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隐核虫怎么治
刺激隐核虫怎么治,石斑鱼小瓜虫有没有好的预防方法?
石斑鱼在网箱和池塘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寄生虫类疾病,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瓜虫病。小瓜虫病又叫做白点病,病原是刺激隐核虫。发病时,鱼体表面会出现白色斑点,同时伴随黏液增多、鳞片脱落、游动缓慢等症状。镜检可以看到大量的小瓜虫。
该病最容易在室内水泥池或池塘中,水温30℃时爆发流行,传染很快,对鱼苗、鱼种均有较大危害。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需要用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②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中爆发该病时,可将石斑鱼在0.01%——0.015%浓度的福尔马林海水中药浴1小时,每隔3——5天处理一次;③将冰醋酸与过氧化氢按1﹕3的比例混合,然后稀释成5000——10000倍液,将病鱼在其中浸泡30——60分钟。
金昌鱼6月至7月怎样防治鱼病?
养殖的日常管理要做到“五勤一细”,即勤观察、勤检查、勤检测、勤洗箱和勤防病,耐心细致投饵,以及防患大风、污染、人为等意外事故发生。要经常对养殖基地进行巡视,注意观察鱼群活动情况及水色、水质等情况。一般每天早、中、晚都应该测量水温、气温,每周应该测1次pH值,测2次透明度。每隔15~20天左右抽样测量体长和体重,以掌握其生长速度、规律等情况,便于确定饵料的投喂量,同时检查金鲳鱼体是否有病害发生。
疾病防治
小瓜虫病
1、症状:病鱼体表出现直径0.5mm~1mm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游动缓慢。小瓜虫在腮部寄生破坏腮小片,致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流行水温为18~25 ℃,流行季节为夏季和秋季,致病体是刺激隐核虫。
2、防治方法:
(1)用淡水浸浴3~5分钟。
(2)每1kg饲料配合300~400mg原虫净,拌饲投喂,一天一次,连用5~7天。
(3)一次量,每1kg饲料配合20rag浓度为2%的溶菌酶盐,拌饲投喂,一天一次,连用7天。
指环虫病
1、症状:病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动迟缓,有的鳍条溃烂,体表和鳃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大多发生在春、秋两季,致病体是指环虫。
2、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浴3~5分钟。
瓣体虫病
1、症状:主要是病鱼常浮于水面,游泳迟钝,呼吸困难,头部皮肤、鳍及鳃上粘液分泌增多,表皮出现不规则的白斑点,严重时白斑会连成一大片,食欲不强,有时会狂游几下向网衣上擦身,死亡时鱼胸鳍向前僵直,几乎紧贴于鳃盖上,此病多生于高温季节,特别是5~6月份。
2、防治方法:
(1)淡水浸浴,3~5分钟。
(2)硫酸铜,一次量,用量为2mg/L水体,浸浴,2小时,1天1次,连用2天。
(3)40%甲醛溶液,一次量,用量为200~250ml/L水体,浸浴,20分钟,1天1次,连用2天。
车轮虫病
1、病原:为纤毛虫类的车轮虫寄生于鱼体表、鳃、鳍等部位引起。
2、症状和诊断:鱼体变黑,不摄食,游动无力,浮于水表面,体表面粘液分泌过多,白浊,鳃上寄生虫数量多时,鳃组织坏死,病鱼呼吸困难。诊断时,刮取体表粘液或剪取部分鳃丝压片镜检,一个视野中车轮虫数量较多时即可确诊,流行高峰季节为5~8月,水温20~28℃。
3、防治措施:
(1)淡水浸浴,3~5分钟。
(2)每1kg饲料配合300~400mg原虫净,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
(3)一次量,每1kg饲料配合400~800mg恩诺沙星粉,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7天。
肠炎
1、症状:全年都有发生,流行高峰期为4~10月,病鱼离群独游,鱼体发黑,食欲减退,甚至完全不摄食,肠壁局部充血,发炎,肠腔内没有食物。肠内黏膜脱落,出血,肠壁弹性较差,肠内有大量淡黄色黏液,把病鱼头部拎起,黄色黏液从肛门流出,肛门红肿,有时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腹水。
2、防治方法:
(1)一次量,每1kg饲料配合20mg的大蒜素和500mg的食盐,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2)一次量,每1kg饲料配合30g肠鳃灵,拌饲投喂,1天2次,连用3天。
(3)一次量,每1kg饲料配合7g甲砜霉素粉,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4]
神经坏死病毒
1、症状:病鱼活力差,摄饵不良,身体瘦弱,体色发黑。病鱼游动异常,或随水无力流动,或腹部朝上,浮于水面作盘旋游动,或在水中狂奔、狂游,脑、眼、口部充血发红,眼球脱落,所有种类的病鱼最后浮上水面或狂奔而死。
2、防治方法:
一次量,每1kg饲料配合8g三黄粉一青粉、6ml病毒净、4g三病康和5g多维素,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7天。
金鲳鱼疖疮
1、症状:金鲳鱼食料正常,体色完好,生长正常,在背部、尾鳍部、下腹部出现明显疖疮,疖疮红肿有脓汁,严重影响鱼外观,影响售价。
2、防治办法:
在饲料里定期添加金鲳宝贝与VC三聚磷酸酯,可有效避免皮肤溃烂出现,疖疮出现后,用多种维生素混合氟苯尼考,连续投喂一星期后,可消除此疖疮。
东星石斑鱼为什么会脱粘液?
