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鳅烂嘴是为什么
泥鳅烂嘴是为什么,嘴像泥鳅皮有甲有黑白花纹的鱼叫什么名字?
答:鲶鱼有三大,即嘴大、头大、肚子大。其色别有两种:一种是青灰色,一种是牙黄色,牙黄色的鲶鱼身上有花斑。一到寒冬腊月就藏在石缝里,沟河底淤泥烂草里,及边沿沿里冬眠,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去侵动,它一般不游动。鲶鱼适宜生活在水温20~25℃水域。 钓鲶鱼全年可分三个阶段,就是春季、夏季、秋季。最佳季节是秋节,昼夜24小时都是好时机。
我养了6亩120万枚泥鳅才16天就开始生病烂尾出血?
养泥鳅如何有效未病先防?我养了6亩120万枚泥鳅才16天就开始生病烂尾、出血?
对于水产养殖来说,鱼病确实是要以防为主,防治相结合来控制鱼病的发生,6亩塘放了120万尾泥鳅苗,也就是说平均一亩水面放了20万,这个密度除非是放水花来培育,这个密度很大而且很难养好的了。放养密度的大小与疾病发生有很大关系,若密度过大,超过了一般饵料基础与饲养条件,使鱼类摄食不足,导致营养不良,抵抗力减弱,为鳅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
1:天气的温度与水温变化有密切相关。泥鳅在不同的发育阶段,对水温都有一定的要求。鳅苗放养时,池水温差不宜超过2℃,鳅种则要求不超过4~5℃。否则温差过大,会引起鱼苗、鱼种不适而死亡。
2:水质管理:池水水色以黄绿色为宜,透明度20~25厘米,酸碱度为中性或弱酸性,溶解氧2毫克/升以上,并适时喂养田螺改良水质。水质变化:影响水质的因素主要有生物的活动及水源、底质和气候的变化等。如池中有机质过多,微生物分解活动旺盛时,一要吸收水中大量溶氧;二要放出H2S、等有害气体,同时病原微生物也要大量繁殖,从而导致鱼类浮头。甚至泛池,中毒死亡,引发鱼病。气候的突变也会引起池中浮游生物的大量死亡,使pH值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水中溶氧含量的高低对泥鳅生长发育都有很大影响。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定期使用惠金碘消毒,一旦水质变差要及时更换,最好是长流水源最佳。发病时可全池泼洒惠金碘,一般每亩泼洒四分之一瓶,再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安泰素和10%爱福灭各5克拌料投喂,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在投喂时要避开中午温度高的时间段,些病的表现为泥鳅的鳍上会有很多的小气泡(严重时鱼的肠道内也有),有气泡的苗鳍条会充血发红,如果没有及时处理的话很易出现发炎烂掉的情况,出现这种情况,要加强更换清水,并控制一下投喂量,如果气泡周边感染严重的话可用一次杀菌药,通常是用二氧化氯,以每方水0.5的量来用。
3: 腐皮、烂身病:此病也是水质较差引发的,水体中的硝酸盐含量高、塘底有机物多等状况,会导致泥鳅在遭受外伤后受病菌感染此病。发病初期体表发黑,食欲减弱,体表某些位置出现出血性病灶,到了中期时病灶为开始溃烂、坏死,到病情后期,溃烂的深度扩大,导致泥鳅死亡。、
4:肠炎:肠炎时细菌感染引起的细菌性肠炎,在水质差、水体溶氧低、饵料变质等情况下,会导致泥鳅体质变差,从而爆发此病。病发时食欲减弱或不进食,而尾部肛门部位红肿,这时按压其腹部有血水会黄色液体流出。
防治方法:同样加强水质管理,增加水体溶氧,投喂时的饵料一定要保持新鲜性,残饵好及时捞出处理,定期消毒,抑制细菌繁殖。发病时在每公斤饵料中加入10%阿莫西林+惠得力各5克拌料投喂,一天两次,连续三天。
5:水霉病:水霉病是有水霉病菌感染的一种疾病,是水生动物的一种常见疾病,这种病菌会在5-30度的水温繁殖,一旦泥鳅出现外伤,就会附着在伤口位置,在外伤位置大量繁殖。病发时感染位置一般有一团灰白色棉絮状覆盖物,导致泥鳅焦躁不安,食欲减退,行动不便,最后病菌扩散全身,导致泥鳅死亡。
防治方法: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消毒,发病后用惠金碘泼洒全池灭菌,第二天再用硫醚沙星泼洒全池,再在饵料中加入适量的药物投喂。
疾病预防:每公斤饲料添加抗生素2克、三黄粉5克、维生素C 2克,拌匀投喂,每月1次,每次连喂5天,并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改良水质。预防泥鳅气泡病时,做好对池中各种气体饱和度的检测,保证饲料供应充足,减少泥鳅吞食气泡的机会。
若泥鳅已经发生了气泡病,可用5毫克/升的食盐水全池泼洒,并排出一部分老水,添加新水。另外,每立方米水体用0.7克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溶水全池泼洒防治车轮虫病和舌杯虫病。
以上建议共参考。
全职法师里面的小泥鳅是好的坏的?
