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虾为什么长不大
对虾为什么长不大,到底要怎样养水养底?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大家都知道,浮游生物数量丰富的养殖水体更容易养出健康优质的大虾,而好的水质又取决于良好的底质环境,特别是对于传统的池塘养虾模式,底质条件显得更加重要(相对于工厂化养殖而言)。
一、那么,虾塘应该如何养水呢?1.养水之前要先肥水在生产上,一般将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小于10mg/L的水体称为瘦水,在这样的环境下,对虾可以食用的天然饵料密度很低,产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人工投喂的饲料。肥水虾池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为50~200mg/L,此时池塘中还有很高密度的浮游动物,比如褶皱臂尾轮虫、水蚤等,这些都是对虾苗种的优质食物来源。
▲▲虾塘中的各种浮游生物。
对于养虾来说,水体肥度维持在半肥水或过肥水都是适宜的,与之相对应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分别为100~300mg/L,如果把这个指标转化成透明度,就是在25-40cm之间。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很多资料上都将30~40cm作为养虾时的最佳透明度,但实践表明,南美白对虾养殖水体中透明度在8-13cm最好。
在养殖之前,肥水的过程非常重要。在肥水之前还要用药物彻底清塘消毒。可以用二溴海因(以20%的有效溴计算浓度),当水体中的有效溴浓度达到1mg/L的时候就能起到良好的消毒效果,此外还可以用低毒的聚维酮碘来消毒。
等到清塘药物的毒性消失之后,就可以用高温灭菌处理过后的农家有机肥进行肥水了。可以将有机肥放置在水塘旁边暴晒,将其充分氧化,减少在池塘中的耗氧量。肥水时要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抓两头,带中间”,而且有机肥料必须发酵腐熟,追肥时要少量多次,少施勤施。
2.肥水之后还要调水。肥水过后还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防止水质的恶化,也就是调水。
一方面可以增加换水量以及换水的次数,同时也要避免过度投饵。养鱼也好,养虾也好,并不是说投的饲料越多,产量就越高。最合适的做法是根据当前的存塘量估算饲料的每日消耗量,每天精准投喂,减少饲料浪费,这样也能够减轻对水体造成的污染。
另一方面可以借助生物调水产品,比如有益活化菌、微生态制剂等来调节水质。研究表明,有益微生物制剂的好处有很多,不仅能够促进对虾的生长,还能够增强对虾的抵抗力及肠道健康,尤其是在对虾标苗阶段,效果特别明显。微生态制剂等产品已经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对虾养殖,能够有效抑制弧菌的爆发,减少疾病的发生几率。在室外池塘养殖中,微生态制剂也有着不错的效果,但效果不如工厂化养殖明显。
▲▲无公害南美白对虾
二、虾塘如何养底?在晴天中午,虾塘上层水体中的浮游植物接受阳光会产生氧气,由于透光性不好,下层水体却无法得到氧气的供给,长此以往会导致池塘底部的淤泥中积累大量的氧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积累也会增加。因此适当的改底对于对虾的健康养殖非常重要。
可以从以下2个方面来改善池塘底质:
1.巧用增氧机。在夏季的晴天中午,池塘虾塘的上层水体中的氧气往往处于过饱和状态,而下层水体依然缺氧,在午后2:00打开增氧机,让上层的氧气补充到下层,淤泥中有毒的硫化氢就会被氧化成无毒的硫单质,池底的氧债也能得到缓解。
▲▲夏季晴天午后,坚持打开2-3个小时的增氧机,有助于改善虾塘底质。
2.采用化学或生物制剂改底。化学制剂改底的原理是在通过在淤泥中持续而缓慢地释放氧气而减轻池底的氧债,作用有效时间也更长,有的药品能够持续放氧5-7天,同时具有改底、解毒、增氧的多种功能,特别适用于老化池塘。
同时,一些有益的微生物,比如硝化细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都能够有效降低池底亚硝酸盐、氨氮、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含量。
▲▲上图是30头左右的商品对虾。
只要掌握科学的管理方法,调节好水质与底质,大家都能养成好虾、大虾!
我是牧海,更多关于水生生物、水产养殖的精彩内容敬请关注@牧海 !
对虾塘底黑怎么办?
