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蟹不能脱壳怎么办

蟹不能脱壳怎么办

时间2023-01-02 20:38:03发布中国乡村振兴分类水产浏览79
众所周知河蟹的变态和生长发育总是伴随幼体的不断蜕皮和幼蟹的不断脱壳而进行的。当机体组织生长及营养物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要进行蜕壳(皮)。脱壳的同时还可以脱掉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附着物,脱壳不好会影响河蟹规格和上市时间。钙不足、微量元...

蟹不能脱壳怎么办,螃蟹脱壳的全过程?

答:众所周知河蟹的变态和生长发育总是伴随幼体的不断蜕皮和幼蟹的不断脱壳而进行的。河蟹一生中脱壳约18次,大眼幼体到蟹苗脱壳5次;蟹苗到仔蟹脱壳3次;仔蟹到幼蟹脱壳5次;幼蟹到成蟹脱壳5次。而每一次脱壳都是河蟹生长发育的结果,当机体组织生长及营养物质累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必然要进行蜕壳(皮)。

正常情况下,每蜕壳(皮)一次,河蟹明显增长,但是脱壳不一定都会生长,比如说营养不足时,蟹脱壳反而会出现负增长。脱壳的同时还可以脱掉附着在甲壳上的寄生虫和附着物,并且可以使残肢再生。

河蟹的脱壳对于蟹本身来说是极其重要,从蟹本身来讲,河蟹脱壳不好,轻则河蟹生长不良,拉脚蟹多,重则会因脱壳不遂死亡;从经济成本考虑,脱壳不好会影响河蟹规格和上市时间。

河蟹的甲壳由位于其下的真皮层上皮细胞分泌而来,由上表皮层,外表皮层和内表皮层组成。大致分为脱壳间期,脱壳前期,脱壳期,脱壳后期和后续期。

脱壳间期:在脱壳间期,蟹壳钙化,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河蟹会大量摄食,进行能量物质和微量元素的积累,为脱壳进行物质准备。(此时饵料中应添加营养物质,另外,钙不足、微量元素不足也会影响河蟹脱壳效率)。

脱壳前期:脱壳前期真皮层会和表皮层分离,旧壳之上的表皮开始被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被吸收进入血液,新表皮开始形成,摄食减少,就是二层壳的形成。当旧壳被吸收完成,新表皮与旧壳分离明显,摄食停止。新外表皮分泌完成,河蟹开始吸水,准备脱壳。(此时水源新鲜程度会影响河蟹脱壳)。

脱壳期:身体大量吸水后,河蟹头胸甲和腹部会出现裂缝,河蟹弹动身体自旧壳中脱出,此过程只有几秒或数分钟。(前期积累营养是关键所在)。

脱壳后期:刚脱出时,河蟹新壳柔软有弹性,河蟹开始大量吸水使新壳充分伸展至最大尺度,此时活力弱,不摄食。此过程也较短。(这个时候是河蟹最脆弱的时候,安静的环境是必要的)。

后续期:河蟹甲壳开始钙化,开始大量吸收钙质和微量元素,此过程决定于水体中钙质含量和微量元素含量,微量元素缺乏会使河蟹软壳,硬壳时间增长或不能完全硬壳,加大脱壳期河蟹死亡的风险。等壳硬化后,能够支撑身体时,河蟹会排出身体吸收的过多水分,开始摄食,完成一次脱壳周期。

其中脱壳期又有5个阶段的过程区分:

刚脱壳:尚不进食,此时外壳柔软,无法站立,继续吸收水分,体重增加。表皮开始钙质化,已可站立,但外骨骼仍然很柔软,体重稳定,水分含量仍高达86%。

新壳钙化:新壳的钙化阶段仍不进食,钙质开始分泌,附肢的各肢节可以弯曲而不断裂,水分含量85%;外骨骼继续分泌,各附肢弯曲时会断裂,水分含量83%。

表皮变硬:较早阶段仍继续钙化,并开始进食。此时是组织生长的主要阶段,身体开始变硬,头胸甲前端及侧面钙化仍不完全,水分含量61%。处于脱壳中期,钙化完全,且在钙化层下产生薄膜层,代谢物开始堆积,组织生长安全。

下次脱壳的预备阶段:开始进行钙的再吸收,新壳的最外层已分泌出来,渐渐进食,代谢物可被运用,在分泌新的色素层之后,活动开始减少,水分含量在59%~61%之间;接近脱壳的第一特征已出现,在旧刚毛基部有新刚毛长出,新的上表皮已由皮下组织分泌出来。由于旧壳中大量钙的再吸收,造成裂隙而留下适当的空间。沿着裂隙,钙的再吸收完全,从而产生表皮的一个裂口,河蟹体自此从旧壳中脱颖而出。

冬蟹什么时候脱壳?

关于螃蟹脱壳时间和次数,脱壳后几天恢复进食的问题!据鸭寮街了解到,1、脱壳时间:第1次脱壳时间为清明节前后,第2次为谷雨前后,第3次为小满前后,第4次为夏至前后,第5次为立秋前后,之后每隔14-60天左右才会脱壳1次。

2、脱壳次数:大约为18次,大眼幼体至蟹苗需脱壳5次,蟹苗至仔蟹需脱壳3次,仔蟹至幼蟹需脱壳5次,幼蟹至成蟹需脱壳5次。

螃蟹壳发黄怎么处理?

蟹壳发黄是脱壳前的样子,少投料,投一些脱壳素促进脱壳

螃蟹脱壳一动不动的是怎么回事?

螃蟹脱壳脱一半不动了是正常现象。它喜欢安静稳定的环境,此时一定不要打扰它,只要尽量提供适宜的温度环境就行,否则反而会影响脱壳。

水中营养盐的成分最好控制在300ppm,还要添加适量的黑色泥土。

新的软体蟹体大概硬化半个小时的时间就可移动了,大概过12小时就彻底硬化了。

9月份螃蟹不进笼原因?

蟹塘里、水库、湖泊里养殖的大闸蟹秋季不进地笼的原因有如下:

1、塘内没有大闸蟹或者稀少。

2、投蟹苗时间较晚,大闸蟹最后一遍脱壳延后,尚未大规模达到性成熟,多数大闸蟹是软壳蟹、软腿蟹,没有降河洄游的生理信号。

3、捕蟹下地笼的方法、方向、位置不正确。

4、地笼非专用捕蟹地笼。捕鱼地笼经常会被大闸蟹尖锐有利的螯足夹断,进而全部逃跑。

5、最低气温较高(16℃以上),活水蟹塘溶氧充分,大闸蟹不会大量爬边上岸。

不能
山苏花怎么养泥鳅怎么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