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鱼的腮霉病怎么治

鱼的腮霉病怎么治

时间2023-01-06 02:02:03发布警苑心语分类水产浏览95
减少水中小瓜虫幼虫数量和比例。对寄生在鱼体表面的成虫及水中幼虫有灭杀效果。2)将病鱼转到微碱性水质(pH7.2~8.0 的鱼缸中饲养。还能制成消毒杀菌剂用来治疗水生动物的鳃霉病、烂腮、烂尾、肠炎病等疾病。...

鱼的腮霉病怎么治,锦鲤身上有霉点怎么办?

图片上看得不是很清楚,我借此题给鱼友科普一下三种易混淆的"霉”状锦鲤常见病。

所有关于水族方面如鱼病和过滤系统配置的问题都可以私信我,免费获得个人解决方案。

白点病(小瓜虫病)

病源:小瓜虫(一种寄生虫),约0.2-1毫米长度。显微镜下观看,很像小的毛毛虫。

①起初它是一条幼虫;②在水中寻找寄主,然后钻进其表皮组织里,刺激该部位分泌粘液,形成囊泡保护自身;③2-5天成熟,并脱离鱼体,回到水中,分裂繁殖,可在短时间内从1只繁殖成1000只。④幼虫在水中继续寻找寄主,以此循环。所以传染性较强。

病因:多在季节交替时,水质差,水体小,温差大,鱼的免疫力下降而感染。一般新买的鱼回家后,过水不充分,也容易爆发此病。

治疗方法:比较容易治疗

①换水1/2或1/3,减少水中小瓜虫幼虫数量和比例。

②加温至27-30度,对寄生在鱼体表面的成虫及水中幼虫有灭杀效果。

③加盐千分之5,即每100升水下一斤粗盐。作用也是杀虫。

三管齐下,小瓜虫很快就死光光了。

打粉病,又称又叫白粉病、白衣病、卵甲藻病。

病源:感染卵甲藻。卵甲藻是一种浮游植物,喜酸性。分裂形成的裸甲子可在水中自由移动,碰到鱼类会附着在鱼身体上,靠寄生生活,发育为嗜酸性卵甲藻。

病因:1)夏季及前后,水温在 22 -32℃时流行。

2)当饲养水质呈酸性( pH5 - 6.5)。水中会有嗜酸性卵甲藻存在,其会大量繁殖。

病症:鱼在患病初期,在池中拥挤成一团,身体表面的粘液增加,鳍部和背部先后出现白色小点,随后逐渐向尾、身体两侧、头部等处蔓延,以致连接重叠,像全身涂了一层粉,故称打粉病。

治疗方法:

1)注意饲养过程中的放养密度,日常多投喂配合饵料,增强鱼的抵抗力。

2)将病鱼转到微碱性水质( pH7.2~8.0)的鱼缸中饲养。

水霉病,又称“肤霉病”

病源:真菌性疾病。主要由藻菌纲的一些菌类,如水霉、鳃霉、链壶菌、绵霉、鱼醉菌、离壶菌等引起

病因:春季开食后,鱼友抑制不住忍了一冬的投喂激情,喂食量过大,鱼的排泄物增加,水里有害物质大量增加,水质恶化,容易诱发水霉病。鱼冬季没有摄食,新陈代谢低,体质虚弱,容易使真菌和霉菌侵入,从而引发水霉病

病症:缩鳍,游速缓慢,分泌的粘液增多,厌食,其嘴、头、尾、腮、鳍、尾,以及伤口处长出白色雾状物,之后是白色斑块覆盖物,然后是“白毛”,接着开始溃烂,乃至死亡。

治疗方法:

(1)每天换水1/4连续一周。+0.5%盐,加温到28-32度;

(2)氯制剂或碘制剂杀菌,加2-3ppm亚甲基蓝泼洒,加0.5%盐;

中药疗法:按照2-4ppm计算用药量,将五倍子捣碎,用开水浸泡或者煮沸之后连渣汁一起全池泼洒,对治疗水霉病有一定的疗效。

预防工作要比治疗疾病容易得多,大家也要注意观察,发病初期及时治疗。我的目标是帮大家都能玩得开心。

马拉辛硫磷能打蓟马吗?

