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鸡怎么种植(没有芽的白芨块茎还能种植吗)
白鸡怎么种植,最适合种植白芨的土壤是那种土?
一般白芨种植对生态环境要求较高,需仿野生环境。由于其生长习性比较特殊,需要"菌根菌"的土壤环境;中国是在2010年部分地区,开始引种进行实验性栽培,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至今尚无收获。因此,最适合种植白芨的土壤,目前人们正在不断地探索中。人工种植白芨至少需4~5年可以开花,8~10年收获。
白芨,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白芨也常生长于有山泉的地方,那里阴暗潮湿,空气湿度也较高,比较适宜白芨的生长。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才能牢牢地吸在上面。故经济种植,最好需仿野生环境方可。
没有芽的白芨块茎还能种植吗?
只要有芽口就能发芽,如果芽口都没的那是不会长了。一般会选择有芽的种植,无芽的话可能成活率低。种植技术 繁殖采用块茎繁殖。选种与种栽贮藏:在 9 -10 月收获时,选当年生具有老秆和嫩芽的块茎作种栽。南方宜随挖随栽;北方,将种栽贮藏至翌春栽种。贮藏方法:白芨块茎挖回后置通风干燥处晾数日。然后,将 1 份种茎与 2-3 倍的清洁稍干的细河砂混合贮藏于通风、阴凉、干燥的屋内一角。少数种茎可与细砂混合后装入木箱内贮藏。箱顶不要加盖,并注意经常检查,发现霉变及时处理。 1. 选地整地选择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以及阴湿的地块种植。前作收获后,翻耕土壤 20 厘米以上,每亩施入腐熟厩肥或堆肥 1500-2000 公斤,翻入土中作基肥。于栽种前,再浅耕 1 次,然后整细耙平,作成宽 1.3 米的高畦栽种。 2. 栽种长江以南地区多于 9-10 月秋栽; 西北地区宜于 3-4 月春栽。秋栽,选当年生,具嫩芽的块茎分切成小块,每块需有芽 1-2 个。 然后, 按行距 33 厘米,株距 23-25 厘米,挖深 10-13 厘米的穴,搂平穴底,每穴栽入种茎 3 块。栽时,将芽嘴向处, 呈三角形错开,平摆于穴底。栽后,覆细肥土或火土灰,浇 1 次稀薄人畜粪水,盖土与畦面平齐。
药材白芨适合林下种植吗?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野生白芨的生存环境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野生白芨常常生长于比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常与灌木“共生共荣”。野生白芨生长的地方,大多都阴暗潮湿,空气湿度比较高,常常有霉味生发。在这样的环境中,白芨成长茁壮。
以上说的就是野生白芨的生长环境。可见白芨是耐荫的,是完全可以在林下“快乐地”生长的。
那么,该选择什么样的林地种植白芨呢?
种植白芨应该选择阔叶林地。因为阔叶林树体高大,树冠如盖,有较好的遮阴条件。另外,阔叶林的土壤大多富含腐殖质,非常适合白芨的“享用”。所以,阔叶林地才是种植白芨的首选之地。
那么,阔叶林下种植白芨该如何做呢?