南美白对虾养殖,目前都是采取高密度生产模式。大量的饵料投入、对虾快速生长所产生的粪污等,都非常容易在池塘底部累积大量有机质,导致淤泥不断增厚、发黑。作为泥底的池塘,如果底部淤泥发黑厚度超过5厘米,容易产生很多不利于白对虾生长的物质和环境。
一、塘底发黑是怎么回事?
1、清淤、晒塘不足:经常由于快速周转、天气原因、管理疏忽等原因,出虾后的池塘没有彻底处理,池塘底部还有大量淤泥。
底部发黑,在全铺底的高位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养殖模式中不易出现,而主要是底部为泥底的池塘发生。
有些池塘,养殖者急于第二次放苗,池塘休养时间不够、塘底的氧化还原电位恢复不好。塘底表层虽然变成黄色,但1~2厘米以下,仍然是黑色。这样的现象,就是底部清淤不彻底、休养时间不足的表现,很容易遗留大量有害杂菌、寄生虫、有害化学物质等。
2、由于养殖密度大,投放的饲料量大,残饵与粪污在底部的累积量大。
对于高密度养殖来说,饲料的合理投放是饲养管理环节的技术关键。如果不能合理投放饲料,不但会造成饲料大量浪费,而且导致塘底残留过多,大量有机质累积。
另外,养殖中后期,白对虾进入快速生长阶段,白对虾采食量增加,其粪便等排泄物也会增多,大量的粪便和残饵都需要微生物分解、消纳,这个过程需要大量消耗池塘底部和水中的溶氧,很容易造成整个养殖水体的溶氧不足,严重影响养殖动物的生存和生长。
如果这时养殖水体的增氧设备不足,导致池塘底部长期溶氧不足,就会因厌氧发酵,在池塘底部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物质,池塘底部就会发黑、发臭。
而养殖水体中溶氧不足时,必然会造成塘底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诱发塘底致病菌(如弧菌等)的爆发,这是引起细菌病的主要原因。
3、经常使用聚合物类产品调水、改底,大量有机物聚合、吸附、沉淀于塘底。由于使用絮凝剂等化学物质,大量物质沉淀底部,很容易形成所谓“聚毒层”,在池塘底部缓慢酸化、变黑臭。初期,水体表明看似“清洁”,实则“底部恶化”,一旦爆发,对养殖动物危害非常大。
4、水草、青苔等水生植物死亡、水生动物死亡等残留物腐烂,大量耗氧,造成底部缺氧发黑。天气骤变、高温、低温等因素会影响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水草等的变化,出现“转藻”、“倒藻”等问题。一旦发生这类问题,很容易产生“藻毒素”,对白对虾产生直接危害。同时,死亡的藻类、水草等的腐烂,也需要大量耗氧进行分解。所有这些情况,都会导致池塘底部缺氧、底泥发黑、发臭。
5、养殖水体过深。水体1.5米以上后,如果增氧量不足,引起塘底长期溶氧不足,底部厌氧菌、腐败菌大量繁殖,导致淤泥发黑、增厚。
二、塘底发黑的预防
养殖成功的关键在于预防,未雨绸缪,这似乎是老生常谈。实际生产表明,只有把危险扼杀在摇篮之中,才能减少养殖的病害发生。这是提高水产养殖成功率、降低生产成本的必由之路。
1、彻底清塘、暴晒。
这是最简单、省钱的方法。如果还没有放苗,就可以对塘底进行清淤、晒塘。塘底经过清淤和暴晒之后,塘底会慢慢变回黄色,黑色的淤泥就会变成“具有活力的”泥土。
如果没条件清淤晒塘的,可以用大量的生石灰进行处理。根据淤泥多少,每亩用100-200kg,可有效减少淤泥的积累,杀灭淤泥中的寄生虫、细菌和病毒,有利于养殖的安全。
2、科学种植水草、保护水草。适宜的水草,有助于提高养殖水体溶氧含量、吸附某些有害元素、净化水体、保持水质清晰。
3、加强日常管理。
换水:适当换水,平衡养殖水体生物总量。换水,是增加养殖水体中生物多样性、降低养殖水体中有害物质含量的有效方法。但换水要注意,一次换水量应在10~20厘米,不宜过急。
