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畜牧河南哪里养马(韬光养晦70年打败匈奴)

河南哪里养马(韬光养晦70年打败匈奴)

时间2022-12-06 22:15:03发布浙江日报分类畜牧浏览89
汉高祖刘邦不是要鼓励全民养马,因此刘邦这时候提倡的政策不是鼓励全民养马,这才是敢于对匈奴频繁出兵的国力基础。宋的问题起源于北宋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的“部队掌握在一些不懂军事的文人手里,在胤禛受命负责追比国库欠款期间。...

河南哪里养马,从东北马市买马到华中?

您好,很高兴能受邀回答:东北的主要农作物主要水稻、玉米、大豆、春麦、高粱、马铃薯、甜菜等。华中地区包括河南,湖南,湖北三地,主要农作物主要是稻谷、玉米、大豆、小麦、红薯,花生等。由此我们一目了然看出,东北的马来到华中地区,吃的饲料还是主要以稻谷,玉米,大豆秸秆或者五谷杂粮为主,其次应适当喂点精饲料,精饲料含能量高,含有丰富蛋白质,容易消化。最后还需要一定的矿物质饲料来给马补充微量元素,矿物质含食盐跟钙矿物质,与精饲料混合再喂给马匹,补充马对钠等微量元素的需要,促进马的新陈代谢,预防一系列的疾病。谢谢

韬光养晦70年打败匈奴?

不知道题主的这种说法是从哪里得来的,至少在史书中我并没有看到这种说法。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不是要鼓励全民养马,而是要鼓励全国民众休养生息,予民宽松的政策,不征苛捐杂税让民得其实。秦末天下大乱刀兵四起,经历了那个战乱的年代之后,西汉初年,相对于秦时的人口数量大减,因此刘邦这时候提倡的政策不是鼓励全民养马,而是鼓励全民生娃。没有人口就没有生产力,这在生产力不发达,农业主要依靠人的封建社会是十分必要的。在我看来到了汉武帝时,不是西汉王朝有多少匹好马,而是西汉王朝人丁兴旺,成为了真正的东方大国,这才是敢于对匈奴频繁出兵的国力基础。马不过是战争的工具,战争的核心是人的战争,所有的资源都要为保障人持续的战斗力而提供条件。宋的问题起源于北宋开国之君宋太祖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部队掌握在一些不懂军事的文人手里,皇帝倒是可以高枕无忧,但部队的综合素质低,兵虽多却无法形成有效的战斗力。这也是为何宋军数量很多,但在对金军作战时,却屡屡不能得胜的原因。而南宋著名的将领韩世忠、岳飞等人都是行伍出身,通兵情、懂兵事、用兵法,自然可以获得全胜。南宋的最高军事指挥权掌握一直牢牢掌握在主降派的手里,他们偏安一隅不思进取,希望用金银财宝拦住金人南下的铁蹄,祈求天下太平。但这不过是美好的愿望,今金人最后确实没有南下,但蒙古的铁蹄最终南下灭掉了南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太子胤礽卖了15万两的四川盐茶道?

看《雍正王朝》,复习历史知识点(1)。在胤禛受命负责追比国库欠款期间,胤礽前后总计借了国库50万两银子。对于这样一个窟窿,胤礽的第一心腹司马尚建议他们将河南布政使四川盐茶道等几个实缺卖了还债。胤礽作为储君,带头问国库借款,本来此事已错。现在是一错再错,卖官鬻爵,将自己拖入更深的泥潭。

但是这里有个细节引起了观众的关注,那就是这个“盐茶道”究竟是个什么官?为什么能和一个省的布政使卖出同样的价码,还喊亏了。

“盐茶道”是清朝的一个四品的官,说大不大(放在京城),说小不小(放在地方)。因为四川“盐茶合署”,所以叫“四川盐茶道”。而其他地方管“盐的生产、运输、流通,物价平抑等”的叫“盐法道”或者“巡盐道”,品级大致都一样。

但是四川这个“盐茶道”意义非同一般,因为从宋朝起,四川的盐茶专卖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级别了。原因是宋朝的燕云十六州被契丹占据,缺乏养马的地盘。而宋朝将“盐茶”作为战略物资转运至大理(云南境内),从大理换来良马,所以这这个职位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只不过在宋朝的时候,并不叫“四川盐茶道”,而是叫“茶盐制置使司”。