要先将林下的灌木、石块等清理干净,然后进行一次深耕,在深耕时要补足底肥,做面宽120厘米,高15厘米的田畦,在田畦之间预留足够的排水沟渠即可。
下面,我们说说林下种植白芨的方法和管理措施。
一、种植方法
种植白芨的间距一般为30厘米X 25厘米,种植后覆盖2厘米厚的松软腐土,在栽植后应马上水,以便白芨定根。
二、田间管理
1、除苗与补苗
在栽植的第一年,应根据白芨的生长状况,将瘦弱和有病虫害的植株及时除掉,除掉这些病害植株后要及时补栽。
2、除草
白芨的生长速度与杂草的生长速度相比显得较慢,所以,要勤除草、除净草,以免杂草“盖过”白芨。除草一定要用人工拔除的方法,严禁使用化学除草剂除草。
3、施肥
白芨喜肥,对肥水的要求较多。每年要追肥3~4次。第一次可在3~4月份齐苗后进行,每亩施硫酸铵或者碳铵4~5公斤,可兑入腐熟清淡粪水施用;第二次施肥在5~6月白芨生长旺盛期进行,每亩施过磷酸钙或磷酸二氢钾30~40公斤,拌入充分沤熟后的厩肥,开沟施入。
4、水分管理
因白芨喜阴湿环境,所以栽培地要经常保持湿润,生长环境的空气相对湿度要在 40~70%之间。但白芨又怕涝,在雨季或每次大雨过后应及时疏沟,排除多余的积水,避免烂根。
三、虫害 防治
1、红蜘蛛
可用杀达满1000~12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蟋蟀
可用40﹪乐果乳油1000倍液喷雾防治。
3、蛞蝓
应该人工捕捉,可在清晨进行。
综上所述,白芨是完全可以在林下种植的,林下的环境就是适宜白芨生存的环境。只是说在阔叶林下种植比较好。另外,你在种植时可以参考以上介绍的种植方法,也可以按照其它方法进行种植。
白芨种植有哪些需要考虑的因素?
白芨,名贵中草药财,又名连及草、甘根、白给、箬兰、朱兰、紫兰、紫蕙、百笠,下面来看种植白芨有哪些需要注意的重要应素:
白芨种植要考虑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土壤、海拔等因素。
白芨的生长习性:
喜温暖、阴湿的环境,如野生山谷林下处。稍耐寒,长江中下游地区能露地栽培。耐阴性强,忌强光直射,夏季高温干旱时叶片容易枯黄。宜排水良好含腐殖质多的沙壤土。
常生长于较湿润的石壁、苔藓层中,常与灌木相结合,或者生长于林缘、草丛、有山泉的地方,亦生于海拔100-3200米的常绿阔叶林下,栋树林或针叶林下,在北京和天津有栽培。白芨生长的石头均是砂岩类,这样白芨才能吸收到毛管水、从而牢牢地吸在上面。
繁殖方法:
①. 地栽前翻耕土壤,施足基肥。头年的冬季到次年的3月初种植,栽植深度3-5㎝。生长期需保持土壤湿润,注意除草松土,每2周施肥1次。一般栽后2个月开花。花后至8月中旬施1次磷肥,可使块根生长充实。
.②, 常用分株繁殖。春季新叶萌发前或秋冬地上部枯萎后,掘起老株,分割假鳞茎进行分植,每株可分3-5株,须带顶芽,传统栽培主要靠分株繁殖. 但分株繁殖周期长,繁殖效率低, 而且耗种量大, 很难满足大量栽培的需要。
③. 亦可采用播种繁殖,但白芨的种子非常细小且无胚乳, 因此在自然状况下很难萌发和生长, 实生苗的栽培较为困难,但随着部分科研单位对濒危保护植物投入研究力度,兰科植物育种工作得到很大发展,通过无菌播种和试管成苗能获得大量种苗用于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商品的生产 。组织培养技术可以快速繁殖大量种苗,在不同培养基上进行无菌播种, 种子萌发后用组织培养方法进行无性系繁殖,实现白芨种苗的规模化生产而探索有效的快速扩繁技术。
最后谢谢各位朋友阅读,如果觉得还可以的话别忘了点点赞哦。
白芨播种前该怎么处理?
一、白芨播种前的工作
1、选地:肥沃、疏松而排水良好的沙质或腐殖质土壤,选阴坡或较阴湿的地块;
2、整地:把土翻耕20厘米以上,施厩肥和堆肥(农家肥1000千克/亩或三元复合肥50公斤/亩),并使壤土和肥料拌均匀,栽前浅耕一次,把土整细、耙平、作宽130~150厘米的高畦;
3、选芽:选大小中等,芽眼多,无病的块茎,每块带1~2个芽,并沾上草木灰。
二、白芨播种的注意事项
1、开沟沟距在20~25厘米,深5~6厘米,10~12厘米距离播种块茎一个;
2、播种时芽向上,填土,压实,浇水,覆草,经常保持潮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