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解安是什么意思
速解安是什么意思,vc能预防对虾红体吗?
一、对虾种类
1、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在我国大多称为对虾、大虾、明虾,也称为青虾(雌)、黄虾(雄),日本称之为大正虾,主要分布在中国渤海、黄海,东海北部也有少量分布,是我国主要的增殖养殖种类。
2、斑节对虾
该虾因其甲壳上有斑节而得名,又因喜栖息于水草或藻丛间,我国南方沿海和台湾又称之为草虾,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如印度洋、菲律宾、澳大利亚、日本南部沿海,我国的闽、台、粤、琼等地较为常见,是一个优良养殖品种。从目前养殖规模和产量来看,同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一起,称之为世界三大虾类。
3、日本对虾
因其甲壳上花纹艳丽,广东称之为竹节虾,台湾称之为斑节虾,香港称之为花虾,日本称之为车虾。从红海、非洲的东部到朝鲜、日本一带沿海都有分布,我国的东海、南海亦有分布。该种为日本的主要养殖种类,目前我国已进行规模化养殖生产。
4、长毛对虾
该种是我国南方的主要养殖种类。闽南称之为红虾,两广称之为大虾或白虾,台湾称之为红尾虾。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巴基斯坦到印度尼西亚沿海,我国闽、台及粤东沿海最为常见。
5、墨吉对虾
该种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是我国广东、广西、海南三省的主要养殖种类,称之为大虾或白虾,香港、澳大利亚称之为白虾。主要分布在印度洋、西太平洋的暖水区域,我国以粤西、海南岛及广西沿海较多
二、对虾红体治疗(以南美白对虾为例)
南美白对虾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力强等特点。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水平的提高,各种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红体病是危害性最大的一种虾病。
“红体”是南美白对虾发生某些疾病后的一种表观现象。一些养殖者发现南美白对虾出现红体症状,往往认为是“桃拉综合症”,用药防治有时并不能起到明显的效果。南美白对虾在发生桃拉综合症、弧菌病及环境突变等情况下,病虾在外观上都可表现红体现象。因此必须准确判断及鉴别南美白对虾发生红体症状的不同原因,做到对症下药。
1、细菌性红体
细菌性红体致病菌主要为副溶血弧菌和嗜水气单孢菌。病虾附肢变红,也称为红腿病。病虾活力下降,反应迟钝,在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病虾鳃部呈淡黄色,壳硬,肝胰脏无明显变异,肌体无黑斑,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多发于高温多雨季节,虾池养殖密度大、养殖条件差的池塘。
治疗:全池泼洒刺激性小的杀菌药,如五黄精华素、海龙十亩碘、大黄流浸膏。第二天,泼洒应激解毒灵或者抗应激vc。
内服,在饲料中添加虫草多糖+海龙三黄粉+肝复活+黄金多维连喂5天,每天2次。
2、病毒性红体
病毒性红体致病病毒为桃拉病毒。一旦发病,会引起白对虾大量死亡。病虾体表呈淡红色,特别是尾扇及游泳足变红,故又称红尾病;病虾甲壳变软,易与肌肉分离,严重的病虾甲壳上有不规则黑斑,肝胰脏变性或糜烂,肠道发红肿胀。该病症往往具有一段潜伏期,早期症状不明显。潜伏期长短取决于环境条件和体质健康状况。随着水质的恶化,病虾不摄食或很少摄食,空胃个体较多,离水后很快死亡。
治疗:一是调整虾池水质平衡及稳定,减少应激全池泼洒五黄精华素,应急解毒灵,钙力神,抗应激vc,同时内服强化多糖+肝复活+黄金多维。定期使用解毒120,速解安,爽水宝调节水质,使用底加氧,超能底改,改良底质。
二是定期使用海龙高效碘进行水体消毒。
三是增强虾体免疫功能,饲料中添加抗应激vc+虫草多糖+钙力神+黄金多维。
3、应激性红体
当环境中的各种理化因子,如天气、盐度、pH值、水位差、氨氮及亚硝酸盐等,发生突变时,对虾为适应环境变化而出现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等症状。有时人为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导致虾体触须、尾扇甚至附肢发红。应激性红体多发于高温多雨的夏季,虾体触须上半部发红,尾扇也只有尾部发红。应激性红体现象可在短期内随着水体因子的稳定而消失。在应激期间,南美白对虾的自身免疫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等侵染,继发细菌性疾病。
治疗:
(1)保持水体稳定性,定期使用海龙高浓芽孢菌或者硅藻多等保持藻相平衡。使得氨氮<0.2mg/L,亚硝酸盐<0.05mg/L,pH值在7.8--8.7之间,水色黄褐色,绿色.