可以打的。效果很好

马拉辛硫磷是一种无内吸性有机磷杀虫剂,杀虫谱广泛,主要适用于花生、小麦、水稻、棉花、玉米、果树、蔬菜、桑、茶等作物,能够有效杀死多种鳞翅目害虫的幼虫以及虫卵。常见的使用方法分为喷雾、灌根、配置毒土、配置毒饵这几种。

除此之外,还能制成消毒杀菌剂用来治疗水生动物的鳃霉病、烂腮、烂尾、肠炎病等疾病。

使用50%马拉辛硫磷乳油1500倍液喷雾防治蓟马、红棕灰夜蛾幼虫、焰夜蛾幼虫、黄草地螟幼虫、黄色白禾螟幼虫等

鲟鱼败血病烂鳃病怎么防治?

鳃是养殖鱼类的重要呼吸器官,在鱼类鳃部发生病变后或养殖水体水质不良时,鱼类的呼吸作用会发生障碍,表现出养殖鱼类的暗浮头、漫游、翘尾等症状,严重时会直接引起养殖鱼类缺氧死亡。

引起养殖鱼类的鳃部病变的原因有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也有可能是鳃部寄生有寄生虫而引发,同时不良水质及天气的骤变等环境因子的突变也会引起鱼类的应激而产生鳃部病变,由于饲料中缺乏泛酸或其他营养不平衡也会引起鳃部的病变。

一、细菌性烂鳃

症状:病鱼体色发黑,尤以头部为甚,游动缓慢,反应迟钝,呼吸困难;鳃丝肿胀黏液增多,鳃丝腐烂带有污泥,严重时鳃丝末端缺损,软骨外露,呈长短不一的“扫帚状”,鳃盖“开天窗”。多与寄生虫烂鳃、霉菌烂鳃交叉感染。

流行情况:主要危害草、青、加州鲈、鲤、鲫等多种淡水鱼,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在15~30℃范围内,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

防治:

1、消毒

使用海联科聚维酮碘消毒:池塘一瓶使用2亩(1米水深);网箱可采用吊瓶的方式,一个网箱(5米×5米)使用1瓶。

2、内服

投喂率控制在1%,使用海联科康力沙(一万斤鱼5包)加海联科蚌毒灵散(一万斤鱼2包)拌料投喂3天。

二、寄生虫引起的烂鳃

症状:鳃部明显浮肿,有大量的粘液;鳃丝局部或末端溃烂,区别于细菌性烂鳃病的是该病在鳃部可检查到寄生虫;鳃盖张开,鳃失血,精神呆滞,严重时停止摄食,最终因呼吸受阻而窒息死亡,且死亡率较高。多继发感染细菌性烂鳃和鳃霉。

防治:

1、杀虫

通过镜检确认寄生虫种类,采用针对性杀虫药杀虫。

2、消毒

使用海联科聚维酮碘消毒:池塘一瓶使用2亩(1米水深);网箱可采用吊瓶的方式,一个网箱(5米×5米)使用1瓶。

3、保健

拌料投喂海联科肝肠利健(2万斤鱼/包)3~5天,恢复鱼类体质。

三、霉菌引起的烂鳃

症状:鳃丝点状充血,有黑点,部分鳃丝坏死缺血而呈白色,因而常出现“花斑鳃”的症状,严重时鳃弓黑点明显,有时也可见鳃部带污物的现象。最后病鱼不进食,呼吸严重困难,最终因呼吸受阻开始死亡。

流行情况:此病常发生在水质很坏,有机质含量很高的发臭池塘,常在5--10月发生,6--7月为流行,发病率可达70%左右,死亡率可达90%左右,危害相当严重。也常见继发感染于细菌性烂鳃和寄生虫烂鳃。防治:鱼塘使用水霉净全池泼洒;网箱使用水霉净进行药浴。

四、不良水质引起的烂鳃

养殖鱼类因为水质不良、氨氮或亚硝酸盐过多、天气突变、水质突变及鳃中毒等原因而使鳃丝的颜色呈为紫色,一般情况下鳃丝变为紫色表明养殖鱼类处于应激状态。

防治:

