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获取鲫鱼水花
如何获取鲫鱼水花,几亩地杂鱼可以养一亩鳜鱼?
在鳜鱼的养殖过程中,一定要自己培育好养殖的杂鱼,养一亩鳜鱼最少需要养3亩杂鱼塘。
鳜鱼要吃的活鱼的比例是4:1,也就是说要四斤小鱼才能出一斤的鳜鱼.培育小鱼的方式有两种:第一是可以自己产小鱼,最简单的是鲫鱼.二是到产水花的鱼场去买的自己来培育夏花。
如何判断河蚌里面有鱼?
一、陌生水域观察水面看鱼花。
到一个陌生的水域垂钓时,我们先要安静地坐在水边,先观察水面有没有动静,这个时间通常也不会太久,就能知道这片水域里面是否有鱼可钓。因为在夏秋季节,此时气温较高,鱼儿会因为水温的上升,变得异常的活跃,可谓是上游下窜,尤其是鲢鳙和鲤鱼这种鱼,在水里根本安静不下来。因此,我们可根据他们的制造的动静,来观察水里是否有鱼。
比如说:在以往的钓鱼过程当中,我们都会发现凡是有鱼的地方,水面不时地会出现水花,出现水花的频率,与该水域鱼的密度大小有关,其中这水花也区分两种,一是明花。鱼在水皮表面鱼利用身体摆动,将水皮表层造成的浪花,这种我们通常称为明花。
二种是暗花。通常暗花行程的浪花不在水面,而是离水皮表层还有30~50厘米的距离,当鱼在水下翻花时,水面则会出现微弱的波浪,或者是一个小小的“漩涡”,可以说水面上基本上是没什么动静,但这种暗花很难被发现,若没有几年的钓鱼功底,通常很难观察到。
二、陌生水域观察水质和颜色。
在一个水深2米左右的环境下垂钓时,要想知道这片区域是否有鱼,我们可根据水质情况,和水的颜色来判断。通常鱼塘里水色与水质的肥、瘦有关,水的颜色总体上可分为肥水、瘦水和坏水三大类。肥水的颜色是草绿略带黄色,而瘦水的颜色是呈现青绿或是淡青色。
这两种水质颜色都会有鱼,只是瘦水里面生长的鱼长的慢且偏瘦,肥水的鱼生长的快,尤其是里面生长的鲫鱼,通常都是体大肥美。如果水质出现灰蓝色或者是黑色,这就说明该水域水质已经被污染,这种情况下是肯定没有鱼。
另外,我们还可以根据水的混浊度,来判断是否有鱼。比如说,有的水域即使几天都没下雨,但里面的水质始终不见清澈,一方面是气温升高后,水底的有机物得到了分解,改变了水体的颜色,另一种是鱼儿在游动时,会造成水底泥沙被带动,导致水体颜色始终是混浊不堪,但这种方法并不适合在用深水环境下使用。
为什么刮南风不好钓鱼?
风是影响鱼情的重要因素,不同的情形下利害是不同的,有时鱼口迅猛,利于垂钓;有时抑制鱼的摄食欲望,鱼口零星。回到钓友的问题“为什么刮南风不好钓鱼”,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适当的场合、季节下,刮南风也会有较好的鱼情。为更好、全面的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野钓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描述,具体如下。
1、南风是如何影响鱼情的
2、哪些情况下,刮南风相对好钓鱼
3、哪些情况下,刮南风相对不好钓鱼
4、辩证看待:刮风仅是影响鱼情的一个因素,需综合考虑
南风是如何影响鱼情的之所以有刮南风好钓鱼或不好钓鱼的说法,是因为风直接或间接影响鱼的活性、摄食积极性,从而产生鱼是否好垂钓的问题,那么南风是如何影响鱼情的。
1、提升水温:像笔者所在的北方等地,明显感觉南风对气温、水温的影响,特别是在冬季、早春,水体温度回升,鱼的活性增强、摄食欲望提高,自然鱼情就好;反之如果所触底的环境,本身气温较高,南风可能会进一步提高水温,那么鱼情不好的概率更大一些。
2、提升水体的溶氧量:不管是何种风向,都有提高水体溶氧量的作用。风吹动水面水流波动,形成风浪,风浪与空气接触、碰撞的过程中,会有部分空气汇入水体,溶氧量调高。另外上下水层有温差的存在,带动上下水体的对流,使下层未接触水面的水体也提高溶氧量。
3、食物的堆积:水体含有的植物碎屑、藻类微生物等,在风浪的带动下,逐渐会向河流、湖泊的一侧堆积,形成食物相对丰富的一片水域,吸引鱼群的聚集,鱼多自然相对好钓些。
哪些情况下,刮南风相对好钓鱼前文对南风对鱼情的影响,做了简单描述,那么在哪些情况下,利于鱼情,更好钓呢?
