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虾塘弧菌有哪些

虾塘弧菌有哪些

时间2022-12-24 23:36:03发布有一条小团团玩游戏分类水产浏览69
还有养殖的密度太大、池塘中的光照时间不足、水体PH值长期偏低,经常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经常改底、合理的控制养殖的密度、控制好池塘内的水草面积不要超过水域面积的40%,只有少部分池塘定期改底消毒的不会有大量弧菌和肠炎问题。...

虾塘弧菌有哪些,淡水龙虾软壳病如何预防?

你好!我是楚乡农,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

养殖小龙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疾病问题,其中软壳虾就是最常见的几种疾病之一。我们知道小龙虾本身的外壳是非常坚硬的,外壳是小龙虾防御外敌的重要护具,坚硬的外壳可以防止其他生物对小龙虾的攻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会造成小龙虾软壳的现象呢?最重要的一点是小龙虾在生长的过程中体内缺乏钙营养,另外我们平时长期投喂的饲料比较单一,营养不良不均衡也会造成虾软壳。还有养殖的密度太大、池塘中的光照时间不足、水体PH值长期偏低,等等原因都会造成小龙虾软壳的发生。预防软壳虾的几个因素分别有,经常用生石灰清塘消毒、经常改底、合理的控制养殖的密度、控制好池塘内的水草面积不要超过水域面积的40%,在投食方面合理的投喂多种饵料,比如:钙、锌、铁等等元素。使软壳虾能够尽快的生长脱壳,那样软壳虾退掉软壳后重新长的壳就会变硬了。以上文中纯属个人观点,如有不当还请留言评论指出改正。我是楚乡农,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小龙虾苗发现有得细菌感染的肠炎?

小龙虾感染细菌病毒引发的肠炎,在每年的4月中旬,就进入了爆发的高峰期,基本上虾塘改底和消毒欠账的池塘都会有这种问题,比例达到了百分之七十,只有少部分池塘定期改底消毒的不会有大量弧菌和肠炎问题。

一、虾塘为什么会有细菌病毒

主要是虾塘底部存在腐烂青苔、有机肥沉淀的有机质、稻草腐烂的有机质和饲料残饵腐,而这些有机质腐烂所需要的温度正好是细菌病毒繁殖所需的23度的活跃温度,恰好给细菌病毒提供了繁殖的温床,因此池塘便产生了细菌病毒。

二、细菌病毒的常见表现

1.弧菌繁殖的尾翼起泡和烂尾

2.肠炎繁殖的小龙虾肠道节状和蓝肠空肠问题。

3.水体中充满大量的弧菌菌体,逐步扩散传播。

三、小龙虾感染了肠炎的治疗策略

1.磷酸复合碘消毒

2.八控底康加解毒120改底(消毒第二天进行)

3.内服修复肠道

治疗方案:达克菌1包+应激宁1包+板蓝根末1包+板黄散1包,拌一包饲料,连续吃5天

保健修复肠道:应激宁1包+优肠乐1包,拌2包饲料吃七天,恢复促进肠食消化代谢。

虾池什么时候换水最好?

换水是重要内容。

通过换水可以增加池水中的溶解氧,同时也能将一些有害物质带出虾池,保持池水的清新。一般说来,要想取得对虾高产,就必须有较大的日换水能力,河北省唐海县、青岛市崂山区流亭镇等许多高产单位的经验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在某些海区的某一时期就不一定是这样,有时换水越多越多,对对虾的危害也随之增大,轻者生长变慢,重者造成发病死亡,这里就涉及到一个科学换水的问题。

(1)要经常换水。从肥水阶段开始就要注意加水换水的工作。既便在前期,适当地进行加水或换水,对肥水繁殖单胞藻也是有利的。否则水质老化、盐度升高除对虾苗生长有影响外,也会抑制单胞藻的繁殖。养殖中后期更要注意经常换水,有条件的虾池最好每天都换水,使池水始终保持较稳定的清新状态。如果平时不换水,只在大潮汛期间才进行大换水的虾池,就很容易出现因换水影响对虾生长的现象。

