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养殖如何种鸡白痢(鸡得了球虫有必要喂肠炎的药吗)

如何种鸡白痢(鸡得了球虫有必要喂肠炎的药吗)

时间2022-12-08 04:44:03发布凌舞飞扬分类养殖浏览105
一、肠炎发生的原因肠炎在家禽养殖业发病率颇高,1、饲料和饮水本身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管理因素A、饮水雨水和一些浅表水(如河流、浅井等)可能含有超标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鸡采食霉变饲料后发生肠炎等疾病,非常容易出现饲料消化不良的现象。...

如何种鸡白痢,鸡得了球虫有必要喂肠炎的药吗?

一、肠炎发生的原因

肠炎在家禽养殖业发病率颇高,病因比较复杂,令不少养鸡人“摸不着头脑”,根据农家营技术团队多年经验,将肠炎的发生原因归纳为四大因素:

1、饲料和饮水本身的安全问题以及相关管理因素

A、饮水

雨水和一些浅表水(如河流、浅井等)可能含有超标的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梭菌等,鸡在饮用过这些不卫生的水后会感染病菌,从而表现肠炎,甚至更严重的疾病。另外,如果水壶摆放的数量、高度不合适,也会影响鸡的饮水效果。

B、饲料

(1)养殖户采购玉米、豆粕等饲料原料时,不懂品控知识,有的贪图便宜,选购的原料品质差,不安全等;或者采购的全价配合饲料有质量问题,出现霉菌中毒等情况。

(2)养殖户在保存饲料时,由于保存不当,如过度潮湿,饲料口损坏等导致饲料发霉。饲料发霉后,会产生大量的霉菌,如黄曲霉菌、烟曲霉菌等,鸡采食霉变饲料后发生肠炎等疾病。

(3)在肉鸡养殖领域,由于饲料营养丰富,采食量大,肉鸡的各组织器官处于超负荷运转中,非常容易出现饲料消化不良的现象。通常,饲料营养越丰富,发病率越高,症状也越严重。

图片来源于网络

2、大肠杆菌、霉菌、梭菌和病毒等病原体

由于日常鸡舍卫生管理不当,消毒工作没做好等原因,导致一些病菌滋生,鸡群感染后发病。例如:

(1)大肠杆菌:可以表现多种类型的病症。想了解更多,可以查看农家营之前发表的文章《养鸡最容易遇到的大肠杆菌病为什么发病,如何有效预防和治疗?》

(2)沙门氏菌:引起鸡白痢、禽伤寒、禽副伤寒等。

(3)霉菌:可能因食用霉变原料或品质较差的全价饲料直接导致,也可能由于鸡舍温湿度控制不合适,引起垫料霉变间接导致。

(4)肠道梭菌:溃疡性肠炎白色、黄绿色、淡红色水样带粘液、气泡下痢,小肠和盲肠中心有大量圆形溃疡灶,中心凹陷,有时发生穿孔;肝脏黄色或灰色圆形小病灶或大片不规则坏死区。

(5)病毒性疾病:如禽流感、新城疫等病毒性疾病也可能引起较为明显的肠道损伤出现肠炎。

3、由球虫(特别是小肠球虫)、蛔虫等寄生虫引起的继发性肠炎

球虫在肠粘膜上大量生长或繁殖,导致肠粘膜增厚,严重脱落及出血等,饲料消化吸收不良或者根本无法消化吸收。同时,肠道对水分的吸收也明显减少,尽管鸡大量饮水,也会脱水,这是引起鸡粪便变稀,粪中带有未消化的饲料的原因之一。

了解更多球虫知识,可以查看农家营之前发表的文章:农村养殖户注意啦,你知道如何诊断、预防和治疗鸡球虫病吗?

图片来源于网络

4、应激因素

冷热应激、断喙、接种、转群、换料等应激因素出现,若处理不当可能引起肠炎。如温度过低引起鸡拉稀等,导致肠黏膜损伤,引起肠炎;温度过高,鸡群饮水上升,也会导致拉稀,引起肠黏膜的损伤。一般这种应激因素不会引起鸡群的大量死亡,但会导致鸡群生长缓慢,料比增加,均匀度差等。

5、滥用抗生素或是长期添加其他抗菌药物

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肠道菌群紊乱,有益菌群不能正常生长、繁殖,食物在肠道的吸收会受到很大影响,引起消化不良。在饲料或饮水中长期添加其它抗菌药物,如化学抗菌药、中成药、中药制剂等,机体免疫力反而会下降,还可能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肠炎。

二、农家营建议

1、治疗肠炎需要配合用小肠球虫的药物

在生产实践中,鸡肠炎和鸡球虫的混合感染很常见,特别是在多雨的季节。所以严重的肠炎建议选择一个治疗小肠球虫的药物配合使用,并且最好在早上用小肠球虫药物,下午用肠炎药物。

2、治疗球虫一定要同时治疗肠炎

一般来说爆发球虫病时,病鸡多是由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并且有球虫感染相继也会出现肠炎表现,所以在治疗过程中一定要同时治疗肠炎,并重视肠道的修复。

了解更多土鸡养殖技术,关注农家营!

