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畜牧鸡白喉怎么治(如何正确认识鸡群呼吸道疾病)

鸡白喉怎么治(如何正确认识鸡群呼吸道疾病)

时间2022-12-08 12:30:03发布武汉易江雷文化传播分类畜牧浏览78
鸡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详解:鸡传染性鼻炎、曲霉菌病、黏膜型鸡痘、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上述6种常见的鸡呼吸道传染病从病原、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变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诊断与治疗讲解。慢性呼吸道病慢性呼吸道病主要是是由败...

鸡白喉怎么治,如何正确认识鸡群呼吸道疾病?

鸡常见的呼吸道疾病的诊断治疗详解:

呼吸道疾病是危害鸡群的主要疾病主要有:慢性呼吸道病、鸡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鼻炎、曲霉菌病、黏膜型鸡痘、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等。上述6种常见的鸡呼吸道传染病从病原、流行特点、临诊症状、病变特征、实验室诊断和防制等方面进行详细的诊断与治疗讲解。

慢性呼吸道病

慢性呼吸道病主要是是由败血霉形体感染引起发病,主要病症为特征为咳嗽、流鼻液和呼吸道啰音。

1 发病原因

败血型霉形体是一种很小的原核生物,无细咆壁,姬姆萨染色着色良好,革兰氏染色为弱阴性,需氧和兼性厌氧,有血凝性。

2 流行特点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深秋与冬季多发。各种年龄鸡均可感染,4~8周龄雏鸡最敏感。 3 临诊症状 鼻流粘性或浆性液体,有喘鸣音。眼睑肿胀,分泌物封眼,鸡体消瘦。

4 病变特征

鼻黏膜增厚,有干酪样物。眼结膜发炎,窦内充血、水肿,有渗出物。气囊增厚,有干酪样物。败血型霉形体伴有肝周炎、腹膜炎。

5 实验室诊断

全血平板凝集反应,血凝抑制试验,分离培养霉形体。

6 防制方法

病鸡数量少,没有流行扩散的趋势,可选用卡他霉素(成年鸡每日肌注2万单位)、链霉素(成年鸡每日肌注20万单位),早晚各注射1次,连用3天,一般可消除症状。鸡群发病后,引起发病的诱因不能在短期内消除,又有继续蔓延趋势时,可在饮水中投喂泰乐菌素或强力霉素(治疗量),或用支原净、红霉素拌料。尽量减少应激,一旦出现应激应及时给予适当药物和维生素,以改善鸡体抵抗力。

传染性支气管炎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由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

1 发病原因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属的一个代表种,主要存在于病鸡的呼吸道和肺中,对乙醚、温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2 流行特点

该病仅发生于鸡,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雏鸡死亡率较高。

3 临诊症状

自然感染病鸡突然发生呼吸道症状,表现呼吸困难,有啰音,流鼻液。产蛋鸡群发病后出现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软蛋、沙皮蛋,蛋清稀薄,蛋清与蛋黄分离。

4 病变特征

鼻、气管中下部有出血性=炎症,气管、支气管发生浆液性卡他性炎症,肺水肿,气囊炎。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腹中有液状卵黄。肾型传支伴有肾肿大,尿酸盐沉积。

5 实验室诊断

中和试验,分离病毒。

6 防制

传染性疾病,要预防为主,加强饲养管理,搞好卫生预防,是控制本病流行的最有效措施。在7~10日龄用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二联苗滴鼻或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苗H120与新城疫Ⅱ系苗混合饮水,35日龄再用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苗H52加强免疫,对该病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鸡传染性鼻炎

传染性鼻炎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进的鸡的急性呼吸系统传染病。

1 发病原因

鸡副嗜血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小球杆菌,兼性厌氧,分A、B、c三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弱,对氯霉素等抗菌素敏感。

2 流行特点

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主要通过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传播。该病多发生于秋冬和早春寒冷季节,育成鸡和产蛋鸡易感染,呈急性经过,无继发感染时死亡率不高。

3 临诊症状

潜伏期短是鼻炎的一个特征,自然感染为1~3天。病鸡表现打喷嚏,流鼻液,颜面浮肿,眼睑和肉髯水肿,眼结膜充血发炎。

4 病理特征

主要病变为鼻腔和窦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鼻腔和鼻窦充血,肿胀,有粘液及脓性分泌物,眼结膜囊内有干酪物,喉及气管一般无炎症。

5 实验室诊断

采用凝集试验,分离培养嗜血杆菌。

6 防制

主要采取药物治疗,磺胺二甲基嘧啶,按0.2%比例拌入饲料中喂服,连用3~4天。链霉素,每只鸡肌肉注射100~200毫克,每天1次,连用3天。土霉素,按0.2%比例混入饲料中,连喂3~4天。在治疗同时,结合外科疗法效果更好,如病鸡只表现鼻炎和眼炎时,可用2%的硼酸水清洗;窦腔内蓄积有豆腐渣样凝固物时,应以手术刀切开,用镊子夹出全部凝固物,以硼酸水冲洗后,滴入青霉素眼药水。

