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蟹塘蓝藻怎么治(水产养殖如何管理)

蟹塘蓝藻怎么治(水产养殖如何管理)

时间2022-12-09 19:32:04发布商头条分类水产浏览81
都会导致水体分层、养殖水体中理化指标骤然改变,二、倒藻的养殖水体变化1、溶解氧急剧降低我们都知道“水体中少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藻类。这两者会造成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导致水体中的硝化作用速度下降。其死亡之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

蟹塘蓝藻怎么治,倒藻是怎么一回事?

解释倒藻这个术语不难,所谓倒藻就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无论在自然条件下,还是在人工养殖条件下,都会发生。对于发生倒藻的水域,那就是一场灾难;对于养殖池塘内的鱼虾,就是最大的应激。

一、诱发倒藻的原因

首先是气温突变。连续高温、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突变,都会导致水体分层、养殖水体中理化指标骤然改变,从而导致藻类大量死亡。

例如,最常见的,6、7、8月份高温,倒藻情况经常发生。其原因可能是我们忽视的,日照时间长、日照强度大,反而抑制了藻类、微藻的生长,引起倒藻。当然,我们都知道的原因,养殖水体pH值变化、喜温性藻类快速繁殖丰度超常等,也都会引起倒藻。

其次是管理因素。水产养殖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生产系统,一个细节的忽略,都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例如,施肥时机掌握不好,池塘换水加水时间及水量不足,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适宜等,都可能诱发“倒藻”。

我们知道,浮游生物都有生命周期。养殖水体内藻类也是一样,一直重复着快速增长、数量顶峰、生长缓慢、群体老化,藻类衰退这样一个“生命周期”过程。培藻,就是施肥,促进藻类快速增长。而随着浮游生物丰度的提高,水中营养物质的消耗增大,当营养物质消耗完,藻类繁殖开始速度下降,群体不断老化。此时水体透明度较低,水面无光泽,如果不采取预防,藻类会出现大量死亡,发生倒藻现象。

再次是养殖水体中营养元素缺乏。现代水产养殖,不断追求高密度、“高产”,以获得更好的经济利益回报。高密度、集约化生产,会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但也可能带来生态平衡失调,最终导致亏损。因为,高密度会使养殖水体内 “生物总量过载”,各种营养物质消耗巨大而不足、或单一。这样,很容易导致藻类繁殖速度变慢,水体老化。新生藻类跟不上,无法补充、替代老化的藻类,于是就会出现藻类“大量死亡”的现象。

二、倒藻的养殖水体变化

1、溶解氧急剧降低

我们都知道,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藻类的光合作用。所以,一旦发生倒藻,水体中少了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藻类,重要的溶解氧来源障碍,直接导致缺氧。

倒藻不但切断了主要溶解氧的来源,同时,大量死藻被氧化分解时,还要消耗大量溶氧,这两者会造成池塘水体中溶解氧含量急剧下降。

2、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

第一,藻类充足时自身可以吸收利用氨氮和亚硝酸盐,但藻类死亡后不仅不能利用氨氮,而且还会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氮和亚硝酸盐。

第二,倒藻后由于水体中的溶氧不足,导致水体中的硝化作用速度下降,影响氨氮和亚硝酸盐的转化。

由于藻类也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其死亡之后会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氨化反应,生成游离氨(NH3+)和铵离子(NH4+)。正常情况下,游离氨通过硝化反应先被氧化成亚硝酸,再进一步被氧化成硝酸。但是,溶氧不足时,第二步的硝化反应就会受阻难以进行,最终导致亚硝酸根离子大量积累。阴雨天、光照不足的天气更明显。

因此,发生倒藻的池塘,往往会造成水体中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增加。

3、水体变浑浊

藻类不足,无法沉降水中悬浮物,如微尘、有机碎屑、粪便、死藻、腐生蛋白等,因此,养殖水体容易出现浑浊现象。倒藻后,水体中各项指标发生变化,pH值降低,水体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害菌增多,水色变黑、变红或变清,水体变浑浊。