声明:本文为农家营原创,禁止其他自媒体或网站转载,侵权必究!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林下养鸡如何提高育成鸡的均匀度?

这个问题可以说是每一个养鸡场,每一批次的鸡都会面临的问题。那么造成育成鸡不均匀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原因: 1、进了不同批次的鸡苗。鸡苗出生时间不一样,总体来说大小就是不一样,早生的比晚生的大,而进鸡苗时,不同批次孵出的小鸡混合一起进了。这就很容易造成育成鸡时不均匀的情况。 2、料槽不够。就是说鸡太多,而喂鸡的料槽不够所有的鸡同时吃料,造成大一点的,厉害一点的鸡就吃得多长得相对快,弱一点的鸡就抢不到吃,吃得少,就长得慢,这样就容易大的越大,小的越小,均匀度差强人意。 3、有一些鸡生病了,采食量不足。不生病的鸡吃得多长得快,生病的鸡吃得少长得慢,到育成鸡时,就会有明显大小差距。 4、防疫、治病时针头过大、用力过猛,打伤了鸡,就死亡或者长得慢,也是会造成鸡群生长不均匀。 5、频繁换饲料,同一批次鸡群喂不同品牌的饲料。饲料质量不一样也会有不一样的生长速度,会造成鸡群大小不一。 6、管理水平跟不上。没有及时发现大小不一,没有做适当的调整,育成的鸡大小就固定了,均匀度就不好。知道了造成不均匀的原因了,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就能提高育成鸡的均匀度,针对以上的原因,逐一解决问题: 1、进鸡苗时,要询问种鸡场工作人员,确保进同批次孵化的小鸡,能挑就尽量挑均匀的。 2、喂鸡时看鸡群是否每只鸡都能吃到饲料,如果因为料槽不够而有些鸡吃不到饲料,那么一定要增加料槽,使每只鸡都能吃到饲料。有条件可以自由采食。 3、病鸡要特殊对待,生病打针恢复,掉膘了,要采取措施使病鸡长势跟的上健康的鸡,比如健康的鸡喂大鸡料,那病过掉膘的鸡就喂小鸡料,小鸡料比大鸡料营养更加均衡丰富。 4、严格遵守打针用药守则,避免伤鸡致残致弱,影响其生长。 5、同一批次鸡尽量不要换料,按小、中、大鸡料顺序投喂,特殊情况再特殊对待。 6、喂鸡时注意观察,把生病的、弱小的、长得慢的挑出来细心呵护,精心管理。按我的经验就是这样,找出原因,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育成鸡的均匀度。希望对您有一丢丢的帮助。

肉鸡80天拉黄色希粪是啥原因?

肉鸡粪便黄色推测因素有如下: 疾病因素有:

1、球虫病是最能引起肉鸡肠炎和消化不良的原因之一,特别是慢性或无血粪便的小肠球虫病更容易被人忽视。

当球虫的裂殖体在肠上皮细胞中大量繁殖时,破坏了肠粘膜,引起肠炎和上皮细胞的崩解,消化机能因而发生障碍。

2、细菌性肠炎,如鸡的白痢、伤寒、副伤寒和大肠杆菌病等都会引起鸡的消化机能紊乱,从而导致消化不良。

3、鸡感染呼肠孤病毒引起的吸收不良反映,表现为鸡群均匀度差,许多鸡生长发育不良,嘴脚苍自,羽毛蓬松等。 非疾病因素有: 1、热应激时鸡饮水量增加,使胃的酸度降低(正常胃液的pH值为0.5~2.5)影响了酶的活性,故在冷热交界的夏初及夏天,以饮水量及采集量较大的中大鸡易发生消化不良。 2、饲料中有抗营养因子存在,如使用了含丹宁及胰蛋白酶抑制剂的菜籽饼、小麦、高粱及生豆粒或豆饼等。 3、饲料霉变而含有霉菌毒素,或饲料中存在动物性蛋白质的降解物-生物胺,有时可能是添加到饲料中的脂肪变性,这些物质均能干扰肠道的消化吸收功能。