1、解毒抗应激

使用海联科3201(4亩.米)和海联科应激灵(2亩.米)全池泼洒。

2、调节水质

根据水质及底质情况使用相应的海联科进行水质调节与底质改良。

五、药物中毒引起的烂鳃

滥用杀虫药与杀菌药、水质不好等导致鱼鳃被腐烂,鳃丝水中呈现白色,有缺损。

防治:

1、解毒

使用海联科3201(4亩.米)和葡萄糖(5~10斤/亩)全池泼洒解毒。

2、加注新水,降低水体药物浓度。

鳙鱼烂鳃用什么药?

鳙鱼烂鳃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引起。

一、病因与流行性

病原体主要为柱状纤维黏细菌,又称鱼害黏球菌。

该菌的一些生物学特征如下:

1、病菌特点:革兰氏阴性菌。兼性好气生长,在无氧条件下生长很慢。

2、生存环境:最适生长温度28~35℃。pH6.5~7.5生长良好,pH8生长较差,pH6以下和8.5以上均不生长。0.7%以上的食盐可以抑制其生长。

3、引发病症:条件性致病。具传染性,引起感染动物烂鳃病、白头白嘴病。

4、流行特点:该病一般在水温15℃以上开始发生和流行。发病时间,南方多在4一10月份,北方则在5 —9月,7 —8月为发病高峰期。

5、发病表现:发病初期,感染部位出现灰白色斑块,随之斑块下皮肤坏死、充血、病灶逐渐扩大,彼此连成一片,形状不规则,最后大面积皮肤腐烂,露出肌肉,出现肌肉坏死现象,部分病鱼出现蛀鳍。春、夏、秋三季,水温在15℃以上即可发生,20-30℃时为流行高峰。

取鳃部黏液镜检,可见到分散的、成堆的或柱子形的粘细菌,似火柴棒,菌体柔软,活泼。

事实上,青、草、鲢、鳙等都可发病,流行发病温度是28~35℃。主要寄生在鱼的鳃、体表、鳍条和头部。寄生处一般有溃疡和缺损。

二、产生的原因

烂鳃病是一种传染迅速,病程长,比较常见的鱼病,一经发病便难控制其蔓延。从大的方面说,烂鳃病主要是由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两大类原因引起。

非生物性原因主要是放养过密和水质问题。

1、溶氧不足。放养密度过大、养殖水体溶氧长期偏低,鱼处于亚缺氧状态,因此体质变弱,易感染病原。

2、机械刺激。由于拖网等原因,造成鳃部损伤,继发感染致病菌。

3、药物刺激。使用刺激性大的药物,如杀虫、杀菌药等,造成鱼体应激过大鳃部充血,之后继发细菌感染引起烂鳃。

4、中毒。水体中毒性物质过多,如氨氮过高会引起鱼中毒,刺激鳃丝引起烂鳃。

引发鱼类烂鳃病的生物性病因主要有:

1、细菌-鱼害粘球菌引起细菌性烂鳃病。养殖水体环境恶劣,污染严重,尤其是有机质多的池塘,细菌大量繁殖。鳃丝腐烂,严重时鳃软骨外露,并且常带有污泥,鳃盖内侧表面充血,中央表皮常被腐蚀成一个圆形透明的小洞,俗称"开天窗"。

