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古鱼有多少种
黄古鱼有多少种,野生黄辣丁和江豚的区别有什么?
野生黄辣丁和江豚最大的区别是黄辣丁是鱼类,江豚是哺乳动物,虽然这两种动物都生活在水里,但是完全不同种、不同科,不属于同一物种;再就是从外形上讲,黄辣丁体型小,皮肤黄色,像鱼一样,属于卵生动物,江豚体型大,皮肤一般是黑色,一般单胎生,小江豚靠母亲的乳汁扶养长大。
怎么辨别真假黄骨鱼?
黄骨鱼体长,腹平,体后部稍侧扁。头大且平扁,吻圆钝,口大,下位,上下颌均具绒毛状细齿,眼小。须4对,大多数种上颌须特别长。无鳞。背鳍和胸鳍均具发达的硬刺,硬刺尖带有毒性,刺活动时能发声。胸鳍短小。体青黄色,大多数种具不规则的褐色斑纹;各鳍灰黑带黄色。
溪水鱼有哪几种品种?
第一种:石爬子
石爬子又叫爬爬鱼、火箭鱼、青石爬子等,学名叫石爬鮡。这是一种很爱干净的溪水鱼,主要是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溪流底部。因为它常常是贴近石头的表面,以匍匐的方式移动,所以就得名石爬子。
石爬子是一种很典型的肉食性鱼类,别看它的个头不大,也不爱动的样子,但是却主要是以其他的动物为食。再加上生长比较缓慢,肉质相当的紧实,所以吃起来是非常的鲜美,自古以来都是淡水鱼中的上品。
在十几年前,石爬子还是比较多的,很多的溪流中都能发现它们的踪影。可是现在石爬子已经成为了一种相当罕见的溪水鱼了。所以在市场上,它的价格也是水涨船高。如今野生的石爬子一般要卖到几百块钱一斤,让不少吃货朋友们是望而生畏。但是一些资深的吃货,看到了还是会忍不住购买,谁让它太过于美味了呢?
第二种: 军鱼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多没有听说过这种鱼,但是一些喜欢钓鱼的朋友,对于军鱼还是有所耳闻的,有不少人就以钓到军鱼为自豪,毕竟它现在非常罕见了,并且营养又美味,非常的鲜美,一点不输海鲜。
军鱼长得很像草鱼,个头要比草鱼少一点,但是它和草鱼还是很好区别的,其中的特点之一就是 鱼鳞。军鱼的鱼鳞非常的粗大,一眼就会让人印象深刻。而且这种鱼有点特别,别看鱼鳞很大,但是却一点不腥。
另外吃军鱼,还有一点很特别,那就是连鱼鳞也要一起吃,可以说鱼鳞就是精华所在,去掉了鱼鳞的军鱼和不去掉鱼鳞的军鱼,吃起来完全是不一样的口感,前者要大打折扣。现在野生的军鱼已经十分罕见了,很多地方都已经绝迹了。
第三种:溪石斑
也就是溪石斑鱼,这种鱼也是主要生活在一些水流湍急的溪流的石滩底部,它们的身上有一些横条纹,非常好辨认。这种鱼的个头不大,一般也就是一二两左右一条,偶尔也能看到一些年数久远的能长到半斤以上。现在野生的 溪石斑鱼已经很少见了,野生的能卖到100多元一斤,像一两以上的则要卖到200多元一斤。
第四种:香鱼
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鱼,基本都有一种鱼腥味,这是很多人不能接受的。而在我国还有一种鱼,它不仅没有腥味,反而还有西瓜香味,它就是香鱼。
香鱼的寿命很短,是一年一死,因此也叫它“年鱼”,这种鱼自带西瓜的香味,在日本更是光受欢迎的一种淡水鱼,并且常用来做生鱼片、刺身等。值得一提的是香鱼在烹饪的时候,是不用去内脏的,这样是为了最大程度保留它体内的香气。而且在日本,香鱼要卖到上千元人民币一斤,可是购买者依然众多。
黄颡鱼各种混养模式主要有哪些?