后来蒙元有些地方设立的“榷茶盐转运司”,本质上和这个“盐茶道”是一样的。到了明清两季,除了“盐税”是一个重要税种之一,所以盐只能朝廷专卖外。茶叶就不一样了,茶叶分为3种,第一种,“榷茶”,主要用于朝廷边疆贸易,这些朝廷统购统销;第二种,“商茶”,只要交税就可以自由市场买卖了,朝廷只负责收税;第三种,“贡茶”,专门进贡给皇室的,这个通常有专司机构(如内务府)来专门“采购”。

因为明朝虽然“北伐”成功,收复了燕云十六州,有了养马基地。但是因为长期仍然受到北方蒙古的的侵扰,为长期战争的需要,仍然保留了“榷茶盐转运司”。其中战略目的就是为了“换马”,当然也就不仅仅限于云南了。而清承明制,也保留了“以茶换马”的战略意图。明朝初期朱元璋的驸马欧阳伦就是因为贩私茶,最终被朱元璋杀头的。

这就意味着“四川盐茶道”看似一个很小的四品官,但是这手中的油水则非常大。

不但负责一省的垄断贸易,还负责战略物资的国际贸易。从生产到销售整个一条龙,全握在这个四品官手里。康熙年间是清朝盐税最轻的时期,最少的盐税都在270万两每年,关税至少在200万两。四川是产盐(井盐)和产茶的大省,当时整个西部的盐茶集中地。

而剧情中任伯安一个江夏镇的巡盐道,每年进贡100万两银子给九爷是一点压力都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四川盐茶道”一年进项100万两也不为过。所以15万两,这价钱实在是卖贱了。当然了真实历史应该是没有这么大来去的,毕竟康熙48年,刚升平不久,全国的税收也就是那么个基数,人口尚未膨胀到乾隆年间的3亿。

所以即便在真实的历史中,这个缺花15万两,估计也就一两年可以收回成本的事情,当然到了清末,盐税一度达到4000万两,和田赋一个级别的时候,“四川盐茶道”一年肯定超过100万两。不过到了那会(1910年),茶盐已经分家了,盐务归盐运使,茶务归劝业道。

但是“四川盐茶道”实际上是恰恰是《雍正王朝》的大bug。因为康熙年间并没有“四川盐茶道”这个部门和官职。

一直到嘉庆25年( 1820年 ),嘉庆下令“移四川成绵龙茂道驻成都兼管水利盐茶道专管盐茶”,才正式建立了“盐茶道”。专职监督指挥所属官吏,管理盐茶的生产、运销、缉私和征收税捐等政务。说了半天,原来康熙年间根本没有这个官职,当然除了这个bug外,还有“九门提督”、“两棚御林军”这些都是戏词里的。

但是虽然有些小bug存在,并不影响《雍正王朝》的优秀。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朔州古称?

现今的朔州市,原称朔县,古称马邑。公元前215年(始皇三十二年)秦始皇派将军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占领河南地(今黄河河套南部地区),筑土城养马,得名马邑,并置马邑县,属雁门郡。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刘邦以太原和雁门郡31县为韩国,归韩王信管辖、公元前200年韩王信把国都从晋阳迁到了马邑。同年九月匈奴围攻马邑,韩王信战败投降。高祖六年(公元前196年)汉高祖杀韩王信,收复马邑复为县,属并州的雁北郡

汉景帝为何让第十子刘彻继承皇位?

刘彻能登上皇位,要感谢4个女人。

刘彻,是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他的母亲王娡怀上他的时候,汉文帝还在世,而他出生的时候,汉景帝已经登上皇位。

他也是汉景帝登基之后,出生的第一个孩子。

汉景帝很喜欢刘彻,也很喜欢刘彻的母亲王娡,以至于,为他们母子俩打破了两个惯例。

其一,汉景帝打破了太子和诸侯王不同年而封的惯例,在封长子刘荣为太子的同时,把刘彻封为胶东王;其二,汉景帝打破了皇帝在世、妻妾不封太后的惯例,在把刘彻封为胶东王的同时,把王娡也封为了胶东王太后。