1、北方的深秋、早春、冬季
与其他季节相比,深秋、早春、冬季三个时间段,水体温度低,鱼的活性受到抑制,不爱摄食。刮南风时,促使气温、水温逐渐回升,鱼的活性渐渐增强,又开始开口觅食,此时垂钓遇到好鱼情的几率更大一些。值得注意的时,突然升温也不一定鱼情较高,最好查看天气预报,选择连续几日刮南风的天气,尤其是在2/3天之后再扬竿垂钓,鱼情较高的概率进一步增大。
2、春末、夏季、初秋下雨天情况下
一般情况下,气温较高的时候,刮南风并不利于鱼情,但特殊情况下,依然有不错的鱼情。比如春末、夏季、初秋下雨天这种天气情况下,水温高、鱼的活性高,不过气压偏低,水体容量少,鱼对氧气的需求更为迫切一下。下雨天,水温下降,南方对提升水温的影响不再那么明显,而对水体溶氧量的提升及食物堆积的效果,尤其显得突出、明显。钓友选择下风口或者是上风口都是不错的选择。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情形下,鱼有上浮或向浅滩游动的趋势,所以可采用钓浮、钓浅的方式。
3、连续多日阴天情况下,好鱼情的几率更大些
鱼是冷血变温动物,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改变,不过在调节体温的过程中,会有强烈的不适感,所以鱼更喜欢水温稳定的水域,讨厌水温剧烈波动。连续几日的阴天情况下,水温稳定,鱼逐渐适应,但活性略差,这是因为水体溶氧量不足,此时鱼对氧气的需要更为迫切,尤其是夏季比较明显,鱼多向浅水或入水口等溶氧量较高的水域聚集。所以此时刮南风,能够显著提高水体溶氧量,鱼的活性恢复,摄食欲望高涨。有经验的钓友常选择这样的天气垂钓,遇到好鱼情的几率更大些。
哪些情况下,刮南风相对不好钓鱼前文介绍了刮南风情况下,依然会有不错的几个情况。如硬币的两边,有利于鱼情的时候,自然有不利于鱼情的情形。比如夏季天气晴朗的情况下,特别是笔者所在的北方山东、河北等地。夏季本身气温就高,特别是上午10点之后,阳光辐射增强,加之南方的影响,较高的水温,不利于鱼的摄食。绝大多数的鱼,选择像深水区或者树荫下,亦或水草处避暑乘凉。所以不管是北方还是南方,夏季刮南风时,对鱼情不利,但不表示钓不到鱼,可以调制垂钓时间、钓点等,缓解不利影响。
辩证看待:刮风仅是影响鱼情的一个因素,需综合考虑影响鱼情的因素众多,包括水温、水质、水深、气压以及人为因素等等,风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所以单单从风这一个因素是难以整体、准确判断出鱼情好坏的,需要结合各种因素综合考虑,甚至不垂钓,是不能知晓鱼好钓与否的。笔者曾多次在夏季刮南风的时候,在山东徒骇河野钓。笔者选择的钓点,上边是大桥,钓点附近是水草,恰好处于一个阴凉的环境下。南风或多或少能吹到,不过此时南风对整体水温的影响可忽略不计,桥下的低水温在整个高水温下更突出,鱼更容易向钓点水域聚集,这种情况下,也会有较好的鱼情。
写在后面本文首先介绍了南风对水情、鱼情的影响,接着对各种不同情形下,刮南风时好钓或不好钓做了描述,最后对风这一因素做了分析陈述。钓鱼人在实践触底过程中,远比本文所讲的复杂。好钓与不好钓,还涉及窝料诱鱼、浮漂调钓、线组搭配等垂钓技巧,这也解释了为何夏季有人在刮南风时依然鱼口频繁,甚至连竿、爆护;而有钓友却鱼口零星,甚至不上鱼。所以钓友更应全方面的分析、看待,而局限风这一个因素。
原创:野钓分享
水库海杆钓鱼提前几天打窝?