喂料:以提高饲料消化利用率为主要目标。饲料利用率是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养殖成本的关键一环。因此,不同消化率的饲料,也就决定着不同的生产效率和生产成本。比如说,饲料效率差一个百分点,就可能意味着生产时间延长3天以上。一方面饲料消耗量增加了;另一方面人工、水电、调水剂等费用都要增加。
调水:以不断调整藻相、菌相平衡为主要目标,围绕这一中心工作进行调水。一般来说,白对虾养殖成不成功,看藻相。即藻相好,成功率就高;养殖能不能高产,则要看菌相。没有良好的菌相,想获得高产,实在是比较难。建议采用“定期改底 + 生物调水 + 微生物调控”的模式,稳定水质为调水的核心。
增氧:合理配置增氧设备,提高水体的溶氧。养殖水体中溶氧含量,是白对虾生长发育之必须。养殖水体中溶解氧的主要来源是水生植物、藻类等的光合作用产生。而耗氧大户则主要是水体中有机质、残饵及动植物尸体的分解。真正南美白对虾消耗水体中溶解氧的比例,只占耗氧总量的5%左右。
三、塘底发黑的解决办法
在养殖过程中,我们不可能等到塘底发黑时才来处理的。因此,定期清理,及早预防是养殖的关键。当你发现塘底已经发黑时,其实养殖动物的生长已经受到影响,塘底的细菌、寄生虫等也已经大量滋生,这个时候才来处理,其实已经晚了。但亡羊补牢也未为晚也,发现问题立即处理总比不处理的好。
1、减料:先要停料。白对虾停料几天,一般问题不大。停料的目的一是降低废弃物进一步产生;二是减少动物摄食的同时,降低了“病从口入”的危险;三是便于仔细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2、改底:改底是必不可少的动作。养殖前期,可采用生物方法,进行改底。养殖中后期,由于白对虾的生长加快、残饵量增加,生物改底的速率要低一些。因此,应该以化学改底。
3、解毒:注意改底后,要使用有机酸进行水体“解毒”,这是养殖作业不可缺少的环节。
4、调水:根据池塘水质、温度、气候、塘底质量等,采用适宜的微生物水质调整动作。定期进行“改底+微生物调水”,只要使用的产品效率、成本相适宜,就可以较好地稳定水质。
5、保肝:仅仅对养殖水体工作还不够,应注意白对虾自身的健康。白对虾的肝胰腺是集消化、免疫、抗病等为一体的要器官。大部分疾病u发,都是由于白对虾肝胰腺出现问题,或者是病变发生时。“保肝护肝”在白对虾养殖中一直是一个困扰许多养殖者的问题。
事实上,大家都抓住了“重点”,那就是“保肝护肝”。但使用的产品的效率如何,决定了保肝护肝的有效性。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对虾18度怎么喂?
在饲养条件良好的情况下,南美白对虾一般养殖3-6个月左右即可上市售卖。由于对虾在水温低于18℃生长受阻,因此水温要达到20°C以上才可放苗。
南美白对虾要在水温20℃以上才能正常生长,水温低于18℃摄食量降低,16℃时摄食大量减少,水温低于12℃南美白对虾基本不摄食,而且易冻伤、冻死。当白天棚内水温高于28℃时,一定要注意通风降温,必要时增加换水处理。在晴天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开棚通风几个小时,通过空气对流,即防止水体的溶氧不足,又避免棚内温度过高造成其他的一系列问题。
2、选料控料
饲料一般选择大厂家生产,质量有保障,在水中稳定性强,诱食力强的全价配合饲料。冬棚养殖由于气温、水温变化不大,对虾的生长和摄食影响较小,水质相对稳定,但也应适度控料,少量多餐,吃料快的时候加料不要太快
养殖小龙虾难吗?
现在各个地方养殖小龙虾蔚然成风,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来虽然养殖者有千千万,但是亏本、不赚钱的也有万万千。在小龙虾养殖中失败或者赚钱的现象实在太普遍了。在打算养殖小龙虾之前,你对小龙虾的生活习性、生长过程、生活需求了解多少呢?