(2)选用温和的药物,如海龙十亩碘,五黄精华素进行消毒。如遇到中毒现象,立即泼洒解毒120/解毒倍爽。
(3)定期使用应急解毒灵,抗应激vc,添加强化多糖,提高虾体免疫力。
4、白斑综合性红体
主要是虾体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对虾体质虚弱,因此表现出红体病特征。其症状类似于应激性红体病,在对虾体内分离不到桃拉病毒,外界没有刺激并且水质条件良好,但红体病症状依然存在。前期出现白斑病,几天后伴发红体病症状,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外壳呈现深红色、肝胰腺发白肿大等现象。在对虾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暴发,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2天~7天可使虾池全军覆没。
治疗:
上午外泼刺激性小的杀菌药物,五黄精华素,海龙十亩碘;内服强化多糖+肝复活+海龙三黄粉+海龙肠鳃宁+抗应激vc连续喂5到7天,每天2到3次。
石斑鱼苗怎么养殖?
近两年石斑鱼行情好,价格高,鱼苗价格也是居高不下,但随着养殖环境逐年恶化,石斑鱼苗养殖过程中问题越来越多,处理难度越来越大,成活率普遍偏低,导致养殖效益降低。鉴于此,我们根据近年海南文昌石斑鱼苗发病情况,总结出提高石斑鱼苗成活率的关键点。
一、 放苗前做好准备工作
1、彻底消毒 由于病毒、细菌等对石斑鱼苗成活率影响较大,彻底消毒杀灭病原非常必要,建议使用氯制剂消毒,提高塘底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病毒病、细菌病的发生概率。
2、分解塘底有机质 石斑鱼养殖池塘都是养殖时间较久的老塘,塘底脏物难以彻底清洗干净,易沉积在塘底形成有毒有害物质,加水后很快溶解到水体中,加快水质恶化速度,影响水体稳定性,降低鱼苗抵抗力,诱发病害。所以消毒后分解塘底有机质非常必要,建议使用“三环活力源(净水型)”和“活力碳”活化塘底,分解塘底有机质,释放底肥,稳定水体,抑制有害菌繁殖。
3、抑制青苔 青苔是影响鱼苗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青苔的危害主要有难肥水、大量生长时会缠死小鱼苗、大量死亡时造成底脏底臭,这几种情况都会直接或间接降低鱼苗成活率。所以放苗前预防青苔尤为重要,建议养殖朋友清塘后进水到40-50cm,使用“苔藻净”(1包/亩)全池泼洒,抑制青苔生长。
4、老水放苗 培养一塘好水是放苗成功的关键,稳定、自净能力强且指标正常的水是好水,即浮游动物、浮游植物、微生物平衡的水。水质清瘦,缺乏苗种生长所需的生物饵料;水质过肥,pH值高,石斑鱼苗易患气泡病,而且藻类老化后易出现倒藻、水变等现象,引起石斑鱼苗缺氧、中毒,严重影响放苗成活率。老水放苗即是培水后10~15天以后(图1),典型标志是水体中出现桡足类,此时水体相对稳定又有丰富的饵料生物,很适合鱼苗生存。
二、放苗操作防应激
1、鱼苗从标粗场运输到养殖池塘,由于环境变化较大,鱼苗应激很大,所以放苗时,一定注意抗应激。建议放苗前1个小时,全塘泼洒“碧水安”和“激活”解毒抗应激,提高鱼苗抗应激能力,减少发病。
2、高温期最好选择上午9时之前放苗(图2),低温期选择下午水温较高时放苗,减少应激。
3、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强,溶解氧容易过饱和,所以放苗时加大曝气力度,减少气泡病发生几率,建议氧机全开,配合外用“速解安”效果更佳。
三、放苗后加强管理
1、水质稳定是决定鱼苗成活率的关键。小鱼苗体质弱,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一旦水变,易诱发各种病害。建议定期使用活菌(“利生多”+“活力碳”或“利菌多”)保水稳水,给鱼苗提供相对稳定的生存环境。
2、石斑鱼苗吃料猛(图3),肝脏及肠胃负担重,投喂过多易引发肠炎、病毒性黑身等病症。建议:合理投喂,天气好时投喂7-8成饱,天气不稳定时根据情况减料或停料,苗期可以长期内服营养保健(“利多精”+“营养快线”+“LY-生命素”),促消化、促生长、防肠炎、提高鱼苗抗病力,减少发病。
3、经实地测得,文昌地区溶氧过饱和的时间段为中午11点到下午5点,这段时间内鱼苗易得气泡病,造成鱼苗呼吸系统受损,体质下降,容易继发各种病害,严重影响鱼苗成活率。因此预防气泡病尤为重要,建议中午11点到下午5点,多开增氧机,加大曝气力度,预防气泡病。
4、苗期的虫害主要是车轮虫,预防车轮虫是保苗的一个重要环节。建议 3-5天使用一次“福地安”和“氧速保”,改底防虫,减少虫害。
5、鱼苗阶段,体质相对较弱,对消毒、杀虫等刺激性大的药物比较敏感。同时,使用消毒、杀虫等药物,可杀灭细菌和藻类,破坏水体稳定,进一步增加病害的发生几率。所以,苗期慎用消毒、杀虫等刺激性大的药物。
青蟹上岸是什么原因?
