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棚虾弧菌怎么冶
大棚虾弧菌怎么冶,打算搞高位池养虾?
没经验就想养虾,而且还是高位池这样的大手笔,如果题主有这种想法,那我要劝您三思而后行!
众所周知,对虾养殖一直以来都是高利润、高风险的行业,对专业技能和生产经验都有很高的要求。养虾技术员不仅要有扎实的水产养殖知识体系,还要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即便如此,对于高位池这样的大体量虾塘来说,有经验的技术员也不能达到100%的成功率。
首先,有必要认识一下什么是高位池养虾目前我国比较流行的养虾模式有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高位池养殖几种。
其中传统的池塘养殖放养密度低,单位面积的产量也最低;工厂化养殖是未来对虾养殖发展的方向,单位面积的产量最高,每平方水面可以产10~20斤对虾,养殖成功率也最高,但是工厂化养殖的前期投入成本巨大,规模稍大一点的养殖场硬件设施就要耗费500-1000万元的高额成本。
▲▲高位池大棚内景。
▲▲高位池大棚外景。
至于高位池养殖,顾名思义就是在当地的高潮线以上建造一个2.5米深的高位养殖池塘,中间设有排污孔,每个高位池占地面积1.4~2亩左右,每个高位池可以放养虾苗25万尾左右,面积大的高位池可以放30万尾虾苗。在高位池内虾苗的生长速度不一致,规格分化大,整齐度差,因此往往采用轮补的方式分批上市,这样能够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一般而言,高位池养虾的养殖周期为3个月,每年可以养3造,春节期间市场价格最高,对虾生意也最火爆。以2-3亩的高位池为例,对虾产量可达10000斤,每斤对虾的养殖成本在10-15元左右,30头规格的对虾市场价格在20~30元的范围内,那么这一个高位置就可以产生纯收益10~15万元。
▲▲对虾只要能养殖成功,就一定有收益。
高位池养虾利润可观,但风险也不低很多外行人被养虾的利润冲昏了头脑,一股脑扎进来,又是选场地又是建工厂,结果一旦养殖起来就懵逼了:水色不会看,弧菌又控制不住,氨氮亚盐蹭蹭往上涨,对虾应激死亡现象频发,最终还是得不偿失。
高位池养虾病害频发是有原因的。对于单一的养殖单元来说,高位池养虾的体量比工厂化养殖模式更大,水多,放养的虾苗数量也多,超高的养殖密度是病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除此之外,高位池对换水量的要求很大,排污能力差的池塘水质恶化特别快,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残饵及粪便无法及时排出,就会沉积在池塘底部,这些有机污染物就是致病细菌和原生动物滋生的温床。而在对虾养殖过程中,这两种病害是非常恐怖的,严重的还有可能导致绝收。
▲▲这是一只出现明显肌肉白浊的南美白对虾,感染弧菌的迹象非常明显,这就是大规模病害发生的前兆。
在病害的初期,对虾由于“偷死”很难被发现,等到在饵料台上察觉出异样时,往往已经控制不住了。我之前也养过一段时间的虾,对此深有感触。原本计划在6月初就开始上市的对虾,在养殖的收尾阶段突然爆发了大规模的病害,每天死亡的对虾惨不忍睹(如下图所示),养殖场不得不将出现病害的高位池提前出虾。
▲▲在养殖后期,由于没做好水质管理,对虾病害频发,每天都有很多对虾死亡。
▲▲另外一个高位池的情况也同样不容乐观,这种现象稍有不慎就会发生。
对每个养虾户来说,由病害和意外事故(比如停电、缺氧)造成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入行之前,一定要进行详细的考察,对这个行业的风险有全面的了解之后再做考虑!
冬季虾塘如何保暖?
