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蟹多少钱一斤
稻蟹多少钱一斤,有机肥及农业循环项目怎么做更好?
回答此话题,假设你在资金、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不存在问题”,至少不是前2顺位的问题。那么谈什么呢?本人想主要从技术和市场方面简单讨论一下。
一、技术与设施层面的支撑
1、技术层面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计适于环境要求、原料供给、产品定位等方面要求的技术路线。
首先是环境要求:不可以造成二次污染。
通过大量实际操作,个人认为工厂选址并不是问题,只要不靠近居民区、远离水源地,基本上就可以作为生产场地考虑。
关键是在实际操作中,比如原料运输、实际加工时防渗漏、厂内作业等节点,需要严格按流程管理,避免二次污染发生。
其次是生产工艺选定:目前有高温硫化床处理、堆积发酵处理、快速发酵处理等生产工艺。个人意见采用有氧发酵工艺,简单、高效、安全、低成本。
其主要原理:利用多种微生物快速发酵,消除粪污中有害物质(如,有害气体、寄生虫卵、某些药物残留等等),实现粪污资源化利用。
这里面关键是发酵菌种。优质的发酵菌剂是复合菌剂,多菌种协调作用,将粪污中的有害物质充分消纳掉,转化成菌体成分。发酵产品无臭味,营养成分丰富,无土传寄生虫危害,使用安全不“烧根”。
第三是原料获得稳定。要进行长期生产,就要原料供应稳定(价格、数量等)。进行有机肥生产,原料不仅仅是粪污,还有一部分辅料,也需要供应稳定。
我们经常见到一些客户,设计最初认为辅料没问题。如秸秆,一直认为是很多,不成问题。可是当我们讨论可行性,实际测算出需要量,进行实地调查后,很快发现原来的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各种原料都要考虑好,这涉及到运行成本。
第四是产品腐熟。有机肥制作一定要经过完全的腐熟过程。这是优质有机肥的必要品质。市场上许多“有机肥”产品,在实际使用中,坚持发现“烧苗、烧根”现象。这种“有机肥”可以说是不合格的劣质产品。
我们制定的生产工艺,经过快速发酵后,发酵物需要继续腐熟15天以上,最好3周。这样完全腐熟的有机肥才是合格产品,可以直接使用,不会出现烧苗烧根现象。
第五是产品定位。产品定位对于企业的关键性、对于市场拓展的成功与否,其重要性不用赘述。既然是央企管理人员创业,想必已经考虑好了。
2、设备设施
个人建议,设备设施尽量少投入,这样可以最大限度降低固定资产投入,充分发挥自有资金的周转效率。
一般来说,个人认为,
生产厂房:具有一定面积,足够生产周转。生产场地为有防渗漏的硬化地面即可;
原料库房:原料库应以地下、防渗漏、储窖式储存池为宜。并且由于原料的特性,不应储存很长时间。
生产设备:粉碎机、搅拌机、翻堆机、传输设备、筛选设备、包装设备等即可;
其它办公、化验室、成品库房等。
有关技术层面的事情暂时说到这儿。下面谈一下市场层面,这也是许多想投入这行的朋友思考最多的问题。
二、市场层面
既然是做企业,就一定要关注市场。
目前,“有机肥”市场鱼龙混杂;价格差异较大;产品品质参差不齐;缺乏统一判定标准;客户基本无法选择。
所以,当产品定位后,一定要坚持品质。此为企业长久立足之必须。
找出本企业产品的特点,针对性地通过以点带面,推进市场。
进入市场前,必须认真研究市场需求,做出市场区隔。之后才是市场开发,一旦开发市场,应集中力量于局部市场,打下一块,稳定一块,扩大一块。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承包八百多亩土地种稻谷和油菜?
承包八百多亩土地种水稻,亏本是在所难免的,就是种袁隆平的超级稻,单稻种的成本也很高,它不能用常规种植技术和施肥,稻田管理也都需要隆平科技指导也需不少的费用支出。就是传统的排秧,插秧,田间管理,水,肥等需要大量的人工成本,如今人工成本大过材料六倍以上,其它后期天灾也是难以预料的,收割成本也特高,如果不是十多年的农场主,要从重投入或请专业收割机也投资最多的之一,所以说题主一点也不夸张,而是现实就是这样,我在泰国,虽然是远古潮州人教种的稻米,但是日本人指导泰国人,精减种植步骤改良杂交稻种,实现80天一熟,使过去的四季两熟水稻,变成今天的四季四熟的四季种植技术,成本低,使用人工非常少,半人工全机械化,烧谷桩都用机械喷火机几个小时就搞定的。
每亩的价格是1200元?