曲霉菌病

曲霉菌病为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的一种曲霉菌感染性疾病。鸡感染后特点是在组织器官中形成肉芽肿,主要是肺和气囊的炎症和产生大小不一的结节。

1 发病原因

引发该病的病原属于曲霉菌属,依次为烟曲霉菌和黄曲霉菌等。

2 流行特点

禽类如鸡、火鸡、鸭、鹅和鸽等均有易感性,雏鸡尤其敏感,成年鸡散发,呈慢性经过。

3 临诊症状

潜伏期2-7天,病鸡表现精神萎靡,急性者呼吸困难,鼻眼发炎,肉垂发绀。慢性感染多见于成鸡,主要表现发育不良。

4 病变特征

肺和气囊有黄白色粟粒状小结节,有的病例气管内也有小结节,气管无炎症。

5 实验室诊断

取霉斑结节压片镜检曲霉菌。

6 防制

不使用发霉的垫料和饲料是预防曲霉菌病的主要措施。育雏室应注意通风换气,保持室内干燥、清洁。如垫料发霉,应及时更换,也可用0.5%过氧乙酸带鸡消毒。内服制霉菌素:每100只鸡用50万单位的制霉菌素,拌入少量的饲料中饲喂,每日2次,连喂5日。在饲料中加喂维生素C粉,每100千克饲料加维生素C100克。

传染性喉气管炎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是由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1 发病原因

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属于疱疹病毒科,主要寄存于病鸡的气管组织及其渗出液中,对外界抵抗力较弱。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侵害鸡,无品种差异,任何年龄均可发病,成年鸡发病率较高。病鸡和康复后的带毒鸡是重要的传染源,主要经呼吸道和眼内传染。

3 临诊症状

病鸡表现呼吸困难,严重病例呼吸时抬头伸颈,发出响亮的喘鸣声,咳嗽或甩头,甩出带血粘液。检查口腔时可见喉裂处有干酪性栓塞。产蛋鸡群发病后出现产蛋下降。

4 病变特征

主要病理变化在喉头和气管。喉头出血,喉裂处有干酪物栓子堵塞,气管上三分之一气管环严重充血、出血。气管内有血样渗出物,有时有伪膜,伪膜易剥离。

5实验室诊断

琼脂扩散试验、中和试验,核内有包涵体,可分离出病毒。

6 防制

可以再发病早期,紧急接种传染性喉气管疫疫苗,同时添加强力霉素万分之五或红霉素干分之一或泰乐菌素万分之五药物进行治疗。发病中后期氨茶碱万分之二拌料,强力霉素万分之五拌料4天。对呼吸困难的鸡用氢化可的松和青霉素、链霉素混合喷喉,以缓解呼吸道症状,能降低死亡率。氢化可的松2毫升+青霉素1只+链霉素1只+生理盐水加至10毫升,每只鸡0.5毫升,喷喉。

黏膜型鸡痘

黏膜性鸡痘是由鸡痘病毒感染引起的、以黏膜病变为主的一种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为食道出现类白喉样假膜或增生}生病变。

1 发病原因

禽痘病毒属痘病毒科禽痘病毒属,主要寄存于病鸡的皮肤、毛囊和黏膜的上皮细胞。

2 流行特点

该病主要通过接触传播,脱落和碎散的痘痂是病毒散布的主要形式。蚊子是主要的传播媒介。各年龄鸡均可感染,雏鸡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多数病例伴发皮肤型鸡痘。

3 临诊症状

口腔、咽喉黏膜处出现坏死性痘癍,喉裂处被干酪样物堵塞,呼吸及吞咽困难。

4 痛变特征

发病初期,喉和气管黏膜见有湿润隆起,病程稍长,形成干酪样假膜。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后有癍痕。

5 防制

疫苗接种预防鸡痘最好的方法:用鸡痘鹌鹑化弱毒苗在鸡翅(翅根与翅中连接处)内侧无毛、无血管的翼膜三角区剌种。7~10月份进的鸡要将首免提前到10~15日龄,二免在100日龄左右;其它月份进的鸡首免在30~35日龄,二免100~120日龄。发病初期饮服干分之一紫药水,3~5天;白喉可用镊子将口腔内假膜剥掉,用0.02%高锰酸钾水洗后,涂上碘甘油(碘化钾10g+碘片5g+蒸馏水至1000mL+甘油20mL),每天1~2次,连用3~5天。

醋和大蒜喂小鸡好吗?