(2)要加强水质检测。要经常检测海区水源水质和虾池水中的各项理化指标及生物因子状况,以便根据检测的实际状况指导换水。目前常规水质控制的理化指标是:盐度0.1-3.6%,最好在l -2.8%,日变化幅度不超过0.5%; ph值 7-9;溶解氧含量4毫克/升以上;氨氮0.6毫克/升以下;底层水硫化氢含量不超过0.0l毫克/升;透明度30-60 厘米。生物指标的监测,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但可定期检查池水中浮游生物的品种与数量变化状况。硅藻、金藻、单细胞绿藻及桡足类、沙蚕等是属于有益的生物品种,而蓝藻、甲藻及原生动物大量出现则是池水不良的表现。池水中单胞藻数量也要保持适当的密度,如每毫升池水中单胞藻数量达到10万个以上时,也应引起注意。

(3) 加大换水量。

一是气温高、闷热无风时;或在连续晴天后突然转阴肘;或持续高温,水温不断上升,达到30℃以上肘。

二是池水过肥,池水中生物量过高,水色过浓、透明度不足30厘米时。

三是对虾活动不正常或发生虾病时。

四是池底变黑、池水恶化时

不良底质

1、酸臭、腥臭底质

形成原因:池底腐败的有机质过多,主要是由于清塘不彻底、养殖过程投饵过剩、没有采取措施定期改良底质等,另外,增氧措施不足,又没有定期抛撒增氧剂,使得有机质没有得到充分氧化分解,产生大量有毒中间产物,如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等,严重时底质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出现“冒泡”现象。

2、板结底质

形成原因:多次大量使用化肥肥水、过量使用硫酸铜杀虫杀藻剂、大量使用生石灰等药物,造成底质板结,底质与水体之间气体、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水环境缓冲能力减弱,水质变化无常,水产动物容易产生应激反应。

3、“泥皮”底质

形成原因:大量老化死亡藻类和悬浮胶体沉积物沉淀于底部,在微生物作用后,会变成浮皮、并在水体表面形成大量泡沫等。

4、“丝藻”底质

形成原因:底质与水体之间营养元素的交换被阻隔,致使水体营养元素的不平衡或缺乏,出现“倒藻”、“转水”(水质一夜之间变清),水质过瘦,清澈见底,底部丝状藻、青泥苔大量繁殖。

5、“浑浊”底质

形成原因:有机质残留过多,且得不到充分氧化分解,以胶体形式释放并悬浮于水体中,造成水质“浑浊”;或养殖密度过大,水产动物在底部不断骚动,引起水质“浑浊”;或因暴雨夹带大量粘土浆,引起水质“浑浊”。“浑浊”水质,悬浮沉降到底部,必然引起底质“浑浊”;另外,“浑浊”水质会遮蔽藻类光合作用,使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使致病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病害。

超浓有机酸,缓解养殖动物中毒及应激反应,加速体内毒素排出,提高水体透明度,稳定水体pH值,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6、“偷死”底质

形成原因:由于底部长时期缺氧,致使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甲烷、有机酸等有害物质累积过多,使水产动物于底部中毒死亡,收获时发现底部大量死亡残尸。

5池塘底质改良方法

生产中多注重水体改良,有“看水养鱼”之说,而没有重视底层水是否低氧,底泥是否发臭,发黑。我们经常遇到的鱼类“浮头”或“泛池”,很多都是底质恶化的结果。如果底质好即使出现“下大雨”等异常天气,也不会造成溶氧的迅速降低或有害物质的迅速升高。我们知道溶氧低不仅造成养殖动物生存困难而且影响养殖动物摄食及消化率,还可造成水体中有害的还原性物质(氨氮、硫化物等)升高及致病细菌增多,从而影响水体的稳定及养殖动物的生长及抗病力等。因此底质修复和改良有重要意义。