土地流转是我国目前农业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特别是对于农村土地进行整合利用,以达到提高土地的收益,降低土地的种植成本。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已经是我国在大力努力种植大户和涉农企业所采用的一种方式方法,并且对于土地流转规模比较大的给予一定的种植补贴或者是示范产区补贴等等。这些方式方法首先是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也使得农民减少了土地的种植成本。对于在农村承包农户的土地1000亩,而且每年每亩的租金为1200元,这可以说在我国土地流转面积比较大的方面的情况下,流转的费用相对来说还是比较高的。目前全国土地的流转的平均费用在每亩不到400元,当然对于土质比较好的区域,而且位置也比较好,当地有一定的特殊的农业的种植高收入项目区域的土地流转费用要高,有的高达1300元。其实对于土地承包费比较高的区域,主要是用作特色农业种植或者是特色的农业种植养养的模式。比如我们这边就有一个涉农大企业,在我们这边开发种植百合,目前第1期流转土地5000亩已经完成,第2期流转土地5000亩在阵型当中,还有计划第3期流转土地1万亩,这个规模是比较庞大的,而且每年土地的承包费用为1000元比1200元要少一点。当然这么大的企业的确在我们这边已经开始大量种植百合,而且也举行了两届的百合花卉观赏节。这就属于一个特色的种植,主要种植的百合利用地下块茎加工成为食品,而且价格非常的昂贵,据业内人士透露每亩百合的收益能达到5000到1万元。对于南方的水田的价格相对高一些,主要南方是种植水稻加其他的水产养殖,比如说水稻养殖螃蟹,这方面这两年的收入还是比较高的。目前每亩土地的租赁至少在800元以上,个别地区由于当地的这种养殖规模已经成为了非常大的规模土地的租赁费用,已经炒到了1200~1400元一亩之间。但如果津津的靠种植水稻或者其他的粮食作物,可以说这1200元的租赁费是出现亏损的现象的,因为现在种植的成本非常的高,加上自然灾害现象频发,粮食价格非常的低迷,农业种植收入就相对来说比较低了。总之,对于题主所说的承包农村的土地1000亩,这可以说是作为一个种植大户而言面积是非常大的,但作为一个涉农企业而言,这个面积就比较小一点了。土地流转是我国目前土地改革的重要的形式,主要是把我国的土地集约化,并且实施机械化、现代化的种植模式,减少土地的种植成本,稳定农业生产,并把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参加社会化大生产提高家庭的收入。对于一亩地承包费1200元一年的话这个承包费用相对来说比较高的,但对于确实有特色的种植或者养殖项目,总体上来说能流转1000亩土地还是不错的,毕竟农民涉及到千家万户流转土地困难非常的大。
水田最适合养什么?
水田最适合养什么?目前单单依靠水田种植水稻是很难赚到钱的,所以目前兴起一些水稻套养模式,既种稻又养殖比较热门的生物,来达到互利双收的目的,下面小编介绍下目前主流的水稻养殖模式,仅供参考。
一、水稻养殖小龙虾(必须开挖田间沟),目前最火热的养殖模式,利用水稻给小龙虾遮荫,提供食物,小龙虾给稻田除草、松土等达到互利互惠的目的。
二、水稻养殖泥鳅,这个模式好久了,也是一门值得信赖的技术,加上泥鳅有″水中人参”之称,也是人们非常喜爰的一道美味,在国内各地市场需求巨大。
三、水稻养殖青蛙,这个技术也比较久了,只是近几年蛙价比较低迷,影响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未来几年随着产量的减少,应该还会有蛙价上升的空间。
四、水稻养殖河蟹,这个技术目前在江苏、湖北发展的比较好,也是属于一个比较火的行业,但是季节性强,对养殖技术要求高。
五、水稻养殖甲鱼,这个技术目前应用的人还是比较少,仿野生甲鱼野性足,肉质好,近几年深受市场喜爰,应该发展空间还是比较大的。
六、水稻养鸭,利用鸭给稻田除草、除虫,鸭粪肥田的方法,来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在农村广大的水田上,还是大有可为的前景。
总之,无论采取哪种养殖模式,都是需要有过硬的技术和一定的资金,才能够在养殖中获得成功,对于缺技术缺资金的人,贸然进入养殖行业风险还是挺大的,请考虑清楚后再入行。
水稻种养模式哪种产量高?