小龙虾的生活习性
1.小龙虾是底栖生活,掘洞,栖居繁殖,通常抱住水体中的水草或悬浮物呈睡眠状,有昼伏夜出的习惯,离水后水润可以活7~10天,非产卵期一个洞穴一只虾,产卵季节雌雄成对或者一雄两雌一洞,好斗,有很强的领域行为,要求水环境溶氧每升水3毫克,想要取得高产,经常换水或冲水,小龙虾适应水温在20℃~32℃,最适宜温度25℃~30℃,酸碱度值7.5~8.5。
2.行为方面
①攻击行为:幼虾要在第二期就显现出了很强的攻击行为,双方对峙数秒,如一方退却,另一方成胜追击一段距离或厮杀至一方败走。残杀幼壳虾或吃掉。
②领域行为:占有或保护一定的空间,不允许其他个体介入,会独占着自己所需的各种资源;
③掘洞行为:冬夏两季穴居生活深度为50~80厘米(没有发生因淡水小龙虾掘洞引起的毁田决堤想象),人工养殖小龙虾有人工洞穴成活率为92.8%,无人工洞穴成活率为14.5%,主要原因是小龙虾领域性太强,当多个个体拥挤在一起时会发生打斗,造成伤亡。
④趋水行为:趋水性强,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好成群积聚在进水口周围,下雨天逆水上游,上岸逃逸。
3.摄食与食性:以动物性为主的杂食性动物。出卵的幼虾,以卵黄为营养;之后以轮虫等小型浮游动物为食,随着个体的不断增大,摄食较大的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和植物碎屑,成虾主食植物碎屑、动物尸体、水蚯蚓、摇蚊幼虫等。
摄食方式:螯足捕获到大型食物,撕碎再送给第2、3步足抱食,小型食物直接第 2、3步足抱足啃食,猎取食物后迅速躲藏,贪食争食,缺食时互相残杀,残食软壳虾,多在傍晚或黎明觅食,下午多在黄昏时出来寻食,摄食强弱度随水温高低变化而变化,适宜温度范围25℃~30℃。
4.繁殖习性
繁殖季节有春秋两季。春季3~5月份,秋季9~11月份。
脱壳生长:
(1)孵化到重量4钱后,生长速度加快,1两到2两稳定生长,超过2两后生长如率下降。
(2)幼虾到成虾共脱壳12次,脱离母体后很快进入第一次脱壳,并迅速增长,一次脱壳体长增长15%,体重增加50%,虾苗经过2~3个月饲养,规格到18厘米左右,可以上市了。秋季虾苗到第二年5~6月可达10厘米以上,而且体质丰满,壳硬肉厚,上市最好。
(3)出膜幼虾3~4天脱壳一次,经2~3次脱壳后随个体增大,脱壳时间延长5~7天脱壳一次。个体不断增大,脱壳时间逐步延长至10~15天,成虾脱壳甚至需30天左右脱壳。
小龙虾的这些生活习性,说明了它对水草、饲料营养、水质、底质的需求,这些条件的落实程度的好坏,具体决定了小龙虾养殖的成功与否!
第一讲 阐述成虾养殖
(1)做好塘口的准备工作
塘口靠近水源,水量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渔业水质标准,进排水要方便,分开(不共用一条河流),塘口周围敞开,无高大树木遮挡的塘口。塘口要具体做到一塘多埂,根据塘口面积及条件,设置多道堤埂,增大坡比,为小龙虾提供更多的打洞空间。
(2)充分清塘、消毒、调水
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每亩用100公斤左右,进行清塘、杀菌、消毒,杀灭各种野杂鱼。然后加水,用清塘的药物清除没有被生石灰杀净的寄生虫和野杂鱼类。
(3)移植水草
水草移栽对提高小龙虾养殖效益至关重要。2~3月份水温较低时种伊乐藻,4月初水温上升后种植苦草、黑叶轮藻等水生植物,水草覆盖整个水面的60%左右。伊乐藻栽种要4~6米栽种条块,相隔4~6米左右的水路,栽完之后,看见有白根发出,加水20~30厘米,等水草长满全池后逐步加深水位。当水草长至20~30厘米时,每棵面积发展为面盆大小时,将草打头,割去草上部1/3,防止中层草吸收不到阳光和养分死亡,败坏水质,导致全塘水草死亡,水草打头时应尽量避免水质或许浑浊,造成水草叶面污物过多,应速战速决,打头后迅速改底清水,第二天加速水草复活,恢复水草旺盛生长。
