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鲢为什么容易死
花鲢为什么容易死,养殖水体中偏磷酸的形成?
偏磷酸
偏磷酸化学式HPO3,分子量80,无色玻璃状体,易潮解,密度2.2~2.5g/cm3,易溶于水并生成正磷酸(H3PO4)。常见的偏磷酸是三聚偏磷酸(HPO3)3和四聚偏磷酸(HPO3)4,其化学式均写简为HPO3。偏磷酸有剧毒。用作化学试剂、脱水剂、催化剂。由磷酸高温脱水或由五氧化二磷跟适量冷水反应制得。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偏磷酸
EINECS号 253-433-4
化学式 (HPO3)n
分子量
80
熔点
73.6℃
沸点
200℃(分解)
水溶性
易溶于水并生成正磷酸
CAS号
10343-62-1
外文名
metaphosphoric acid
密度
2.2~2.5g/cm3
外观
无色玻璃状体
应用
用作化学试剂、脱水剂、催化剂
危险性符号
20(酸性腐蚀品)
危险性描述
有强腐蚀性,对呼吸道有刺激性
危险运输编号
UN 3260 8/PG 3
相对密度
(水=1)1.65
简述
偏磷酸化学式HPO,分子量80,无色玻璃状体,易潮解,密度2.2~2.5g/cm,易溶于水并生成正磷酸(HPO)。常见的偏磷酸是三聚偏磷酸(HPO)和四聚偏磷酸(HPO),其化学式均写简为HPO。偏磷酸有剧毒。用作化学试剂、脱水剂、催化剂。由磷酸高温脱水或由五氧化二磷跟适量冷水反应制得。白色或淡黄色结晶,有蒜味,易潮解;沸点 200℃(分解);熔点 73.6℃;易溶于水、醇;相对密度(水=1)1.65;稳定性:稳定;危险标记:20(酸性腐蚀品);
偏磷酸结构式图
主要用途:作为制造塑料稳定剂的原料,也用于合成纤维和亚磷酸盐制造。
为了防止污染呼吸道,一定要用水去吸收酸性的五氧化二磷。化学性质制取的方式PO+HO════2HPO
偏磷酸的化学式常简单写成HPO,但是实际上没有这样的分子的,实际存在的是多聚偏磷酸,常见的有三偏磷酸和四偏磷酸。
一般是硬而透明的玻璃状物质,易溶于水,较快转变成磷酸HPO,所以酸性就没有办法确定了。但理论上偏磷酸属于强酸。
其盐中,钾、钠的盐是可溶的,多聚偏磷酸根离子也可以与Ca、Mg离子形成配合物,也是可溶的,但是Ag的盐是白色沉淀。1、我国渔肥的发展历程
我国渔肥的发展有主要渔肥厂家都集中在江西、湖南、湖北地区,这与其当地的养殖模式——肥水养鱼有关。渔肥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农业肥的发展路线一路走下来的,即先有农家肥发展到化肥,再到复合肥,然后又发展到生物肥和现在的配方肥。
2、水体施肥的目的是什么?
水体施肥一般有两个目的,一是改变水环境,通过施肥来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增加溶解氧,而氧是所有生态因子的原动力,可以改变水体肥瘦、氨氮和 亚硝酸盐超标等不良水体状况。二是为了培育优质、适口、水产动物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或二级饵料(有机碎屑),通过人工促进饵料生物增长从而 提高水产品产量,从而降低饵料系数,减少养殖成本。
3、我国养殖水体分哪几类?
我国的养殖水体根据其养分情况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新水体也叫缺养水体,主要指新开挖的池塘水体及水库等大水面;二是富养化水体,指那些局部养分高、营养不平衡的水体;三是老化水体,是那些营养固着的水体。所以我们要判断准确后再针对不同水体情况来施肥。
4、如何判断水体的肥瘦程度?
