虾有纤毛虫怎么看
虾有纤毛虫怎么看,大虾是不是挺多寄生虫呀?
虾体寄生虫有那是肯定的,比如游泳足寄生大量纤毛虫,但是这些寄生虫对人体是没有害处的,经过高温煮熟的虾,所以寄生虫都活不成。我想说,虾是很绿色的食物,可以放心吃。
身上很脏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发现自己养的小龙虾虾壳呈现黑红色的话,证明这些小龙虾品相不好,浑身很脏,腹部有大量的淤泥。这种情况大多数证明水质有问题,养殖户需要调水解毒杀虫才行。
小龙虾虾壳表面沾附的污染物有两种,一种是有机质的残留物腹部的淤泥也是这种东西。其次表面的污染物是由纤毛虫引起的,纤毛虫寄生在虾壳表面和小龙虾身体里面,导致小龙虾长白毛,这些白毛被淤泥沾附之后就导致虾壳表面又黑又脏,腹部也有很多淤泥。
具体原因有两方面:一,施肥过多:藕田里面的藕由于需要大量的肥料才能够快速生长,所以一般养殖户都会在藕田里面使用大量的尿素和磷肥,让水体在短时间之内快速肥起来,有机质快速生成,这样莲藕才会大量吸收氨氮磷从而快速生长,这样长出来的莲藕又大又肥又白,我们这里附近的一块大湖泊以前就是专门种植莲藕的,所以对肥水促进莲藕快速生长还是比较熟悉的,因为我经常下去看下去赚。
不过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使用尿素和磷肥过多之后,容易导致养殖水体氨氮含量过高,在温度升高以后,很容易引起有机质酸化,这样底质恶化,淤泥过多。小龙虾在水体下层活动的话,很容易挂脏,长出来的小龙虾又黑又脏,腹部挂满淤泥。这是其一。
其二,有机质酸化:在高温条件下,也是最适合纤毛虫生长繁殖的。作为一种生命力顽强的寄生虫,最喜欢高温以及以及淤泥过厚的环境。它又不会直接引起小龙虾死亡,主要是通过小龙虾鳃部呼吸以及摄食饵料进入小龙虾体内,最终寄生在小龙虾身上,在虾壳表面长出一层白毛,加上在淤泥里面活动,所以最终白毛沾附淤泥。导致小龙虾又黑又脏。而且蜕壳困难,行动缓慢,食欲降低,导致营养不良,最终长成了铁壳虾。
那么应该如何改良水体环境呢?1.芽孢杆菌和光合菌降解有机质:芽孢杆菌和光合菌在溶氧量充足的情况下可以充分降解有机质,减少氨氮浓度,所以适合在无法用生石灰清塘的条件下使用。
2.杀虫:使用菌种之后一个星期之后外来使用阿维菌素杀虫,阿维菌素虽然属于杀虫剂,但是对小龙虾刺激性比较小,所以在这里使用还是比较合适的。
3.加大捕捞量:这些老虾一方面生长缓慢没有养殖价值,不如打捞上来卖掉,其次,这些病虾如果不及时打捞上来会传染更多正常的小龙虾,所以建议加大捕捞量。
补充说明:在藕田小龙虾本身已经被纤毛虫感染的情况下,高温季节尽量少投食动物性饵料。因为很容易腐烂污染水质,很容易引起纤毛虫大量繁殖,所以要投喂饵料还是以黄豆为主。
一般河水中有什么浮游生物?
包括细菌、真菌、藻类。
动物:肉足虫,鞭毛虫,纤毛虫:钟虫、等枝虫、独缩虫、聚缩虫、盖纤虫等。
扩展阅读:
浮游生物多种多样,特别是动物,几乎可以见到全部动物类群。体型微小的原生动物、藻类,也包括某些甲壳类、软体动物和某些动物的幼体。
它们没有或仅有微弱的游泳能力。可分为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按个体大小,浮游生物可分为六类:巨型浮游生物,大于1厘米,如海蜇;大型浮游生物,5~10毫米,如大型桡足类、磷虾类;中型浮游生物,1~5毫米,如小型水母,桡足类;小型浮游生物,50微米~1毫米,如硅藻、蓝藻;微型浮游生物,5~50微米,如甲藻,金藻;超微型浮游生物,小于5微米,如细菌。
属于植物的,以硅藻、鞭毛藻和蓝藻居多,还有不少附着在悬浮物上的细菌。一般浮游生物是小型的,但也有伞径长达2米的水母等。从形态上看,浮游生物为适应浮游,体表常有复杂的突起,或在体内贮存着大量的水、油滴、脂肪和气体等。
为什么基围虾会跳起来?
1.缺氧,虾子由于缺氧被迫从塘底游到水面附近溶氧相对较高的水层,或者趴在塘边处,一旦有风吹草动的声响,对虾应激受惊而乱跳。增开增氧机,撒增氧颗粒,如果是溶氧充足,那么是对虾生理上缺氧。我们应该检查对虾的具体情况,再对症治疗。
2.底脏,底部污染严重,溶氧不足导致上浮或者爬边。
3.感染寄生虫例如纤毛虫感染,虾体感觉不适或者寄生在对虾鳃部导致对虾呼吸困难,也会出现爬边,水面附近环游,受惊扰而出现跳塘的现象。
4、外界刺激导致的虾跳塘:比如:灯光、强烈声音等外界因素,处理办法:减少这些外界刺激,提高对虾免疫力。
虾壳不好剥是什么原因?
养虾人有一句经典的话叫做:养虾先养水,养水先改底。水不好、底很脏,虾养不好,壳自然也难以蜕,或者是蜕一半,留一半的情况。
二、水温早晚变化过大,也会影响对虾蜕壳。如果在一天内,池塘水体早晚温差过大,对虾将处于一个应激的状态,不利对虾的正常蜕壳。
三、池塘当中爆发纤毛虫,不仅影响对虾的进食、蜕壳,严重之时还将引发对虾出现偷死的情况。
四、池塘透明度太高,属于清澈见底的情况,对虾赖以生存底部环境遭受破坏,对虾轻则蜕不了壳,重则出现游塘、死亡的情况。
五、池塘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大量的矿物质(主要是钙、镁)被藻类吸收,对虾蜕壳吸收不到足够的矿物质,导致壳蜕不了。
六、池塘药物残留严重,抑制对虾新壳的形成。
七、对虾处于长期营养不良的情况之下,就会出现壳蜕不了的情况。长期的营养不良大多是由于养虾人在投喂工作上没有做好导致的,营养跟不上,虾自然蜕不了壳。
我们不难看出,虾蜕不了壳是由多诸多原因引起的,在实际的养虾过程当中,根据池塘当中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才能有效的避免蜕壳不遂的情况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