(4)亲虾的选择
待塘口药物失效后,按雌雄虾2.5:1的比例,选一些膘肥体健,附肢齐全,无附着物,色泽鲜艳的个体作为种虾,严格消毒后,放入池塘,为了避免小龙虾品质的退化,最好雌雄虾异地选购。
(5)加强饲料投喂
荤素搭配,不要浪费。6月中旬前和8月后可选择粗蛋白32个左右的颗粒料,8月后可选择蛋白28个左右的颗粒料。投喂量应根据温度、水深、池塘溶氧量灵活掌握。
(6)调控水质
严格控制水位,做到先浅后深,保持水位稳定,让亲虾基本按照人的意愿打洞筑巢,一层一层地进行,充分提高池塘的利用率。
第二讲 小龙虾发病的阐述
一、传染说:小龙虾发病,有人说这是一种传染病毒。
1、小龙虾相互残杀,体质好的吃体质差的发病虾;
2、引进别人发病塘口排除的水;
3、捕大留小时,小的带伤口感染后传染。
但是,这些又说不通,如果是传染,就是全年都发病,而小龙虾发病期基本上在5、6月份。
二、环境恶化说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改底。其实,所有的人工干预的养殖塘,因为追求高密度、高产量,大量投料,池底的污染是非常严重的。这些外来有机物,池塘现有的微生物已无法分解利用了,导致有机物腐败酸化,氧化还原电位降低,有毒有害物质产生,有害菌群大量繁殖,随着气温的慢慢升高,情况越来越严重,在不良环境里,小龙虾体质也越变越弱,免疫能力也会下降。到了五月前后,问题积累达到顶峰,有毒有害物质、致病菌等数量突破峰值,小龙虾免疫的防线突破,病害就大量产生了。
三、种群退化说
1、小龙虾品种退化,最终体格较小是目前养虾生产中共同存在的问题。
2、使用蛋白质过高的饲料,造成营养过剩,产生早熟。
3、水质环境差,溶氧不足。
4、病害阻碍小龙虾脱壳,影响蜕壳次数。
四、病毒加细菌感染说
每年4~6月份是淡水小龙虾疾病高发季节,而细菌性疾病更是这一时期的常见病。虽然淡水小龙虾的疾病种类较多,在现场诊断时,除固着类的纤毛虫外,白斑病毒病及细菌性疾病都不易确诊,但通过其流行规律是可以指导我们进行疾病防治的。患细菌性疾病的小龙虾通常表现为爬于岸边或进地笼后行动迟缓、螯足无力、停止摄食等,解剖可见头胸甲内膜点状或斑块状发红、肠道内容物分节、严重时肠道无食或胃内充满积液。
五、营养不良说
1、投喂不合理
2、全年不补充微量元素
3、脱壳期管理不善
4、转肝期护理不够
第三讲 一年投放虾苗的三个时间段
第一茬放苗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
使用良种塘口的越冬苗,每亩投放小龙虾苗400尾左右。放苗前布置好池塘内的水草,水草占池塘总面积的50%左右。开春时用颗粒饲料每天投喂,每天每亩投喂3斤饲料,并逐步增加饲料的投喂量,每五天每亩增加一斤,至放苗一个月时,每天每亩投喂颗粒饲料10斤左右,放苗至45天左右时,下网检查规格和体质,当小龙虾达到34尾~36尾/公斤时,就可下地笼回捕上市了。
第二茬放苗5月下旬至6月上旬
池塘清除野杂鱼后,一般120尾~130尾/公斤,每亩投放22.5公斤左右,放苗后每天每亩投喂颗粒饲料3斤左右,同时,5月初种灯笼泡草(即黑叶轮藻),水草面积占池塘总面积的50%左右。
第二茬小龙虾的养殖要严格注意小龙虾外逃以及池塘勤换补新水,并在9月初回捕上市。第二茬小龙虾的养殖中后期(放苗后的50天起),每天下地笼捕大留小,筛捕上市。
第三茬放苗9月中下旬至10月初
投放秋繁的早苗,每亩投放量适当加大,每亩水面投放500尾左右,选择200尾~300尾/公斤的中小规格虾苗。投喂蛋白28个的颗粒饲料,促进亲虾入冬育肥。喂食量看天气与水温而定,天气好,水温在20℃时,每亩每日投喂5~8斤,当水温低于20℃时,投喂量减少50%,当水温低于15℃时,投喂量再减50%,当水温低于10℃时,即可停止饲料的投喂,达到池塘最高水位,保水越冬。第二年池塘水温逐渐回升时(3月上旬),适时回捕。