4、饲料中食盐含量偏高,鸡饮水增加。另外在某一段时间内,特别是鸡饥饿时采食过快,量过大,这两种情况下,营养物质快速通过胃肠道,引起了消化吸收不良或拉水样粪便。 预防措施: 1、针对疾病性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预防;种鸡应接种呼肠孤病毒疫苗来预防其后代发生呼肠孤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吸收不良综合症,发生消化不良又有下痢的症状时,可试用盐酸氟哌酸或其它抗菌药物。如果发生球虫病,应选用有效的抗球虫药防治。 2、针对非疾病因素可查找相关源头,进行改善,养鸡户可自行在饲料中添加益生素和酸化剂等进行调节。

养鸡疾病方法?

1.1 病毒性疾病

1.1.1 新城疫、传染性囊病 新城疫和传染性囊病是影响放养雏鸡成活率的主要传染病。这是因为:①放养鸡所养鸡种大多数是本地鸡,各种鸡场的免疫程序千差万别,初次免疫时间不易确定。②套用现代肉鸡、蛋鸡的免疫程序,免疫程序不尽合理,免疫方法不得当等,易感染传染性囊病,表现为接种新城疫疫苗后不能产生应有的抗体,造成免疫失败。③日粮中营养物质缺乏,以及饲养管理不善,如环境温度骤变、饲养密度过大等,这些因素均会影响免疫效果。在放养期,放养鸡因其饲养环境的特殊性,免疫接种时,常常采用饮水法进行免疫。饮水法常因群体过大,易造成饮水不均;鸡采食青绿饲料和饮用坑洼地的积水,饮水减少,直接影响饮水量和免疫效果,经常发生散发性新城疫。尽管调查中尚未发现大面积流行,但散发性非典型新城疫仍是危害放养鸡的疫病之一。这是由于散发性非典型新城疫多发生于免疫鸡群,病情比较缓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不高,并且常常诱发其他疾病,伴有大肠杆菌病或慢性呼吸道疾病,常被其他疾病的外表症状所掩盖,往往不引起人们注意,而给生产造成较大的损失,在生产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1.1.2 马立克氏病

多年来人们思想上普遍认为本地鸡抗病力强,不用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然而,调查中发现,马立克氏病对本地鸡同样会造成巨大损失。主要是有些放养鸡场购买商品蛋鸡鉴别雏时,一不声明要求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二仅顾眼前利益少花些钱,不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结果快到仔鸡上市时,大面积鸡只消瘦、死亡,经检验方知得了马立克氏病。但为时已晚,不仅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对来年的防疫也极为不利。通过对放养鸡场的调查发现,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的,无论是本地鸡还是专门化配套品种均未出现病例,而个别未接种马立克氏病疫苗的鸡场,其规模越大、饲养管理越差的场,其发病率和死亡率也越高,高者可达20%~30%。

1.1.3 呼吸道疾病

调查中发现,在育雏期间,往往由于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温度忽高忽低、卫生条件差等而引起呼吸道疾病,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在放养阶段,春季、夏季和秋季,舍内外通风条件好,所以一般较少患呼吸道疾病。而到了冬季,为了保温却忽视了通风换气,致使舍内粉尘、氨气、硫化氢的浓度增高,呼吸道病时有发生。

1.1.4 鸡痘

放养鸡一般饲养在林地、田间、草地。潮湿的草地、林地是孳生蚊蝇的地方,周围环境中蚊蝇多,易患该病。拥挤、通风不良、阴暗潮湿、维生素缺乏和饲养管理恶劣,可使病情加重。若伴有葡萄球菌病并发感染时,可造成鸡大批死亡。尽管调查中未发现大面积流行,但个别发生鸡痘的鸡场,其感染率在20%以上。预防的重点,一是搞好环境卫生,消灭蚊蝇孳生;二是在秋季来临前刺种鸡痘疫苗。

1.2 细菌性疾病

1.2.1 沙门氏杆菌病

调查中发现,沙门氏杆菌是严重危害雏鸡成活率的病因之一。鸡白痢杆菌病在放养鸡中显得尤为突出,因为有些种鸡场未做鸡白痢杆菌病净化,一是带菌鸡通过种蛋传给下一代;二是种鸡孵化场的孵化条件、卫生状况、管理等较差,而造成水平传播;三是放养鸡场育雏条件较差,温度忽高忽低,卫生条件差,易诱发本病;四是不能按时预防性投药。以上这些因素是造成放养鸡育雏期间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因此,在育雏期间,给3~7日龄雏鸡投喂适量的抗菌药物,可显著降低雏鸡鸡白痢杆菌病发病率,提高雏鸡的成活率。