谢谢邀请回答!说到养鸡,让我想起了六年前的事,那时的我有一种创业的冲动,就跟现在我的一个邻居一样,根本没考虑什么后果,家里养殖场、圈、棚都没来得及建,就急冲冲的买了五千只狮头鹅回来,经过一路颠簸,回家后死去几百只。后来放在家里,由于家里场所太小,基本上每天有200~300只的死亡率,那场景,有点触目惊心。

那年的我,是响应了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号召,到头来落得一场空,如今的他,是由于疫情的影响遇到就业难想自己在家创业,也是前途未卜。

至于题主提到的醋和大蒜喂小鸡怎么样?我想以我的亲身体验来做一下回答,希望是你想要的答案。那年我散养的是土鸡,在养殖前除了做好养殖场所各种消毒外,就是给小鸡准备粮食了。

大家知道,散养与圈养是两回事,散养土鸡除了定期给小鸡防疫外,还要给它们足够大的活动场所。小鸡活动量越大,它们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越强。其次就是饮食搭配,那么问题来了,什么样的饮食才能增加小鸡的抗病能力?前人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那就是给小鸡的饮水里混合适量的醋或者给鸡的粮食里混合适量的蒜泥,小鸡吃下后不但能增加它们的肠胃蠕动,还能起到杀菌消炎开胃的作用。以此来增强鸡体的抗病能力。可见,给小鸡喂醋和大蒜,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在创业养鸡前,技术是首要条件,其次是销路。只要有技术和销路,在农村来说,确实是一项致富门路,给鸡喂醋和大蒜,也是节约成本开支的不二之选。

古代的瘟疫是怎么描述的?

我是湖畔故事,我来回答关于古代瘟疫的问题。

我想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个问题:一是古人对于”瘟疫”一词含义的理解;第二是史料中对几种常见的瘟疫的具体描述,尤其对它们的症状、病因、流行状况、治疗方式的具体记载。

一,“瘟疫”的含义

“瘟疫”二字在我国古代,连用的不多,文献中多单称“瘟”或“疫”,其中又以“疫”称居多,另外还有疫疠、戾气、疠、时气、时疫、疾疫、瘴气、天行时气等诸多叫法。

《说文》:“疫,民皆病也。从疒。役省声。”《一切经音义》注引《字林》:“疫,病流行也。”所以,“疫”是易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瘟”即是“温”。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温病的范围很广,包括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瘟疫”合用,指的是以热象为主、易流行的烈性传染病。

二 古代对瘟疫的描述

我国古代历史文献关于瘟疫的记载很简略,很多史料仅记“疫”或“瘟疫”几字,而并未指岀所发瘟疫到底为何种疫病。所幸众多医药文献资料可以弥补了这一缺陷。

我们一起看看古代文献中常出现的几种烈性传染病,看看古代文献对它们的症状、病因、流行状况、治疗方式等方面的记载。

1. 疟疾( Malaria)

疟疾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素问》中有关于疟疾症状的最早文献记载:

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慄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逸周书》卷六“月令解第五十三“,记载了疟疾发生的时间和原因:

孟秋之月,……行夏令,则国多火灾,寒热不节,民多疟疾。

山东《单县志》载:嘉庆十五年(1820年),

八月,人多疟疾,黄水为害。” 同治十二年(1873),山东冠县“疟疾流行,人多染之致命,邑令韩光鼎施舍药饵,济人甚众。(韩光鼎《冠县县志》)2. 鼠疫

鼠疫被列为甲类传染之首。人类历史上有三次鼠疫大爆发,第一次在公元六世纪,由地中海波及到欧洲、北非,死亡了近一亿人。鼠疫导致了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第二次在14世纪40年代,也就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持续了近三百年,遍及欧亚大陆及非洲北部,尤以欧洲为甚。这次“黑死病”带走近一亿人的生命。

第三次鼠疫大爆发在19世纪末,波及亚、美、非诸州,死亡人数达千万以上,也波及到了我国西南沿海地区,清代文人金武祥在《粟香随笔》记载:

甲午春,余重至粵,东适时疫盛行,数月不已,亡者约以万计。疫作之前,各户见鼠多死,人每触气耳病,土人谓为鼠疫。

清代经学家洪亮吉的《江北诗话》记载了乾隆壬子癸丑年间(1792——1793年)云南赵州鼠疫爆发之惨状,

赵州有怪鼠,白日入人家,即伏地呕血死,人染其气,亦无不立殒者,道南赋《鼠死行》篇,奇险怪伟,为集中之冠,不数日,道南亦以怪鼠死,奇矣!

《鼠死行》的原文是:

东死鼠,西死鼠,人见死鼠如见虎,鼠死不几日,人死如圻堵。昼死人,莫问数,日色惨淡愁云护。三人行,未十步,忽死两人横截路。夜死人,不敢哭,疫鬼吐气灯摇绿。须臾风起灯忽无,人鬼尸棺暗同屋。乌啼不断,犬泣时闻。人含鬼色,鬼夺人神。白日逢人多是鬼,黄昏遇鬼反疑人。人死满地人烟倒,人骨渐被风吹老。田禾无人收,官租向谁考?我欲骑天龙,上天府,呼天公,乞天母,洒天浆,散天乳酥透九原千丈土,地下人人都活归,黄泉化作回春雨。

