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蓝藻螃蟹怎么打(七八月份稻田养蟹注意什么)

蓝藻螃蟹怎么打(七八月份稻田养蟹注意什么)

时间2022-12-13 02:51:03发布阳铭说分类水产浏览73
一、水质管理1、调节水质、增加水位越到养殖后期对水质的要求就越严格,可能由于投喂量不足、水质调节不好、水体活动空间小、杀菌消毒不到位、连绵的阴雨天等导致养殖水体浑浊从而致使水体氨氮、亚盐超标影响河蟹生长,在河蟹蜕壳前可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调节...

蓝藻螃蟹怎么打,中后期蟹池长青苔是好是坏?

中后期蟹池长青苔是有利的。

中后期:两壳以后,青苔对螃蟹及水草的危害相对较小,高温阶段还能够为伊乐藻起到遮挡阳光减少暴晒的作用,不仅帮助水草净化水质,提高水体透明度,还可以减少水浑、间接控制蓝藻的发生。

养梭子蟹的水怎么很浑浊?

由于蟹塘长时间水浑,水中有益藻类不容易很好的生长繁殖,导致水中有益藻类较少,塘中菌藻相不平衡,水色比较清没有肥度水色发白,俗称缺藻,这种情况往往还容易伴随着轮虫。2.有的养殖老板会大量的用肥水。

危害:1.有益藻类少,容易有害藻类滋生爆发,如青苔、蓝藻、裸甲藻等有害藻类爆发。2.水中有害细菌、底部厌氧菌较多,时间长了以后不利于螃蟹生长。

七八月份稻田养蟹注意什么?

一、水质管理

1、调节水质、增加水位

越到养殖后期对水质的要求就越严格,尤其是在梅雨期向高温期过度的7月。河蟹养殖池塘水质应保持“鲜、活、嫩、爽”,池塘水位一般要求达到较高水位。

由于气温较高,河蟹活动量增加,可能由于投喂量不足、水质调节不好、水体活动空间小、杀菌消毒不到位、连绵的阴雨天等导致养殖水体浑浊从而致使水体氨氮、亚盐超标影响河蟹生长。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如调整饵料、品种,调节水质、增加水位,杀菌消毒、使用微生物制剂等相应措施,保持池塘水质清爽,水质清瘦的池塘应考虑适度肥水,池水透明度保持在50公分左右。7~8月,每7~10天换水一次,每次换水30厘米,除常规水质管理外,要特别注意梅雨季节水体的pH值变化,及时泼洒生石灰调节。在河蟹蜕壳前可泼洒一次生石灰进行调节水质,生石灰用量不宜过高,要求每米水深每亩用生石灰10斤左右,适度增加水体中的钙离子含量,有利于河蟹的的健康生长。

2、增加河蟹池塘溶氧

池塘水浑抑制了有益藻类生长的同时也给了蓝藻一个相对舒适的生长发展空间。做好水质管理工作至关重要。

河蟹以底栖为主,长期生活在水体底部溶氧最低的水域。梅雨期连绵阴雨,水中有益藻类大量死亡光合作用下降,加上水体有机质耗氧从而导致养殖水体严重缺氧,在负载较大的池塘出现大量河蟹死亡。因此增加蟹池水体溶氧,调理好水质尤为重要。蟹池要保持合理的水深,有条件的要安装底部微管增氧设施。

前期经常逐步加注新水,6~9月应增加进水量和换水次数,形成一定时间内水体微流,保持水质清新;在梅雨或高温季节,气压低,光照不足,水质差的时段,除常规进水增氧外,根据水质变化及时投施化学增氧剂(氧片、底生氧等,一般在傍晚时使用)。

3、使用生物制剂

微生物制剂包括EM菌、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7~9月蟹池需全池泼洒4次,宜在晴天上午10时左右开动增氧设施的前提下使用,使用时或使用后1~2小时内辅用颗粒型增氧剂“氧力源”。高温季节(7~8月)泼洒法为拌泥抛入池底法,既改善底层水体,又避免对水草的影响。

二、水草管理

1、加强水草管理、提高水草活力

老话说“蟹大小看水草,蟹多少看水草”,可见水草在河蟹养殖过程中的重要性。它不仅能为河蟹提供隐蔽(栖息、蜕壳和躲避敌害)场所,还能通过在水中释放氧气,消耗水中多余的养分,抑制单细胞藻类生长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在养殖高温期能有效降低积温并为河蟹提供遮荫物。水草亦是河蟹喜欢夹食的生物活性饵料。蟹池中水草分布要有疏有密,水草覆盖率在河蟹生长期应保持在60%~70%,过稀要及时补种或移植,过密要人工清除,尤其要注意高温时和汛期蟹池水草的管护。在养殖生产中常常出现水草挂脏、飘草、水草死亡等现象。

2、我们在面对这些状况时又该怎样处理呢?

