裸藻是怎么形成的
裸藻是怎么形成的,植物界的祖宗是什么?
植物界的祖宗是苔藓!
苔藓的构造非常简单,只有茎和叶两个部分,不会开花也不会结果,但它的繁殖能力非常强,给一个潮湿阴暗的环境马上就能生长,所以才历经了几千年都没有被淘汰掉吧。
不要以为你养的植物里就没有苔藓,苔藓是土壤形成的重要物质,没有苔藓,就没有土壤,所以说苔藓是植物界的鼻祖一点也不过分。别看苔藓薄薄的覆盖一层在土壤上面,它可是非常重要的监测空气污染的指标呢。
苔藓在户外可以检测空气的污染程度,自己平常养植物的时候,苔藓也有很多不能忽视的作用,家里喜欢养植物的花友们一定要看过来!
苔藓的作用:
1、防止水分流失
大部分的盆景在盆土表面都会覆盖一层薄薄的苔藓,一方面是为了让盆景的造型更加美观,好像打造了一个小世界一样,另一方面就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了。
大部分的盆栽植物,特别是盆景,都不能高频率地浇水,否则盆土很容易积水,但又要保持土壤微微湿润,就比较难控制。种一层薄薄的苔藓上去能直接解决水分快速蒸发的问题,苔藓有很好的保湿能力。
2、能保暖
土壤表面铺一层苔藓,锁水是一部分原因,到了秋冬季节还能起到保暖的效果,不会让冷空气直接接触到土壤,能起到一定的缓冲效果。
夏天也同样,不会让空气中的高温太多的进入到土壤内,能让土壤一年四季温度变化不会太大,家里有露养植物的更应该尝试一下,冬天就不用麻烦的一个一个套塑料袋了。户外的苔藓挖回家埋进土里,过不了多久就能覆盖土壤了,操作起来真的很简单。
3、促进土壤形成
苔藓植物之所以是植物界的鼻祖,主要因为如果一个地方没有苔藓的踏足,其它植物也很难“进军”到这个地方。花花之所以说没有苔藓就没有土壤,就是因为苔藓所到之处能把岩石或者其它石壁慢慢地溶解掉,促进土壤的形成。
许多沼泽地或者泥坑之类的地方,经过几百年几千年苔藓不断的生长,也就慢慢变成了陆地,陆地的土壤也有了充足的养分。
阿维菌素杀裸藻吗?
不杀。阿维菌素是杀虫杀螨剂,不杀菌。
裸藻,也称绿虫藻,是一类介于动物和植物之间的单细胞真核生物。鞭毛纲,眼虫科。体小,长梭形。前端钝圆,后端尖削,中央有一大的胞核。体外表膜具细的斜纹。
阿维菌素属于高毒(制剂低毒)杀虫剂,主要剂型有1.8%、2%、1%、0.9%、0.5%乳油,0.12%、0.05%可湿性粉剂。;作用特点:阿维菌素是一种广谱杀虫杀螨剂。对害虫、害螨有触杀和胃毒作用,对作物有渗透作用,但无杀卵作用。杀虫机理主要是干扰害虫的神经生理活动,从而导致害虫、害螨出现麻痹症状,不活动,不取食,经2~4天即死亡。在土壤中降解快,光解迅速。对作物安全,不易产生药害。
植物有没有卵子呢?
基本上所有植物细胞是有细胞壁的,一般而言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区别也是看有无细胞壁当然,植物的精子和卵子是没有细胞壁的,只有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后才形成细胞壁还有一些藻类植物也是没有细胞壁的,如裸藻、隐藻和少数金藻,但是,“藻类植物”不属于植物。
为何还有不少养殖户养殖?
这几天的天气非常热,也可能是因为前天突然升温的缘故,在我们这附近几个村子,几天前就出现了大面积鱼塘死鱼的现象,走在马路上,远远就能看到鱼塘上面有白花花的一层死鱼,看着实在是可惜。村里不少养鱼的农民说,这可能是因为气温突然上升了,水中缺氧导致的。笔者村里的几口鱼塘,也死了不少鱼。笔者也去看热闹了,发现死的都是大鱼,像草鱼、鲢鱼这些死得多,并且都是个头很大的死掉了。当时笔者就有一个疑惑,鲢鱼的价格虽然便宜,但是购买的人很少了,为何很多的养殖户还要坚持养殖鲢鱼呢?
笔者还特意向村里养鱼的老师傅请教了一下这个问题,他说之所以要在鱼塘里面混养一些鲢鱼,主要是有以下几点好处。
第一个是可以合理利用鱼塘的空间,在农村鱼塘里所养的鱼一般是以四大家鱼为主,当然了也还有其他的鱼类,但是不同的鱼类活动的空间是不同的,像鲤鱼喜欢在水底层活动,而草鱼喜居于水的中下层和近岸多水草区域活动,而鲢鱼则主要是在水体的上层活动,所以放养一些鲢鱼,这样就是为了了合理的利用水体空间。
第二是为了防止蓝藻爆发。这也是多数人要特意在水塘里面放养鲢鱼的主要原因,蓝藻这种生物如果在水中过多,就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造成水中氧气的不足。而白鲢鱼主要是以浮游植物为主食,它会把水体中的蓝藻大量清除掉,从而保存水中有足够的氧气,为其他鱼类的生存提供条件。
第三点,养殖鲢鱼还能增加收入。鲢鱼的价格虽然便宜,购买的人不多,但是依然还是有人购买的,尤其是一些饭店、餐馆里面就是鲢鱼的主要消费场所。这种鱼如果会烹饪,制作出来的美食还是不错的。另外鲢鱼还可以加工成为多种美食,比如鱼头可以做成剁椒鱼头,鱼肉可以做成鱼丸等等。把它放在鱼塘里面混养,只好合理控制好了比例,那是只有好处,没有坏处的,关键是混养还能增加经济收入。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很多的养殖户都会在鱼塘里面搭配着养殖一些鲢鱼。
笔者虽然不太爱吃鲢鱼,但是感觉并不是鲢鱼不好吃了,而是现在养殖的鲢鱼因为养殖方法不同了,味道有差别了。像一些水库里面的野生大鲢鱼,还是非常美味好吃的。各位网友朋友们,对此大家怎么看,你们喜欢吃鲢鱼吗?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虾塘裸藻怎么处理?