根据余伯陶《鼠疫抉微》记载,我国古代并无“鼠疫”一词,最初叫核瘟。

鼠疫之名是新医学输入之后才有的,古代史料中的疠子、痒子、核子瘟、疣疫、恶核都是鼠疫的旧有名称。

崇祯时人刘尚有在描述北京城中鼠疫患者的症状、感染率、高死亡率:

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赘肉隆起,数刻立死,谓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间又有呕血者,亦白日死,或一家数人并死。

“疙瘩瘟”是对腺鼠疫患者淋巴结肿大的称呼。

吴有性在《瘟疫论》中有鼠疫症状的描述:

或为斑疹或为疮疥疗肿,或时众人目赤肿痛,或时众人呕血暴下。俗名瓜酿瘟、探头瘟是也。或时众瘿疾,俗名疙瘩瘟是也。为病种种,难以枚举。

古人对鼠疫的观察可谓详细,各种怪异的名字就表明某些症状。而瓜酿瘟、探头瘟当为肺鼠疫、败血性鼠疫。

万历十年,滨州大疫,“大头瘟流行,闻者惊异。”大头瘟也是鼠疫。

3. 霍乱

历史上对霍乱的记载很多。一般认为我国清朝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以前的霍乱多是发于夏秋二季的急性肠胃炎或细菌性食物中毒。

现代医学所指霍乱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真正现代意义的霍乱记载始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伍连德认为霍乱在嘉庆二十二年,即1817年,霍乱由印度经陆地传入中国边境。

卫苌《栖霞县志》有道光元年,“秋,霍乱传染,人多病死。”

汪鸿孙、刘儒臣《恩县志》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霍乱盛行,人死无数。”

4.天花

天花又称痘疮、疱疮、虏疮、疮疹、天行斑疮等,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种烈性传染病,也是到目前为止人类在全世界范围内消灭的第一个烈性传染病。

我国天花的最早记载大都认为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相传马援于建武中(公元25年-55年)征武林蛮传入。书中说:

比岁有病时行,仍发疮头面及身,须臾周匝,状如火疮,皆戴白浆,随决随生,不即治,剧者多死,治的差后,疮斑紫黑,弥岁方灭。

唐代孙思邈曾以“以毒攻毒”思想,刺破脓疮取汁治疗天花。

到了宋代,宋真宗时丞相王旦之子种痘而愈,其法遂流传开来:

种痘始于宋真宗王旦,其后各相授受,以湖广人为最。(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

明代中叶以后种痘术已经流行,但是从史料记载来看,还是不如清代普遍。

山东地方志中有许多清代的种痘医家。齐河县的王熙光“好善不倦,痘疹尤精”;寿张县的姜琢“精治痘疹,活童孩无算”;商河县杨中山“性聪明端方,精岐黄,业尤善痘疹科,小儿痘疹为生死大关,当时引种牛痘之术未传,经其医治均庆安全。”等等。

虽然种痘术推广开来,但是天花的危害仍然难以根除,尤其是清朝统治者,备受天花之害,在入关以前就常因天花而避居他处,入关后,顺治帝死于天花,清代宫廷诸皇子格格幼年夭折的主要原因也是天花。

所以朝廷十分重视种痘,雍正三年上谕:

看来满洲、蒙古等艰于子息者,大都为岀痘所殇。此亦无力种痘之故耳。新满洲蒙古侍玊官员等有未经岀痘之子弟,欲行种痘者,着告知太医院,交刘声芳看好时候,派种痘之医生,令其诊视。若痘疹科医生不敷用,着奏请添取。(阮葵生《茶余客话》)

1796年,英国人琴纳又发明了牛痘,从此逐渐替代了人痘。

5. 白喉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有马喉痹的记载:

马喉痹者,谓热度之气结于喉间,肿连颊而颊而微状热,烦满而数吐气,呼之为马喉痹。

这种对马喉痹的描述和白喉的症状极为相似。

宋窦汉卿《疮疡全书》有缠喉风的记载:

外证咽喉形如鸡子大,其色微白,外面腮上有肿,其形似疮,身发寒热,牙关紧强,语声不出者是也。

清代医家陈葆善对白喉描述的更为清楚:

时疫喉病,喉间必红肿。甚则紫。而此症则独发白。或点或片或块。色如鸡脂。或发热后数日始见。或顷刻满喉。(《白喉条辨》)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有“秽浊上受喉肿痹”一条:

咽喉肿痹,上窍邪蒙,日暮昏烦,阴伤日炽,肌肤柔白,气分不足。

这儿肌肤柔白很有可能就是指的白喉。

以上“瘟疫”的含义,以及古代文献中对各种瘟疫的具体描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哪些被认为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在地球上任何一个物种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们一旦灭绝基本上就不会再在地球上出现了。当然,物种的灭绝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残酷的大自然中生存就要经历优胜劣汰,一旦物种本身不适应环境的变化,就会出现灭绝,比如恐龙灭绝就属于自然灭绝。

但是,在如今地球上,大多数物种的灭绝或多或少都与人类的活动有关,这就不是自然灭绝了,人为的导致一些物种灭绝比自然灭绝对自然生态的负面影响更大,举个例子,在人们的疯狂捕杀下,华南虎从野外彻底的消失了,后果就是山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如今的野猪在曾经华南虎的主要分布地已经出现了不可控的现象。

不过,近些年,我们经常能够听到或者看到一些“灭绝物种再次出现”的报道,这些物种显然就是“被认为已灭绝但实际上未灭绝的物种”,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先来看四种被认为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被认为是已灭绝但未灭绝的物种?

