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点病如何防治
白点病如何防治,生态鱼缸中硝化细菌对防治鱼儿患上白点病有什么帮助么?
没什么帮助,治疗白点病最好的方法就是温度,小瓜虫不耐高温,把鱼缸温度加到30度,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 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辣椒白星病有什么特征?
辣椒白星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真菌辣椒叶点霉菌侵染所致,又称斑点病、白斑病,各地种植园均有发生,是辣椒上常见的病害之。
一、症状
辣椒白星病主要危害叶片,苗期和成株期均可染病。
叶片染病,从下部老熟叶片起发生,并向上部叶片发展,发病初始产生褪绿色小斑,扩大后病斑成圆形或近圆形,边缘褐色,稍凸起,中央白色或灰白色,散生黑色粒状小点田间湿度低时,病斑易破裂穿孔,发生严重时,常造成叶片干枯脱落,仅剩上部叶片。
二、发生规律
病菌以分生孢子器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或潜伏在种子上越冬,在条件适宜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生出分生孢子,通过雨水反溅或气流传播至寄主植物上,从寄主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病菌先侵染下部叶片,逐渐向上部叶片发展,出现病斑后,在受害的部位产生新生代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加重危害。
病菌喜高温高湿的环境,发病温度范围8~32℃,最适发病环境温度为22~28℃,相对湿度95%,最适感病生育期为苗期到结果中后期,发病潜育期7~10天
三、防治措施
(1)茬口轮作:忌重茬耕作,提倡与非茄科蔬菜隔年轮作,以减少田间病菌来源;
(2)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深沟高畦栽培,雨后及时排水,降低地下水位,适当增施磷钾肥,促使植株健壮,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3)清洁田园:及时摘除株体病、老叶,收获后及时清理病残体,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深翻土壤,加速病残体的腐烂分解。
(4)化学防治: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全株喷施,每隔7~10天喷1次,连续喷施2-3次。
常规防治用药:可选用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托布津)800~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综上,辣椒白星病是辣椒栽培比较常见的病害,一般对辣椒危害不是很大,但是会导致辣椒落叶,所以需要提前预防,科学防治就能降低这种病害的危害程度。
为什么新手养鱼容易得白点病?
感谢邀请。其实白点病这种不光是新手养鱼容易这样,很多老手也是也会碰到这种情况。因为白点病传染性比较强,治疗周期也很长,治不彻底还会反复发作,让鱼友们很是头疼。
老话说得好: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白点病
白点病其实就是一种叫小瓜虫的寄生虫入侵鱼类的皮肤鳃部。患病初期的时候除了鱼的身上会有白点分布以外,鱼类会伴有擦缸的表现。患病晚期鱼会变得呆滞厌食,严重时会导致缸内鱼类大批量死亡,一定要及时治疗。
小瓜虫这个东西要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加强消毒,保持恒温是防止此病的有效方法。当时欧洲刚开始兴起热带鱼饲养业的时候因为白点病全军覆没过。
小瓜虫寄生在鱼体表面上来吸取鱼的营养,并且刺激鱼体分泌粘液,会让鱼的皮肤上形成一个白色的脓包,这种情况是小瓜虫处于发育的状态,小瓜虫在脓包里面,所以有的时候我们一发现有小瓜虫马上下药却没有任何效果,就是因为小瓜虫在脓包里面,药物很难渗透进去,导致药物杀虫没有效果。
小瓜虫繁殖生长最合适的温度是14℃-25℃,如果温度低于10℃或者是高于28℃小瓜虫就会停止发育慢慢地死亡。如果你养的鱼可以耐受较高的温度,那就快速升温,可以控制病情发展。温度越低小瓜虫发育的越慢,所以要升温,让小瓜虫加速生长让他快速离开鱼体,在配合药物杀死它。
其实下盐对小瓜虫造不成任何的伤害,唯一的好处就是刺激小瓜虫快速离开鱼体,然后再用药物杀灭小瓜虫,这样可以缩短治疗的周期,以免造成更大的损失。
治疗白点病可以用白点净根据自身情况来用药
白点病一般多发于春秋两个季节,一般就是没有控制好水温,或者是温差过大比较容易患病。我们平常只要注意水质,保持好水温不剧烈变化,就可以大大降低患病风险
以上皆为个人经验所谈,希望对您有帮助
码字不易,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赞,谢谢大家
文章系彻朗旗下【底栖鱼儿】原创首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斑马鱼苗饲养方法?
