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亚盐高怎么办
水体亚盐高怎么办,黄骨鱼链球菌出血怎么治?
1、预防措施 (1)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光合菌及乳杆菌等菌制剂对鱼塘进行调水,保持正常水位,防止水质老化及水温突变引起的应激;(2)使用的渔具要及时用碘制剂、氯制剂等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感染;(3)经常对水体底部消毒,防止病原体蔓延。(4)定期使用乳酸菌、多维等内服保健,增强鱼的体质。
2、治疗措施 第一步:降低氨氮亚盐对其危害,减少应激。首先全塘使用解毒类的产品降低氨氮亚盐的毒性,接着使用增氧剂和分解类的菌制剂分解池塘中的粪便和底部有机质,可有效抑制有害菌的产生和繁殖。对于氨氮、亚盐过高的池塘,使用化学类改底产品,建议适当增加用量。第二步:内服减少鱼体病原菌数量,增强免疫力。出血病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并且从鱼的表观症状和解剖结果来看,细菌已经感染到了鱼的体内,造成部分器官败坏,所以需要先将鱼体内的有毒细菌杀死,增强鱼的免疫能力,防止疾病的传播。内服沙星、头孢或氟苯尼考类产品,杀死鱼体内的有害菌。另,由于抗生素类的产品对鱼体有一定的损伤,所以建议配合多维类的内服产品,提高鱼体的免疫力和抗应激能力。第三步:池塘水体和底部杀菌,减少病原菌数量。内服杀菌后,先对池底进行消毒,然后对水体进行消毒,这样即可有效控制和治疗细菌性出血病。总之,在疾病高发期的季节,要加强预防措施,勤巡塘,早发现,早治疗。
加州鲈在水面晒太阳正常吗?
不正常由于养殖周期比较长,池塘底部有机物多,硫化氢等有害物质积累,拉网收鱼的时候容易引起底部有害物质上泛,造成水体环境急剧恶化,再加上高温,拉网等给鱼体带来沉重的负担,其次高温季节微生物和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容易造成池塘溶氧低,氨氮亚盐高,也会造成应激反应,这些应急源都会导致叠加效应,严重可导致大量死亡,导致造成经济损失。
罗氏虾晚上趴边是什么原因?
一般都是水质不良或者罗氏虾患病导致的。
水质出现问题:池塘中氨氮亚盐升高、池塘倒藻、青苔滋生、泥屁腐烂都会导致对虾难以忍受池塘环境导致爬边。
水质的问题包含很多,比如对虾池底脏、水体氨氮亚盐升高、水体毒素太多、水体PH降低等等我们养殖朋友要分清楚,避免产生后续的不良症状。
对虾染病:有些病虾因为体质下降已经不适应池底的环境,才会爬边。可以观察一下爬边的对虾有没有鳃部水肿或者肠炎的症状来判断。
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怎么控制?
氨氮是虾塘水质的一项重要指标,确保虾塘水质的氨氮值在安全范围内,是对虾获得高产稳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一、氨氮是什么?
氨氮是指水中以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形式存在的氮。
氨氮既是水体中的营养素,又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产生,成为养殖水体中的主要耗氧污染物,对鱼虾类及某些水生生物有毒害。
氨氮的毒性与养殖水体的pH值及水温有密切关系,一般情况,pH值及水温愈高,毒性愈强。
养殖水体的氨氮从哪里来
1、养殖对虾的排泄物、残饵、浮游生物残骸等分解后产生的氮大部分以氨的形式存在。
2、水体缺氧时,含氮有机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在厌氧菌的作用下,发生反硝化作用产生氨。
3、虾的鳃和水体浮游生物在生活中存在旺盛的泌氨作用,是水中氨的另一来源。养殖密度增加,泌氨作用也大幅提高。
什么样的氨氮对虾的影响最大呢?