1、物理方法

清塘挖淤一般在冬季或早春等生产闲季进行。大多采用先排干池水,然后用水力挖塘机组像开挖新塘一样清理淤泥。此法成本低、适应性强,但作业时需要有水源和较大的荒地或浅滩用于排放泥浆,让其沉淀。生产实践证明:鲢、鳙池底泥厚度在20cm~40cm;草、鲂、鲤鱼池底泥以10cm~15cm为宜。

因此,为保持良好水质,每隔1-2年应清除10cm~20cm呈暗黑色的底泥。池底再经过冰冻日晒(“冬干”),促进有机物质的分解,消灭病原体和其他有害生物。在此期间还可进行池塘的修整加固、堵塞漏洞、维修闸门和铲除杂草等工作。

生产上有时需要在不排干池水的情况下进行清淤,目前使用的清淤机械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船式清淤机和潜水式清淤机。船式清淤机的主要工作部件均装在船上,只有吸泥头沉在水下,可在养殖期内清除池底淤泥,排吸作业连续;潜水式清淤机整个工作部件均潜入池底,在淤泥表层边行走,边进行吸泥作业。但由于整机在水下作业,对动力机的防水密封要求较高,维修技术难度大,用户自行保养、修理不便。

除了清淤外,经常搅动塘底,翻松塘底的淤泥,并使池水上下混合,也能促进池塘底部有机质的分解,并重新释放出底泥中沉积的营养盐类,恢复营养物质在池塘上下水层的均衡分布,促进浮游生物的生长繁殖,从而可以防止池底老化;通过开增氧机曝气也可改善底部环境,减缓黑化过程。

2、化学方法

化学方法最常用的就是生石灰清塘。生石灰遇水后发生化学反应,放出大量的热能,中和淤泥中的各种有机酸,改变酸性环境,从而可以起到除害杀菌、施肥、改善底质和水质的作用。使用时可干池清塘或带水清塘。带水清塘一般是在总碱度、总硬度及pH值都偏低的池塘,及时合理地施用石灰;而池水和底质中钙离子浓度较大、碱度较高,则不必施生石灰;在有机质贫乏的养殖塘不宜单施生石灰,否则会加剧有机物的分解,使有机物积存更少,池塘肥力进一步下降,恢复更为困难。

除生石灰外,还可选用化学复合型底质改良剂。如一种主要成分为过氧化钙的白色颗粒状 “底层水质改良剂”,投人水中能迅速增氧,促进硝化作用,降低水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的含量,还能补充生物生长所需的钙,并使底质疏松透气,利用有机质的完全分解。目前,一种新型亚硝酸根离子去除剂——亚硝酸螯合剂(BRT)及其盐类具有降解池水中亚硝酸态氮及氨态氮,螯合池水中的有机物,消除池水及池底中所含重金属离子的污染等,可用做池塘土壤改良剂、底质改良剂及底质活化剂。

3、生物方法

利用生物来修复养殖塘底质,减少底质有机物的积累也能取得显著效果。据报道,在老化污染虾池中移植沙蚕等底栖生物,并培育成优势种群,可大量摄食虾池中的残饵、粪便以及其它生物尸体和有机碎屑,减缓了虾池底部有机物的积累。而且沙蚕营穴居生活,其刚毛的不断划动可行成了一个个小的水流循环,能增加底质中的溶解氧。

光合细菌以及复合益生菌等微生物制剂也能对池塘底质进行改良。光合细菌可以在光线微弱、有机物、硫化氢等丰富的池底繁衍,并利用这些物质建造自身,而其本身又被其他动物捕食,构成了养殖塘中物质循环和食物链的重要环节。所以光合细菌特别是在池底污染严重或因水质不良又不能换水的封闭式养殖塘,可发挥出较明显的作用。复合型微生物底质改良剂,能发挥各菌种的协同作用,将残饵、排泄物、动植物尸体等影响底质变坏的隐患及时分解消除,不仅改善了底质和水质,而且控制了病原微生物及其病害的蔓延扩散。