答:1.温差应激性上岸。近期雨水较多、水温不稳定,昼夜温差差大,扣蟹对温度敏感,下塘后应激反应较重,尤其是外地运输的苗,反应更强烈。此种情况以水质清瘦、水位过浅的池塘较为常见。建议措施:先泼洒金维安或者金多安,天转好后使用藻乐肥+藻肽低温肥水,维持水体保温能力,水位过浅的适当加点新鲜水再肥水。
2.缺氧浮头性上岸。目前扣蟹都集中在环沟里,环沟水域有限,水位也不深,导致继密度过高,溶氧压力大,特别是水草载得稀疏、没肥度的池塘,很容易缺氧,导致扣蟹上岸。此类现象一般发生在晚上,上岸数量多,天亮后一部分会下水,少部分蟹留在岸边浅水区域。建议大家以后一定要在放苗前将水肥起来,以培养足够的藻类产氧。
3.药残中毒性上岸。很多地区习惯用有机磷及菊酯类农药清塘,低温下药物残留时间长,且大部分残留在底泥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而不断释放毒素,扣蟹经长途运输后活力受影响,身体代谢水平低,无法抵御毒素侵害,加上甲壳类水产动物本身对农药很敏感,导致中毒,大量上岸。这种情况白天和晚上都有,而且上岸的扣蟹行动缓慢,反应迟钝,通常蜷缩在岸边形成僵蟹,上岸不下水。建议措施:清塘后一定要过水,然后先用针对性降药残产品-底居速解安解底毒,第二天用解毒应激精华液解水毒,立体彻底降解毒素。
4.肝胰脏受损性上岸。今年很多上岸的苗子扒开来看后,发现肝胰脏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白,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扣蟹越冬前没有进行营养强化,导致越冬期大量消耗肝脏里物质和能量,出现发白,另一方面毒素药残的刺激及致病菌感染,也会导致发白。此类上岸现象一般都伴随着一定的损伤,要引起重视。建议措施:全池泼洒金维安+肝舒康,促进肝胰脏及体质恢复,严重的,配合底居速解安解毒。
5.PH变化大导致的上岸。3月上旬晴天居多,而近期伴随新一轮降雨天气,导致光照少,藻类及水草光合作用弱,PH值比晴天时低,加上水位浅,导致短时间内PH等水体理化性质变化过大,扣蟹不适应而上岸。建议措施:可泼洒全能,稳定水质,前期水质不宜过肥、过浓。
徐晃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徐晃很厉害,在曹魏阵营中,他的武艺仅次于许禇和典韦。而他的战绩仅次于许禇,强于其他各将。更难能可贵的是,徐晃经历过的战斗含金量很高,遇到不少强手。咱们来看看徐晃的战斗履历:
1. 🔪️崔勇 —— 只一合,斩崔勇于马下
2. 🔪️李乐 —— 只一合,被徐达一斧斩于马下
3. ⚔️许褚 —— 刀斧相交,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
4. 🔨️颜良 —— 二十合,败归本阵 5. 🔨️文丑 ―― 截住文丑大战,见敌援军来到,转身撤退
6. ⚙️韩猛 —— 韩猛抵挡不住,拔马败走
7. 🔪️汪昭 ―― 一刀将汪昭斩于马下
8. ⛓️审配 —— 生擒
9. 🔪️彭安 —— 不数合,晃斩彭安于马下
10. 🔨️张飞 ―― 张飞正杀间,逢着徐晃,大杀一阵,后乐进赶到。张飞突围而走
11.🔨️关羽 ―― 徐晃与许禇双战关羽,被关羽奋力击退12.🛡️凌统 ―― 徐晃遇到凌统,大杀一阵,掩护曹操脱逃
13. 🔨️赵云 ―― 徐晃与张郃双战赵云,两人退走
14. 🔨️张飞 ―― 徐晃与张辽、许禇夹攻张飞,被击退
15. 🎈️庞德 —— 徐晃三五合后诈退
16. ⚙️刘封 —— 大战数合,刘封抵挡不住,拔马便走17. 🔨️赵云 ―― 与张郃不敢战赵云
18. ⚙️关平 —— 战不三合,城中火起,关平不敢恋战,退走
19. ⚙️关平与廖化 ―― 关平、廖化退走
20. ⚔️关羽 —— 两人大战八十余合,关羽右臂少力,拔马回寨在徐晃的战斗生涯中,经历过20次厮杀,徐晃曾经对战过的强敌有8个狠角色:许禇、颜良、文丑、张飞、关羽、赵云、庞德、关平。在汉中之战中还曾经包围过黄忠。
