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鱼生病用什么药
草鱼生病用什么药,水库杀鱼药的方法?
一、水产清池消毒药物
生石灰:干水清塘,塘里留水6~9厘米,每亩用生石灰50~60千克,溶化不待冷却全池泼洒,也可直接将灰粉撒入。在排水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可待水清塘消毒,每亩用生石灰125~150千克,7~10天即可放鱼。漂白粉:干水清塘消毒,塘水6~9厘米,每亩用漂白粉5~7.5千克。待水清塘,每亩用漂白粉13.5千克,3天后即可放鱼。氨水:池水深6~9厘米,泼洒氨水50~75千克,1~2天后放水进池,放水2天后即可放鱼。
二、全池泼洒法
是池塘防治鱼病的最常用方法。它是将整个池塘的水体作为施药对象,在正确计算水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宜的施药浓度来计算用药量,然后把称量好的药品用水稀释,均匀泼洒到整个池塘的水体,以治疗鱼病。消毒水体比较全面、彻底,缺点是成本较高。所以多应用于高产精养池塘,低产池一般在发生严重鱼病时才使用此方法,而且多使用较廉价的药物。
三、挂袋法
即在投饵台前2~5米呈半圆形区域悬挂药袋4~6个,内装药量以1天之内溶解,不影响鱼前来吃食为原则,可用粗布缝制药袋或直接将小塑料袋包装的药品扎上小眼悬挂使用。此法适用于驯化投喂池塘,防治吃食性鱼类的鱼病,但鱼病后期吃食不好时不宜使用。其优点是节省用药成本,操作方便,对水体的污染小。
四、浸洗法
即在1个容器内(一般用大塑料盆或搪瓷浴盆)配制较高浓度的药液,然后将鱼放入容器内浸洗一定时间后捞出,能杀灭体表和鳃上的病原体。其浸洗时间视鱼类品种、药物种类、浓度、温度灵活掌握。此方法的优点是作用强,疗效高,节省用药量。缺点是不能随时进行,只有在鱼种分池、转塘时才能使用。
五、抗菌药物
红霉素:在草鱼患烂鳃病后,需用红霉素全池遍洒,使池水成0.3ppm的浓度。次日再用此药粉拌饲料内服,第一天按每10千克鱼用0.4克,第2~6天用量减半拌饵投喂,连续6天为一疗程。金霉素:在鱼种放养前可用1.25ppm的金霉素浸洗半小时进行杀菌。对一些病菌引起的鱼病如白皮病、疖疮等病治疗效果显著。
六、用药量的计算
全池泼洒用药量(克)=池水体积(平方米)X用药浓度(ppm)
浸洗用药量(克)=用水量(平方米)X漫洗药浓度(ppm)
口服药量(克)=鱼池栽鱼量(千克)X鱼的服药量(克/千克体重)
混饲配制浓度(%)=用药量/(载鱼量X日投饵率)X 100%
草鱼吃河虾吗?
虾和草鱼不相克,可混养。它们都不容易发病,混养的风险较小,且可提高经济效益。草鱼会吞食生病的虾,有效控制住病虾的传染,提高虾的成活率。不过可以放心,一般鱼不会主动摄食健康的虾。此外,平时投喂虾料的时候要沿着池塘边缘投喂,既能满足虾对营养的需求,又可避免草鱼摄食。
怎么用阿莫西林治鱼病呢?
白点病的病原是由原生动物小瓜虫侵入鱼体皮肤或鳃部而引发。 治疗方法: 因小瓜虫不耐高温,一般25℃以上就会停止发育,当水温升至28~30℃时,就会自然死亡。因此对患白点病的热带鱼来说,治疗并不太麻烦。只须将水温维持在28~30℃左右,一星期以后,鱼体表的胞囊就会全部脱落。如果此时在辅以药物治疗,效果会更好。用药物治疗时,可在鱼缸中用0.1ppm的硝酸亚汞作药浴处理。对病重的鱼,可用2ppm的硝酸亚汞或0.5ppm孔雀石绿溶液侵洗病鱼2-3小时。当病鱼症状消失后,要及时更换新水,以免时间太长引致鱼的汞中毒。预防此病只须注意保持25℃以上的水温,引进新鱼时先将新鱼用高锰酸钾溶液或盐水浸泡消毒后才放入鱼缸,一般就能杜绝白点病的发生。多采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弱点,提高水温到32℃,再配备药物治疗,通常治愈率可达90%以上。若治疗及时,治愈率可达100%。用1%盐水或庆大霉素浸泡15分钟左右,一天一次,浸泡数天。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均可取得良好效果。 (1)换水时应注意温差过大,致使鱼体“感冒”,让病虫乘虚侵害鱼体。 (2)充分利用小瓜虫在24小时后找不到寄主即可自行死亡这一弱点,饲养金鱼的水,应经过曝晒或静置2—3天后再使用。这是预防小瓜虫病最好的方法之一。 (3)按每立方米水体用0.05—0.1克硝酸亚汞比例进行全池(缸)泼洒或者当水温在15℃以下,可在50千克水中放入0.01克硝酸亚汞,将病鱼浴洗0.5一l小时左右,然后用等温新水过洗,再放回消毒过的新水池(缸)中,稍加绿水后静养。但是要注意的是硝酸亚汞毒性大,应慎用。尤其小鱼对药液的抵抗力比大金鱼弱,故药液浓度要适当降低,浸洗时间要适当缩短。 (4)在10千克水中放人红汞(即医用红药水)0.5—1毫升,浴洗病鱼5—15分钟。