大家好,我是筏无止境。玩海杆,很多朋友觉得没有技术含量,以多取胜。实际上这个认为太片面化,也太狭隘。不同钓法,有不同的技术含量。无论是手杆作钓,还是传统钓,还是海杆钓,路亚,筏钓,每一种钓法,都衍生出符合这种钓法的各种不同装备,同样都具有一些技术含量。玩好海杆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抛投几十米要准确的落点,这么远怎么去做窝,用什么做,是否需要提前做窝。本着回答,又是交流,我从如下几个方面来作回答。
回答要点
回答水库海杆钓鱼提前几天做窝由海杆钓鱼提前几天做窝衍生的话题总结一、回答水库海杆钓鱼提前几天做窝
我们出钓,一般都有出钓的时间计划。钓一天还是几天。根据时间长短,和携带的海杆数量去计划窝料准备多少,计划好久做窝,采取什么方式去做窝。在水广鱼稀的江河流域,如果仅靠一两根海杆大海捞针,一般都是碰碰运气而已。别怕有人调侃什么以多取胜,还是那句话,钓上大鱼才是王道!
1、短时一天出钓,可稍加提前做窝
如果只是出钓一天,早出晚归的作钓。没有必要进行太提前做窝。(除非你居住地离水域近,可提前大半天时间做窝)如果钓鱼的水域离自己远,即或是提前做窝,钓位会不会让别人占去,都是未知数。所以,短时一天的钓鱼,可稍微提前到钓点,以发酵类玉米,麦子做窝。海杆抛投在窝子前一点即可。海杆携带得多者,可按照每三根杆一个窝子,如此做窝。相互间稍有间隔,以此保证全天中至少有一个窝子有鱼。中途如没有动静,则每2小时补窝一饵勺。有鱼上钩,溜翻入户后也需要及时补窝。这是单纯的短时出钓中,量少勤补法。
这种做窝补窝方式,也适用于鱼情比较好的水域。
2、长时三天以上出钓,可提前一两天做窝
如果外出钓鱼3天以上的,则可以考虑加重做窝方式,并可以请老板提前一两天做窝。新的水域、地形、鱼情都不熟悉。能依靠的都是过往自己积累出的经验判断,看地形识鱼道。第一天可投入窝料的1/3,后边则可以按照早中晚每天三次补窝。补窝数量可作减少,每次一两耳勺即可。如此持续不断,最终达到发窝,成功将大鱼诱进窝子里。每次中鱼后,一样及时的补窝。
这种方式也适用于鱼情一般,水广鱼稀少的大水域。鱼是诱进窝子,不是它自己来的,能提前做窝当然好,毕竟越早做窝,发窝也越快。
二、由海杆钓鱼提前几天做窝衍生的话题
1、钓鱼为什么要做窝
钓鱼必先学做窝,做窝也算是布置陷进。我们作钓前做窝,是为了给鱼下诱饵。引诱鱼儿聚集在一起,而水中的鱼类,都具有抢食的特性。钓鱼人抓住这种时机,趁机作钓。窝子做得好不好,关系到最后能不能上鱼,或者说最终的结果。钓鱼的目的为什么,多数还是想在搏击大鱼的过程中享受那种搏击的快感。玩海杆就是一个目的,奔大鱼而去,简单直白一点!
大毛老师,被钓友调侃是李大盆,意思就是说老师每次必重窝。可是最后,我看谁都羡慕大毛老师钓上了大鱼,看视频都看得津津乐道。所以做窝有做窝的道理。无论手杆作钓还是海杆作钓,做窝都是重中之重!