黄颡鱼属底栖杂食性鱼类,其肉质细嫩、营养丰富、经济价值极高,是极具市场潜力的养殖品种。黄颡鱼适应能力强,生长速度慢于鲤科鱼类,但对该品种本身而言生长较快,当年繁殖的鱼苗当年能达到商品规格,且群体产量较高。因目前人工繁殖技术尚不成熟,大规模人工养殖有一定困难,因此开展混养已势在必行。鱼池中混养黄颡鱼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可以摄食池中低值小杂鱼虾、鱼类残饵、有机碎屑、浮游动物等,提高鱼池净产量。二是黄颡鱼摄食水体中锚头鳋等寄生虫,可以减少鱼病的发生。三是在不影响主养品种产量的基础上,每亩增养黄颡鱼5公斤~20公斤,亩增效益在100元以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一、成鱼池混养 成鱼池混养黄颡鱼,对池塘主养的鱼类没有严格的要求。养殖四大家鱼的鱼池和主养吃食性鱼类(如鲤鲫鱼、罗非鱼、淡水白鲳)等鱼池均可混养黄颡鱼。鱼池面积20亩~30亩,水深2米~2.5米,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注排水方便。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5公斤~8公斤。 二、亲鱼池混养 亲鱼池混养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亲鱼池的水体空间,提高亲鱼池利用率,而且黄颡鱼可以摄食亲鱼池中的一些与亲鱼争食耗氧的小型野鱼类。亲鱼人工繁殖结束后,每亩放养黄颡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3厘米/尾,可亩增收黄颡鱼6公斤~10公斤。 三、成蟹池混养 蟹池混养黄颡鱼,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天然饵料生物资源。一般蟹池面积30亩~50亩,水草覆盖率在50%左右,蟹种放养后,亩放养黄颡鱼30尾~50尾,规格3厘米/尾~5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5公斤~10公斤。 四、河沟混养 河沟中低值野杂鱼类较多,混养黄颡鱼可节省人工饵料。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2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6公斤~12公斤。 五、大水面混养 大水面混养黄颡鱼,群体产量高,既不影响主养品种的产量,也不需另外投饵。一般亩放黄颡鱼40尾~60尾,规格3厘米/尾~4厘米/尾,可亩增黄颡鱼8公斤~15公斤。 无论采用何种混养方式,在养殖管理中须注意如下事项: 一、保持水体有较高的溶氧。黄颡鱼对池水溶氧要求较高,故混养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充足,生长季节要适时加注新水,高温季节要勤换水,如保持微流水则更佳。 二、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和放养规格。根据水体饵料生物量,科学合理确定混养比例和放养规格,一般水体以混养30尾~60尾为宜,放养规格为3厘米/尾~4厘米/尾。若密度过大,规格过小,年底达不到上市规格。 三、鱼池混养黄颡鱼后不再适宜混养其它肉食性鱼类,淡水沼虾、淡水螯虾的养殖池中不宜混养黄颡鱼。 四、养殖过程中,如发现黄颡鱼规格过小,说明鱼池中天然饵料生物量不足,可适当补放小杂鱼虾、家鱼夏花或投喂人工配制的专用黄颡鱼饵料。投喂人工饵料时,应先喂主养品种(投入浅水区),后喂黄颡鱼(投入深水区)。黄颡鱼有昼伏夜出的生活习性,投饵应以夜间为主。 五、蟹池中混养黄颡鱼,因河蟹、黄颡鱼在生态上处于相同的水层位置,容易引起两者生态位置竞争。因此,蟹池中必须保持充足的天然饵料生物,否则影响黄颡鱼饲养效果。可事先在蟹池中每亩投放螺蛳300公斤~400公斤以及部分怀卵的鲫鱼、抱卵的青虾,让其自然繁殖,供河蟹、黄颡鱼自由摄食。 【黄颡鱼常见疾病控制技术】 黄颡鱼是我国淡水水体中分布较广的底层经济鱼类,在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放养密度和扩大养殖面积的同时,黄颡鱼的病害也逐渐增多,危害加大。为此,提出几种常见疾病的主要控制技术。 一、机械损伤病因 由于黄颡鱼喜集群生活,其胸鳍和背鳍长有硬棘,在生产操作和运输中易造成鱼体皮肤擦伤、裂鳍等机械性损伤,继发细菌感染和霉菌感染,并以烂鳍和生长水霉为主要症状。 流行情况 主要为网箱分养操作及大规格鱼种长途运输后受伤。 疾病控制技术 在拉网锻炼、运输中要细心操作。出苗时,暂养网箱时间不要过长,并尽可能降低暂养箱的放养密度。运输用水中可以 适量添加土霉素,鱼种入池或入网箱前要用低浓度高锰酸钾或30%食盐水溶液浸洗消毒。 二、出血性水肿病 病因 由细菌感染引起。病鱼体表泛黄,粘液增多;咽部皮肤破损充血呈圆形孔洞;腹部膨大,肛门红肿、外翻;头部充血,背鳍肿大,胸鳍与腹鳍基部充血,鳍条溃烂,甚至腹部自胸鳍到腹鳍纵裂,胆汁外渗。腹腔淤积大量血水或黄色冻胶状物,胃肠内无食,胃苍白,肠内充满黄色浓液,肝脏土黄色,脾脏坏死,肾脏上有霉黑点。