2、真菌-鳃霉引起的鳃霉病。病鱼鳃部呈苍白色,有时有点状充血或出血现象。此病常使鱼爆发性地死亡,镜检会发现鳃霉菌丝。

3、淡水鱼池塘以下情况容易发生气泡病,继而引发烂鳃。

⑴高温期,连续晴天,水肥的池塘藻类光合作用强,产生大量的氧气,造成水体中溶氧过饱和。

⑵池塘水浅。

⑶温差变化大的季节,尤其是3、4、5、9月份常见。

⑷连续下雨后晴天。

⑸频繁使用杀虫、杀菌药物。

⑹过量施肥或不正确使用肥料。

⑺清塘或倒藻后易发生。

4、寄生虫。指环虫、车轮虫等寄生于鳃部,损伤鳃丝,感染细菌引起烂鳃。寄生虫引起的各种鳃病,包括原生动物、粘孢子虫、指环虫和中华蚤引起的各种鳃病。

①原生动物的大量繁殖和骚扰,使鱼的鳃部产生大量的黏液,严重影响鱼的呼吸,因此浮头时间较长,严重时体色发黑,离群独游,漂浮水面。

②粘孢子虫引起的鳃病一般在鳃的表皮组织里有许多白色的点状或块状胞囊,肉眼容易看到。

③指环虫引起的鳃病显著浮肿,鳃盖微张开,黏液增多,鳃丝呈暗灰色,镜检可见长形虫体蠕动。

④中华蚤引起的鳃病,鳃丝末端肿大发白,寄生许多虫体,并挂有蛆状虫体,故有"鳃蛆病"之称。

三、建议预防及治疗方法

解决鱼的烂鳃问题,如果只想到怎么用药,那未免太简单了。可能有效,也可能无效,往往是无效的情况多。

本人建议:既然养鱼,想把鱼养好,赚钱。那就应该有个周全的措施,尽可能保证鱼不得病。真的出现一些问题,需要仔细分析,不要急于用药。

1、注意症状:主要是区分病因类型,细菌感染还是病毒感染。一般来说,细菌感染的为多数。

2、及时措施:对于细菌性烂鳃,一般不建议使用抗生素。我们采用的方法是改底调水+微生物控制。

首先使用20%或50%含量的过硫酸氢钾改底消毒。

然后使用有机酸解毒。相信大家都有自己喜欢使用的产品。

最后使用高效的微生物制剂,全塘均匀泼洒,我们只用150克/亩米即可。一般24小时后即可见效,如果发病比较严重,72小时后再强化一次。

对于主要由副深血孤菌、柱状纤维粘细菌、嗜水气单胞菌、鳗孤菌等多种能分解几丁质的细菌感染所致的烂鳃情况,都有非常明显的作用。

3、综合管控:事实上,解决方案在于养殖过程的综合管控。

第一是养殖密度管控,人工养殖本身就是“高密度养殖”了。如果一味加大养殖水体的负荷,在没有综合技术突破的情况下,往往事与愿违。

第二是水质管控。养殖动物的生活环境是水,生活环境污染,必然导致养殖动物的体质下降。且污染的环境更容易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和生物,其中不乏致病菌。致病菌很多都是常在菌,也就是说,只要处于自然状态下,这些菌就会存在。

这些“常在菌”,在正常情况下,如水质较好、这些菌的数量不多,养殖动物没有外伤、身体健康,这时候养殖动物是不会患病的。我们可以称之为“生物平衡”状态。只有平衡被打破时,养殖动物才可能出现问题。

所以,调水是一个长期细致的工作。应该定期调水。

第三是微生物管控。由于烂鳃病主要由微生物感染引起,则微生物管控就十分必要了。我们采取的方式是定期泼洒高效生物制剂,抑制诸如副深血孤菌、柱状纤维粘细菌、嗜水气单胞菌、鳗孤菌等多种有害菌在养殖水体中的含量,使其无法达到致病载量。

不建议使用抗生素的理由是:建立生态平衡,不是要杀灭有害菌,实际上有害菌也是“杀灭不净”的。所以,用建立生物平衡的方法,控制致病微生物不达到致病量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补充的微生物要高效,同时还要成本适宜,也就是性价比要高。作为淡水鱼的“四大家鱼”,其市场价格相对较低,高成本投入,肯定是养殖者承担不起的。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初春加州鲈烂鳃病如何预防?

鱼病的科学诊断

鱼病指当病因作用于鱼类机体后,引起鱼体的新陈代谢失调、组织器官发生病理变化以及鱼体的正常生命活动受到扰乱的现象。

1、病因分类

病因从广义上分为5大类:

(1)病原的侵害,致病的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

(2)非正常的环境因素,包括温度(“中暑”)、溶解氧(气泡病)、pH、氨氮、亚硝酸盐等;

(3)营养不良,如缺乏维生素、矿物质、氨基酸等;

(4)动物本身先天的或遗传的缺陷,如某种畸形;