(1)草上挂脏。建议先使用“绿水解毒安”一瓶3亩、“净水宝”一袋2亩对水草表面进行清洗。经常使用“底巧”降解水中杂质和有机质改善底部环境。

(2)漂草。多是由以下几个因素引起的:如由于天气突变水体缺氧河蟹应激性夹草;投饵量较少不能满足河蟹生长需要从而导致河蟹夹食水草;水草自身扎根不牢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建议:①先捞除水中漂草再用“绿水解毒安”解毒之后使用“底巧”一袋2亩改善底部环境增加底部溶氧防止水草糜烂。②平时适当加大投喂量尤其是套养的池塘防止河蟹因摄食不足而夹食水草。③“底巧”一袋2亩地,“解毒抗应激灵”+“低聚糖863”一组3亩防止河蟹应激性夹草。④在水温较低的情况下给水草打头之后用“一肥”或“生物酵素肥”全池泼洒增加水草活力控制水草生长,抑制水草老化。

(3)水草死亡。导致水草死亡原因:水草过多,高温夏季、气候突变后,突然缺氧死亡;青苔或局部水草腐烂后,水质恶化导致死亡;自然灾害台风过后,水草被卷起烂掉;水草脏后,不能进行正常光合作用,导致死亡逐渐烂掉;蓝藻的大量繁殖后,导致水草死亡;河蟹摄食及损害等。处理建议:①多增氧、勤改底,定期使用“底巧”、“底生氧”。②定期补充营养。③控制好水位,及时捞出水位过深处(1.5米以上)的水草。④经常调节水质、保障水体透明度,定期使用芽孢杆菌及乳酸菌如:“净水宝”、“速调107”。⑤及时捞出下沉要腐烂的水草。

三、投喂管理

根据各阶段河蟹营养需求合理搭配,原则是:前后精,中间青,荤素搭配,青精结合。动植物性饵料比:6月中旬前为60:40,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45:55,8月下旬至10月中旬为65:35。

人工投放螺蛳既为河蟹提供优质的天然动物蛋白源,又能净化底层水体水质。第一次投螺时间要早,一般在清明前每亩投放活螺蛳150~200千克,以利于螺蛳早适应池塘环境,产出幼螺供幼蟹早期摄食。6~8月再补投一次(150~200千克/亩),两次投入能防止因一次性投入量大,造成前期水质清瘦,青苔大量繁殖而影响河蟹生长。

第三次蜕壳以后食量将增加,应及时调整投饵量,日投喂量一般应控制在其存塘量的8﹪-12﹪,饵料的投喂重点以小鱼为主,日投喂小鱼每亩达3斤左右,并搭配适量的颗粒饲料、小麦、豆粕、玉米、黄豆、蚕豆等,动物性饲料所占比例应不低于60﹪。适度调控饲料:首先是投饲总量应控制在正常投饲量的70%,每日投喂二次,上午9时投喂三分之一,下午5时投喂三分之二。其次是控制投饲质量,少投或不投动物性饲料,多投植物性饲料,品种主要以28%-30%蛋白的颗粒饲料及黄豆、豆粕、小麦、玉米、蚕豆等,原则上以颗粒饲料为主,如需小鱼应占总投量的1/3或隔3-5天使用一次。

梅雨、高温季节应减少人工投饲量,可控制在正常投喂量的30%左右,防止河蟹暴食。用配合饲料应在饲料中添加酶制剂,增加外源性酶辅助消化。相应增加投喂点,以傍晚投喂为主,使饲料能及时被蟹觅食,溶失浪费小,吸收转化率高,污染相对减少,有利于水质管理和疾病预防。