水体的肥瘦程度,主要指水中作为鱼类饵料的浮游生物的含量。
浮游生物本身带有色彩,可以使水体呈现各种颜色,生产应用中常通过观察各种优势藻类形成的水华颜色来判断水质肥度,同时,浮游生物在水体中数量的多少会直接影响透明度,因此,透明度大小反映浮游生物量的多寡。
在生产实践中通过测定透明度和观察水色二项指标来判断水体肥度。
5、怎样简单测定透明度?
透明度即阳光在水中的穿透程度。其大小由水中浮游生物、有机碎屑、泥沙及其他悬浮微细颗粒的含量所决定。
一般而言,夏、秋季浮游生物繁殖快,透明度低;冬、春季浮游生物生长受到抑制或死亡,透明度高。刮风、下雨时有波浪,水中泥沙泛起,透明度低;无风、晴天时,透明度高。因此,正常情况下,透明度的大小直接反映水体的肥瘦。
测定透明度的标准方法是用透明度盘。无透明度盘时,可将手臂伸直,掌心对着脸,使掌心与胳膊成直角,慢慢将手由水垂直伸入水中,直到恰好看不见掌心(来回测试),测定水到手臂的长度即透明度。
6、如何根据水色判断水质类型?
水色是水中溶解物质、悬浮颗粒、浮游生物、天空和池底色彩的综合反映。因此,可以根据水色的不同,将养殖水体划分为瘦水与不好的水、肥水、恶水、工业污染水等几大类。
(1)瘦水与不好的水 瘦水——清淡,呈淡绿色或淡青色,透明度达60cm~70cm或以上,浮游生物少,丝状藻类(水绵、刚毛藻等)和水草较多。不好的水——以下几种水色的浮游植物数量虽多,但其表面具胶质或纤维质,不能或难于被鱼类消化利用,对养鱼不利。
①暗绿色:天热时水面常有暗绿色或黄绿色油膜,以裸藻、团藻为主;②灰蓝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以颤藻为主或蓝藻较多;③蓝绿色:透明度低,浑浊度大,天热时水面有灰黄绿色浮膜,以微囊藻、绿球藻为主。这几种水体需要投饲、施肥,改变浮游植物种群组成。
(2)肥水 呈黄褐色或油绿色,混浊度较小,透明度适中,一般在20cm~40cm,以鱼类易消化的硅藻、隐藻、金藻、轮虫为主,也有部分枝角类、挠足类,适合养鲢、 鳙等滤食性鱼类。水色有以下2类。①褐色水:包括黄褐色、褐带绿色等,以硅藻为主,也有一些隐藻、绿球藻和栅藻。②绿色水:包括油绿色、黄绿色、绿带褐色 等,以硅藻为主,也有一些隐藻、绿球藻和栅藻;
(3)转水 水质随天气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水体,也称水华水、乌云水,通常出现在春末或夏秋季节晨雾浓、气压低的天气,浮游生物数量多,水色呈蓝绿色、带状或云状绿色,浮游植物以裸甲藻、隐藻为主。
(4)恶水 呈红褐色、棕色,以含有毒素的红甲藻为主,鱼类摄食后消化不良甚至引起死亡。未经处理不能用于养殖。
(5)工业污染水 水色混乱,有红色、褐色、乳白色等,水中含过量的硫化物、氰化物,以及汞、铬、铅、锌、砷、镍等重金属,对鱼类的生存、生长和发育极为不利。未经净化处理不能用于养殖。
7、“肥、活、嫩、爽”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肥:浮游生物多且鱼类易消化种类的数量多,透明度在30cm左右;
活:水色和透明度常在变化,不滞死,是浮游植物处于繁殖旺盛期的表现;
嫩:水色鲜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蓝藻等难消化种类大量繁殖,水色灰蓝或蓝绿,或者浮游植物细胞衰老,均会减低水的鲜嫩度,变成“老水”);
爽:水质清爽,水面无浮膜,混浊度较小,透明度一般大于20cm~25cm,水中溶氧量较高。
要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质,就要“定时、定量、定质”向池塘输送物质(饲料、肥料),经常更新池水,改善溶氧状况,注意水色变化。
8、如何通过“四看”来判断水质?