如果是成色,则可直接用红汞搽擦局部或周身。后用新水过洗,再放入干净新水中饲养,也可按l立方米水体(即l000千克)泼洒3—5(克)毫升红汞使池(缸)水浓度为3—5毫克/升。隔2—3天后视病情状况,可改用上述浴洗法治疗一次,然后换入干净新水(嫩绿水)饲养,同时延长日照时间,适当提高水温、停食、增氧,可获得满意疗效。 (5)根据小瓜虫不耐高温的特点,放在太阳下晒,将水温提高至30℃时,在鱼的周身搽擦一次红汞,再经新水过洗后捞人干净等温嫩绿水中饲养、停食、晒阳1周后更换新水即见痊愈。 (6)在水温20—26℃范围内,每立方米水体(1000千克)用0.3克或0.4克孔雀石绿溶液浴洗病鱼2小时,可以杀死小瓜虫,对金鱼也比较安全。 注意事项1:硝酸亚汞、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 注意事项2:孔雀石绿在化学上称为碱性绿,分子式为:C23H26N2,分子量为:346.4,在工业上可用作绿色染料。但鱼病治疗方面也应用很多(尤其渔场),可用于多种鱼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霉菌、细菌、皮肤与鳃部的吸虫感染等等),临床治疗已被证实有效的病症包括:白点病、水霉病、丝霉病、皮肤黏液病等等。 注意事项3:红汞是一种外用药,浸泡也是一种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浓度和时间。在初期只是身体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体皆是,那么稀释之后擦与浸泡是一样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释,因为擦拭是将鱼先捞出,这样的鱼脱水时间不应该很长,稀释擦之后马上放入水中,药效大失,疗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应该稀释,如果是全身,那么应该浸泡。因为全身擦拭,鱼鳃是很难擦到的,操作也很难,操作不慎还会对鱼鳃造成外伤。
草鱼车轮虫用什么药最好?
车轮虫病的防治方法 车轮虫对鱼种和幼鱼危害较大,水温在20-28℃时车轮虫病最为流行。时值抗灾复产关键时期,如何防治好车轮虫病,对灾后恢复渔业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介绍防治车轮虫病的方法: 症状:病鱼体变黑,体消瘦。寄生大量车轮虫的病鱼,常沿着边游动,甚至翻滚。镜检发现较多数量的车轮虫寄生,且鱼体表及鳃组织由于寄生虫的刺激,引起黏液大量分泌。改病可造成大量鱼苗、鱼种的死亡 病原: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有卵形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微小车轮虫、球形车轮虫和眉溪小车轮虫。车轮虫的身体侧面观呈碟状。身体隆起的一面叫口面,相对的一面叫反面、向中 间凹入,构成吸附在寄主身上的附着盘。从反口面看,可以看到一个像齿轮状的结构,叫齿环。在齿环外围有许多辐线环,在辐线环周围边长着一圈长短一律的纤毛。 发病原因:在水温在20-28℃时,车轮虫大量繁殖,侵袭鱼苗、鱼种的鳃部、皮肤而引发此病。大量寄生在鳃上时,破坏鳃组织,造成病鱼因呼吸困难而窒息死亡。 流行及危害:车轮虫可寄生在各种淡水鱼类的体表和鳃上。寄生在鳃上的车轮虫病是鱼苗、鱼种阶段危害较大的鱼病之一。该病在全国各地养殖都有流行,特别是长江流域各地区,每年5-7月间,鱼苗、夏花鱼种 常因此病而大批死亡。此病在面积小、水浅和放养密度较大的水域最容易发生。用大草或粪肥沤水培育鱼苗鱼种的池塘,水质相对较差,更易流行车轮虫病。 预防方法: 1、生石灰清塘:每亩用100-125公斤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底泥中病原。 2、硫酸铜溶液浸浴:用8ppm的硫酸铜溶液浸浴30分钟。 3、食盐水浸洗:用2%的食盐水浸洗2-6分钟。 治疗方法有: 1、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全池泼洒:每立方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用水稀释2000倍水后全池泼洒。 2、阿维菌素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0.2-0.3毫克阿维菌素溶液(以阿维菌素计),稀释2000倍,全池泼洒;第二天,每立方水体用0.3克二氧化氯(含量8%)化水全池泼洒。
怎样才能做到让鱼少生病?