4、底栖青苔滋生

倒藻后水体透明度变大,蟹塘等水浅的池塘底部在高温天气容易滋生青苔。青苔光合作用较强,强烈吸收水中的营养盐,又会限制浮游藻类的生长,引起有害菌大量繁殖。一般养殖水体会出现溶解氧急剧下降,氨氮、亚硝酸盐超标等问题。而且池水清澈见底,不利于鱼虾的栖息,会导致鱼虾藻类毒素中毒、缺氧、发病、死亡等 。

三、倒藻的危害

1、产生毒素,同时池塘内有毒有害物质升高

池塘当中的藻类大量的死亡之后,一方面没有吸收分解氨氮、亚硝酸盐的藻类的存在,另一方面死亡的藻类也会大量的产生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

更严重的是,一些藻类的死亡,其细胞破裂后,会释放大量藻毒素,危害鱼虾。

2、造成缺氧

藻类死亡之后,不仅不能产生溶解氧,反而会增加池塘当中溶解氧的消耗。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池塘倒藻后,会出现鱼虾类浮头,小龙虾、河蟹上草趴边,甚至直接死亡的原因。

3、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当池塘当中的藻类大量的死亡之后,整个水体的环境遭到破坏,池塘内养殖水体生态系统趋于崩溃的边缘。这将导致池塘当中的有害细菌大量的繁殖,最终引发鱼虾蟹被有害细菌感染,引起发病死亡。

四、预防与倒藻处理

1、预防为主。既然我们知道倒藻的原因及危害,则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是必须的。例如,高温季节应保持每天加少量水,注意加水的时间和换水量;适当补充少量的肥(使用发酵、腐熟后的有机肥);定期补充有益菌、微量元素;多开氧机,预防水分层等日常管理措施。

2、加强巡塘的次数,尤其是夜间

夏季的高温天气一定要加大巡塘的力度,尤其是夜间。在没有白天阳光的干扰下,将能够清楚的看清水体的变化趋势。一旦发现水色变差,就要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使水体能够保持稳定的水色。

3、一旦出现倒藻苗头或发生倒藻

换水,是一项简单、有效的办法。

一旦倒藻,解毒是首要的。一般是改底 + 解毒同时进行。市面上的有机酸林林总总,建议大家仔细选择。

抗应激是必须的。复合维生素电解质是经常考虑的选择,但要注意含量、多元性。

注意增氧,特别是对虾规格较大或密度较大时,晚上投放长效增氧片。

补充有益菌是必要的,调整好养殖水体的菌相,是建立良好藻相的最好辅助方法。注意尽量不要使用芽孢杆菌,避免在溶氧不足的情况下增大耗氧,造成缺氧泛塘。

以上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交流。

蟹塘水变绿解决方法?

常见螃蟹池塘水质变坏的原因:

1、水色(红色,绿色,蓝绿,灰蓝,暗绿等):雨季,养殖密度大,过量投放饵料,会使水塘透明度低,水体浑浊,有机质过多,造成水中绿球藻,栅藻,蓝藻,绿藻,囊球藻等各种藻类大量繁殖。

泼洒水产EM菌液,可以分解水中的有机质,变成无机物,平衡水质,从而控制各种藻类的繁殖。

2、PH值:雨季,水源,亚硝酸盐过高,水塘酸碱失衡就会造成PH值异常。定期泼洒生石灰和水产EM菌液可以调理水质,稳定PH值。

3、氨氮:水中养殖螃蟹的排泄物,肥料,饲料,动植物尸体经过分解腐烂,会产生氨氮,氨氮含量过高就会造成螃蟹中毒死亡。

开增氧机的同时泼洒水产EM菌液,快速降低氨氮含量,注意控制投放饵料,肥料的时间和用量。

4、亚硝酸盐:亚硝酸盐是氨转化成硝酸盐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所以亚硝酸盐偏高,氨氮含量就一定高,已经形成的亚硝酸盐不好处理,可以换一半水的同时泼洒水产EM菌液,控制氨氮含量,只要水质稳定就可以提前预防亚硝酸盐超标。

5、溶解氧:高温天气,螃蟹养殖密度大,新陈代谢旺盛有机质的分解作用,会大量使用水中的氧,水塘含氧量的降低,会造成螃蟹缺氧。

控制养殖密封,多开增氧机,定期使用水产EM菌液,快速分解水中的有机质,增加含氧量。

6、高温天气:多梅雨季节,水体浑浊,水体含氧量降低,容易使水质变坏,雨后及时泼洒水产EM菌液,多开增氧机,调节水中酸碱度,分解有机质,控制氨氮含量。

下大雨螃蟹塘要不要喂食?