母子二人的受宠程度,可见一斑。

然而,汉景帝再宠爱王娡和刘彻,刘彻也只是汉景帝的第10个儿子,还是庶出的。立储,以嫡以长,刘彻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有机会当上皇太子。

然而,有4个女人,推了他一把,让他在7岁那年,越过前面的9个哥哥,成为了皇太子,并最终顺利登上皇位。

第一个女人,是汉景帝的原配,薄皇后

薄皇后,是汉景帝祖母薄姬的侄孙女,在汉景帝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正式嫁给了他,成为太子妃。

如果她能为汉景帝生下一个儿子,那将是毫无争议的太子。

如果她能获得汉景帝的宠爱,刘彻将永远是庶子。

然而,薄皇后既没有儿子,也不受宠。她的靠山薄姬去世不久,汉景帝就干脆利落地废了薄皇后。

这么一来,汉景帝的后宫,后位空缺,嫡子也空缺,为刘彻作为庶出第10子最终逆袭,创造了机会。

《汉书》:景帝立,立薄妃为皇后,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第二个女人,是汉景帝的宠妃,栗姬

汉景帝没有嫡子,在继位4年之后,终于把庶长子刘荣立为太子。

然而,刘荣的母亲栗姬,非但没有给儿子助力,还做了2件蠢事,导致儿子被废。

第一件蠢事,是拒绝馆陶公主的联姻要求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的姐姐。她看到栗姬的儿子刘荣当上了太子,就兴冲冲地去找栗姬,提出把女儿嫁给刘荣,当太子妃,以后当皇后。