1.2.2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在育雏期间,饲养管理不良、鸡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环境卫生条件差等多种不良因素,均可降低鸡的抵抗力,诱发或促进大肠肝菌病的发生。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气温多变季节多见。放养鸡因其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常常接触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发霉变质的饲料以及受外界应激因素(雨淋、温度变化等)的影响,易感染或并发大肠杆菌病,大肠杆菌病既是放养鸡最易患也是危害最大的传染病之一。该病的发生贯穿于整个饲养周期,而且常与某些疾病并发感染,或继发于某些疾病流行过程中,其危害甚大。

1.3 寄生虫病

1.3.1 球虫病

球虫病主要发生在3月龄以下的小鸡,其中15~45日龄最易感染,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放养鸡接触地面,被病鸡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土地是本病的主要传染媒介。天热多雨、鸡群过分拥挤、运动场太潮湿、大小鸡混群饲养、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以及日粮搭配不当,都是诱发本病流行的因素。调查中,尽管死亡率不是太高,但各场均有病例发生。在饲养管理和药物预防上双管齐下,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3.2 线虫、绦虫病 线虫、绦虫病是常见的寄生虫病。

放养鸡场大多数能做到定期驱虫,但有时粪便得不到及时清理、堆沤发酵以及清除场内的污物,使得虫卵“接力传染”,从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做到定期药物驱虫。

1.4 其他

1.4.1 啄癖

这往往是由于鸡群太大,不同品种、年龄、强弱不一的混养;日粮搭配不当,缺乏某些营养物质,特别是蛋白饲料、钙,食盐不足或某些维生素、微量元素缺乏;补料不足、时间无规律均可引起啄癖。

1.4.2 营养性缺乏症

导致放养鸡营养不良有以下诸多因素:患有某些寄生虫病;因鸡群太大,食槽、水槽太少,布置不合适;补料量不足,时间太短或不适宜,日粮搭配不当;牧地植被差以及过载均可能引起营养不良,降低鸡群整齐度,推迟上市时间,降低经济效益。

秋冬季节鸡群呼吸道疾病如何应对?

秋冬季气温骤降,早晚温差大,气侯寒冷,是鸡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如果预防不好,会导致鸡群精神沉郁、气喘、咳嗽、呼吸困难、采食量下降,给养殖者带来很大损失。因此,弄清呼吸道疾病发生的原因,及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降低其发病率,减少经济损失。

(1)饲养管理因素

进入秋冬季,外界气温急剧下降,若鸡舍内的防寒保温工作跟不上,会使鸡群外感风寒,诱发呼吸道疾病。同时,由于天气寒冷,鸡舍温度过低,湿度过大,通风不良,灰尘较多,粪便清除不及时,导致舍内空气污浊,有害气体浓度过高,也易引起呼吸道疾病。

另外,一些应激因素如鸡群饲养密度过大,营养不良,免疫接种,饲养条件突然改变,维生素A等物质缺乏,长期或过量使用一种消毒药、抗菌药等,均可改变环境正常菌群,损害黏膜系统,导致呼吸道黏膜免疫力和抵抗力下降,诱发呼吸道疾病。

在预防上,首先应加强饲养管理,增加保温、取暖措施,同时一定要注意适当通风,以减少鸡舍中粉尘,降低舍内有害气体的浓度,满足鸡群所需温度和空气新鲜度。随时掌握气候变化,防止贼风、穿堂风侵袭鸡群。对鸡舍适时维修,防止老鼠、飞鸟等袭扰。及时清理鸡粪,定期对鸡舍、用具进行彻底消毒。温度与空气的合理协调是预防呼吸道的重要措施。其次,减少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应激是诱发呼吸道疾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①环境

保持舍内温度、湿度、光照相对稳定,切忌忽高忽低。

②管理因素

及时转群,降低饲养密度,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管理。

③生理因素

合理饲喂,增加抵抗力,可适当提高饲料代谢能的标准,尤其注意饲料中维生素的含量应满足需求,同时保证饲料原料无霉变、无杂质。饮水要清洁、充足等。

④预防保健

适时免疫接种,接种应避开产蛋高峰期;药物预防要合理选药,给药方法与途径适当,并注意搞好鸡舍环境卫生。

(2)细菌性疾病因素

最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如鸡传染性鼻炎、鸡白痢、大肠杆菌病,均可表现呼吸道症状,但都具有各自的特征。