石斑鱼脱粘液原因多种,可分为一下几种
一、寄生性疾病
1.白斑病(又叫瓣体虫病)
体表出现形状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扩大连片,头部、皮肤、鳍和腮表面粘液明显增多,游动迟缓,呼吸困难,死亡后胸鳍向前后僵直,几乎紧贴在腮盖上。致病体是石斑鱼瓣体虫,寄生于赤点石斑鱼的腮、体表和鳍上。用2×10-6浓度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洗2小时,次日重复一次,疗效显著。或用淡水洗澡4分钟,也可杀灭石斑鱼瓣体虫,治疗白斑病。
2.白点病(又叫小瓜虫病)
病鱼体表出现直径0.5毫米~1毫米的白色斑点,粘液增多,鳞片脱落,厌食,小瓜虫在腮部寄生破坏腮小片,致鱼呼吸困难,直至死亡。在水温30℃左右,白点病传染很快,几天内整个网箱或鱼池的石斑鱼都会被感染。致病体是刺激隐核虫。用淡水浸浴5分钟~10分钟,或用100×10-6浓度的甲醛海水药浴30分钟~1小时,3天~5天一次。
3.回旋病(又叫粘孢子虫病)
病鱼在海面呈不正常的回旋游泳,下不了深水层。致病体是脑粘体虫。预防方法是鱼种放养时用0.34×10-6浓度的高锰酸钾药浴10分钟,保持水质清新。
4.指环虫病
病鱼体表失去光泽,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有的鳍条溃烂,体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一侧或两侧眼球突出、发炎、坏死或脱落,游泳失去平衡,打转转。致病体是指环虫。用淡水浸洗5分钟~1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天~3天,疗效好。
海水鱼大白点和小白点的区别?
海缸中我们俗称的白点病其实分为大白点和小白点两种。
大白点是由刺激隐核虫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疾病,是海缸中最最最常见的一种寄生虫。
小白点是由卵圆鞭毛虫引起的,也是我们常说的丝绒病,它的危害程度远超大白点,有发病快,致命率高的特点。
金鱼眼睛有白颗粒?
云眼。感染的迹象。 鱼的一只或两只眼睛变成有云雾覆盖状并且呈现发白色的外观。鱼可能显示出紧张的迹象,并且鱼体的颜色不正常,或者它们的行为举止和正常的鱼一样。感染详述。
引起云眼有多种原因。如卵甲藻病和隐核早虫病,以及鱼结核病的迹象。
但是,非特种细菌传染常常是引发云眼的原因。推荐的治疗方法。
确定出现问题可能是原因并尽快治疗,以防危害到神经系统。
如果是寄生虫传染(例如卵甲藻病),使用相应的治疗方法。
如果发病的根源是细菌,那么使用含有抗细菌复合物的处理剂如苯氧基乙醇或呋喃那斯进行治疗。
保持良好的环境,尤其是采用干净的水,能使云眼的发病率降到最低,因为脏水能成为引发因素,因此要往水里加少量的食盐有助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