背景:进入7月中旬后,我们的养殖户开始反应池塘水质过肥,每天的下午四五点钟水面上漂浮着一层绿油油的一层油膜,轻轻用手拨开后发现下面又是一片清瘦水。很多时候我们技术员或者养殖户认为这是一种老化水,需要用硫酸铜、强氯精、漂白粉进行杀藻处理。然而,很多时候,未能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是不是我们的方案有问题?还是一种新型的变异藻种?久而久之,我们自己搞的没有信心;一到这种池塘边显得计无可施、略显无力。在2011年7月遇到过这种水质,由于知识的匮乏,我所能做的就是试着将这种水质掰过来积累一下水质经验。处理经过如下:第一步,用户反映水质发绿,这种水质到了凌晨一两点后,鱼容易产生浮头足见晚上它的耗氧量是比较大的;处理使用海联科201 (a.增氧解决鱼的浮头b.同时通过絮凝作用将这些藻类沉降一部分c.解毒);第二步,使用海联科102,通过光合菌种控制池塘的肥效;第三步,建议使用漂白粉或者硫酸铜杀藻处理;第四步,以上三种均无效时采取换水处理。也许大家听到这种水质很传奇,处理一次足以让人长见识。图片如下:
使用海联科201、102后的效果
大家是否见识到这种水质?是否认识这种水华?也许,大家对蓝藻、甲藻这两种水华见识较多,尤其对裸藻水华认识不足而误以认为这是一种藻类老化的结果。像我一样使用过前三部的处理水质而无果后的同事是不是感到很无助。今年的7月当我再次遇到相同的情况后,深受很多同事会举措无力时,我想我们来一起探讨对裸藻水华的一个认识。据发生池塘的表象a.池塘面积小、周围环境被树林包围的静水塘;b.富含有机质、池塘几年不清淤的小水体;c.池塘长期不调水,老化的水体。d.该水质不易被杀死。f.发生裸藻池塘的鱼易泛塘e.裸藻水易倒藻,产生毒素,鱼吃食不欢。
使用漂白粉+硫酸铜后的效果
据大量走访调查裸藻水的池塘一般都会呈现“早清晚绿”的特点,我们都会认为这种水质完全符合“好水”标准。以“色”定性理论,很难在水产上解释的通好水的标准。“裸藻难消化,利用率低,鱼类不喜摄食”的期刊报道也有不少,然而很多人的疏忽导致了池塘裸藻的疯狂生长。一般发生水华池塘的水质都是藻类单一,裸藻水华的发生亦是如此。虽然裸藻水华的初期对鱼虾的生长没有多大的负面影响,当裸藻大量繁殖迅速铺盖整个水面时,不但会封闭水体,影响空气的溶入,而且分解为有机质大量耗氧,致使水下溶解氧很低、生态系统面临崩溃、致病细菌大量繁殖、鱼虾体质极度虚弱,长期发展下去,鱼虾类会发生食欲减退,生长缓慢;鱼患病在所难免。
池塘大概换了四五成水的效果
了解裸藻的一些基本情况后,也许大家着急想了解一下解决办法。裸藻发生的前期比较容易处理,建议多抽一下新水或者使用硫酸铜、强氯精、漂白粉等强氧化剂或者还原剂处理或者补充其他藻类(硅藻)的生物肥。裸藻发展到中后期时,这种水质不易处理。为什么中后期的裸藻水使用硫酸铜或者漂白粉、强氯精效果不明显呢?看看这个试验,也许你就会懂得原因。“据李学军等试验:0.7mg/L硫酸铜对裸藻的杀灭作用不明显,但76.8小时以上能明显抑制裸藻活动;1.4mg/L硫酸铜对裸藻的杀灭作用也不明显,48d',时以上能明显抑制裸藻活动;2.8mg/L硫酸铜对裸藻的抑制作用迅速而明显,杀灭作用也显著;5.6mg/L以上硫酸铜能迅速杀灭裸藻。这说明在鱼虾安全浓度内,很难杀灭裸藻。另外,裸藻属鞭毛藻类,活动速度较快,用药物杀灭时,会迅速逃离高浓度药物区域,在药物浓度低的池塘中部和底部避难,待药性消失后,又可重新大量增殖,这也是药效不明显的原因。”
处理裸藻在市场上通常采取的方法:
(1)人工捕捞
利用裸藻“早清晚绿”的特性在下午五六点时,自制一个密布网网兜将一部分漂浮在水面上的油膜捞起,在一定程度上减轻裸藻的数量。
(2)采取换水处理
在注入新鲜活水之前,先将池塘水质放出池塘容量的40%左右,利用裸藻的习性,建议决堤放上层水为好或者采取对角注水、放水的方式。减少池塘裸藻的单位水体的数量进而到达遏制裸藻的生长。
(3)改变裸藻在水中生存的环境
利用裸藻对pH敏感的特点,调节裸藻的生长。裸藻水体的pH一般都偏高,建议采取弱酸中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