冬季保暖与通风换气是一对矛盾。最大限度地保持大棚内温度,对冬季水产养殖来说,非常重要。对养虾生产来说,那更是养殖成功的关键。但是,保暖就有可能以失去大量新鲜空气为代价,有可能造成养殖水体中溶解氧不足问题。
目前采取的保暖办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单纯加盖塑料大棚
1、单棚:江苏小温棚、南方冬棚。
实际上这种模式,就是在原有的土塘上面,加盖塑料大棚,获得自然状态下的保温效果。基本上是在蔬菜塑料大棚的启发下,形成的水产养殖越冬模式。
以江苏如东为代表的“小温棚”,由于近年来一直保持良好的生产效果,受到包括山东在内的一些区域的白对虾养殖者的推崇。其主要优点是:水体小、受外界风雨气候影响小、可进行多种人工干预。在国内白对虾养殖成功率上,“江苏如东小温棚模式”居前列。
两广、海南、福建等,冬季水产养殖多采用塑料大棚模式,一般是根据自然塘口面积,加盖塑料大棚。这种棚的优点与小温棚相似。一般这种棚的面积较大,一个大棚的水面面积多在2亩以上。
这两种模式,只是因地域不同,采用的形式上有所差异。在基本原理上,都还是利用自然保温。即白天日照,增加棚内、养殖水体的温度;晚上利用塑料大棚,尽量减少棚内及养殖水体的温度损失。还有点“看天吃饭”的味道。出现连续阴雨天,棚内、养殖水体的温度也难以提升。
2、双层棚: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内部再加一层塑料膜,利用空气隔温的原理进行保温。但是这种棚同样也会减弱透光度,棚内升温的速度要比前一种“单棚膜”的慢。
由于这种模式费工、费力、费钱,棚内空间变小,操作不方便,所以采用的人不多。
单纯加盖塑料大棚,是目前冬季水产养殖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保暖效果比较好,遮风挡雨,减少了不利自然气候对养殖的影响。
一般来说,在两广及海南,加盖冬棚,可以实现白对虾等冬季“正常养殖”,成功率也较高。在江浙、上海等地,一般加盖塑料大棚可坚持到1月中下旬,个别的可以坚持到春节前卖虾。
二、加盖大棚 + 供暖措施
1、地下水加温:在有地热资源的地方,抽取地下水。
这种模式采用塑料大棚、工厂化车间等保温,利用地热资源加温,保持适当的水温。
利用地热资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使用地下热水;二是利用地热资源作为加温、保温等用。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直接加入到养殖水体中,需要检测地下水水质,并且人工调水。由于地下水中菌、藻等缺乏,需要在使用前、或使用中不断补充,以保证正常养殖的需要。
2、锅炉或电加温:利用外源性加热方法,提高养殖水体水温及保温,简单地说就是供暖。
这种模式由于成本的关系,仅在小面积上使用,大面积推广可能有问题。
目前使用的范围:一是春季标粗苗池;二是利用春季的标粗池,冬季延长一段上市时间。
春季标粗:主要是为了提早饲养,争取提早上市。在江苏如东,一般在每年春季后即开始烧锅炉,标粗苗,俗称“锅炉苗”。采用管道加热塘水的方法,使水温保持在20度以上。一般“锅炉苗”比普通“直放苗”提早一个月左右。这样,在一般不烧锅炉的小温棚适宜放苗时,虾苗已标粗到700头左右。这样的虾苗,再分苗到普通的养殖池中,继续养殖50~60天即可上市。
这种模式在其它地区比较少见,但在江苏如东小温棚养虾模式中却普遍采用。一般一个标粗池可一次标粗6~10个养成池的虾苗。装一个小锅炉,带6~10张标粗池是可以的。锅炉采用普通压力的暖水锅炉,危险性较小。
冬季保虾:仍然是在江苏如东多见。主要是利用原有的标粗池,在12月以后开始烧锅炉,保持适宜的水温。这时一般虾已经长到40头以内,所以主要的目标是保持虾不会因低温死亡,缓慢生长即可。主要是为了等到春季前上市,卖个好价钱。这个时候,只要有活虾,就能卖出好价钱。
三、工厂化养殖
这是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技术,高密度、高投入、高效率、高产出。当然,也会伴随着高风险。
事实上,这种模式不单单是解决保温的问题,还要解决降温的问题。其目的就是尽可能地降低自然环境与气候对养虾生产的影响。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对虾工厂化养殖要如何管理才能提高产量和收益?
不了解,
冬棚成功一造胜过白水虾养殖一年?