四看主要是通过看水色、水色的变化、下风油膜、水华等对水质进行判断。
(1)看水色 由于各种肥料所含养分不同,培育出的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有差别,水体会呈现不同的水色。水色呈褐色和绿色,均是典型的肥水,含有大量鱼类易消化的浮游生物。
(2)看水色的变化 鱼类易消化的浮游植物具有明显的趋光性,白天随着光照增强,藻类逐渐趋向上层,下午14时左右藻类的垂直分布十分明显;夜间由于光照的减弱,藻类的分布较均匀。水体形成上午透明度大、水色清淡。下午透明度小、水色浓厚的日变化特点。
此外,水色间隔10天~15天会出现浓淡交替变化,这是由于藻类的一个优势种群被另一个优势种群替代的结果。鱼类易消化藻类种类的不断更新,是“活水”的最好表现,也是稳定高产的前提,另一方面,以藻类为食的浮游动物也随之出现明显的日或月的周期性变化。
(3)看下风油膜 根据池塘下风处油膜的颜色、面积、厚薄来判断水质好坏。
肥水:一般下风油膜多、较厚、性粘、发泡并伴有明显的日变化,即上午呈褐色或烟灰色,下午多呈绿色。油膜中除有机碎屑外,还含有大量藻类。
坏水:下风油膜面积过多、过厚且伴着阵阵恶心味,甚至发黑变臭。应立即进行换、冲水,同时根据天气情况,严格控制施肥量或停止投饵或放肥。
(4)看水华 水华能直观地反映水的理化性质、生物特点,以及对鱼类的影响与危害,是判断水质的理想指标。水华带状或云块状,是过肥状态,继续发展对鱼类有明显危害,应加以控制。
9、为什么要在水体中施肥?
各种水产养殖对象都是异养生物,其生长的物质、能量需要完全依赖于外源性饵料。除工业化、高密度养殖生产主要依靠人工配合饲料外,天然饵料是水 产养殖生产中主要甚至是不可替代的基本食物。在苗种培育、大水面天然增殖,以滤食性水产动物(鱼、虾、蟹、蚌、贝等)为主要养殖对象的水体,若能及时地供 给天然饵料,满足水产动物的物质、能量需求,优质高产就有了物质保证。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营养盐类在自然阳光照射下,能很好地促进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大量繁殖浮游植物,提供天然饵料。水产动物通过摄食水体 中的天然饵料生物而生长,因而水产动物的生长与水体中的无机盐类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人们每年从水体中捕捞出大量的水产品,相应带走了水体中的无机盐类, 如果不及时向水体中补充这些物质,就会发生入不敷出的情况,而使养殖水体的物质循环和饵料生物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因此需要通过施肥来增加营养元素(主要 是氮、磷)的含量,加速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浮游动物的生长发育,保证水体最大限度的生产力。
10、施肥的具体作用有哪些?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优质、适口、水产动物易消化吸收的天然饵料(浮游生物)或二级饵料(有机碎屑),达到提高产量的效果。施肥的具体作用主要是使浮游植物得到必要的营养元素而大量繁殖;促进以浮游植物为饵料的浮游动物、有益菌的增殖,为鲢、鳙、鲤、鲫、鲂、虾、蟹、蚌、贝等提供各种适口饵料;增加水体中的有机碎屑,直接为水产动物所利用。
11、施肥对水中细菌有都些影响?