4、其它:

淤泥沉积速度与施肥、投饵等饲养管理措施直接相关。在生产中努力做到看水施肥,切忌过量;按照生态互补原则合理混养、密养;投饲量根据季节、气候、生长情况和水环境变化灵活掌握;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促长剂等,增强水产动物的食欲,促进饲料营养的吸收转化,降低饵料系数,从源头上解决排泄物对底质和水质的污染;防治水草(特别是丝状藻)大量生长,及时捞出过多或死亡的水草,以防腐烂变质;有条件的可朝黑化区域泼撒炼铁炉渣(一般1.5kg/m3),以延缓黑化过程,并降低危害。

另外,如果干池期较长,可考虑把水产养殖和农作物进行轮作。这样可以使淤泥更充分地干透,靠陆生作物发达的根系,使土壤充分与空气接触,有利于有机物的矿化分解,更好地改良池底,同时,还可以获得农作物本身的经济价值。另外,生长的青绿作物和牧草还可作为池塘的优良绿肥和鱼类的饲料。

池塘底质的缓冲能力、自净能力、生产性能、抗逆性能,是池塘养殖成败的关键。“成也底质、败也底质”对于池塘养殖业而言一点都不为过。要使池塘养殖业得以可持续发展,克服连作障碍,池塘底质定期改良需引起池塘养殖者们足够的重视。

6常见的底质改良剂

1、吸附型:如沸石粉、麦饭石、活性炭等,只是简单的物理吸附水中的氨氮,亚硝酸、有机质等的有害物质,用后水会变得清爽,但对有害物质本身的特性并没有改变,只是浓缩于其中,且沉降到池底加重了底臭。

2、絮凝型:以聚合氯化铝、硫酸铝、明矾等絮凝剂为代表的,用后水体会分层,中上部水体会变得澄清,底层会有大量云雾状的絮凝胶状物,故在生产上使用后也会加重底层缺氧。(不建议使用)

3、离子交换型:像以含EDTA或以硫代硫酸钠(海波)为主的产品,用于降低水中或底层氨氮重金属的阳离子有害物质,或用于含溴氯碘化合物、高锰酸钾等阳性氧化物中毒时解毒用,效果较为理想,但对水中或底层带负电荷的酸性有害物质(有机质)则效果很差。

4、活菌降解型:目前市面很多生物底改,主要成分为枯草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部分沸石粉作为活菌载体,有时还会添加腐殖酸钠、微量元素等。

一类是以芽孢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等耗氧型活菌为主的,必须在高氧环境下,才会发挥其功效,而且这类生物底改在使用中会大量耗氧,尤其是底层老化池塘及无增氧设备的池塘慎用。另一类是以光合细菌、乳酸菌、酵母等厌氧菌为主的。

而因其不耗氧其副作用不被人重视,以酵母为例其改底的过程就是发酵的过程,这种发酵尽管是厌氧发酵,但其发酵的过程中就是发能产热的过程,这种因发酵导致的底热,底热引起的缺氧,会因底层残饵粪便等有机物越多而越为明显,危害越大,故生产上在使用活菌底改是,应酌情避开高温雨季时使用。

另外,许多老塘底层过多的有机质,除了会引起底臭,还会滋生大量的原虫(如纤毛虫、轮虫、枝角类、桡足类),若选用活菌改底,这些浮游动物会直接把活菌当饵料而摄食,从而加快浮游动物的繁殖。另外,藻类与自养型微生物如光合细菌以及硝化细菌有竞争作用,因而藻类过多时不利于这些菌的繁殖,从而影响改底的效果。

5、化学降解型:以各种卤素类、碱性金属盐类等氧化剂以及一些表面活性剂类为主的,这一类型的底质改良剂均为化学降解型,同一类型产品的好与坏一般看其水解释放的快与慢,水解越快刺激性越大,水解越慢刺激性越小,另外这一类产品不受天气、水温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生产上这些产品应用较为广泛。

7注意事项

1、用各种底质改良剂前应提前开启增氧机1-2小时,或用增氧剂1公斤/亩,全塘泼洒后再用底质改良剂效果更好。

2、严格按说明书使用各类底质改良剂,一次效果不明显时,隔日再用一次。切忌一次过量使用。

3、切忌用明矾或一些含有铝的产品来改良水质。

水产斑节对虾白斑病毒怎么治?

