水库。林蛙在秋季经过小溪和陆上进入水库越冬。林挂在比较大型的水库越冬,一般情况下,是比较安全的,山区水库水质好,溶氧状况也好,不易出现死亡现象。 水库越冬蛙的春季出库方法,只能靠林蛙自然出库。为了实行有计划放养,需要对自然出库的幼蛙和成蛙进行人工捕捉。捕捉方法是修塑料围墙进行围捕。大水库的库岸长,可在出蛙最集中的库岸修局部围墙进行围捕。另外,在水库附近修产卵池,池里灌水,保持静水环境,吸引出库的一部分种蛙自动前去产卵繁殖。 种蛙水库越冬还可采用蛙笼或网箱的方法。选择水库水质清洁的深水区,将装蛙的蛙笼网箱沉入水下,但不要沉到库底,最好放到水层以下2米处,蛙笼或网箱的系绳拴在木桩或浮标之上。在越冬过程中要经常检查,调整下沉深度,检查有无死亡现象。在一些较深的水库,不可将蛙笼放到几米之下的库底。由于深水区底部溶氧含量低,蛙容易缺氧窒息死亡。 有些山区水库较大,养蛙放养场的局部与水库相接,这种水库仍然可以作为越冬场。利用水库的局部作越冬场,首先利用水库的水体作为吸引林蛙下山入河的水源,蛙从放养场自动奔向水库。不能让蛙自己分散进入水库,必须在岸上设围墙,将蛙拦住加以捕捉,种蛙和幼蛙经过暂时贮存之后,装入蛙笼或网箱,在10月末或11月初放入水库越冬,春季出河前取出。有些养蛙场缺少安全越冬水域时,可将种蛙及幼蛙装入蛙笼运往别处越冬水库越冬。 (3)江河越冬利用较大的江河及其附近的森林养蛙,冬季以江河作为越冬场。江河越冬的优点,水量充足,没有缺水或冻死之威胁。但江河水量大,管理上有一定困难。 在江河的一边有森林放养场,另一边为农田的情况下可以选择靠近森林放养场的一侧水流平稳江段,而且水深应在1米以上,作为越冬场。幼蛙和一部分不打算捕捉的成蛙可散放入江河水中自由越冬。 春季幼蛙和成蛙出河后,仍然回到森林里来,而不能到对岸的农田里去。但为了实行有计划放养,对幼蛙采取蛙越冬法,集中过冬,春季便于有计划进行集中放养,秋季集中捕捉。 为了在春季产卵期能准确地捕捉到种蛙,最好将种蛙装在蛙笼或网箱里放入江河深水处越冬;蛙笼越冬既便于冬季管理、又能保证春季繁殖期有足够的种蛙。蛙笼越冬出水时间要比自然越冬出水时间提前,而不能拖后。延迟出水时间,容易窒息死亡。 江河两岸都有森林,都适合作放养场时,以与放养场相对应的整个河段作为越冬场。幼蛙和少部分成蛙可以自由入河分散在江河之中越冬。如前所述,幼蛙最好采取蛙笼集中越冬法,春季,集中进行计划放养。种蛙必须采用蛙笼越冬。 2.人工越冬场人工越冬包括水库越冬、地窖越冬和水进井越冬。 (1)水库越冬林蛙的水库越冬场实际是人工修建的小型水库。这里称养蛙专用水库,以便与山区农用水库区别开来。这种水库适合建在小溪及小河沿岸的一侧,面积一般为100~200米2,水容量在200~500米3。水库位置要在林蛙集中的分布区内,依靠林蛙对深水区的特殊感受性,自动集中进入水库越冬。从水路来说,离水库上游300米左右河流中的林蛙,能逐渐通过河流进入水库。在水库上方500~1000米范围内的林蛙,可以经陆地直接进入水库越冬。在水库下方的一定距离内的一部分林蛙也可经陆地进入水库越冬。 根据林蛙的这种规律性,沿河流每隔500~800米就可修一座水库。水库的位置,要修在河畔沿岸的一侧,便予引水入库距离主河道要有10米长左右的距离,并且要在洪水冲击范围之外。注意不要修在主河道上也不要修在洪水泛滥区内,因为夏季山洪暴发,春季冰雪融化,形成较大洪流,携带大量泥沙,很容易将建在河道上及洪水泛滥区的水库冲毁。 修建水库,一般采用人工挖掘,从地面向下深挖2来,将泥沙石块运出库外,修成人工水库。水库的形状可以是任何形状水库底一般修成平底形,亦可中央部分加深,深度达到2.55~3米,库壁要修成斜坡形,防止水浸塌方。水库上游设入水口,入水口要高出库底2米以上。下游设出水口,出水口距库底亦需在2米以上,使蓄水深度达2米。出水口要用铁网封好,防止蛙游出。