①传染性鼻炎

病初打喷嚏,流稀薄鼻液,逐渐浓稠,有臭味,变干后成为淡黄色结痂,眼结膜炎,流眼泪,眼睑及周围颜面肿胀,先红肿后变为青紫色,鼻黏膜肿胀,呼吸有啰音,喉头、气管呈灰红色,有黏液。

②鸡白痢

对雏鸡危害较大,表现闭目打盹,缩颈低头,尖叫,腹部一收一缩,呼吸困难,肛门周围有白色浆糊样粪便,有时堵塞肛门。一般在3日龄后死亡增加。

③大肠杆菌病

表现呼吸困难,有啰音,黏膜发绀,剖检可见气囊浑浊增厚,附有纤维素性黄白色干酪样渗出物。偶见眼炎,一侧或两侧失明,眼内积脓。

上述细菌性疾病,在鸡群的不同饲养阶段或在各种应激条件下均容易发生,此时进行药物预防是非常必要的,可定期给予一些广谱、高敏感的药物,并定期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以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同时应定期对鸡舍及环境进行消毒(如每周两次带鸡消毒),采用“全进全出”制,空舍时最好使用甲醛,高锰酸钾熏蒸消毒,饲养期间宜采用高效无毒的消毒剂进行喷雾消毒,舍外环境宜用2%~3%的火碱水进行喷洒消毒。

当鸡群发生呼吸道疾病症状时,应及时确诊并采取措施,尽早控制疾病,细菌性疾病应依据药敏试验合理选药,目前常用的药物有泰乐菌素、恩诺沙星、环丙沙星、洁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对症治疗可适当应用一些止咳平喘的药物。

(3)病毒性疾病因素

许多病毒性疾病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等都可表现呼吸道症状,并且有时和细菌性疾病混合感染。鸡新城疫在发病时伴有呼吸困难、气管啰音、打喷嚏、甩鼻、有的流鼻液、冠和肉髯发绀、排黄绿粪便、全身黏膜充血,剖检可见器官内有黏液、气囊混浊、腺胃糜烂、出血,盲肠扁桃体出血、直肠出血等。禽流感发生时具有严重的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喷嚏、啰音、大量流泪、眼睑浮肿、冠和肉髯肿胀发紫。有的脚鳞出血发紫,排黄色稀便,剖检可见腺胃乳头鲜红色出血,输卵管有白色或干酪样分泌物,气管与支气管交叉处有干酪样分泌物,纤维渗出增多。

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呼吸型、腺胃型、肾型、肠型等为主。呼吸型的主要症状是咳嗽、打喷嚏、张口喘气、啰音、眼睛湿润、流鼻液等。剖检可见气管内有黏液或干酪样渗出物,气囊混浊增厚。产蛋鸡常表现产蛋下降、畸形蛋、薄壳蛋、褪色蛋增多。

传染性喉气管炎是一种严重的呼吸道疾病,呼吸困难,喘气、咳嗽和咳出血样渗出物。剖检表现为喉和气管黏膜肿胀,出血形成糜烂。

针对病毒性疾病因素,目前有效的预防措施是建立完善的卫生防疫体系。首先,鸡场布局要合理,实行“全进全出”制,建立无病鸡群,定期对舍内外、饮水进行消毒,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鸡场,场舍门口设置消毒池并定期更换消毒液,同时做好隔离。杜绝飞禽、老鼠的传播。其次,做好免疫预防接种工作,必须根据当地情况,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做好对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禽流感等疾病的免疫,有条件的可定期进行抗体检测,对抗体水平偏低或抗体水平参差不齐的鸡群要及时加强免疫。并严格按照接种操作规程进行免疫,确保达到预期的免疫效果。对于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一些病毒性疾病如非典型新城疫等要做好紧急免疫。

采取药物治疗鸡群呼吸道疾病时,要按照对因和对症治疗相结合的原则,选用抗菌、抗病毒的中西药物和对症治疗药,同时用电解多维、氨基酸、葡萄糖口服液饮水,以补充病禽所需的营养物质,缓解机体自体中毒。

总之,秋冬季给鸡群的饲养带来一定的困难,只有加强各方面的管理,采取科学的生物安全措施,减少应激因素,合理饲喂,增强鸡群抵抗力,并认真搞好免疫接种工作,坚持“全进全出”制,建立无病鸡群,才能控制疾病的发生,从而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如何
三角鲂多少钱(家养鳊鱼和野生鳊鱼有什么区别)鱼粉如何加工(怎样自制画眉鸟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