细菌是促进水体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不可缺少的分解者,也是浮游动物、底栖动物的食物。因此,水中细菌的数量多少对提高养殖产量有很重要的意义。施肥可以提高养殖水体细菌的数量。施用不同肥料,对细菌繁殖的效用也不同。
在生产中可以看到,施肥区及施肥区附近的细菌大量聚集,同时施肥水域有大量的吞食细菌的浮游动物。由于浮游动物的吞食及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施肥区细菌的数量也开始减少。为保证细菌的繁衍增长,必须投入新的肥料。
12、施肥对浮游生物有哪些影响?
(l)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的性质有密切关系。施有机肥时以隐藻、尾毛虫、周毛虫等为优势种群,4天~7天达到数量高峰,施无机肥时以放射硅藻、栅藻、榴弹虫、弹跳虫等为优势种群,2天达到数量高峰,施氮肥时,绿球藻形成优势种群,施磷肥时固氮藻类形成优势种群。
(2)浮游生物种群和数量与施肥量也有密切关系。施肥量较大、水温较高,以绿藻和蓝藻为优势种群;施肥量较小、水温较低,以小型硅藻(如纺锤硅藻、圆盘硅藻)或金藻等为优势种群。
(3)施肥对浮游植物的控制作用主要在初期,以后随着浮游植物种类的增多、密度的增大以及生态环境的复杂化,浮游植物的优势种群转为营养需求复杂、增长率较低但竞争力强的大型种类(例如鞭毛藻类、蓝藻)。
(4)施传统肥料后,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鲢鱼易消化的浮游植物一般在4天~5天达到数量高峰,鳙鱼易消化的浮游动物在5天~7天达到高峰。
(5)底栖藻类与浮游植物之间在养分和光照上存在着尖锐竞争。如果水绵等大型丝状藻类先增长起来,则养分被吸收,浮游植物就难以增长;反之浮游 植物若大量繁殖,由于透明度降低,底栖藻类也难以滋生。这种情况在早春清塘、施肥后可能出现。早春的水温低,必须选择晴朗、温暖天气,施足基肥或追肥,使 浮游植物抢先繁殖起来。
(6)施肥后浮游动物出现顺序为:原生动物→轮虫→枝角类→挠足类。因此,在施肥时应掌握好各类浮游动物的数量达到高峰期所需时间,以保证培育的浮游动物在个体大小和数量上及时满足水产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
13、水温对施肥有何影响?
水温的高低直接影响水生生物的新陈代谢程度,从而影响它们对肥料的吸收利用。水温较高,水生生物的活力强,新陈代谢旺,对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也强,反之亦然。
施肥后,浮游生物达到高峰期的时间也随水温和天气情况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水温在22℃左右,天气晴朗,适量施肥后2天~3天水色可达到肥水标 准;若施肥后遇到阴雨天气,由于温度降底,光照不足,有机成分的分解和浮游生物的繁殖较慢,有时5天~6天后,水质也不转肥,此时不要轻率地肯定是施肥量 不足而大量施加追肥,待天气晴l天~2天后视水色情况再决定是否施追肥。
14、酸碱度(pH)对施肥有何影响?
在中性和弱碱性水体施肥,能产生最大效果,此时浮游生物繁殖最快且数量最多。
若水体中淤泥过多,水质极度污染,土壤和水呈酸性反应,微生物的生命环境恶化,有机物无机化的进程大大减慢,这样的水体施肥效果不好。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可通过施用石灰水调节水体的pH至碱性,等毒性消失后再施肥。
15、溶氧对施肥有哪些影响?