(5)机械损伤,如拉网、分筛等。从狭义上,病因一般是指病原的侵害。

鱼病“三环理论”认为,由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是病原、宿主和环境三者相互影响的结果,缺少其中之一就不会造成疾病的暴发。例如,如果有病原和宿主(鱼体),但水体环境很好,鱼病不会爆发;如果水体环境很差,但没有病原,鱼体也不会发病。

2、加州鲈生物性病原

2018年,本实验室检测到的加州鲈生物性病原有21种。

(1)病毒:蛙属虹彩病毒、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弹状病毒。

(2)细菌

革兰氏阴性:维氏气单胞菌、嗜水气单胞菌、柱状黄杆菌和迟缓爱德华氏菌。

革兰氏阳性:鰤鱼诺卡氏菌。

(3)真菌:水霉、鳃霉。

(4)寄生虫

原生动物:锥体虫、鳃隐鞭虫、车轮虫、斜管虫、毛管虫、杯体虫、累枝虫。

蠕虫:指环虫。

甲壳动物:锚头鳋、鯴。

软体动物:钩介幼虫。

3、鱼病诊治

上述病原众多,实际中鱼一旦发病如何科学诊断?下面介绍一下鱼病室的诊治流程。

(1)收集信息

首先要了解发病的基本信息,包括放养品种、存塘量、投喂量、病鱼摄食和活动状况、病历和用药史以及水质情况等。

(2)采集样品

收集完基本信息之后就采集病样,一般是取3-5条具有典型症状的病鱼,至少3尾,越多越好,注意不得抛网捉健康鱼或已腐败死鱼,同时采池塘水500ml。

(3)全面检测

采集完样品即送鱼病室进行全面的检测。

外观检测:仔细、全面检测体表及内脏;

寄生虫检测:镜检鳃、病灶、血液、胃肠粘液等;

致病菌分离与药敏试验:从病鱼内脏(脾、肾)和脑、病灶等接种分离致病菌,对分离到的疑似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纸片法)、MIC/MBC测定等;

病毒检测:运用PCR技术。

(4)治疗方案

职业渔医根据具体检测情况科学诊断疾病,并开具处方、配药。

(5)效果反馈

与养殖户保持沟通,及时反馈疗效,存档备查。

02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概况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的典型症状为嘴部或尾部发白,有时也见烂鳃,白身。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灶处变白、腐烂,出现浅表性溃疡,并粘附较多絮状物(“长毛”),病鱼失去摄食和游泳能力,最终衰竭而死。

示烂尾:尾部变灰白色,表层腐烂。

示烂嘴:嘴部糜烂,鳃颊红肿,眼睛灰白

1、流行规律

烂嘴烂尾病主要危害全长为4-20cm的加州鲈朝鱼,小规格鱼苗以烂尾为主,大规格朝鱼以烂嘴为主,也常见白皮、烂鳃等症状;华南地区流行于3-6月份,尤以4-5月份为高峰;雨季尤其是连续阴雨和“白撞雨”后发病率极高;分筛、过塘后容易出现爆发性感染;密度过大、规格不整齐的池塘发病率也明显偏高。

2、发病危害

一般地,规格越小,发病死亡率越高。分筛、过塘后发病,病情急,死亡率高。另外,处理是否及时、用药是否精准对死亡率影响很大。如果处理及时,可能死亡率只有0.01%,但如果处理不及时,死亡率可能会达到80%以上。建议一旦发病要及时处理。

03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因分析

44份加州鲈烂嘴烂尾病鱼样品检测信息汇总表

我们采集了44份典型的加州鲈烂嘴烂尾病鱼样品,依托鱼病实验室进行细致全面的检测,结果显示:

1、寄生虫方面

总检出率为56.82%,其中,个别寄生虫感染占36.37%,大量或极大量寄生虫感染仅占20.45%;

2、致病菌方面

柱状黄杆菌检出率为93.18%(考虑到采样时部分池塘已用药,实际感染率要超过此值),水霉检出率为6.82%,但若除去2例混合感染,单一水霉检出率仅为2.27%

3、病毒检测方面

弹状病毒和细胞肿大属虹彩病毒检出率均为0,蛙属虹彩病毒检出率为38.64%,但多为弱阳性,强烈阳性率仅为18.18%。

此外,需要指出,柱状黄杆菌以侵染病灶为主,但内脏也常能分离到少量柱状黄杆菌。综上,柱状黄杆菌是烂嘴烂尾病的最主要病原,而寄生虫感染也可能是重要诱因,且其在加重病情的作用不容轻视。