第四讲 养殖小建议
在人们的意识中,小龙虾是这样的:臭水沟里都能活,我们池塘环境比臭水沟强多了吧?!在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虽然也知道要种草,但不知道怎么去种草、管理草,有的水草在小龙虾下塘几天之后,本来“茂密的森林”一下子变成了“水下沙漠”,再后来小龙虾开始出现了死亡,在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为了避免广大养虾户们因一些细节带来的损失,我总结可一些原因,一下是我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1、水草
草对于小龙虾来说至关重要,常言:虾多少,看水草。从中可以看出水草对于养虾的重要性,水草不仅是小龙虾不可缺少的植物饵料,也是小龙虾栖息、躲避敌害的重要屏障和场所,同时,水草还能净化水质,吸收有害物质,提高溶氧。水草的种植、管理是决定养殖小龙虾是否成功的一大关键点,沉水性植物、浮水性植物、挺水性植物养殖塘尽量都栽种一些,建议根据不同时期栽种不同的水草。
2、放养密度
有些没有养过小龙虾的人都认为放养苗种越多越好,认为方苗后会死掉一部分的。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龙虾放养的密度过大,容易出现塘口水质恶化快、小龙虾缺氧上草、大量的草被小龙虾夹断、缺饵料的情况下小龙虾自相残杀的现象。按100尾/斤计算的话,8000尾/亩,也就是每亩投放80斤左右,稍微多一点少一点没有关系,只要相差不大就可以了。
3、合理投喂
一般的投喂工作,建议分早、晚各一次,一般晚上喂的较多字占全天的80%,投喂量要根据水温、虾的吃食情况、天气、虾的规格(大小生长期)、放养的密度、水质、季节等来决定。
建议最好在虾池边投放投饵台,以便观察摄食情况,避免食物不足造成的残杀和食物过多造成浪费和污染水质,一般在2个小时左右吃完为宜。
4、定期改底调水
有人说养虾没有必要改底,真的没必要吗?!我的回答是有必要的,太有必要了!以前养鱼的人为这样认为过,可是后来不也是改底吗?更何况虾本身就是生活在底层呢!虾之所以难养,是由于它对水质的要求很高,重金属、药物残留、氨氮、亚硝酸盐等都会对虾造成毁灭性的死亡,所以一定要定期调水。调水不仅可以增加水体溶氧,帮助小龙虾更好的消化食物,而且可以护草,减少有毒有害物质的积累。
5、勤补钙
小龙虾属于甲壳类,对于甲壳类来说,壳是至关重要的,重要到没有壳就不能活。小龙虾要长大,必须经过脱壳。每脱完一次壳,就面临着被攻击的危险,那是就需要大量的钙来使新的壳长硬,不然极易死亡。钙的来源途径主要包括底泥、虾壳氧化风化、水中生物的代谢和人为的补充。在我们养殖过程里,自然界的钙只会减少不会增加,所以要勤补钙。特别是幼虾脱壳周期短,补钙得补勤,虾脱壳就长得快,成活率就越高。
6、增强体质
虾体质的好坏直接对脱壳的速度产生影响,如果脱壳时间越长,说明体质很差,会造成脱壳不遂致死。在人工的养殖环境下,人们都希望养殖的动物越吃多越好,长得越快越好,这本来是很正常的,但“欲速则不达”,吃的多,有时候不一定是好事。为什么有许多老板搞养殖,亏的占大多数,是因为技术不成熟,经验不足等因素,其中一项就是跟体质有关,我们都知道“吃饭只吃七分饱”,那为什么不多吃一点呢,不是长得更快一点吗?“七分饱”:一是不至于吃得太饱缺少足够的能量供给,二是不至于吃得太多加重肝脏和消化肠道的负担且减少过多的能量及营养的缓存。事实上我们是不可能达到的吃得饱长得好的,既然达不到,我们就采取提高机体免疫力,帮助小龙虾摆“病”脱壳。
今天海竿鱼没口是什么情况?
冬天出去野钓没有口是正常的。你要是用海杆钓的话你可以多打几个点看看,有句话说的好冬天人找鱼夏天鱼找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