施常用肥和溶氧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施肥不足,水质较瘦,虽然含氧量较高,但是水产动物的天然饵料不足;施肥过量则易污染水质,造成水中溶氧缺乏。因此,必须掌握适当的施肥量,既要使水质较肥,天然饵料过多,又要使水中溶氧量不致过低而影响水产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施有机肥,特别是未经腐熟发酵,使之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后再施,可减少施肥后的耗氧,而且其肥效也比较稳定,这是施腐熟有机肥的优点。施无机肥,由于不经过有机物分解过程,且施肥后浮游植物迅速繁殖,其光合作用能吸收CO2:并释放出02, 从而增加水体的溶氧,这是无机肥的一个优点。但是,施无机肥的水体,经过较长时间后,其水质容易变“老”,对水产动物及其饵料生物极为不利。此外,溶氧充 足,为固氮细菌、纤维索分解细菌和硝化细菌等有益的好气性细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提高肥效。而且溶氧高,水产动物摄食、代谢旺盛,生长较快,能获取高 产。
若溶氧不足,水中有害的厌气性细菌大量产生,有机物在厌氧细菌的分解作用下,产生各种有机酸及硫化氢、氨氮等有害物。同时反硝化细菌将硝酸盐还原成氮气而失去营养作用,导致水休的生产力降低。
16、土壤和底质对施肥有什么影响?
不同土壤的物理结构、化学成分、酸碱反应以及对肥料的吸收能力均有差异,在决定施肥时,必须考虑这些因素。首先,土壤必须有很好的保水性,才能保证水体的水位和肥度。砂质土壤由于颗粒大,对肥料的吸收很弱,而且极易渗漏,这种土壤的水体要加速淤泥的形成,以保证水的肥度。
其次,土壤中含有各种无机物,对施肥也有很大影响,如土壤中含有的氮、磷、钾等有效无机盐类,溶解于水后,增加了水的肥度。
再次,土壤中含有一定数量的有机物,经细菌分解变成简单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类而释放至水中,同样有利于水质变肥。
此外,土壤中含有特殊的有机质,它不但向水中提供营养物质,而且与土壤中的无机矿物胶体一起,对水中的无机物特别是一些营养盐类产生吸附作用,这一点对大水面施肥有很重要的作用
花鲢鱼什么时候浮出水面找吃的?
花鲢鱼在以下情况下才会浮出水面1、当鱼死时;
2、当鱼缺氧时;
3、水温过低;
4、吃得饱5、水浑浊6、水太硬(硬度)花鲢又叫 胖头鱼、大头鱼、黑鲢。外形似鲢。侧扁。头部大而宽,头长约为体长的1/3。口亦宽大,稍上翘。眼位低。鳃孔较大,鳃盖膜很发达。鳞细而密。背部黑色,体侧深褐带有黑色或黄色花斑。腹部灰白。各鳍浅灰。从腹鳍基部至肛门之间具有角质腹棱。胸鳍较长,其后缘超过腹鳍基部
冷水清洁鱼寿命一般有多长?
清道夫鱼原产于南美洲的河流中,适应能力非常强。那么,清道夫鱼生命力有多强呢?它几乎只要有水就能存活,是水族箱里最好的清道夫,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清道夫能活多长时间吧!
一、清道夫鱼生命力有多强关于清道夫的生命力到底有多强,有人做了个实验,他抓了些河里的清道夫上来,放在石头上高温暴晒了一整天,没想到,都这样了它遇水后居然还能活过来!
清道夫的生命力之强,还不止于此,它不管到哪个地方,只要有水都能活,即使河流污染严重,重金属超标,或者细菌超标,都没在怕的,因为它爱吃垃圾,且肉少刺多,口感不佳,没人敢食用,很容易泛滥。
二、清道夫能活多长时间?
清道夫自身的寿命有长有短,不是说一定会活几年,短到1~2年,长到6岁也有,甚至是更长或者更短的寿命,但都离不开水环境。清道夫很多死亡原因都写有饿死这一栏,尤其成年的清道夫食量大增,但冻死情况也有,环境对清道夫而言就是最致命的。
三、清道夫鱼能长多大?