先说机插秧:
机插秧的优点比较明显,通过机插秧,秧苗比较有序、深浅一致,使田间的通风、透光性比价好,一方面减少了病虫害的发生,另外一方面,有效促进秧苗的生长,同等条件下,更利于增产增收。
其次,机插秧是带土移栽,由于通风、透光性比较好,更加有利于快速返青,如果田间秧苗比较无序,会出现某块区域秧苗过多,某一块区域又过稀的情况。
缺点也比较明显,比如在成本上会有所增加、劳动强度相对较高、不易操作等。
机插秧时需要注意2点:
1、并不是所有的地块都适合机插秧,面积大、平整、无稻梗的田块,利于机插秧的操作。
2、机插秧对于育秧有一定的要求,育秧苗不能超龄,并且在插秧时,田间水分尽量保持在3cm左右。
3、机插秧对于机手的操作也有一定的要求,建议熟手操作,保证插秧的深度以及密度。
再说抛秧:
抛秧也有一定的优势,和上面的机插秧相比,操作相对简单容易,成本略有下降,节约农时。
另外,抛秧也是带土,抛秧田的秧苗,根部入土浅,大概仅有0.5-1cm,分蘖多,这样的情况下,到了后期,有效穗也会增多,针对这个特点,达到增产的目的。
缺点是分布不均匀,到中后期时,田间的通风性、透光性相对较差,适合不平整的水田、面积比较小、劳动力比较匮乏的情况。
不过抛秧田也有一定的要求,并不是任何农田都可以采取抛秧,田间有一定的泥浆,没有多余的硬块等,另外采用抛秧机的过程中 ,要注意幅度、角度、高度的调节,最后,建议在无风、无雨的天气下进行抛秧。
总结一下:机插秧和抛秧都有自身的优缺点,大家根据自身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播种方式,不过,正常情况下(条件相同),机插秧的产量要比抛秧的产量高一些。
此外鱼在稻田中能吃掉多种害虫草芽和草籽以及一些水生植物,为水稻灭虫除草,这样就可以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使用,减少稻田中的农药污染。此外,鱼在水中游动可以增加水中的氧含量,促进水稻的生长。鱼的粪便则可以培肥田中水质,从而提高水稻的产量。因此稻田养鱼可以实现水稻与鱼之间的互生互利,达到水稻增产和鱼类增收的目的。加上科学的养殖规模和合理的饲养控制,可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同时实现增产和增收的目标。
养鱼的稻田要选择有水源充足、无污染、排水方便、保水能力强、天旱不干、洪暴不易受涝的稻田。一定要做好防逃设施,田梗应该加高到约60厘米左右,加宽到约35厘米左右,并夯实。稻田的进、排水口处应配备好拦鱼网格装置,长约70厘米。拦鱼栅的孔应小于放养鱼苗鱼种的体宽,并随着鱼体的增长而适当放宽,以增加过水量,并保持蓄水约50厘米。栅养,如鲤鱼、草鱼等品种。鲤鱼一般约5厘米左右,草鱼以5-7厘米为宜,鲢鱼、鳙鱼以10-20厘米为好。
若用稻田放养食用鱼,宜选鲤鱼、鲫鱼为主,尤其是杂交鲤鱼、罗非鱼,最好鲤鱼以3.3-6.7厘米长,投放500-1000尾,或者1-1.7厘米长,投放800-1500尾为好。在稻田中放养鱼苗应选在水温适宜的时间进行,一般在插秧后3-7天。在冬闲时放养鱼种,以鲤鱼为主,草鱼、白鲫为辅。注意分清主次:以稻为主,以鱼为辅。按照稻田养鱼的科学规范来进行养殖,才能充分发挥稻、鱼互利的作用。
稻田养泥鳅:能养殖在稻田的水生经济动物很多,其中就包括泥鳅。利用泥鳅的习性来对稻田进行培育,同时实现两者的共生利益,也保护了稻田的环境,为之后的发展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稻田里养殖泥鳅呢?主要原因是稻田养殖泥鳅可以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泥鳅的适应性和生命力非常强,对水质和气候条件的要求都不高,食性杂,饲料来源广泛。此外饲养泥鳅的投入小,泥鳅生长快,发病率低,饲养容易,周期短,产量高。对养殖户来说,这种回报是相当可观的。
与此同时,泥鳅还可以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作为一种杂食性鱼类,泥鳅主要吃小型甲壳类动物、水蚯蚓、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动物性饵料以及植物性饵料,如植物的碎屑和藻类等,有时也会吃泥泞底部的腐殖质。当与其他鱼混合养殖时,也会吃其他鱼的剩余残饵。因此,在一般的鱼塘中泥鳅也可以起到清塘的作用。养殖泥鳅的稻田,一定要选择保水性能好、渗漏速度慢的稻田,水深应保持在20厘米以上。
稻田的面积宜小,不宜大,以低洼田、塘田、汉沟田为宜。为了让泥鳅能够更好地生存,要选择一个方便的排灌水方便的区域,为泥鳅提供足够的氧气。养泥鳅的田埂应加固和加高,高出田表面上方约60厘米左右,夯实,在进、出水口处安装拦网。田中挖出鱼沟、鱼溜,鱼沟深60厘米、宽90厘米为宜,一般来说,水稻的早、中稻插秧后10天最适合放养泥鰍。泥鳅苗种放养规格以3-4厘米为宜,每亩放养2.5万尾左右。
如果放养量不大,可不投饵,如果放养量较大,则需要投入少量饵料。投饵应做到定时、定位。通常一天投喂饵料一次或两次,即在早晨和晚上各一次,并直接投放在饵料台上。饵料以麦麸、谷糠和鱼类专用饵料为宜,可与少量青饲料搭配,每日投喂量通常为泥鳅重量的4%-5%。此外农药应该要安全,如果水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