2、海杆钓鱼怎么做窝
海杆抛投远,利用这个特征,可垂钓远离近岸的各种大鱼。一般采用串钩和糟食饵作钓。海杆做窝有别于近岸做窝。需要用投饵工具来实施远处做窝。
一是利用老百姓的水上工具,渔船做窝,或者是自己携带的橡皮船来定点做窝。抵达自己预先设定的海杆落点后,可先做好窝子标点,再下窝料。海杆远程作钓,做好标点是有利于岸边抛竿时有准确的参照物。
二是用投饵浮筒远距离抛投做窝。投饵浮筒,也可自己自制,渔具店里也有成品销售。原理是抛投到落点,利用投饵筒的底部浮力的作用,直接翻身将筒内窝料倒入钓点。这种做窝法,需要作钓者具备抛投海杆的准确性,忌讳落点不一致。
3、海杆钓鱼用什么做窝
海杆抛投得远,具备近岸钓鱼不可抵达的地方。一般都是奔钓大鱼而去。远离近岸的大鱼,警觉性相对来说要低一些。为了持久留鱼诱鱼,多说依旧采用麦子,玉米之类的粮食作物来做窝。也有用玉米酒糟来做窝,玉米酒糟相对来说,发窝快,诱鱼性更强。(糟食钓法,则无需这样做窝,直接采用糟食抛投诱钓结合)
4、海杆钓鱼需要注意的几点
抛投准确性:这是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摸索中锻炼而来,忌讳抛投落点差别太大。
不懒惰:勤于补窝,善于思考变通,根据鱼情,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耐心足够:大鱼是依靠引诱进窝,不可能打窝后就立即有鱼进窝。需要安静的环境,静静等待。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大水库海杆钓鱼,可根据作钓时间、鱼情、来区别对待如何做窝,是否需要提前做窝。有条件的能提前做窝,是最佳选择,毕竟水广鱼稀,窝子做得早,发窝也来得早。短时作钓可稍加提前做窝,长时作钓,可提前一到两天时间做窝。不过这些前提下,要能保证,这个窝子做起后,就专属于你的钓位。希望这个回答对钓友有所帮助,祝钓友大鲫大鲤!
应该怎样分别应对鱼儿上浮的不同情况?
鱼上浮的情况并不少见,实际垂钓过程中经常能遇到,但造成的原因多种多样。回到钓友的问题“鱼儿上浮,应该怎么恰当、合理的应对”为更全面、更准确回答这个问题,笔者结合野钓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展开描述,具体如下。
1、水体溶氧量不足,导致的鱼上浮
2、低温环境下,水温上升导致的鱼上浮
3、鱼层混乱(食物诱集),导致的鱼上浮
4、水质或鱼自身原因,导致的上浮
水体溶氧量不足,导致的鱼上浮鱼活跃在水中,对溶氧量异常敏感,水体溶氧量增加或减少,直接影响鱼的活性,包括摄食积极性。相比其他季节,夏季气温、水温高,气压低,水体溶氧量是四季中最低的季节,特别是在连续阴天的情况下,水中的溶氧量大幅度降低,对鱼而言,常有不足的情况,因此在鱼趋氧性的驱使下,多有上浮的情况,甚至有时因缺氧严重直接导致鱼浮头的发生。如果再遇到微风细雨的情况,如果仔细观察水面,常有大鱼在水表翻腾泛起的水花、涟漪。
应对方法:鱼上浮,此时需及时改变垂钓方法,鲫鱼、鲤鱼通常是底层鱼,逐氧的原因而上浮,但到底是聚集在水层的哪个位置,与水温、溶氧量都有关系,需要通过调整垂钓水层的具体位置,直至有鱼口出现为止。值得注意的是,饵料建议做的蓬松、雾化,提高饵料的适口性,更利于鱼的摄食。另外特别是阴天再下雨的情况下,水温下降、溶氧变得丰富,这时小杂鱼也变得活跃,饵料中尽量减少腥味饵的使用,适当添加一些香味、奶香、麦香饵或者薯香、谷物香类饵料,这样有效避免小鱼闹钩,吸引大鲫鱼、鲤鱼的吞食。