对虾白斑综合症是由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引发的一种综合性病症。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主要有皮下及造血组织坏死杆状病毒、日本对虾杆状病毒、系统性外胚层和中胚层杆状病毒及白斑杆状病毒等。病毒粒子为杆状,包含双链DNA。斑节对虾、日本对虾、中国对虾、南美白对虾等都能因感染而患病,甚至病重造成死亡。

1病原: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主要对虾体的造血组织、结缔组织、前后肠的上皮、血细胞、鳃等系统进行感染破坏。急性感染引起虾摄食量骤降。头胸甲与腹节甲壳易于被揭开而不粘着真皮(即所谓的壳易剥离),并在甲壳上可见到明显的白斑,有些感染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的病虾也显示出通体淡红色或红棕色(尤其在南美白对虾的发病中尤为体现),这可能是由于表皮色素细胞扩散所致。

此类病毒复合体的毒力较强,从出现症状到死亡只有3-5天的时间,甚至更短。此病的感染率较高,7天左右可使池中70℅以上的虾得病,甚至死亡。

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既可通过组织学方法与电镜观察进行诊断,也可通过基因核酸探针进行诊断。

基因核酸探针操作简便,特异性与敏感性高,并且运用于检测早期感染。这一方法所需要设备简单,对于一般养殖单位、病害防治单位或个人都可进行操作,既经济实用又准确无误,并能在发病前20-40天作出预报,给指导生产者提前做到预防。

1993年以来,白斑综合症杆状病毒复合体在我国沿海养殖区开始流行。

以白斑杆状病毒为甚,几乎在对虾养殖区普遍发生,危害性极大,给对虾养殖造成严重打击。随着南美白对虾的淡化养殖,白斑杆状病毒对淡水养殖的对虾影响也逐步显示出来。笔者从全国各地的对虾养殖病害的发生、发展了解到在以往在淡水甚至半咸水中很少发现的白斑病越来越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

2病症及病理变化:病虾一般是停止摄食,行动迟钝,体弱,弹跳无力,漫游于水面或伏在池边、池底不动,很快死。病虾体色往往轻度变红或暗红或红棕色,部分虾体的体色也不会改变。发病初期可在头胸甲上见到针尖样大小白色斑点,数量不是很多,需注意观察才能见到。

并且可见对虾肠胃还充满食物,头胸甲不易剥离。病情严重的虾体较软,白色斑点扩大甚至连成片状。有严重者全身都有白斑,有部分虾伴肌肉发白,肠胃也没有食物,空空的,用手挤压甚至能挤出黄色液体,头胸甲很容易剥离。病虾的肝胰脏肿大,颜色变淡且有糜烂现象,血凝时间长,甚至不凝。

3流行情况及诊断方法:白斑病病程急,一般虾池发病后2-3天,最多也不过7天可使全池虾死亡。病虾小者体长4厘米,大者7-8厘米以上。因此对虾体早期白斑病的确切诊断至关重要。白斑病主要是水平传播,经口感染,即由于病虾把带毒的粪便排入水体中,污染了水体或饵料。

那么健康的虾吞食后感染,或健康的虾吞食病虾、死虾后感染,或使用发病池塘排出的污水而感染等。

白斑病也常继发弧菌病,使病虾死亡更加迅速,死亡率也更大。发病前期水体理化因子变化较大,pH值在一天中的变化甚至超过0。5,水体的透明度较小,有机物的耗氧量较大。

白斑病的诊断,从外观症状即可初步确诊,也可通过目前常用的基因核酸探针的方法进行诊断是否携带病毒。做到尽早预防或采取正确的防治处理方法。

4预防及治疗方法:由于白斑病毒的来势较快,感染率较高,死亡率较大。

因此,对白斑病的预防工作尤为重要。首先要做好养殖池塘的清淤、消毒及培水工作。其次要选择健康无病毒的虾池进行放养。第三,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水质及各种理化因子的变化。保持水体的相对稳定。第四,投喂营养全面的颗粒饲料。第五,坚持巡塘,定期检查,正确诊断,积极治疗。