四、疾病防治

在人工养殖条件下由于环境的变化、养殖密度的提高、饲料营养单一、水质污染等诸多问题导致河蟹自身抗病能力低下。在养殖过程中受各种疾病影响造成河蟹死亡,降低了河蟹产量给广大养殖户朋友造成极大损失。提倡生态健康养殖,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使用各类药物,忌用违禁药品。

现在正处于梅雨季节,天气变化无常,气压低、湿度大、光照少,伊乐藻、苦草顶端出水水部分易腐烂,致病细菌大量繁殖,有机物质分解不彻底,产生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当前是河蟹病害防治的关键时刻,应结合养殖过程中饵料投喂、水质调控、水体生态环境营造等开展防治工作。在第四次蜕壳以后要进行1次杀菌消毒,特别是在第三次蜕壳以后这项工作做得不到位的尤为重要。现在也是微生物制剂应用效果较好的时期,7~9月,内服EM微生物制剂,一般在EM泼洒后即内服,干料添加1%、鲜料添加2%~3%,每次连服3天。可广泛使用、定期使用,一般7-10天左右用一次,既可调节水质保持水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又可达到预防疾病的效果。

下面简单列举几例常见河蟹疾病的防控方法:

1、防治河蟹黑鳃烂鳃:用“特力灭”或“菌克27”每瓶3—4亩,隔天使用“底巧”一袋2亩,内服“低聚糖863”+“宝来多维”+“强力整肠生”。

2、预防河蟹水肿病的发生:定期使用“底巧”+“绿水解毒安”立体改底调水减少底部病菌滋生保持水体菌相平衡,避免长期使用消毒剂。

3、预防水瘪子:定期拌喂“肝舒”+“低聚糖863”+“激安C”+“强力整肠生”补充河蟹营养增强河蟹抗病能力。

4、预防河蟹蜕壳不遂症:蜕壳前用“特力灭”或“杀菌红”每瓶3亩,杀菌消毒为河蟹蜕壳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内服“营养快线”补充河蟹营养增强河蟹自身抗病能力。在发现蜕壳后3天,使用“解毒抗应激灵”+“低聚糖863”一组3亩地。

螺有哪些养殖模式?

螺抗逆性强,疾病少,繁殖率高,对养殖场所要求不高,农 村许多平坦沟渠、水田泽地、池塘等都可放养;若是开阔的池塘, 水面上可种植红萍、水浮萍、水葫芦等遮阴,池中插上竹竿、木条等供螺栖息,既可收水上绿肥做饲料,又饲养螺增加收入。

(1) 池塘养殖。 要选择水源充足、管理方便,既有流水又无 污染的地方建专用螺池。池塘水面较宽,水质稳定,池塘培育螺生长快、产量高。池塘面积以1〜2亩为宜,水深50厘米左右, 养殖前先排干水,用石灰清除敌害,灌水7天,干涸1天再灌清 水并放螺。放养密度为每平方米150只,重量为400〜600克,可 套养鲢鳙鱼种5尾。 池塘内可种植大型水生植物为螺遮阴降温, 池底垫上10〜15厘米肥泥。

(2) 水沟养殖。培育田螺的水沟,一般宽100厘米、深50厘米。可利用闲散杂地挖沟养殖螺,也可利用瓜地、菜地及菜园的 浇水沟养螺。开好沟后,用栅栏把沟分成沟段,以方便管理。埂面可种植瓜、菜、果、草、豆等经济植物。

(3) 稻田养螺。在种植稻谷的同时养殖螺,不仅可以提高稻 谷产量,还可以获得大量优质的商品螺,并且投人少、效益高,是一条比较适合农村快速增收致富的好门路。稻田养螺,全年不干涸能保持湿润的稻田最适合螺类生活。 稻田的有机肥料和杂草,能供螺食用,在放养密度较大时,可补 充投喂人工饵料,在水稻的荫庇下,夏季能让螺安全渡过高温季节健康生长。 需要注意的是,稻田养螺尽量避免使用农药或者选 择使用高效低毒农药。

(4) 鱼螺混养。养殖螺可套养部分鲢鳙鱼种或采取螺、泥鳅 混养方式。也可与1龄草鱼混养,投喂草鱼的词料,经在底泥中 分解后,供作螺饵料来源。但不宜与大规格草鱼或青鱼混养,会导致螺类被吞食掉。

有时为提高名优水产品产量和质量,可与其他鱼类或水生动物混养,把螺作为青鱼、龟、鳖的天然饵料。

科学家在南海首次发现鲸落?