柱状黄杆菌

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广泛分布于水体和土壤。

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致病性与环境因素、菌株自身毒力及鱼体感染寄生虫或体表损伤密切相关。

主要感染体表,病灶镜检可见;内脏有时可分离到,但数量较少。

最适NaCl为2.0g/L,超过此浓度生长受抑制甚至几乎不生长;最适pH为7.4,pH 8.0以上生长受抑制;适温22-28℃,37℃也生长,但较为缓慢。

柱状黄杆菌镜检图(40*10)

柱状黄杆菌菌落(Cy,27℃,26h)

04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预防要点

借鉴鱼病的三环理论,加州鲈烂嘴烂尾病的防控思路有三:

1、从病原入手

柱状黄杆菌为一种水体和土壤广泛分布的贫营养革兰氏阴性菌,其对pH较敏感,当水体pH达8.0或以上时生长受抑制。因此,彻底清塘(生石灰清塘),暴雨或“白撞雨”后及时使用复合碘等温和型消毒剂进行水体消毒;平时定期施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以占领生态位;以及使用适量的微肥等维持水体适宜的肥度,维持水体pH弱碱性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2、宿主(鱼体)方面

加州朝苗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抗应激能力低,对病菌的抵抗力弱。因此,经常拌喂胆汁酸、多维等护肝保健产品,在暴雨等强应激事件前泼洒免疫多糖、Vc等提高鱼苗的抗应激能力,在拉网、过塘等发病率极高的节点拌喂适量的敏感抗生素等抗菌药,都有利于降低发病风险。此外,小规格鱼苗(8朝以下)建议每2-3天检测虫害一次,有虫及时处理,以免诱发细菌感染。

3、环境方面

苗塘水位低,雨水酸性强,水质稳定性差,pH变化大,加之鱼苗密度大,常出现相互追逐残食。据此,合理使用乳酸菌、芽孢杆菌等有益菌,适当提高水位,以提高水质的稳定性;及时分筛,及时撤拦网,降低养殖密度,都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养殖环境,降低发病率。

05

加州鲈烂嘴烂尾病治疗方法

烂嘴烂尾病的最主要病原是柱状黄杆菌,但也偶见并发感染寄生虫或虹彩病毒。因此,一旦出现烂嘴烂尾病,首先应检测有无寄生虫感染,注意应取鳃丝、体表病灶仔细镜检,如有必要需处理虫害;其次,留意病鱼有无腹鳍中央充血发红、鳃盖红肿甚至溃疡、背鳍糜烂等虹彩病毒病典型症状。

1、单纯柱状黄杆菌感染

如经确诊为单纯的柱状黄杆菌感染,则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等进行水体消毒,严重时隔天再消毒一次;并拌喂4-5天敏感抗生素*、胆汁酸、多维等抗菌保健药物,注意不要过度控料,正常投喂即可,尽量让更多的鱼儿摄食到药饵。实践证明,本方案疗效十分显著。

2、寄生虫混合感染

如经确诊有寄生虫混合感染,则需先针对性杀虫,处理好虫害后再视情况使用复合碘、硫醚沙星等进行水体消毒;内服方案同上。

3、虹彩病毒混合感染

如经确诊有虹彩病毒混合感染,消毒方案不变,仍选用温和性消毒剂如复合碘、硫醚沙星等进行水体消毒,但需停料2-3天,待病情相对稳定后再恢复投喂,并拌喂敏感抗生素、胆汁酸、多维等抗菌保健药物,抑菌、杀菌,恢复体质。

*不同地域,不同用药历史,不同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建议送至专业机构分离致病菌并以实际的药敏结果为准。

06

精彩互动答疑

01

使用乳酸菌会不会降低水体pH?