1、调节池塘水质,勤用生物制剂。台风天气常常伴随暴雨,直接导致鱼塘水体pH值、盐度、水温等发生急剧变化;雨水携带泥沙、细菌、病毒等冲进池塘,造成水体浑浊,病菌大量繁殖;加剧水体上下对流。通过做好水质调控工作,净化水体环境,降低水体中氨氮指标,控制亚硝酸盐,营造溶氧充足条件。针对蓝藻已发生的池塘,现阶段不适合灭杀,原本半月一次使用生物制剂改为一周一次,增加使用底改和解毒制剂。2、做好防应激、勤开增氧机。台风过后的雨停时,及时泼洒看应激的产品,如水产用VC、免疫多糖等,缓解虾蟹的应激,通过勤增氧稳定住高温期间水环境,保障河蟹的健康生长。3、控制投喂。要适当减少投喂量,防止饵料长时间不被摄食而变质影响破坏水质。逐渐增加投喂量至正常水平,同时可搭配护肝保肝类产品,帮助加速恢复养殖动物的体质。

青蟹塘有死蟹怎么回事?

造成死蟹的原因有很多,我们需要从根本上考虑问题,主要是大闸蟹自身的体质、池塘的环境以及传染病这三方面的因素,那么就得从这三方面着手了。

1、大闸蟹体质的增强

大闸蟹经过夏天高温天气的暴晒,很多塘口用一些刺激性药物除菌,除蓝藻等,这样让大闸蟹体质变弱很多,所以应该减少使用这些刺激的药物,并且适当补充“乳化钙”等等,来增强大闸蟹的体质。补钙的产品有非常多品种。例如离子钙、有机钙和无机钙等。各种钙都有不错的效果。但是,如果将上述钙加工为可溶于水的乳化钙,就更容易溶入水,有利于小龙虾、螃蟹和南美白对虾等水产动物的吸收,同时还可以拿来拌喂饲料,补钙效果更好,迅速帮助硬壳。

2、蟹塘环境需要改善

因为水中水草及伊乐藻长得茂盛,我们可以适当拉掉池塘多余的水草,沟中的伊乐藻也可以全部拉掉,避免水草腐烂,有效降低水质被破坏以及氧气的消耗。大概7到10天使用改底药物进行改底,减少腐烂的水草、青苔、残饵粪便等对蟹塘底层的污染,保持蟹塘较高的溶氧。如果池塘配备增氧机,可以使用增氧机,时间大概是白天中午12:00至下午2:00,晚上10:00次日凌晨6:00,如果水源差、蓝藻也比较多的池塘,可以加强“有机酸”解毒频率,减少毒素对大闸蟹的影响。市面上的有机酸林林总总,建议大家选择含量高的,且最好浓缩,使用时一般用量较多,方便携带。

超浓有机酸解毒碧水安天然果酸碧水解毒水产鱼虾蟹塘倒藻

3、传染病需要控制

养殖的后期,环境肯定会变差,导致病菌繁殖速度也加快,所以大概7到10天就需要杀菌一次,控制病原的数量。而且后期投喂冰鲜鱼较多,容易引起肠炎,喂冰鲜鱼可以拌“生力泰”减少肠炎发病率。水产动物的肠道保健至关重要,一旦做不好就好滋生有害菌。传统的办法在投喂中添加抗生素,但是抗生素容易引起耐药性,同时有残留,近几年被国家重点管控。生物预防治疗肠道疾病成为主流。最早是采用乳酸菌为主,但是长期投喂不但成本高,而且易引起肠壁变薄。最新的生物技术抗菌肽。抗菌肽为小分子肽,是生物免疫系统产生的天然抑菌物质,可以抑制肠道内有害菌的生长,减少肠炎、白便的发生没有任何副作用,安全放心。

什么藻对青蟹有害?