水质要求不高:饲养水温20~23℃,在水温11~15℃时仍能生存,对水质的要求不高,斑马鱼的饲养水质呈中性即可,但喜偏软性水,若在繁殖下一代的期间,水质需要用软水,软水可以提高受精和孵化率。
2、鱼缸日常饲养:日常饲养之时,可以在水族箱底部放些鹅卵石,可以使水质比较清澈。饲养鱼缸最好选用30M的水族箱。因斑马鱼体型是体长3-4cm,为比较小型的观赏鱼.但具体鱼缸大小视饲养量而定。斑马鱼的食性相当的简单,天然人工皆可摄取。3、天然人工饵料:斑马鱼的食性相当的简单,不论是天然的饵料,还是人工配合饲料都可以满足它的生长需要,斑马鱼也都会摄食。4、其他品种混养:斑马鱼的性情温和,体型3~4cm而已,小巧玲珑,几乎终日在水族箱中不停地游动。易于饲养,可与其他品种小型且温和的热带鱼混合养殖。5、亲鱼年龄选择:斑马鱼是属于卵生鱼类,4月龄进入性成熟期,一般是选择做用5月龄鱼来作亲鱼再加上鱼只应该是身强体壮,以进行繁殖比较好。6、繁殖产卵量高:斑马鱼的繁殖周期约7天左右,一年可连续繁殖6-7次,而且产卵量高。其繁殖力很强,是初学饲养热带鱼的首选品种。7、雌雄鱼体鉴别:斑马鱼的雌雄不难区分:雄斑马鱼鱼体修长,鳍大,体色偏黄,臀鳍呈棕黄色,条纹显著;雌鱼鱼体较肥大,体色较淡,偏蓝,臀鳍呈淡黄色,怀卵期鱼腹膨大明显。8、水质温度要求:斑马鱼繁殖并不困难,要求繁殖用水其pH值是6.5-7.5,适合繁殖水质的硬度6-8,适合繁殖水温25-26摄氏度。9、产出后即散落:在25厘米X25厘米X25厘米的方形缸底铺一层尼龙网板,或铺些鹅卵石,繁殖时产出后即落入网板下面或散落在小卵石的空隙中。斑马鱼之亲鱼产卵结束后,将斑马鱼之亲鱼捞出。10、鱼缸底部产卵:选取2~3对斑马鱼之亲鱼,同时放入繁殖水族缸中,喜欢在水族箱底部产卵,一般在黎明到第二天上午10时左右产卵结束。11、产卵结束须知:等斑马鱼之亲鱼产卵结束后,将斑马鱼之亲鱼捞出。其卵无粘性,直接落入缸底,到晚上10时左右,没有受精的鱼卵发白,可用吸管吸出。12、孵出水温注意:孵出水温24℃时,受精卵经2~3天孵出仔鱼;水温28℃时,受精卵经36小时孵出仔鱼。雌鱼每次产卵300余枚,最多可达上千枚。13、仔鱼饲养概要:繁殖仔鱼的水温约为25℃左右,仔鱼孵出后7~8天,仔鱼才会开始进食,此时投喂蛋黄灰水,以后再投喂小鱼虫。斑马鱼的病害防治1、细菌性烂鳃病:水泥池中可用二溴海因0.3×10-6全池泼洒,隔天再用一次,水族箱中可用专用的水族药物。2、车轮虫病:受感染的鱼常会以身体磨擦底砂或急剧式跳跃。病虫寄生于体表时,鱼体会分泌白浊粘液;寄生于鳃时,则会分泌大量粘液而造成呼吸困难。车轮虫通常源于食入带有病菌源的生饵。因此如果投喂红虫一定要消毒洗净再投喂。可用硫酸铜与硫酸亚合剂0.5mg/L全池泼洒,次日再用0.3mg/L二氧化氯泼洒。水族箱中可用专用的水族药物。3、白点病:由小瓜虫所引起的鱼病,一开始只有一两点,但不久就蔓延开来,严重时全身会布满如同盐巴颗粒大般的小白点,病鱼会一直用身体磨擦底砂或石头,试着刮掉附着在身上的白点虫。此病会传染。发生白点病主要的原因是水温变化(下降) 太大、再加上水质不良及有病原体存在等造成的,可将温度升高至30℃或更高些,并适当使用专用的水族药物(如白点净)。如何区别水霉病和白点寄生虫?
换季鱼病高发,如何区别水霉病和白点寄生虫?如何防治?
进入秋季之后水温会慢慢下降,对于养鱼的朋友来说鱼病也会随之多起来,对于观赏鱼来说在低水温季节见的最多的就是水霉病和白点病了,那么这两种病如何来区别和防治呢?
对于这一问题踏火的见解是,一般情况下水霉病的病源是水霉菌引起的,这种霉菌在水中是长期存在的但一般不会让鱼发病,鱼出现水霉病主是鱼的体表受到了外伤且没有及时处理时才会出现水霉感染,这些外伤主要包括体表寄生虫的叮咬、各种擦伤等等,这些如没有及时用药处理霉菌会很快侵入伤口。病情况较轻的鱼只是在感染处表现出一块一块的白膜,这些用手轻抹会掉,严重的直接在鱼的体表出现类似霉一样的白色长毛,这种情况治起来则相对较困难。而白点病则是由小瓜虫引起的寄生虫病,这种病传染快,当水温低于23度时很易暴发。发病的鱼在体表会见到针尖大小一个的白色小点,最开始时是在鱼的身体两侧或尾鳍上,严重时全身都是白色的小点而且是病鱼聚在一起。对于这两种病在防治方面其实有很多相同之后,例如都可以对养殖水体加温(30度以上)、加盐的方法来处理,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要在水中加黄粉之类的抗菌药才行。如果只是个别的鱼出现问题,不论是水霉还是白点都可以将少量孔雀石绿稀释之后直接抹到患处,另外也可以整个水体用孔雀石绿其浓度为0.2ppm,严重的话隔天再用,如是白点一周之后还需用一次才能知彻底消灭寄生虫。
以上仅为踏火个人经验见解,供参考用,更多的水产、水族类经验分享敬请关注踏火逍遥说鱼,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