该病在苗种或成鱼养殖期间危害最大,尤其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较为流行,死亡率高达80%。高温季节,该病易暴发且来势猛,蔓延快。 疾病控制技术 养殖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水质情况,保持良好的环境条件,溶解氧含量保持在5mg/L以上;适当降低鱼苗的放养密度;疾病发生后,每天进行水体消毒1次,连续3天。在投喂鱼肉浆时,每天应到饵料中添加1%食盐。 三、水霉病 病因 由水霉菌感染引起。水霉菌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出异状,当肉眼能看到时,菌丝已侵入伤口且向内外生长与蔓延扩散,呈似灰白色的棉絮状附着物,病鱼游泳失常,焦躁不安,直到肌肉腐烂,失去食欲,瘦弱而死;若鱼卵上布满菌丝,则变成白色绒球状,霉卵成为死的鱼卵。严重危害孵化中的鱼卵和鱼体体表带有伤口的苗种和成鱼。此病在水温低时最易发生,多因在拉网、分箱、运输过程中操作不当引起。 疾病控制技术 在捕捞、运输和放养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并掌握合理的放养密度。鱼种下塘前,用浓度为2~3%的食盐水溶液药浴消毒,全池泼洒亚甲基蓝,使池水达到2mg/L浓度,2天后再泼洒1次。受精卵在孵化前要进行严格消毒,水温最好控制在26~28℃,孵化过程中还要对受精卵进行再次消毒。 四、肠炎病 病因 由点状产气单孢杆菌感染引起。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则肛门有黄色粘液流出。剖开鱼腹,患病较轻的鱼体食道和前肠充血发炎,严重者全肠发炎呈浅红色,血脓充塞肠管。病鱼离群独游,活动迟缓,食欲减退。肠炎病主要危害鱼种和成鱼。病菌感染可能来源于养殖水域的底层淤泥,鱼体摄食的浮游动物、水蚯蚓以及人工配合饲料中的鱼肉浆也有可能携带该病菌。流行高峰多发生在水温为25~30℃时。 疾病控制技术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不投喂霉变腐败的饲料,活饵应用2~3%食盐溶液消毒,并定期在饲料中添加1%食盐或0.1%鲜大蒜汁进行投喂;全池泼洒每立方0.5g二溴海因。 五、车轮虫病 病因 由车轮虫寄生引起。病鱼焦躁不安,严重感染时病鱼沿塘边狂游,呈“跑马”现象;镜检可见大量车轮虫寄生于鱼体的鳃丝和皮肤粘液上。主要危害黄颡鱼鱼苗、鱼种,多发生于春末秋初。 疾病控制技术 全池泼洒每立方0.7g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5:2),或用苦楝树叶30kg/亩煎煮后用汤汁全池泼洒。 六、小瓜虫病 病因 由多子小瓜虫寄生引起。在病鱼的体表肉眼可见小白点,严重时体表似覆盖了一层白色薄膜;镜检鳃丝和皮肤粘液,可见大量小瓜虫。多子小瓜虫的繁殖适温为15~25℃,流行于春秋季。当过度密养、饵料不足、鱼体瘦弱时,鱼体易被小瓜虫感染。 疾病控制技术 用每立方福尔马林50~60g浸洗鱼体10~15分钟,同时,发病鱼池亦用福尔马林消毒;全池泼洒每立方2g亚甲基蓝,连续数次,每天1次。 七、锚头蚤病 病因 由锚头蚤寄生引起。发病初期,病鱼呈急躁不安、游动迟缓、鱼体消瘦等现象。寄生部位充血发炎,肿胀,出现红斑。肉眼可见锚头蚤寄生。4月~6月是流行季节。 疾病控制技术 用90%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使池水浓度为每立方0.3~0.4g,疗效显著。 八、营养性疾病 病因 饲料中的营养成分过多或过少,饲料成分变性或能量不足,均会引起黄颡鱼的营养性疾病。常见症状有脂肪肝病、维生素缺乏症等。病鱼肝脏肿大,肝脏颜色粉白或发黄,胆囊肿大,胆汁发黑,胰脏色淡。病鱼零星死亡。 疾病控制技术 改进饲料配方,提高饲料质量,适当增加饲料中维生素和无机盐的用量。 在养殖黄颡鱼常见疾病的控制中,要坚持“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切实做好预防措施:①彻底清塘,严格消毒。②苗种放养时,要用食盐等药物浸浴消毒。③放养体质健壮、无病害的苗种。④投喂新鲜、优质饲料,坚持“四定”、“四看”投喂方法,不施用未经过发酵的粪肥。⑤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注换水。⑥定期泼洒药物消毒水体与口服药物,坚持对活饵、饲料台、食场进行消毒。⑦发现鱼病,及时诊治。应注意:黄颡鱼为无鳞鱼,对硫酸铜、高锰酸钾、敌百虫等药物比较敏感,尤其要慎用。
骨丁鱼别名?
学名“大鳍”,体细长,极扁薄,头上翘,吻端明显高出背部;头后背部平直;胸鳍前方体显著隆起,腹棱自鳃峡直至肛门,呈刀刃状。吻尖。口大,上位,口裂几乎与体轴垂直;下颌突出,前端呈钩状,嵌入上颌的缺刻内。无须。鳞极细密,体端排列极不规则;侧线平直,侧线鳞稍大,为108-110枚。背鳍位后,与臀鳍相对;臀鳍基长,鳍条超过20;胸鳍长于头长,末端尖;腹鳍短小,位近腹棱;尾鳍大,深分叉。背部青灰色,其余银白色;各鳍淡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