如果说徐晃的战斗力并不差,能与许禇硬磕五十回合不分胜负。徐晃的武艺应在庞德之上,但勇气逊之。
襄樊之战,徐晃还趁着关羽臂伤未愈的情况下,击退了关羽,报了当年在土屯被关羽击败之耻,这是他战斗生涯最辉煌的时刻。
但有一个奇特的现象,大家来看看:
1.土山之战,徐晃与许禇联手夹攻关羽,被关羽击退;
2.延津渡之战,徐晃和张辽联手夹攻文丑,张辽头盔被射、战马被射倒,徐晃阻截,被文丑击退;
3.乌林之战,徐晃与张郃夹攻赵云,被赵云打跑;
4.葫芦口之战,徐晃与许禇、张辽联手围攻张飞,被张飞打跑,各自带伤;
5.汉水之战,徐晃和张郃面对赵云,怯惧而不敢战,被赵云从包围圈中救走黄忠和张著。 徐晃曾经与战友们合作过5次,共同对敌,但全部都输掉了。
看来,徐晃很不善于与他人配合。他独自作战时候,战绩还不错,15次战斗赢了11次,但一和别人联手就打败仗,5战5败。
搞不懂徐晃这是出于一种什么心理状态。
养殖海参嘴肿了是得了什么病?
要看到下面哦,希望能帮到你…… 北方地区,尤其是大连以北的海参养殖每年都面临着一段时间的封冰期,而在冰期过程中,这几年总会出现一些海参在冰下化皮的病害,根据几年来的观察分析,现将病害发生海参化皮原因总结如下: 一、应激诱发病害: 结冰前后和化冰前后,池塘水环境呈现不稳定状态,结冰前和化冰后的池塘水环境相同之处都经历了一次水体同温期缺氧的过程,而这一过程是很多养殖户易忽视和不太了解的环节。因而有些参圈会在此时出现一些肿嘴化皮病害。 冰下非规律性地大量进排水,有时也会引起水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突变,海参也会因应激而诱发病害。 化冰后大换水往往易导致病害发生,化冰初期,近海水质较差,大换水一方面对稳定了一个冬季的水环境改变过大,另一方面,换进来的外海水质更差。 海参化皮预防办法 1.结冰前和化冰后,使用速解安加激活调控水质,速解安有平衡氧气在水中正常溶解量的作用,激活可以大幅度提高海参对季节交替时水环境改变的抗应激能力。b冰下进水应有规律性地少进少排,或适量补水。C化冻后切忌短时间内大量换水,建议避过完全化冻后的第一潮水。 2.冰下缺氧诱发病害:封冰后,风浪增氧作用消失;针对一些水质较清瘦的,缺少浮游植物的参圈,冰下光合作用产氧量很低,氧气含量会随着冰期的延长而不断下降。当氧气含量低于海参所需最小值时,就会因此而诱发一些诸如化皮、肿嘴等病害。预防办法:封冰前期,以冰上能否站住人为标准,在此之前,适当少量进排水,以补充海参所需氧气来源。冰上能站住人后,半月开一次冰眼,投放一次久氧,可配备野外伐木用的电锯,省人省力,简单易操作。 3.冰下氧气过饱合而诱发病害:封冰后,一些水质较肥,浮游植物很丰富的参圈,因封冰后,冰下风平浪静,透光率很好,植物光合作用产氧量不断得以积累,因冰下生物耗氧少,冰封后氧气难以向外释放,氧气积累会越来越多,当氧气含量超过海参所需最大值时,海参会因吸入过多氧气而出现一些烂刺、化皮等病症。这非常类似于淡水鱼在冬季常发生的气泡病,我们把海参这种病也称作气泡病。 预防办法:预防气泡病的最好办法就是曝气,前期冰上不能站人时,可少量进排水来解决一定的问题。冰上能站人时,要多打冰眼,增加水面与空气接触面,使过多的氧气从冰眼处释放到空气中,必要时可在冰眼处泼撒速解安加速氧气释放。 治疗办法:上述三种可能性不论是哪一种诱发了海参的化皮、肿嘴等病害,均属于继发性细菌感染,治疗时先从治疗细菌感染着手,可采取打多冰眼,选用适合低温使用、易溶于水、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如慧碘、醛力灭)用水充分稀释后撒入冰眼,连续使用两至三日。用药一周后,再按上述提到过的三种预防办法调控水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