小泥鳅是好的,在莫凡的修炼途中,他一路帮助莫凡加快他的修炼速度,使莫凡在此别人多一倍魔法系的基础上修为并不逊色于他人。
另外小泥鳅还能化身为青龙圣图腾兽,帮助莫凡守护海岸线,是大功臣。
泥鳅怎么煮才会烂?
方法:泥鳅不要用油煎,然后不要太大的火,先将泥鳅煎至金黄 在一次性加够水去煮 先大火在小火炒好料头,调好味道,泥鳅直接下锅烧开,小火焖至软烂汤汁浓稠撒胡椒粉出锅装盘就可以了。泥鳅一般需要等水开后小火煮20分钟左右才能熟。泥鳅是一种水产品,在煮泥鳅的时候需要足够的时间,才能够将泥鳅中的寄生虫完全杀死,而且没有煮熟的泥鳅,吃起来口感也非常奇怪,会含有一股土腥味。
金龙鱼都有哪些疾病?
一趴缸
成因:(1)、水质的大幅度波动,多见于大量换水,大量更换清洗滤材,从而引发的水质大幅度动荡。老水缸换水过后更容易出现,老水缸的PH值越低,换水后PH值波动超过0.4时很容易出现。新龙入缸出现的趴缸现象等,这都是水质不适的直接反应。 (2) 、鱼缸内外环境的大幅度改变:龙鱼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比较敏感。包括水族箱内部环境的变化。比如增加或者减少了混养鱼,设备的变动,水流,光线强弱的变化,以及水族箱外部环境的改变都会造成龙鱼的紧张,从而有趴缸现象的发生。(3)、疾病:因为疾病龙鱼往往也会有趴缸的现象,这种趴缸的现象有别于以上两种。应该仔细观察龙鱼的体表有无明显的变化,食欲的好坏往往最能说明问题,另外白天经常趴缸而晚上比较正常的龙多是由于精神问题造成的。(4)精神紧张:龙鱼的精神紧张和环境的变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又有一定区别。因为在自然界中,任何生物都存在天敌,使它们的精神时刻处于戒备状态。这是精神紧张产生的缘由,周围有些异常声光信号的突然出现,使龙鱼受到惊吓,从而会伴随趴缸。
处理方法:本着刨除诱因的原则。
(1)、保持水质的稳定,避免大量换水,老化的滤材要用原缸水少量分批清洗或者更换。避免硝化系统的破坏造成的水质不稳定。换水速度不宜过快,保持规律性换水。
(2)、保持环境的相对稳定。一旦龙鱼入缸一定要克制自己试图改变的欲望,环境的稳定对于稳定龙鱼情绪,促进龙鱼食欲都非常有利。
(3)、仔细观察对症治疗,龙鱼恢复了健康也就摆脱了趴缸的困惑。
(4)、尽量避免水族箱周围异常声音和景物的突然变化。
二掉尾
原因:
1.缸内底部没有冲浪泵,龙鱼运动少,达不到自然运动状态。
2.远程运输过程中,空间太小,龙鱼强行运动,造成掉尾。
3.鱼缸太小,龙鱼平时活动受限,造成掉尾。
4.投食沉底的食物或钻底的活食(如泥鳅),龙鱼经常头朝下,弯身找食物,久而久之,自然掉眼掉尾。
5.缸内有朝下流动的水流,如过滤的回水管,如果在水面上部,龙鱼经过该处,尾部容易受到向下的力,造成掉尾。
纠正龙鱼掉尾的方法:
1.缸内底部加一冲浪泵,使水流动起来。强迫龙鱼运动,且有上推龙尾的冲力。
2.尽量缩短运输时间,增大运输空间,时间越短,空间越大,龙鱼受屈越小。。。。
3.换个大一点,宽一点的龙缸。养得起龙鱼,别舍不得买缸啊。。。。、
4.投食浮于水面的食物,沉底活食,用弹力较小的小夹子夹住,用强度大的塑料线,吊于水面上,可以预防掉尾和掉眼。。。。
5.把过滤的回水管,尽量改在鱼缸底部,形成向上的水流冲力,龙尾自然上扬。
三蒙眼和眼混浊
病因:1龙的眼受到结核菌、弧菌的侵入变成白蒙;2水质不良或氢进入鱼体 也会变成白朦和混浊的。
症状:初期眼有白雾软象,见到一层白色的膜,中间眼球混浊。未期眼肿胀并有白色棉絮锥形物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做成失明。
治疗龙鱼蒙眼的方法:
初期:换水,每次换3分1,换水时注意温差,加盐浓渡 100升水放300克盐,升温到32度。每3天换1次水,换水后适当补小量盐。
晚期:必须放药。用水溶性的金霉索加青霉索每升放1万个单位,升温到33度,泡2天换水补药。也可以用市面买的SERA治细菌药、AZOO治细菌药和海宝专治眼病的艾斯拉奇,注意接照说明书的用。
四胡须长瘤
起因: 最常发生在具有「磨缸」习惯的龙鱼身上,由于长期的磨损造成胡须表皮组织受伤,又基于水质不良、病原的影响引爆出发炎肿胀的现象。
症状:须部长出一小颗、一小颗的肉瘤,远看好似刷子一般,常被误以为是霉菌感染!