第一种:腔棘鱼

腔棘鱼是肉鳍鱼纲腔棘鱼目下所有鱼类的统称,从目前的化石研究来看,最早的腔棘鱼出现在距今约3.77亿年前,也就是说腔棘鱼比恐龙出现的时间都要早,它们的体型比较大,生活在深海之中。

早在20世纪以前,科学家们都认为腔棘鱼已经灭绝了,而且最后的腔棘鱼灭绝的时间大约在6500万年前, 与恐龙是同时期灭绝的。但是,到了1938年,“奇迹”出现了,在南非东伦敦的海面上,一艘渔船满载而归,当渔船将捕捞到鱼卸到码头时,在东伦敦博物馆工作的拉迪玛女士恰好从这经过。

在鱼堆中,一条长2米左右的“怪鱼”吸引了她的目光,因为这条鱼的四个胸鳍太像四条腿了。于是,拉迪玛取出笔记本将这条鱼画了下来,并带到图书馆中查找与该鱼相关的资料,结果一无所获。

之后拉迪玛将鱼的草图寄给了南非著名的鱼类学家史密斯,当史密斯看到图之后大吃一惊,因为这张图中的鱼正是已经灭绝了至少6500万年的腔棘鱼。史密斯随即给拉迪玛发了电报,让她无论如何也要将这条鱼保存好,结果当拉迪玛赶到码头后发现,腔棘鱼已经被吃的只剩头骨、刺以及一些鱼鳞了。

不过,好在一些渔民表示曾经也捕到过这种鱼,终于在二战结束后,史密斯在渔民的帮助下见到了活体的腔棘鱼,通过研究,科学家们将这种鱼放在了腔棘鱼目矛尾鱼科下,并命名为“西印度洋矛尾鱼”,至此,灭绝了超过6500万年的物种再次以活体的形象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第二种:百慕大海燕

百慕大海燕是生活在百慕大群岛上的一种鸟类,它是鹱(hu)形目鹱科(该科下的鸟类均为海鸟)圆尾鹱属下的鸟类。作为百慕大群岛上的一种鸟,在 16世纪以前,它们是没有受人打扰的,甚至没有人知道它们存在。

直到16世纪,西班牙人航海到此后才发现了它们,不过起初,这些鸟着实吓了西班牙人一大跳,因为当西班牙人晚上把船只靠在岸边后,听到了一些诡异的叫声。

听到叫声后,人们纷纷以为是岛上的恶魔在咆哮,吓得水手们赶紧逃到了船上,后来经过调查,人们才发现这种诡异的叫声就是百慕大海燕发出来的,因为它们属于夜行性的鸟类,再加上叫声确实有些奇怪,所以被误认成了恶魔。

既然身份被揭开,人们也就不害怕它了,反而在白天会有人在岛上搜寻正在休息的百慕大海燕,而且经过简单的烧烤后,人们更是对它的口味赞不绝口,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越来越多的人到达百慕大群岛后上岸捕杀百慕大海燕,在加上人们携带的一些老鼠、猫等动物在岛上繁殖对百慕大海燕的威胁,到了1620年,百慕大海燕就被宣布灭绝了。

直到20世纪初,科学家们在百慕大群岛进行科考时,才再次发现了消失了接近300年的百慕大海燕,随后科学家们在岛上对其进行了自然保育,在几十年的努力下,百慕大海燕从被发现时的36只,变为了如今的250只左右。

第三种:草原西貒

在南美洲,野猪是没有自然分布的,但是有一类长相酷似野猪的动物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缺,它们就是西貒(tuan)科,早在20世纪以前,现存的西貒科下一直被认为只有2属2个物种,它们广泛的分布于中南美洲的热带雨林中,像野猪一样过着群居、昼伏夜出且杂食的生活。

我们上面之所以说现存,是因为科学家们在南美洲早已经发现了一种西貒科动物的化石,但是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现活体,所以科学家们都认为西貒科下只有两个现存的物种。直到1975年,科学家们在南美洲大查科(位于巴拉圭、玻利维亚以及阿根廷北部的冲积平原)上发现了一个新的西貒科物种,通过基因分析,科学家们发现这个物种与之前发现的化石是同一种动物。

至此,一直被认为灭绝的草原西貒再次活蹦乱跳地出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第四种:越南鼷鹿

越南鼷鹿是现存最小的有蹄类动物,它们成年后的体型跟兔子差不多,它们背部后侧有银色的毛发,长着尖牙,长相像一只小鹿一样,非常的奇特。早在1910年,英国动物学家奥德菲尔德·托马斯在越南的雨林中考察时发现并命名了该物种,由于其仅在越南被发现,而且后背明显的银色,所以学名为越南鼷鹿,又称银色鼷鹿。

从越南鼷鹿被命名开始,它们就比较的少见,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几乎已经看不到它们了,而且越南的一些动物学家也多次前往寻找无果,最终确定其灭绝。不过,在2019年,也就是时隔接近30年后,动物学家们在整理放置在越南雨林中的摄像头拍摄的影像资料时,意外发现了越南鼷鹿的身影。

为何灭绝的动物可以“死而复生”?