向所有新冠病毒肺炎疫情中的遇难同胞致哀。

正文:

提到南海,您想到的是什么?清澈见底的海水?五彩斑斓的珊瑚?成群结队的鱼类?其实大多数地方并不是这样,中国的南海平均深度有1200米呢,而且从构造上看,它是一个巨大的盆地。

图:南海的海底地形示意图。

这个“大坑”有多深?平均4000米,最深处有4570米呢。

想明白鲸落的价值,得先看看苦逼的海洋底栖者。

为什么要先说水深?因为几乎一切生命的能量源——太阳光,只能照到水下200多米的深度,再往下,只有无尽的寒冷和黑暗。深度上千米的海底没有藻类,浮游生物也很稀少,基本上全是“生命的荒漠”。只有海星、海参、各种蠕虫和另外一些极其扛饿的生物生活在这里。

图:蛟龙号拍摄的深海底栖生物。

这些地方最大的营养物来源就是“海雪”,也就是上层海域生物的粪便、残片,饥饿是这里居民们的生活常态。一头死鲸的出现对这里的底栖生物而言绝对相当于一场“百年难遇”的奢华盛宴,是这片荒漠中的生命绿舟。

鲸落是什么?

鲸落就是鲸类的尸体。因为体积巨大,鲸的尸体无法在短时间内被上层生物消耗殆尽,所以大部分得以沉入海底,给底层居民们提供一顿持续好几年的大餐。

图:南海鲸落。

一头巨鲸死亡后,腐败的内脏会产生大量气体,让鲸的尸体膨胀,浮在水面上。等鲨鱼咬开尸体皮肤(或者自己爆炸),气体排走后,鲸的尸体才会开始下沉。

下沉的过程是缓慢的,最长可能持续一年以上才会到达海底。不同深度海水密度的变化会让鲸尸长时间悬浮于某一深度。这个过程中,鲨鱼、鳗鱼之类动物一直不断地消耗着鲸尸体上的软组织(也有沉得很快的)。

终于,鲸的尸体到达了4000多米深的海底。嗅觉灵敏的机会主义者们马上就会到来。怪异的六鳃鲨、外星生物般的盲鳗、张牙舞爪的螃蟹、迟缓的海星和蠕虫……都会赶过来参加这场宴会。一两年后,鲸尸体上一切能用牙咬动的东西都会被吃光,只剩一具巨大的骨架。

最后上场的生物是厌氧菌。鲸骨内部还有大量的脂肪等营养呢,它们钻到鲸骨内部,靠分解这些脂肪生存。与此同时,这些细菌也为其它一些小型甲壳类生物提供了食物,鲸骨周围渐渐形成了一个小生态系统。靠着鲸骨内残余的能量,这个小生态系统能够维持上百年的时间(如果鲸够大的话)。

这个过程有点儿类似电影《饥饿站台》,鲸落就是那个载满食物的大平台,供养着各层的食客。不同的是,鲸落会给底层生物保留足够足够……的份额。

鲸落的价值。

鲸落可不只是为苦逼的底栖生物提供食物这么简单。

它更像是一条通道,沟通了海洋的各个层级,完成了巨量营养物质向下层运输的过程。单靠上面飘落的“海雪”残渣和细菌的“化能自养”是很难支撑起洋底生态系统的,鲸落提供的能量是维持海底荒漠小绿州的关键。

此外,南海盆地底部是一望无际的淤泥平原,缺少供生物栖息的掩蔽所。平原上“高耸”的鲸落可以给众多生物提供一个优良的居所,即便它已经没有半点儿营养物质了,还是一座山。

如有谬误,烦请指正。欢迎喜欢科学的朋友们关注:纯野生科学家。专业化繁为简,每天分享通俗易懂的科学小知识。

螃蟹
珍稀鱼类怎么吃(鱼身上哪个部位夹给最珍贵的客人)电脑电视···旁边养盆它,眼睛不酸头不晕,护眼有奇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