在环境适宜的情况下清道夫鱼的体长可达250毫米,而且成年后食量巨大,除吃青苔等藻类之外,还经常以其他鱼类的鱼卵为食,一天能吃掉3000至5000粒鱼卵,也能大量吞食鱼苗。同时,由于是外来物种,如今在国内还没有天敌,在江河中很容易大量繁殖,会威胁本地鱼类的生存,破坏生态链。
四、清道夫鱼的食性
清道夫是杂食鱼类,吸食藻类、底栖动物和水中的垃圾,也能大量吞食鱼卵和鱼苗。在水族箱中常吸附在石块上、玻璃上稳定身体和吸食藻类,也寻觅底栖动物(如水蚯蚓),对于浮在水面上的小颗粒饲料,会采用肚皮倒贴水面的方式吸食,嘴像吸尘器一样,把鱼粪、绿色的植物统统吸到了肚子里。嘴里还含着一个气泡,这个气泡里是氧气,可以在水里的时间很长时间
什么金鱼耐热?
金鱼其实就是鲫鱼,这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观赏鱼类,野生鱼类自然状态下就有很多色彩鲜艳的鱼,比如鲫鱼和鲤鱼,金鱼就是在彩色鲫鱼的基础上培育而来,不要小看这种柔柔弱弱的鱼类,它们的适应性很强!
在高达34℃或低至-4℃在冰面下也能存活,非常耐高温,现在的美国高温季对金鱼没啥影响,而且对饵料要求不高,你可以参考下鲫鱼,这种离水很久都不会死,比鳙鱼和鲢鱼的离水能力要高一个数量级,在养殖状态下,很容易保持性状,但在野生状态下,会很快显出“原形”,也就是变成鲫鱼!
花鲢鱼头汤怎么烧好吃?
第一、准备食材
鲜活花鲢一条(1500克左右,之所以要一整条,一是比较划算,单是买一个鱼头会比较贵,二是保证新鲜), 老豆腐200克,海鲜菇50克,生姜,小葱,香菜,料酒,白酒,食用盐,白糖,胡椒粉,粉丝,一盆开水。
第二、处理食材
1、把花鲢拍死去鳞,从鲜背下刀切开,去掉内脏,把里面的黑膜也去掉,最后从鱼腹的鱼鳍处下刀,取下鱼头装盆进行下一步的腌制。

2、 准备生姜15克,切成姜片放入盆中,几根小葱捏出葱汁放入盆中,再加入适量的料酒,然后搅拌均匀腌制10分钟备用(这一步的目的是为了祛除腥味和增香)。

3、把老豆腐切成大小均匀的条形状备用。
4、把海鲜菇切去头部,清洗干净备用(目的给鱼头汤增加鲜味)。

5、把粉丝剪断,放入冷水中浸泡10分钟(目的增加菜品的内涵)。
6、把香菜切成小段放入装鱼头汤的盆中备用(给鱼头汤增加香味)。
第三、开始制作
1、把锅烧热, 加入适量的油滑锅,锅滑好之后,把热油倒出,再加入适量的底油,然后把鱼头的刀口面朝下入锅,开中小火把鱼头的两面各煎2分钟左右(直到煎至表面金黄为止),在煎的过程中,要不断摇动锅来移动鱼头,防止粘锅。

2、鱼头两面都煎香煎金黄之后,把鱼头的刀口面朝下,加入白酒30克从锅边淋入,然后煎30秒(目的是利用白酒和高温去除鱼头的腥味)。
3、30秒后,把事先准备好的开水加入锅中,大火烧开,捞出浮沫。然后加入几片生姜,把老豆腐下锅,转中小火煮8分钟(目的是把汤煮白煮浓)。
4、8分钟之后,加入海鲜菇,转小火煮3分钟( 目的煮出海鲜菇的鲜味)。

5、3分钟之后,加入粉丝,开始调味,加入食用盐3克,白糖1克提鲜,少许胡椒粉,调拌均匀即可出盘装盆。
一道汤色浓白,香味鲜美,老少皆宜的花鲢鱼头汤就这样制作完成了,过程虽然有点复杂,但相信为了美味,再复杂也难不倒吃货的步伐,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