除了以上四种动物外,还有许多动物是在灭绝后又被发现的,比如老挝岩鼠、南猊、伪虎鲸等等,那么为何这些灭绝的动物可以再次出现呢?这还要从物种灭绝的确认开始说起。

灭绝是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对物种当下状态的一个分类单元,当一个物种的最后一个个体死亡后,该物种就符合“灭绝”的定义(是指在人工饲养和野外均没有存活个体,如果人工下有,那就是野外灭绝,比如华南虎),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我们很难确认死掉的个体是不是该物种最后一个个体。因此,IUCN对此又做了解释,那就是在该物种的分布区内,进行多次考察无果后,也可以宣布物种灭绝。

也就是说物种的灭绝不是随便定义的,而是经过了长时间的、间断性的、针对性的调查后才宣布的结果,既然这样,为何会出现“死而复生”的情况呢?有两个主要的原因:

第一:灭绝时间问题。有许多物种是在灭绝了很久之后才再次被发现的,比如上面提到的矛尾鱼,它已经被认为灭绝了超过6500万年了,作为灭绝时间超长的一个物种,科学家们自然不会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再去调查了,而能够与它接触到的渔民对鱼的分类是没有概念的,换句话说即使它们打了一网的矛尾鱼,他们也不觉得有什么大不了的。

所以,灭绝时间太长的物种缺少相关的调查研究,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被认识该物种的人发现,就有了“灭绝物种再次出现”。

第二:数量太稀少。当一个物种数量降低到一定的水平后,想要在不定时的调查中再发现它们就很困难了,尤其是一些比较机警的动物,比如上面说到的鼷鹿,它们数量又少,热带雨林的面积又大,再加上它们生性小心警惕,所以在人工摸排时,就极难发现它们,如果不是红外相机拍摄到,相信越南鼷鹿如今还是“灭绝”物种。

所以,如今的检测动物手段提高,也为因为数量稀少而被宣布灭绝的物种重现提供了条件。

第三:如今的变化。如今的人们的动物和环境保护意识在逐渐地提高,再加上国家大力的封山育林、禁渔等保护生态环境的措施,让一些原本稀少的动物有了足够的生存和繁衍机会,这样在没有人的打扰下,原本岌岌可危的一些物种,逐渐的提升着数量,从“灭绝”到“重生”。

写在最后

已灭绝的物种都是经历了多次科学的调查才宣布的,其中大多数的物种是再也回不来了,当然,以前被宣布灭绝的物种因为主要靠人工摸排,如果物种的数量很少,栖息范围又比较大,生性有机警,这样就会出现多次摸排都发现不了的情况,这样的物种在如今封山育林、生态恢复的当下,是可以再次出现的,所以,希望“灭绝”的物种越来越多的出现,尽管这不太现实。

乌龟有什么种类?

龟科Emydidae

简介:龟科Emydidae包括淡水龟亚科Bataguridae和龟亚科Emydidae

淡水龟亚科Batagurinae

简介:淡水龟亚科有21—24属56种,是在旧大陆与龟科平行发展的一科,也常被并入龟科。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亚洲,另有一个属分布于中南美洲。淡水龟亚科有一些与龟亚科类似的成员,如闭壳龟Cuora和箱龟一样可以将壳完全封闭。淡水龟亚科主要为淡水龟类,其中包括一些体型最大的淡水龟,如马来西亚的巨龟背甲长达80厘米。我国最常见的龟多属于淡水龟亚科,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乌龟(Chinemysreevesii),我国很多地区都能见到,分布于我国南部的黄喉拟水龟(Mauremysmutica)有些个体为藻类所附着,这些背上附着藻类的龟即著名的绿毛龟。

安南龟属包括:安南龟

潮龟属包括:巴达库尔龟

咸水龟属咸水泥彩龟

乌龟属包括:黑颈乌龟、大头乌龟、乌龟

闭壳龟属包括:安布闭壳龟、金头闭壳龟、百色闭壳龟、潘氏闭壳龟、三线闭壳龟、云南闭壳龟饲养方法、周氏闭壳龟、黄缘盒龟、黄缘闭壳龟、琉球黄缘闭壳龟、南中国黄缘闭壳龟、黄额闭壳龟、黑腹黄额闭壳龟、海南黄额闭壳龟、锯齿黄额闭壳龟、图画黄额闭壳龟