低温环境下,水温上升导致的鱼上浮鱼有趋温的特性,但并非就是趋向水温高的水层,而是向最接近适宜水温的水层游动。比如鲫鱼,最适宜水温是15-25℃,当活跃的水体温度长时间处于低温时,遇到水温上升时,鱼多有上浮的可能,这点在早春最明显。早春相比冬季,气温、水温开始回升,特别是中午时分,水温比清晨、傍晚有较大的温差。这个时间段垂钓时,常遇到鱼口突然减弱,主要原因便是,水温上升导致鱼上浮,这时需要及时改变垂钓水层,会有更好的鱼情。
应对方法:鱼在趋温的驱使下上浮,鱼上更适宜的中上水层游动、聚集,这时钓浮鱼情更佳。需要注意扬竿频率,饵料入水后不断散落、雾化,能够起到边钓边诱的作用,更利于将鱼吸引、聚集在设定水层。如果是打窝诱鱼,选用一些像豆饼粉、玉米面、麦麸等轻质诱饵,入水后快速散落,而不至于沉没水底,再将鱼群吸引至水底。
鱼层混乱(食物诱集),导致的鱼上浮每个鱼种都有各自善于活跃的水层,比较鲫鱼、鲤鱼多活跃在水底,而鲢鳙喜欢游弋在中上水层,但并非固定不变的,鱼层错乱在黑坑抢鱼或者粉末状窝料投掷过多时有发生。黑坑抢鱼时散炮类诱饵入水后,快速窝料,气味分子在各个水层传播、快速,弥漫在整个水体,鱼群在食物的吸引下,在水中各水层穿行、觅食。所以每个水层都有鱼群的活跃,包括中上水层。
应对方法:鱼层混乱,一般通过改变垂钓方法,比如经典的飞铅、行程钓法。两种 垂钓方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均是延长钩饵下落、就位的时间,在穿越各个水层时,留有充足的时间等待鱼的发现、摄食。其中飞铅钓法不改变原有的线组,操作简单,只是改变铅坠与8字环间的距离,保持10或15公分均可,极端情况下,铅坠紧贴浮漂的下脚,这样操作无疑延长子线的长度,扩大了摆动幅度,钩饵缓慢下落的过程中,动感十足,类似于活跃在水中的小虫,很容易吸引鱼群的注意。
水质或鱼自身原因,导致的上浮垂钓的水域,包括野河、湖泊都会水质异变或不利于鱼栖息的情况,这时鱼通常有较强的不适感,活性差,甚至频繁上浮露出脊背。另外鱼栖息在自然水域,总有生病的可能,这种情况多发生在肥水塘或者无外来水源的死水塘,鱼容易生病,也会导致上浮。这两种情况的鱼上浮,不同与水温升高或缺氧,一般摄食欲望低,即使遇到食物,也很难引起它们的兴趣。
应对方法:遇到这样的鱼上浮,再改天垂钓方法,或者更好饵料味型、状态等,也难有较好的鱼情,这是鱼自身的活性低,摄食兴趣低落所致。笔者曾在鲁西农村遇到这种死水塘,水难循环,一股刺鼻的腥臭味,栖息在这里的鱼多上浮,有时甚至有尾巴拍打水面。笔者把所带商品饵料、玉米、小麦颗粒,包括蚯蚓等等,试了个遍,鱼口零星,提竿也不上鱼。窝料投掷后,窝点周围水面平静,毫无鱼星。所以在这种水域垂钓,笔者建议早早收竿,更换垂钓场合,是更佳的选择,避免浪费饵料、时间。
写在后面本文介绍了4个上浮的原因及应对措施,不过在实际垂钓过程,还有其他的可能性,至于原因要不本文描述复杂的多。另外垂钓是个系统工程,上述应对措施也并不保证一定有好的渔获,这还关系钓浮漂调钓、饵料味型搭配、提高技巧等等,所以钓鱼人需要更细致、全面的应对,这样有好渔获的几率更大些。
原创:野钓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