然而,栗姬却因为馆陶公主经常给汉景帝进献美人,对馆陶公主怀很在意,想也不想,就拒绝了她的联姻要求。

这下子,把馆陶公主得罪大了。她当即找到王娡,把女儿许配给了王娡的儿子刘彻,并让自己的儿子娶王娡的女儿,隆虑公主。

双重联姻的馆陶公主和王娡,联合起来,准备扳倒栗姬和刘荣。

《史记》:长公主嫖有女,欲与太子为妃,栗姬妒,而景帝诸美人皆因长公主见得贵幸,栗姬日怨怒,谢长主,不许。长主欲与王夫人,王夫人许之。

第二件蠢事,是拒绝了汉景帝的善待诸子的要求

有一次,汉景帝生病,心情抑郁,想到了自己去世之后的事,就语重心长地对栗姬说:我百年之后,你要好好对待我的儿子们啊。

毕竟,栗姬是太子的母亲,是未来的太后。汉景帝把儿子们托付给她,隐隐有了托孤的意思。

栗姬居然不肯答应,还对汉景帝出言不逊。

汉景帝虽然没再说什么,却在心里给栗姬打了个大大的差评,开始认真考虑,栗姬能不能做太后。

《史记》:景帝尝体不安,心不乐,属诸子为王者於栗姬,曰:“百岁後,善视之。”栗姬怒,不肯应,言不逊。景帝恚,心嗛之而未发也。

栗姬这两件蠢事做下来,她和她儿子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

俗话说,苍蝇不叮无缝的蛋。如果栗姬不做蠢事,无懈可击,那么,单凭王娡母子,实在很难威胁她和刘荣的地位,刘彻只能安心做胶东王了。

第三个女人,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公主

馆陶公主,是汉景帝唯一的同母姐姐。按理说,无论汉景帝的哪个儿子继位,她都是姑姑,都是长公主,对她没有任何影响。

然而,她有一个女儿,陈阿娇。她想要女儿成为皇后,那么,女儿必须先嫁给太子。

馆陶公主和王娡联姻之后,就使出了十二万分的力气,为未来的女婿争夺太子之位。

她的手段非常简单粗暴,却有效,那就是:没事就在汉景帝面前煽风点火,说栗姬的坏话,说刘彻的好话。

在馆陶公主的推波助澜下,汉景帝看栗姬,是越来越不好,看刘彻,是越来越顺眼,觉得刘彻真是个好孩子。

栗姬在汉景帝日渐对她不满的时候,非但没有取悦汉景帝,还拒绝善待汉景帝的儿子。汉景帝的心,开始动摇。

《汉书》:会薄皇后废,长公主日谮栗姬短……长公主日誉王夫子男之美,帝亦自贤之。又耳曩者所梦日符,计未有所定。

第四个女人,是刘彻的母亲,王娡

在薄皇后被废、馆陶公主做足了前期工作、栗姬也失去了汉景帝的欢心之后,一直隐藏在背后的王娡出手了。

她找到朝中一个大臣,让他上奏,请立栗姬为皇后。

汉景帝对栗姬正在气头上,看到这个奏折,勃然大怒,以为是栗姬指使的。

他把不满全部发泄了出来,废了栗姬之子刘荣的太子之位,把栗姬打入冷宫。

刘荣作为太子,没犯任何错误,仅仅因为母亲干了两件蠢事,就被对手抓住机会,把他打入深渊。

《史记》:王夫人知帝望栗姬,因怒未解,阴使人趣大臣立栗姬为皇后……景帝怒曰:“是而所宜言邪!”遂案诛大行,而废太子为临江王

皇后废了,要立新皇后;太子也废了,要立新太子。

汉景帝环视自己的妃子和儿子,觉得王娡母子最讨自己喜欢,姐姐馆陶公主也经常说他们的好话,是皇后和太子的上佳人选。

前150年4月,汉景帝封王娡为皇后,刘彻从庶出的第10个儿子,一跃成为了嫡长子。

几天后,嫡长子刘彻,就被立为皇太子。

那时候的刘彻,只有7岁,完全不知道什么是夺嫡。他能从汉景帝的14个儿子里脱颖而出,成为太子,并最终顺利登基,真要感谢这4个女人。

但凡皇后讨汉景帝喜欢,不被废,但凡栗姬不做蠢事,但凡馆陶公主没有看上刘彻,但凡王娡没有及时出手,刘彻都当不上这个皇太子。

我们都知道,汉景帝有14个儿子。其中刘彻当了太子,后来成为名震千古的汉景帝。

那么,汉景帝的其余13个儿子,命运如何,他们的封地又在哪里呢?

皇长子临江闵王刘荣,母栗姬

刘荣,就是栗姬的儿子,汉景帝的第一个太子。

他受母亲连累,被废之后,成为了临江王。可是,他去到封地仅仅2年,就被汉景帝召回了长安。

这可不是因为汉景帝想念这个儿子,而是因为,刘荣在封地上,犯了一件错事:擅自在宗庙土地修建宫室。

刘荣知道,自己一去,就再也回不来了。汉景帝想惩罚他是假,想要他的命是真。

没过多久,刘荣就在长安自尽了。

刘荣的封地临江,在今天的湖北江陵。

皇二子河间献王刘德,母栗姬

刘德是栗姬的第二个儿子,刘荣的同母弟弟。母亲和哥哥被废,并没有波及到他,反而让他更安心地做一个富贵闲王。

我们今天能看到西汉之前的很多古籍,要感谢刘德。

汉朝在经历过秦末的动荡之后,很多书籍都失传了。这时候,刘德站了出来,“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奔走于多地,收集幸存下来的先秦旧书,邀请学者精心整理成册。

汉武帝时期,刘德多次带着自己整理的古籍去长安,献给朝廷,汉武帝每次都安排盛大的接书典礼。然而,久而久之,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声望越来越高,受到汉武帝的猜忌,抑郁而终。

刘德的封地在河间,也就是今天河北的献县、交河、武强一带。不过,史书也曾记载,他长住在咸阳。

皇三子临江哀王刘阏于,母栗姬

刘阏于是刘荣和刘德的同母弟弟,母亲也是栗姬。临江王的封号,本来是他的。他早逝之后,汉景帝又把临江封给了失去太子之位的刘荣。

皇四子鲁恭王刘余,母程姬

刘余原本的封地在淮阳,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后,把他改封到了鲁国。

刘余喜好声色,喜欢养狗养马,偏偏不爱读书。可是命运却让他和古书有了不解之缘。

他去到封国之后,为了扩建宫殿,把孔子的古宅都给毁坏了,却意外在墙壁里,找到了用先秦文字写的《论语》《礼经》《孝经》等古籍。

自从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后,汉朝所用的文字,和先秦的很多国家都不同,所读的书,几经流传,也变了模样。