在入水口前挖一条通向河流的引水渠,以引河水入库,使河水在水库通过,库水不断更新,保持流动状态,水库出水口下挖排水渠,末端排入河流。在引水渠上游与河流相接处,设闸门,控制入水量,尤其在春季更需通过闸门控制水量。 水库是一种永久性养蛙生产过程,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用推土机作业,修建略大一些的水库,库壁亦可用石块砌筑。坚固耐用,减少维修费用。 水库在使用时,在引水渠上将主河道截流,基本将全部水里引人水库,从秋季林蛙入河时开始,到春季4月份林蛙出河为止,始终保持流水状态。林蛙出库之后,将引水渠封闭,使水库断水,防止淤塞。 水库还须经常进行管理和维修。在管理方面,要防止山洪冲毁和淤塞,在夏季汛期前,必须将引水渠闸门关闭,在入水口处用土封闭,防止山洪冲入水库。维修方面主要是清除淤泥,一般淤塞不严重时,每两年在夏季清理一次。 下面分别叙述种蛙和幼蛙的水库越冬方法。 ①种蛙水库越冬种蛙水库越冬法是目前最好的保存种蛙方式,存活率高、死亡率低,简便易行,安全可靠。水库保存种蛙,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浅水贮存阶段,第二个阶段为水库越冬阶段。 贮蛙池暂存阶段:贮蛙池类似产卵池,池深60厘来,长5米,宽3米。池壁及池底可用砖石水泥修筑。水口按对角线设计,池内保持40厘米水深,池水保持流动状态,不断更新,应在40~60分钟内,基本更换全部池水。灌水口和排水口都要设拦网,防止种蛙顺水或逆水逃走。 贮蛙池的面积要根据种蛙数量而定,上述规格的池子可存放种蛙万只左右,一般养蛙场修4个贮蛙池就够用了。 贮蛙池贮蛙的方法,捕捞之后经过选择的种蛙要立即放入贮蛙池。在池中放置木块等漂浮物,供蛙在水温升高时登陆栖息、种蛙在贮蛙池内存放时间,从9月中旬捕蛙开始,一直到10月末转入水库为止,大约45天。 林蛙在种蛙贮存池存贮,是种蛙越冬的一个过渡阶段,林蛙经过暂贮之后,才能入水越冬。这种冬眠方法,主要是根据林蛙的冬眠生态特性决定的。林蛙从9月中旬入河冬眠,到10月末这一阶段,处于不稳定的散居冬眠期。水温超过10℃,林蛙在水中处于活动状态,气温10~13℃,林蛙从水里重新登陆土岸活动。在9月中旬水温平均在10℃以上,如果将林蛙直接入库,由于水温不稳定,林蛙不能在水中安定冬眠而逃往别处。 水库越冬阶段:种蛙放入水库时间,须在10月末或11月初,水温要稳定在10℃以下,而且要降至5℃左右,此时林雄不仅不能上岸,而且水下活动也大为减少,活动范围缩小,在几十厘米或几厘米以内,尤其在深水区。因此,水温在5℃左右,种蛙入库,可以在水中安定休眠。 种蛙在水库内越冬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散放越冬法,另一种是笼装越冬法。 散放越冬法是将种蛙散放在水库里,让蛙在库内自由寻找越冬场所。在种蛙入库之前,投入库内一些林蛙越冬的隐蔽物,也可不放隐蔽物,让蛙在库内聚集过冬,这种方法对蛙无不良影响。 种蛙入库时,要选择比较暖和的天气,在中午温度较高时,将种蛙捞出,装在麻袋里,送往水库倒入水内。如果天气寒冷结冰,一定要带水运送,方能安全入库。 水库冬眠可实行密集越冬法,在水库实行密集放养,符合林蛙天然越冬习性。水库放养密度每平方米可放300只左右,甚全可以更密集一些。 散放越冬法使林蛙在库内自由活动,寻找最佳适宜的越冬环境,其成活率高,死亡率低。 笼装越冬法是将种蛙放在用铁丝编织的笼子里,连笼带蛙一块放入水库越冬。70厘米×60厘米×30厘米规格的铁笼,可装500只种蛙越冬。雌雄可以混装,亦可分装。笼子在水中的放置方法是在装完种蛙之后,将笼盖封严,不留缝隙,防止蛙从另中逃出;笼子要规整地平放在库中。