分子氨对于对虾的毒性机理是极毒的,其毒性机理在于:
养殖水体中氨的浓度过高时,氨就可以通过体表渗透和吸收进入虾的组织细胞内,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产物α-酮戊二酸结合,产生谷氨酸和谷氨酰胺。由于α-酮戊二酸不断被消耗,使组织细胞的三羧酸循环受到抑制,高能磷酸键降低,有氧呼吸减弱。结果导致细胞活动障碍,继而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
氨可以破坏鳃表皮组织,导致氧气和血液废物交换不畅而窒息。
虾类氨中毒后的病理变化和表现症状、以及危害对虾的氨氮中毒后的病变表现为:肝、胰、胃等内脏受损,胃、肠道的粘膜肿胀、肠壁软而透明。池塘水体氨的浓度长期过高,最大的危害是抑制对虾的生长、繁殖,严重中毒的甚至死亡。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分子氨浓度对虾96小时的半致死浓度约为0.49毫克/升。
养殖水体的pH值、温度等对分子氨浓度的影响氨易溶于水,水中的分子氨浓度受pH值得影响,在水中形成如下化学平衡:
NH3+H2O⇋NH3·H2O⇌NH4+ +OH-
水体中氨的以分子氨(NH3)和离子铵(NH4+)两种形式存在,其中分子氨对虾是极毒的,而离子铵不仅无毒,且是水生植物的营养源之一。
pH值越小,水温越低,分子氨的比例也越小,毒性越低;pH值越大,水温越高,分子氨比例越大,毒性越大。
二、亚硝酸盐是什么?
亚硝酸盐是养殖水体中有机物分解的中间产物。
亚硝酸盐在养殖水体中是动态的氮循环的中间产物,不稳定。当氧气充足时,在微生物作用下,亚硝酸盐转化为毒性较低的硝酸盐;在氧气条件不好时,则还原为毒性强的亚硝酸盐。
养殖水体中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通过渗透与吸收作用进入鱼类血液,从而使血液丧失载氧能力。水体中的亚硝酸盐含量高会对养殖动物短时间内生理性缺氧甚至导致死亡。
亚硝酸盐的危害就不在这里重复了。总之,它是对小龙虾毒害较大的一种有害物质,在养殖过程中,需要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否则,损失巨大。
三、养殖水体中为什么会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
养殖水体中含氮有机物的转化分为两个途径,一个途径是通过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转化为硝酸盐最终被藻类吸收;另一个途径是通过反硝化作用把硝酸盐转化为氮气而排出水体。
第一个途径一般有三个步骤:第一步,残饵、粪便、死藻、动物尸体、施入的有机肥等含氮的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转化为氨氮;第二步,氨氮在亚硝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盐;第三步,亚硝酸盐在硝酸菌的作用下转化为硝酸盐,藻类利用其为营养物质。
可以看到,这个途径的基本步骤中,都离不开微生物或生物的转化作用。实际上,第二个途径,也需要微生物的介入。
这里面涉及到几个生化作用:
氨化作用:氨化作用又叫脱氨作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氮化物产生氨的过程。很多细菌、真菌和放线菌都能分泌蛋白酶,在细胞外将蛋白质分解为多肽、氨基酸和氨(NH3)。
硝化作用:在硝化细菌(硝酸菌和亚硝酸菌)的作用下,氨氮氧化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氧化为硝酸盐的过程叫做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在缺氧条件下,能够把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再把亚硝酸盐还原为氮气(N2)的一类细菌叫做反硝化细菌,也叫脱氮细菌。反硝化细菌在缺氧条件下,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亚硝酸盐再还原为氮气(N2)或一氧化二氮(N2O)的过程叫做反硝化作用,也叫脱氮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如果养殖水体中这几个生化作用或者说生化过程减弱、或者失去平衡,其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等物质就无法及时消纳,也就会在养殖水体中保持较高水平。
四、氨氮、亚硝酸盐居高不下的危害及控制
什么情况,氨氮或者亚硝酸盐容易居高不下?