注:黄缘盒龟,黄额盒龟原本分在闭壳龟属,后来独立成盒龟属,但无论在国内国外都还存在一些争议,所以这两种龟另外一种叫法:“黄缘闭壳龟Cuoraflavomarginata,黄额闭壳龟Cuoragalbinifrons”仍然在使用。是否存在“海南黄额闭壳龟”亚种,国际仍然存在分歧。

齿缘摄龟属包括:齿缘摄龟、条颈摄龟

锯缘摄龟属包括:锯缘摄龟

地龟属包括:地龟日本、地龟

池龟属包括:哈米顿氏龟

草龟属包括:冠背龟、印度冠背龟

东方龟属包括:缅甸山龟、亚洲巨龟、菲律宾池龟、蔗林龟、刺山龟(太阳龟)

庙龟属包括:黄头庙龟

棱背龟属包括:巨型棱背龟、红冠棱背龟、史密斯棱背龟、白足棱背龟、阿萨姆棱背龟、印度棱背龟、缅甸棱背龟、粉红圈锯背龟

马来龟属包括:马来食螺龟

拟水龟属包括:里海泽龟、希腊泽龟、艾氏拟水龟、日本石龟、黄喉拟水龟、腊戌拟水龟

黑龟属包括:三棱黑龟(三龙骨)、半岛黑山龟、柯辛黑山龟、缅甸黑山龟、孟加拉黑山龟、派克黑山龟、斯里兰卡黑山龟、卫氏黑山龟

孔雀龟属包括:缅甸孔雀龟、印度孔雀龟

果龟属包括:马来果龟

花龟属包括:缺颚花龟、菲氏花龟、中华花龟

巨龟属包括:马来西亚巨龟

木纹龟属包括:棕木纹龟、犁沟木纹龟、黑木纹龟、哥伦比亚木纹龟、巨鼻木纹龟、锦木纹龟、洪都拉斯木纹龟、哥斯达黎加木纹龟、巴巴亚木纹龟、盖亚那红头木纹龟

眼斑龟属包括:眼斑水龟、拟眼斑水龟、四眼斑水龟

粗颈龟属包括:粗颈龟

龟亚科Emydinae

简介:龟亚科有8—10属34种,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南部,少数种类向北到达加拿大,向南到达中南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其中还有一种即欧洲龟(Emysorbicularis)分布于欧洲、北非和中东。龟科中比较著名的成员包括锦龟Chrysemys和箱龟Terrapene,锦龟是小型的淡水龟类,身上有鲜艳的花纹,受人喜爱,箱龟则可以把壳完全封闭,主要生活于陆地上。

锦龟属包括:东部锦龟饲养方法、西部锦龟、红纹锦龟、中部锦龟

水龟属包括:星点水龟、木雕水龟、北斑石龟、牟氏水龟

鸡龟属D包括:东部网目鸡龟、佛州网目鸡龟

拟龟属包括:布氏拟龟

泽龟属包括:欧洲泽龟

地图龟属包括:蒙面地图龟、卡哥地图龟、黄斑地图龟、地图龟、密西西比地图龟、北部黑瘤地图龟、北部拟地图龟、阿拉巴马地图龟、环纹地图龟和纹地图龟、德州地图龟

钻纹龟属包括:北部钻纹龟、卡罗莱那钻纹龟、德州钻纹龟、锦钻纹龟、密西西比钻纹龟、佛罗里达东岸钻纹龟、红树林钻纹龟

彩龟属阿拉巴马红肚龟、东部甜甜圈龟、细纹甜甜圈龟、佛罗里达红肚龟、佛州甜甜圈龟、红腹彩龟

箱龟属包括:卡罗莱纳箱龟、东部箱龟、佛罗里达箱龟、湾岸箱龟、墨西哥箱龟、三趾箱龟、犹加敦箱龟、沼泽箱龟、斑点箱龟、北部锦箱龟、南部锦箱龟

红耳龟属希斯培尼欧拉彩龟、斑彩龟、巴西斑彩龟、黄肚红耳龟、密西西比红耳龟(巴西龟)、塔巴斯哥红耳龟、安地列斯彩龟、牙买加彩龟

动胸龟科Kinosternidae(动胸龟介绍、动胸龟科介绍)

简介:动胸龟科有3—4属22种分类(由于部分科中关于属的划分有争议,其划分并不能明确,下同。此科关于麝香龟属的一直存在争议。),分布于新大陆从美国到南美洲北部,其中很多成员胸甲可以活动,能将壳完全封闭,因而得名。动胸龟科多为小型的淡水龟类,身长不到20厘米,但也有少数成员身长可达40厘米。动胸龟科成员常生活于泥泞的环境中,有些种类善于攀爬,均食用动物性食物。

大麝香龟亚科Staurotypinae

简介:大麝香龟亚科下有两个属,匣子龟属(Claudius)和大麝香龟属(Staurotypus),为中墨西哥,以及中美洲南部边缘地区和北部地区的特有品种。大麝香龟亚科内都是体型中等的泥龟。背甲上贯穿着三条纵向的棱突。腹甲小而狭窄,呈十字型,有7到8块盾甲。