悟空,你问“池塘养鱼怎样才能做到让鱼少生病,鱼病的预防措施有……”
本作者认为你应对你已有池塘进行大规模、大范围消毒才能做到让鱼“少生病”,不生病成长。由于鱼类疾病的发生,不是孤立的单一因素作的结果,而是外界条件和内在的机体自的抗病力相互作用的结果,即是环境、鱼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养鱼疾病的预防控制中本作者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开展工作,具体包括:
(1),彻底清池:
清池包括清除池底污泥和池塘消毒两个内容。育苗池、养成池。育苗池和越冬池一般都用水泥建成,新水泥池在使用时一个月左右就应灌满清的水,浸出水泥中的有毒物质,浸泡期间应隔几天换一次水,反复浸洗几次以后才能使用。已用过的水泥池,在再次使用前只彻底洗刷,清除池底和池壁污物的才能使用。再用1/1000左右的高锰酸钾或漂粉精等含氯消毒剂溶液消毒,最后用清洁水冲洗,就可灌水使用。经过一个养殖周期的池塘,因在底泥中沉积有大量残饵和粪便等有机物质,形成厚厚的一层黑色污泥,这些有机质腐烂分解后,不仅消耗溶解氧、产生氨,亚硝酸盐和琉化氢等有毒物质,而且成为许多种疫病体滋生基地,因此应在养殖的空闲季节即冬或春季将池水排干,将污泥可能地挖掉,放养前再用药物消毒。
消毒时应在池底留有少量少,盖过池底即可,然后用漂粉精20~30/米3或漂白粉50~80/米3,或生石灰400克/米3,溶于水中后均匀泼洒全池,过1~2天后灌新水,再过3~5天后就可放水。
(2),保持适宜的水深和优良的水质水色:
①水深的调节:在养殖的前期,因为养殖动物个体较小,水温较低。池水以浅些为好,有利于水温回升和饵料生物的生长繁殖。以后随着养殖动物个体长大和水温上升,应逐渐加深池水,到夏秋高温季节水深好达1.5米以上;②水色调节:水色以淡黄色、淡褐色、黄绿色为好,这些水色一般以硅藻为主。淡绿色或绿色以绿藻为主,也还适宜。水色变为蓝绿、暗绿、则蓝藻较多;水色为红色可能甲藻占优势;黑褐色,测溶解或悬浮的有机物质过多,这些水色对养殖动物都不利。透明度的大小,主要说明浮游生物数量的多少,以40~50厘米为好。③换水:是保持良水质和水色的最好办法。但要适时适量才有利于鱼类的健康和生长。当水色优良、透明度适宜时,可暂不换水或少量换水。在水色不良或透明度很底时,成养殖动物曾多时,则应多换水、勤换水。
(3)放养健壮的种苗和适宜的密度:放养的种苗应体色正常,健壮活泼。放养密度应根据池塘条件、水质和饵料状况,饲养管理技术水平等,决定适宜密度,切勿过密。
(4),饵料应质优良适:质优是指饵料及其原料绝对不能发霉变质,饵料的营养成分要全,特别不能缺乏各种维生素和矿质物。量适是指的每天投饵量要适宜,每天的投喂量要分多次投喂。
(5),改善生态环境:人为改善池塘中的生物群苗,使之有利于水质的净化,增強养殖动物的抗病能力,抑制病源生物的生长繁殖。如在养殖水体中使用水质改良剂,益生菌、兴合菌等。
‘ (6),细心操作:在对养殖鱼类捕捞、搬运及日常饲养管理过程中应细心操作,不使鱼类受伤,因为受伤的个体最容易感染细菌。
(7),加強日常管理防止病原传播:①对生病的和带有病原的动物要进行隔离;②在生病的池塘中用过的工具应当用较大浓度的漂白粉、硫酸铜或猛酸钾等溶液消毒,戒在強列的阳光下晒干,然后才能用于其他池塘。有条件的也可以在生病池塘中设专用工具;③对病死或无可救药的鱼,应及时捞出并深埋他处或销毁,切勿丢弃在池塘岸边或水源附近,以免被鸟兽或雨水带入养殖水体中;④已发现有疫病的鱼在治愈以前不应向外移殖。
(8)药物预防:水产养殖动物在运输之前或运到之后,最好选用适当的药物将体表携带的病原杀灭,然后放养。一般的方法是在8克/米3的硫酸铜或10克/米3的漂白粉或20克/米3的高锰酸钾等溶液内浸洗15一30分钟,然后放养。在饲养动物的池塘中,于生病居节到来时,针对某种常发疾病定期投喂药饵或全池泼洒药物也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9),人工免疫:对一些经常发生的t害严重的病毒性及细菌疾病,可做人工疫苗,用口服,浸洗或注射等方法免疫接种,让鱼体产生特异性的抗体,增強鱼体对特定性疾病的抵抗能力,如草鱼在接种草鱼出血病灭活鱼后将产生较強的抵抗能力,降低草鱼出血病的发病率。
(10),先育抗病力强的种苗:利用某些养殖品种或群体对某种疾病有先天性或获得性免疫力的原理,选择和培育抗病力的苗种作为放养对象,可以达到防止该种疾病的目的,最简单的办法是从生病池塘中选择始终未受感染的或已被感染的但很快又全愈了的个体,进行培养并作为繁殖用的京体,因为这些动物本身及其后代一般都具有了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