残饵与粪污:事实上,散落在水中未被采食的残饵、未被消化的蛋白质排泄物等,是水体中氮元素的主要来源。特别是当我们后期大量投料,所带来的残饵量很大,如果不及时消纳、或者消纳受阻,会造成大量有害物质累积。
转化途径受阻:随着养殖动物的生长加速,投料增加也就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意味着,残饵与粪污的增加是无法改变的。所以,解决氨氮和亚硝酸盐最好的方法,就是保持转化途径的通畅。而要保持这个渠道畅通,需要微生物的作用,而微生物的增殖速率是最重要的,也是有条件的。诸如pH值、温度、水体溶氧、藻类等等。
对小龙虾的危害
1、降低小龙虾体内酶的活性,损伤鳃组织,影响氧气运输及交换,从而导致生理性缺氧。
2、影响龙虾的正常摄食,降低饵料系数,导致生长缓慢。
3、小龙虾蜕壳时,鳃组织的损伤、生理性缺氧等造成翻倍率较低,甚至脱壳不遂而死亡。
4、水体氨氮长期过高导致小龙虾体质变差,容易感染病菌而发病。
5、氨氮过高会导致龙虾的怀卵量减少,卵的存活率降低。
......
如何应对氨氮、亚硝酸盐高的问题
对于氨氮亚盐超标养殖户有自己的处理方法,但大部分都是等到“超标出现问题时”再来治疗补救,直接快速降低氨氮亚盐,不考虑虾经不经的起水体大幅度的改变,只想着降下来就安心了。
这是我们最不认可的做法!
过多的道理,这里不再累述。很多专家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如干塘清淤、以磷促氮、合理密度、科学投饵、开增氧机......,各位都很熟,做没做到我不知道。
这里提出我们在现场实际的操作经验和建议:
1、改底解毒:采用含量20%、50%的过硫酸氢钾氧化改底,同时具有一定的消毒作用。改底后,使用有机酸解毒;
2、快速补菌:采用高效的有益菌,改底后立即使用,在“生物空白期”快速建立有益菌群优势,提高微生物密度和作用效率。这一过程需要连续强化,一般隔一天再补充一次;
3、定期强化:微生物需要定期的补充,才能保持在养殖水体中持续的优势。记住:永远不要等到出现问题才处理,治疗成本一定高于预防成本!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交流、讨论。
放养的鱼病死有什么药可冶?
每当看到有养殖户的鱼发生疾病,我都非常痛心,看到很多朋友提供的叙述,又感到很无奈。水产养殖品种有上百种,每种养殖品种出现的疾病不同,使用的药物不同。鱼病死有很多很多原因,希望朋友在提出问题的时候一定要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细节。
环境改良剂有些时候养殖鱼出现死亡,可能并不是什么疾病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养殖水体恶化造成养殖鱼中毒死亡,这时候我们无需用药,只通过换水调节水质就可以。一般水体变化造成的鱼死亡多数是水体有机质过多,氨氮亚盐造成毒性,那么我们也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水质调节。
杀虫药我们知道,鱼类在养殖过程中也是比较容易爆发寄生虫病的,但是不同鱼类寄生虫的种类会存在差异,即便是同一种寄生虫在不同鱼类身上可能处理方法也是不同的,因为不同鱼类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一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先查明寄生虫种类,再去选择药物,目前市场上常见药物有铜铁合剂、甲苯咪唑、硫酸锌、菊酯类以及茼蒿素等一些中药。
细菌、病毒性及其他一些病症细菌、病毒无处不在,很多都是条件致病菌,因此养殖鱼类也会经常爆发这些疾病,但是细菌和病毒种类也都是多样的,一旦发病万不可乱用药。细菌性疾病最好是通过药敏实验得出最佳的抗生素,然后对症下药,然而病毒在水产上也没有什么药物,一般多数是使用中草药来治疗。
在水产上造成死鱼的也不止以上这些因素,还有可能是营养或者环境突变,因此一定要先明确病因才能对症下药。
单纯的问死鱼用什么药,任何人都根本给不了好的答案,最好的就是描述病情以及水质条件,这样才能给你做一个推测。在水产上药物种类也是非常多的,从各种消毒剂到环境改良剂(当然严格意义上不算药物),从杀虫到杀细菌的抗生素,根本就不知道该告诉你用什么药。
以上就是我的一些观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我是珠海禾虫哥,欢迎点赞、转发,交流讨论。感谢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