梁工:水产养殖比较适宜的pH在7.2-8.3之间,正常使用乳酸菌会使水体pH降低一些,但不会降得特别厉害,因为影响pH较大的因素是水体里的浮游生物量和浮游植物量,主要是跟它们的呼吸作用及光合作用有关,加上大部分苗塘水都比较浅,约1-1.5米左右,水体pH本身会偏高一点。因此,合理地使用乳酸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pH,但也不会降到7.2以下或者是6.8这样,正常使用乳酸菌是不用担心的。

02

为什么会在嘴部、尾部发生溃烂?是否也是由气泡病引起?

梁工:实际上我们检测到的苗期气泡病并不是太多,有一部分在水面逗留的鱼苗检出气泡病,主要是苗塘阳光充足,表层水溶氧往往过饱和,鱼苗如果长期漂浮在水体上层的话会感染气泡病,这种我们偏向认为是一种被动性感染。加州鲈苗期有一个发病规律,小苗阶段大部分以烂尾为主,8-9朝之后绝大部分以烂嘴为主,这跟气泡病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

更多的是因为加州鲈苗期血液不足,尾部容易脱粘从而感染细菌;鱼苗长到8-9朝之后容易残食,当食物不足或密度过大,鱼苗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容易撞网,从而引起烂嘴。至于鱼苗嘴部和尾部发生感染的具体病理方面的原因,需要一些专家进行病理方面的探索,根据我们这边检测的话,鱼苗烂嘴和烂尾其实都是由柱状黄杆菌感染引起的。

03

鱼苗可以服用恩诺沙星吗?会不会导致鱼苗缩骨?

梁工:引起鱼苗缩骨主要有3个原因:1、重金属用得太多,比如硫酸铜,或者是甲醛等刺激性很强的药物,会引起缩骨;2、维生素等营养缺乏;3、电流刺激。恩诺沙星是广谱性抗生素,在抑杀有害菌的同时,对有益菌也有较强的抑杀作用,会引起鱼消化不良或肠道方面问题。

我们建议尽量少用恩诺沙星,如果苗期要内服抗生素可以考虑用氟苯尼考,因为加州鲈鱼苗期感染的致病菌最主要是柱状黄杆菌,其对氟苯尼考的敏感性比恩诺沙星要强,且副作用比恩诺沙星要轻微很多。

04

经常使用蛭弧菌是否也可以控制池塘有害菌含量?

梁工:根据相关文献,蛭弧菌可以在一定程度控制池塘里边的有害菌含量,但目前我们没有相关的产品,暂时也还没有做相关的实验,所以不好评估。加州鲈苗会感染的致病菌最主要的就是柱状黄杆菌,可以从pH和盐度两方面去控制,特别是在白撞雨或者暴雨等强应激事件之后要及时消毒,平时的话用一些乳酸菌或芽孢菌就可以了。

05

网箱养殖中的加州鲈烂嘴、烂尾用药是一样的吗?

梁工:不管是网箱养殖还是池塘养殖,加州鲈烂嘴烂尾的病原是一样的,所以在治疗上用药也几乎一样。但由于网箱养殖水体是流动的,在消毒方面要频繁一点,比如说要消两次毒。另外,网箱养殖也要注意寄生虫,如果有寄生虫的话,一定要先处理好虫害。

06

鱼苗容易脱粘的原因有哪些?

梁工:鱼苗脱粘主要是由强应激引起,比如暴雨或者是白撞雨等,华南地区雨水是酸性的,很容易引起鱼苗应激反应,从而导致脱粘。另外,拉网、过塘等强应激也容易引起鱼体脱粘。鱼的粘液其实都是粘蛋白,但加州鲈苗期很多生理机能还没发育完善,加上营养也跟不上的话,一旦遇到强应激事件就很容易脱粘。建议在鱼苗阶段,平时内服多维等,在强应激事件前用免疫多糖,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鱼的粘液,减轻强应激事件中的脱粘。

07

按以往经验,加州鲈鱼苗的白头白嘴病会集中在哪个鱼苗阶段?