治疗方法:长期性的水质改善多半会不药而愈。若玩家觉得碍眼,最快的方法是先将龙鱼麻醉,然后用手把肉瘤刮除,最后在伤口上抹一些黄药,水里也下些黄药预防伤口细菌感染。
五鳞片缺损
症状:该病最明显的症状为鳞片大面积缺损,较多的集中在5排>4排>6排>3排(按容易发生位置排),最明显的特征是有的鳞片具有半月型整齐的缺损,有时并发头皮腐蚀发白,类似皮肤病。
鱼种:金龙>红龙多见,幼龙>成龙多见,过背金、红尾幼鱼最多见
病因:细菌感染
治疗:无有效抗生素治疗,一般正常换水可以预防,发生后采用升温加盐加UV的方式可以一定程度抑制,或者采用阳光照射。
六鳞片充血
症状:鳞片边缘充血,有粘液包裹,刮掉粘液,可以看到鳞片腐蚀
鱼种:不限,不多见、
病因:细菌感染
治疗:无有效治疗方式,一般采用手术拔除
七溶鳞
症状:鳞片边缘出现腐蚀,呈现锯齿状,严重时完全将第一鳞框溶解掉
鱼种:金龙>红龙多见,成龙>幼龙多见,过背金龙成鱼最多见
原因:水质过老、细菌感染、维生素缺乏
治疗:换水,抗生素药物,添加维生素。
八龙鱼翻鳃
病因:
(1) ,--由于喂食不当、残余饵食腐败以及龙鱼排泄物污染等,都造成水质恶化,水中氨(NH3)、亚硝酸(NO2)、硝酸盐(NO3)浓度过高,而使水中氧量降低。
(2)活动空间狭小--龙鱼在成长阶段,除了须注重营养,并且要有良好的活动空间。基本上水族箱长度要鱼只长度的3倍,若低于此基本条件,龙鱼在有限空间必须不时回转才能游动,而影响到鳃部正常运作,长久之下,即会造成翻鳃。
(3)温度变化--未能保持衡温,过冷或过热,鳃部敏感而造成。
(4)马达所造--不正当使用扬水器也会做成翻鳃。初期可观察出龙鱼鳃缘软质部位合动不顺畅,呼吸频率不正常,并且软质部位会略增长,第二鳃盖会略微凹陷,最后软质部位翻卷,而使得鱼的鳃瓣曝露于水中。严重时会有呼吸急促、浮头、不进食,呈现虚脱状态。最后鳃瓣受细菌感染,而影响到鳃丝正常功能,窒息而亡。
治疗方法:(1)初期:当发现龙鱼呼吸不顺畅,立即以渐进式方法改善水质。即每2到3天换水百分之20水量,并加强气泵打气,利用气泡石、增加水中溶氧量。
(2)中期即鳃软质部位略微翻卷,而且尚未硬化时期。在此阶段除了勤换水,加强打气,并且需要以物理治疗,即增设扬浪器,加强水流。因为龙鱼类有逆游习性,龙鱼藉此水流冲激,约有百分之五十治愈机率。
(3)末期即鳃软质翻卷部位已经完全硬化,在此时期唯有动手术,将翻卷部位剪除一途。
九龙鱼地包天
龙鱼地包天可分为「先天型」与「后天型」两种。先天型戽斗,顾名思义是天生的,从稚鱼时便可以看出上颚短、下唇(下巴)长的戽斗,因此争议性较小,通常爱龙族不会选购这样体形的龙鱼。
(一)饲育环境过于狭小
后天型戽斗形成的原因,首推饲育环境过于狭小。因为生活环境过于狭小,使龙鱼必须不断巡回游动,甚至是急转倒退游动,或顶着玻璃摆动,这样会造成呼吸急促、下巴闭合较开,且较快的情形,如此下唇的功能性增大,使得龙鱼下巴向前,且朝上生长,最后形成戽斗。
(二)长期处于饥饿状态
龙鱼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成长缓慢也会造成戽斗。由于饥饿,欲乞求主人投喂,因而在正面快速游动,甚至顶着玻璃,而造成下巴徒长,这种情形较常发生于水族馆饲养的龙鱼,爱龙族较少发生。
(三)较常喂食浮上性活饵
喂食浮上性活饵,例如:蟋蟀、青蛙、面包虫等活饵。由于浮上性活饵会在水面上漂动,它们同时也是龙鱼的最爱,因此龙鱼经常上浮快速抢食,再加上动作大,下巴经常离水,也会形成戽斗。
(四)雄鱼的生理机制变化 最后一种戽斗的原因是:
雄性龙鱼的生理机制变化。由于龙鱼是由雄性来负责口孵,为了增加喉袋容积容纳更多仔龙,加长下巴是自然的生理机制。
还有掉眼、白霉病、地包天、立鳞、侧线孔变大,鳞片变薄、鱼体失衡症、断鳍/尾、细菌性烂鳃病、体外寄生虫、洞头症、脊柱弯曲、水泡、脱肛等等常见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