匣子龟属包括:鹰嘴泥龟(窄桥匣龟)

大麝香龟属包括:巨型麝香龟、三弦巨型鹰嘴泥龟(墨西哥巨蛋)

动胸龟亚科Kinosternidae

简介:动胸龟(Kinosternidae)亚科较为庞大,且种类繁多。本亚科内有两个属,动胸龟属(Kinosternon)和麝香龟属(Sternotherus)。前者至少拥有十五个种和许多亚种,而后者包括四个种,其中一个种下又有两个亚种。麝香龟都分布于美国本土,只有一种(S.odoratus)延伸到加拿大境内。而泥龟(译注:即指动胸龟属,下同)的分布相对广泛,从康涅狄格(K.subrubrum)以南,经过美国的南部和中部,以及墨西哥和中美洲,直到南美洲的阿根廷北部(K.scorpioides)。动胸龟亚科下的种类可从腹甲盾片的数目与大麝香龟亚科进行鉴别。动胸龟亚科都有10到11片盾甲,而大麝香龟亚科只有7到8片。另一鉴别特征,是动胸龟亚科缺乏像大麝香龟亚科那样的腹甲内骨板(theentoplastralbone),但这一点对活体鉴别的意义不大。

动胸龟属(译注:动胸龟又翻译成泥龟,下同)

包括:斑纹泥龟、阿拉莫泥龟、中美洲泥龟(窄桥泥龟)、果核泥龟、皱褶泥龟、哈利斯科泥龟、哥伦比亚泥龟、黄泥龟(黄泽)、西南黄泥龟、杜州黄泥龟、伊利诺黄泥龟、斯登氏黄泥龟、哈雷拉泥龟、墨西哥毛足泥龟、帕兹库阿洛泥龟、墨西哥高原泥龟、尤卡泥龟、安尼克泥龟、查帕拉湖泥龟、墨西哥泥龟、白吻泥龟、南白吻泥龟、瓦哈卡泥龟、亚马逊泥龟、恰帕斯泥龟、白喉泥龟、卡拉雅斯泥龟、红面泥龟、阿根廷泥龟、索若拉泥龟、索诺塔泥龟、头盔泥龟(东方动胸龟)、密西西比东方动胸龟、佛罗里达东方动胸龟

麝香龟属(又名:麝动胸龟属,也可以并入动胸龟属,关于麝香龟属的分类一直存在争议。)

包括:刀背麝香龟(棱背泥龟、剃刀)、平背麝香龟、小麝香龟(巨头麝香龟)、条颈小麝香龟、麝动胸龟(密西西比麝香龟)

平胸龟科Platysternidae

简介:平胸龟科仅平胸龟或称大头龟、大头平胸龟一种,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平胸龟头大而不能缩回,四肢和尾也不能缩回,嘴成钩状,有些类似鳄龟,但体型较小。平胸龟分类地位不定,除自成一科外,也有人将其归入鳄龟科、龟科、淡水龟亚科或陆龟科。平胸龟生活于流速较快的山溪中,虽然是水栖龟类,但是却不善于游泳而善于攀爬,脚上有尖利的爪,可以爬到水边的树上。

平胸龟属包括:中国平胸龟、缅甸平胸龟、云南平胸龟、泰国平胸龟、越南平胸龟

陆龟科Testudinidae

简介:陆龟科有11属39种,为分布广泛的陆栖龟类,在澳洲以外的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其中包括一些偏僻的海岛,主要为植食性,可以生活在较干旱的环境中。陆龟科最丰富的地方是非洲,其中著名的种类有非洲大陆的豹斑象龟(Geochelonepardalis)和马达加斯加岛的辐射陆龟(Geocheloneradiata)等,它们均有比较漂亮的花纹,分布于其它地方的一些陆龟如印度星龟(Geocheloneelegans)等也有美丽的花纹,为龟类收藏者所喜爱。陆龟科中有两种体型巨大的种类,被称为象龟,其中一种亚达伯拉象龟(Geochelonegigantea)分布于印度洋的塞舌尔群岛和马斯克林群岛,其背甲长达1.3米,是体型最大的陆龟。分布于太平洋的加拉帕哥斯群岛的另一种加拉巴哥象龟(Geochelonenigra)体型稍小,达尔文曾经到岛上考察,加拉帕哥斯群岛的不同岛屿上象龟的差别对达尔文进化论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启发作用。我国陆龟科的化石比较丰富,但是现存的种类并不很多,均比较珍贵,其中四爪陆龟(Testudohorfieldi)是我国的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平壳龟属包括:扁尾陆龟

角龟属包括:挺胸龟

象龟属包括:红腿象龟、阿根廷象龟、黄腿象龟、印度星龟

怎么
如何养凤仙花(种植凤仙花需要的工具)鸡病了怎么治(蛋鸡怎样能快速恢复体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