青苔和湖靛是养蟹水域经常发生的两种有害藻类,给养蟹生产造成一定的危害。近几年来,笔者对这两种藻类的危害程度和防控方法进行了调查探索,现总结如下:

一、特点和危害

青苔:是指水锦、双星藻、转板藻等绿藻类所形成的绿色丝状群体。春季随水温的上升,透明度大的浅水塘开始萌发;随着水位的加深和青苔的生长,绿色丝状群体先附着在底部,以后悬张于水中,衰老时变成绵絮状,呈黄绿色漂浮在水面。

养殖水域生长了青苔,会消耗水中大量养料,使水体变得清瘦。在火热的高温期或受药物的作用,衰老的青苔会腐烂分解,消耗水中的氧气,并污染水质。幼蟹培育池,一旦生长了青苔,将直接影响大眼幼体的成苗率和生长速度,也影响幼蟹的捕捞。

湖靛:是指蓝藻纲的微囊藻属的一些种类,主要是铜绿微囊藻及水花微囊藻。这些藻类主要在盛夏初秋季节有机污染的水体中容易发生,漂浮在水面形成翠绿色的水花或薄层,被风刮到下风处可聚集成厚厚的一层膜。被膜覆盖的水体往往因缺少阳光而变质。河蟹经常在含有湖靛的水体中活动容易粘附藻体,使蟹体不清洁,鳃部染附藻体后使蟹呼吸困难。藻体死亡后,蛋白质分解产生羟胺、硫化氢等有毒物质,这些物质在水中积累多了,直接危害河蟹的健康和生长。

进入九月下旬以后,随着水温的下降和河蟹在水中的成熟爬行活动,上述两种有害藻体一般会逐步减少。

二、防控方法

1、改良水质:春季清塘药塘后水位浅、水质清,此时水体应追施生物复合鱼肥,促使有益藻类的快速繁殖生长,降低水体透明度,可抑制青苔的萌发;塘口经常加注新水或定期少量换水,保持透明度30-40厘米,使水质清、活、爽,可抑制湖靛的繁殖生长;高温期根据塘口情况定期使用“底居安”、“碧水宝”、“水博士”等改底或改水非药物类制剂4-5次,降低氨氮、改善水质、调制藻相,控制湖靛生长。

2、种养有益生物:栽种水草,投放鲜活螺蛳,净化水质;套养鲢鳙鱼滤食浮游生物、套养细鳞斜颌鲴刮食底栖附着藻类。

3、禁止外源带入:人工移栽的水草不得带有青苔;不投放体壳附着青苔的螺蛳;进水源如有青苔,应用密眼网布过滤,以防藻体随水带入塘口。

4、人工捞除:塘口如果大量发生青苔时,应先采取人工捞除(藻体内有幼蟹钻入不宜采用此法),剩下的藻体再行药物杀灭;塘口如有湖靛漂浮,可选择刮风天气,在下风口将藻体捞到池埂上。藻体漂浮面积大,可以在漂浮面的上风处用较粗的稻草绳索将浮面罟起来向下风处收集聚拢,方便捞除。人工捞除不容易将藻体全部捞干净,应紧接着采取药物杀灭。

5、药物杀灭:在清塘药塘时增用硫酸铜一次,每亩0.5-0.8公斤全塘浅水泼洒。养殖期间,塘口如果发生青苔,全塘泼洒100毫升瓶装“青苔杀手”或“草爽”50-60毫升/亩;杀灭湖靛全塘泼洒1000克袋装“蓝藻清”500克左右/亩,也可以在下风处局部用药。药物杀藻后,藻体死亡分解,容易引起塘口缺氧和开关水质恶化,所以用药时间要避开闷热高温天气,用药后要及时增氧解毒和改善水质,确保河蟹和水草不受影响。

6、减少饲料污染:据观察,夏季大量投喂冰鱼的塘口容易发生湖靛,这是因为冰鱼融化或高温腐烂后的液体脂肪和蛋白进入水体,造成蟹塘有机污染所致。应在高温期间压缩冰鱼的投喂量,增喂河蟹专用颗粒饲料,这也是预防河蟹感病的需要。

蟹塘蓝藻
氨化草怎么做(农村老人说羊不能吃露水草)北美冬青的繁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