刘余找到的这些经书,连同其他当时找到的先秦文字的书,和汉朝流通的书籍版本不一样,被称为“古文经”。

可惜,当年的古文经,没能流传下来。

三国时期有名的刘表和刘璋,都是刘余的后代。

刘余的封地,在今天的山东省曲阜县东古城一带。

皇五子江都易王刘非,母程姬

刘非虽贵为皇子,却15岁,就上了战场,比后来的霍去病还年轻。

那是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发生的时候,刘非主动请缨。汉景帝见到这个儿子小小年纪,就这么有出息,就很高兴封他当了将军,让他领兵出征。

刘非也很争气,率军打败了吴王,之后得到了吴王的封地,称为江都王。

汉武帝时期,刘非又跃跃欲试,想要出击匈奴。这会儿,在皇位上的,是他的弟弟,而不是他的亲爹,自然不会再答应他了。

刘非活了41岁,得以善终。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扬州一带。

皇六子长沙定王刘发,母唐姬

有一天,汉景帝喝醉了酒,要临幸程姬。程姬正在月事期间,不能侍寝,也无法拒绝,就让侍女代替自己,应付汉景帝。

那个侍女,就是唐姬。就这么一个晚上,唐姬就怀孕了,生下了刘发。

汉景帝没把这个儿子当回事,把当时还是蛮荒之地的长沙封给他,就打发他去了封国。后来,刘非抓住回长安为汉景帝祝寿的机会,给汉景帝跳舞,才又想办法向汉景帝多要了3个郡。

刘发本人名不经传,却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后代,在100多年之后拯救了汉朝。他就是——汉光武帝刘秀。

刘发的封地,在今天的湖南长沙一带。

皇七子赵王刘彭祖,母贾夫人

刘彭祖是出了名地荒唐,当了60年赵王,没有一个国相能在他手下干超过2年。他还娶了哥哥刘非的宠姬,想把这个宠姬的儿子立为王太子,被汉武帝拒绝了。

刘彭祖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北省邯郸市一带。

皇八子胶西王刘端,母程姬

刘端残暴,不举,有男宠。大臣经常请求汉武帝治罪他,汉武帝都因为他是自己的哥哥,没忍心动他。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山东高密。

皇九子中山靖王刘胜,母贾夫人

大名鼎鼎的中山靖王刘胜,耽于享乐,有120多个子孙。三国时期的刘备,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都是他的后代。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北定州。

皇十一子广川惠王刘越,母王皃姁

王皃姁是王娡的妹妹,深得汉景帝宠爱,汉景帝的最后4个儿子,都是她生的。

刘越是王皃姁的第一个儿子,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事迹。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北省中部地区,衡水一带。

皇十二子胶东康王刘寄,母王皃姁

胶东王,原本是刘彻的封号。刘彻被立为太子后,汉景帝又把胶东封给了刘寄。

刘寄的母亲,和刘彻母亲是同父同母的亲姐妹,所以,刘寄也和刘彻很亲近。可是,刘寄却做了一件对不起刘彻的事。

他觉察到淮南王想要造反,居然也暗中制造武器。事发之后,他很快就去世了,连太子也没敢立。还是刘彻怜惜他,立刘贤为新的胶东王,继承他的香火。

刘寄的封地,在今天的山东烟台。

皇十三子清河哀王刘乘,母王皃姁

史书上没有记载刘乘的事迹,只知道他当了12年清河王,没有儿子。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河北和山东交界处。

皇十四子常山宪王刘舜,母王皃姁

刘舜是汉景帝最小的儿子,也是汉景帝最宠的儿子。

可能是从小溺爱过度,刘舜骄奢淫逸,经常犯事,可是汉景帝却舍不得惩罚他。

他的封地,在今天的石家庄。

写在最后

汉景帝的原配皇后薄皇后,是史书记载的第一个废后;第一任太子刘荣,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的第一个废太子。

他们先后退出历史的舞台,成全了汉武帝刘彻。

如果薄皇后能生下嫡子,或者刘荣能成功上位,那么,他们能不能铸造比肩汉武帝的辉煌呢?

你怎么看?

哪里
草鲤如何处理(分享几个钓鱼故事)茶枯如何毒鱼(农村山上很多野生油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