梁工:6朝到8朝半的加州鲈苗容易感染烂尾病,8朝到12朝(20公分之前)容易感染烂嘴病。烂尾病和烂嘴病的病原都是柱状黄杆菌,只是在病症上表现有一些不同而已,治疗和用药各方面都是一样的。

在这里要注意容易发病的几个关键节点,一个是过塘、分筛时,还有一个是白撞雨或暴雨时,在这些节点前后要做好相关的预防措施。具体的预防措施和治疗方法的话前面都有提到。

08

加州鲈肠炎怎么治疗?

梁工:如果是苗期肠炎,一般在饵料中拌一些乳酸菌或强力霉素等都是可以的,大鱼的肠炎我们目前还没有检测出来过,绝大部分养殖户说的成鱼肠炎,经过我们检测发现都是误诊,其实是诺卡氏菌或其他一些病因。

苗期肠炎需要注意使用的饲料或饵料是否有问题,比如说冰鲜浆变质等,另外投喂红虫也很容易得肠炎,我们拿红虫回来化验过,里边的细菌非常多,因此,苗期肠炎的防治,首先要选用清洁的饵料,其次可以拌一些乳酸菌等有益菌。朝苗阶段的肠炎,内服一定量的强力霉素大部分会有比较好的效果;成鱼细菌性肠炎的话,最好能够做致病菌分离和药敏实验,再针对性用药。

09

请问8朝苗过塘后一个星期出现肠炎,单用强力霉素内服就可以吗?

梁工:如果真的是细菌性肠炎的话,单用强力霉素是可以的。但一般8朝苗过塘之后,主要容易发生的是烂嘴烂尾病,此时需要注意观察是否是肠炎,还是说肠道发红,这只是其中一个症状。因为据我们这边检测,8朝左右的苗单纯感染细菌性肠炎比较少见,很多往往伴随虹彩病毒或其他细菌性感染,建议最好能在检测之后再针对性用药。另外,在饵料中拌强力霉素之后,最好能够拌几天护肝药和乳酸菌。

10

利福平这种药能用在鱼苗阶段吗?

梁工:利福平这个药是没有鱼药批文的,属于违禁药品,不管是苗期还是养殖期都不建议用这个药。我们做过很多药敏实验,在苗期比较严重的几种细菌病中,氟苯尼考的药效都要比利福平好很多。

11

加州鲈苗期拖便是不是肠炎或者是转料等问题导致的?

梁工:苗期拖便和肠炎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两者的病因较为相似。一方面是饵料不适口,比如投喂红虫或者是投喂死水蛛,或者是投喂其他的不洁饵料,都比较容易出现拖便和肠炎,一旦出现拖便和肠炎之后很容易爆发熟身病。另一方面,在天气突变等强应激前,如果鱼苗喂太饱,不能够及时的消化,加上遇到比较强的应激,也很容易出现脱变跟肠炎。

因此,预防苗期的拖便和肠炎,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饵料,不要用红虫,用鱼浆的话一定要选用新鲜的,最好还能拌一些发酵饲料或含肠道有益菌的产品,从而有效减轻拖便和肠炎。其次是要合理投喂,这两点是比较关键的。

12

加州鲈患水霉病用什么药治疗好呢?

梁工:加州鲈苗期的水霉病大部分都是误诊,需要取鱼的病灶,用显微镜去镜检,看看到底是水霉还是粘了一些有机物,然后再针对性的用药。水霉是一种条件致病菌,所以水霉病是完全可以预防的,平时注意检测寄生虫,发现有虫及时处理。另外在发病流行期尽量避免拉网或其它惊动鱼群的操作,以免鱼产生体表损伤。一旦发病,治疗起来会比较困难,可以考虑用聚维酮碘和硫醚沙星,连续用2-3次,隔1天用1次,还是有一些效果的。

13

天气反复时8朝苗一般投喂的次数和数量是多少?

梁工:天气反复时8朝苗一般一天喂4-5餐,控制在八成饱左右,不用喂太饱。如果遇到马上就要下大雨或者天气比较差的情况要适当少喂一点,根据天气灵活调整。另外,天气反复时可在饲料中拌点护肝药和多维去增强鱼体质,下大雨前使用应激药提前抗应激,比如维C或者免疫多糖,雨后及时使用聚维酮碘进行水体消毒。

怎么
湖南种猪有哪些满天星如何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