养殖过程中一般采用益水宝、高能氧、亚硝酸盐降解灵等。保持水体的对稳定,采用二溴海因、强克101等进行池塘消毒,杀灭抑制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饲料中添加维C、免疫多糖、生物酶添加剂等提高虾体的免疫力,改善肠胃的微循环,同时添加对虾病毒净、中鱼尼考等抗菌、抑毒药物控制体内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

发病虾池的控制方法:首先采用高能氧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1-0。2ppm,2小时后采用强克101进行全池泼洒,其用量为0。2ppm,第二天再次泼洒强克101,用量同前,第三天泼洒二溴海因,其用量为0。2ppm,(注意:每次泼洒消毒剂需开动增氧机,尤其是泼洒强克101后更须如此)。

第六天起全池泼洒益水宝,用量为0。5ppm,在外用药物的同时,须在饲料中添加部分药品及添加剂,通常每公斤饲料添加中鱼尼考1。5克、 Vc2克、免疫多糖4克、水产用利巴韦林0。5克及生物酶2克,须连续投喂5-7天。

5防治效果及分析:

1。

我所介绍的防治方法在浙江的上虞及广西、河北部分地区进行推广后得到证实具一定疗效。如浙江上虞陆老板采用上述方法进行预防,在周边池塘几乎都发病的情况下,自己的几百亩池塘安然无恙,但周边池塘使用了上述治疗方法后,病情都得到了控制,控制率达80℅。同时此法的运用在上述地区在一定程度上也控制了白斑综合症的发展。

2。根据白斑病毒的病因、发生、发展特点。采用强克101这种对细菌及真菌酵等有强烈的抑制效果,且其独特的结构原因,该产品对裸病毒有较高的抑杀作用,明显起到彻底消毒,切除外源性的病原体的侵胁、感染的作用。

3。

采用中鱼尼考、水产用利巴韦林等进行内服,可抑制虾体内的病原微生物的发生、发展。尤其是中鱼尼考控制弧菌的继发性感染。

4。采用益水宝对水质进行控制。主要是培养益水宝中有益微生物的优势种群,来抑制水体中有害微生物的发生、发展。

同时益水宝中的有益微生物也可以分解池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维持水体中各种理化因子的平衡,保持水体的对稳定。

5。采用生物酶、免疫多糖及Vc等是改善虾体肠道环境,提高虾体的免疫力,加强对虾的应激能力,以较强的适应性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养虾放菌反底怎么办?

养虾先养水,养水先养底,可见底泥的改良是最关键的,也是最终手段,而对虾正是底栖动物,所以,在对虾养殖中,底部的改良和底泥的改良,显得尤为重要。

很多养殖户在土塘前期养虾都很好,反倒到了中期出了一些问题,但结合广东福建的一些案例,这个问题是很好解决的。

这么做解决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① 缓解对虾养殖后期底部可能缺氧的问题(过氧化钙作用);提高底泥氧化还原电位,缓解了氧债的问题。

② 改善底泥中弧菌污染的问题(乳酸菌的作用);

③ 缓解了底泥中酸度过高,易发硫化氢的问题(过氧化钙分解产生氢氧化钙中和,以及乳酸菌同化吸收的作用);

④ 显著降低了底泥中氨氮超标,亚硝酸盐超标的问题,(反硝化细菌的作用);

而我们知道,对虾是底栖动物,底部环境和底泥的改良,对后期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对虾来说,是最至关重要的事情。

虾塘弧菌
金鱼草花期怎么养护江苏水产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