对于这个问题来看,冬季使用大棚养殖一个季度,确切的来说如果成功了,会比养殖一年的效果还要好。
我是非常赞成这样的说法的,毕竟在我们养殖的过程当中很多养殖产品,特别是冬天,养殖需求比较高,技术的时候,就有很多人都会栽在这个技术上。
所以说如果冬季养殖的好,养殖成功了,确切来说,利润比养殖一年的利润还要好。
特别是常规状态冬季难养殖的产品。特别说是冬眠的产品,针对于这个问题来说,真的是一个比较不错的选择。比如说白米虾的养殖,如果在冬季大棚里面养殖出来一个季度成功的产品,那么会比一年下来养殖的利润还要赚钱。
首先白美虾这个产品在冬季在很多寒冷的地方是没办法养殖的,在常规的状态之下是养殖技术,是根本不可能养殖成功的。
那么在大棚里面养殖主要还是打破了这个环境的温度,导致于习惯以及合适他的生长。所以这个问题来说,我们觉得,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打破了它的环境温度,能够养殖成功,确切的来说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利润。
我们简单的举个例子,在平时普通的情况来看,也许这个利润是每公斤达到3~5块钱。那么如果在冬季在大棚里面养殖成功的,它的利润有可能3 到 5倍。 有可能他的利润达到了9块甚至15块钱左右。
特别是冬眠的产品更加赚钱。咱们岔开话题来讲,针对于冬季养殖大棚养殖这个问题来看,我们觉得如果是养殖冬眠的产品,那么能够打破平衡,打破环境的问题来养殖成功,那么更加会赚钱。
就拿青蛙这一个产品来说,冬季它会在自然环境当中会进入冬眠的状态。那么我们在大棚养殖,打破环境的温度使得它在冬天里面也照常生长。
那么针,对于这个情况来看,市场上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比如说平时我们的利润可能占到两块钱左右,那么冬季养殖成功,在春季上市的情况之下,他的利润至少5块钱。
所以针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我们觉得它是一个比较挣钱的行业和项目。
物以稀为贵市场的规律。针对于冬季使用大棚养殖来说,始终都是走在市场的规律之中,因为市场的规律物以稀为贵,到每一个季节或者说这个产品市场的需求量没变的时候,生产力下降价格自然会提上去。
所以这是一个市场不变的定律,这个就针对于我们养殖的技术需要做出巨大的努力和掌握,一旦真正掌握了这个问题,确切的来讲,他是可以赚钱也是非常适合一些有挑战性的创业者去做的一个问题。
所以市场的规律来说,它的赚钱能力真的是不小的,比如说养殖一些特种产品,特别是分季节养殖的产品,如果能够改变这个问题,改变环境改变温度的问题来养殖,确切的来讲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对虾苗期慢大什么原因?
自身原因:
苗种质量:苗种先天决定对虾长势,本身带病毒、抗生素育苗、高温育苗这三种情况易空胃,建议直接排塘。
营养缺乏:营养不均衡(氨基酸),缺乏维生素,投喂不足,缺少天然饵料,影响对虾生长。
运输问题:运输时间过长,缺氧而影响体质,或者温度升高。
环境问题:
温度:中国明对虾幼体(0.23-0.36g)在12℃时蜕皮周期为21.5d-28.5d,当水温升高到30℃时则缩短到7.4-8.5d,温度影响蜕皮间期的时间长短,对对虾长势影响非常显著。
溶氧:研究显示低氧环境中(2mg/L)养殖短沟对虾17d,养殖期间未发生蜕皮,并持续大量死亡,当溶解氧逐渐提高到5mg/L时死亡停止,并大批蜕皮。缺氧使整个蜕皮周期中虾的亚渗透压调节能力减弱。
盐度 : 一定波动幅度内,对虾的蜕皮周期有缩短趋势,但如果波动幅度过大,则会抑制对虾的蜕皮,长势变慢。
PH:pH值周期性地向酸性环境方向波动会明显妨碍对虾的生长,而向碱性环境方向的波动则会促进对虾的生长,而恒定的高pH显著抑制了对虾的生长。
水中离子:Mg2+对成活率影响最大,Ca2+对生长影响最大,K+浓度为150mg/L时成活率最高,而K+浓度为50mg/L时生长速度最快。
藻相:稳定而平衡的藻相利于对虾快速成长,水体缺乏藻类或藻类老化或藻毒素过多,都影响对虾生长。
生物因子
病毒:皮下造血组织坏死病毒表现为对虾身上有斑纹、甲売旁边有一凸出包。肝脏细小病毒表现为肝细小发白。
弧菌:偏高。
肠肝胞虫:近年内,关于肠肝孢虫影响对虾生长的报道屡见不鲜。主要表现在肌肉组织病变最严重:原肌纤维存在的空间被大量的球形包囊占据,肌纤维断裂,空泡数量增多,线粒体消失;鳃细胞膨大呈空泡状,鳃膜坏死,核质、细胞质和细胞器消失;胃细胞胞浆基质电子密度增大,孢子寄生在结缔组织中脂滴附近;肠外膜上皮细胞核质皱缩,部分肌层消失,孢子寄生在肠粘膜层和肌层之间。
生存空间:
密度:放养密度与生长速度呈负相关,密度越高生长越慢,适当降低放养密度。
水位太浅,加高水位。
换水量不够,适当加大换水量。
投喂量:过高投喂量促使氨氮亚盐超标,养殖难度增大;过低投喂量,生长所需营养摄食不足,影响长势;一般控制在体重的6-8%生长状况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