如果水质干净,泥沙含量低,可将蛙笼移到入水口处,此处水体更新速度快,溶氧丰富有利于种蛙安全越冬。 ②幼蛙水库越冬幼蛙在水库越冬和种蛙基本相似,幼蛙放入水库的方法主要靠幼蛙沿河道自动入库,上游大约300米的幼蛙,基本都能逐渐集中到水库越冬。因此,为了引导幼蛙进入水库越冬,要在秋季,9月末将河水引入水库。幼蛙进入水库后,不再随水游动,但不是所有幼蛙都能在水中停留,因此需在出水口下瓮子堵截,将拦捕之幼蛙再送入水库,拦截工作一直进行到10月末幼蛙进入稳定冬眠才停止。在捕捞成蛙的同时,能够铺到大量幼蛙。这些幼蛙要像种蛙那样暂时贮存,到10月末至11月初,放入水库越冬。幼蛙在水库越冬,一般情况可以和种蛙使用同一个水库,互相之间无任何不良影响。 在幼蛙数量特别多、密度很大的情况下,可修一些小型的幼蛙越冬专用水库。幼蛙水库以小型为主,面积为30~50米为适宜,甚至还可再小一些,20米左右也可以。修筑方法,选择河岸附近,距河流5~10米距离,土质条件好,有泥质土层,保水性好,不易渗水,河流水源充足,冬季不断水,并且从河里引水入库比较方便的地点,挖掘库坑,深2米,长宽根据条件而定。一般可修长5米、宽5米的方形水库,亦可修筑长8米、宽5米的长方形水库,库壁要向外呈45°倾斜,库壁倾斜对冬眠之后幼蛙登陆方便。有一定斜度,还保护水库,避免放水后库壁倒塌,填塞水库,减少蓄水量。水库引水方法与种蛙水库相同。幼蛙水库要在整个越冬河段上,修筑4座幼蛙越冬水库,每座相距200~300米,在此范围内幼蛙能够自动集中到水库中越冬。水库里同样要放置隐蔽物,如草把、石块等。 幼蛙从10月中旬开始逐渐向水库集中,到11月末大部分集中进入水库,潜伏在隐蔽物中冬眠。幼蛙集中到水库越冬,其优点在于水库的水深,不易冻干,是安全的。另外,能减少天敌的危害。 (2)地窖越冬林蛙的基本越冬方式为水下群集冬眠。林蛙在天然河流或在水库越冬时常发生冻死、闷死或乱捕乱捉的现象,给生产者造成很大损失。另外,人工水库越冬场的建设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每年要对越冬水库进行清理和维修。最重要的是对于种蛙的选择无法进行,采用林蛙地窖越冬方法可以避免上述的不利因素,可以有计划地在春季对种蛙进行选择和繁殖。 下边简要介绍林蛙地窖越冬的方法。 在离繁殖场不远的地方,选择一处地下水不渗漏,土质啊疏松的地方,挖一长3米、宽2米的地窖,窖顶覆盖土厚0.5米,留一个通气口和窖门,窖门大小为0.5米×0.5米,气孔高出容顶土层0.5米,其直径为0.08米。窖底平铺一层厚0.25米的泥沙土,泥沙各占一半。这样的地窖可以使600只种蛙过冬。采用林蛙地窖越冬法一定要严格进行管理,窖温保持在-1~7℃,湿度保持在60%~70%。且每周要检查1~2次。 (3)水井越冬根据养蛙发展的趋势将林蛙的越冬来用育磷度的方法。水井越冬法是其中方法之一,采用石块、砖、水泥砌成一个井,井面积视条件而定。这种结构可建在屋中,但一定要保证水温低,水中溶氧量高、水的PH等因素,还要预防天参采用水井越冬法,一定要实行科学管理,水温必须达到林蛙自然越冬的要求,不能过高。引入井中的水可以是江河水、山间溪流,也可以是家中井水等,但一定要保证长年流水,这祥水中溶氧量才能充足;否则、由于林蛙密度高,溶氧不足,导致窒息而死。因此,有条件的养殖户可酌情采用,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发展完善;无条件者不可盲目利用,否则易造成巨大损失。 3.贮水池贮水池的作用就是提高水温。东北地区早春气温低,水温也很低,在蝌蚪胚胎发育过程中,水温偏低、延缓发育时间,影响蝌蚪生长发育。在换水时,注入贮水池的水,可以防止水温的降低,对胚胎发育十分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