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藻会有哪些(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
倒藻会有哪些,鱼塘倒藻是什么症状?
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
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
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
第三,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虾塘转水和倒藻是什么现象?
就是虾塘换水。 提示:在“转水、倒藻”发生前,虾塘水体表面暗淡,无光泽,此时排水30-40公分,施用活性黑土(腐植酸钠),其泼洒用量为1ppm,再加水至原位;养殖前期出现“倒藻”,是水体缺乏营养盐类的原因,应施用单细胞藻类生长素,其泼洒用量为0.3-0.5ppm,保持透明度在25-30公分,养殖后期出现“倒藻”,是水质老化。
南美白对虾倒藻什么原因?
倒藻”会导致养殖对虾缺氧、发病甚至大量死亡。发生“倒藻”的原因有几个方面。一是气温的突变。二是人为管理不当,包括施肥补肥时机把握不好,换添水的时间、数量不对,换添水之后没有及时保肥,消毒药用量和时间不妥等。 发生“倒藻” 时,水体理化因子和浮游生物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变化。一是水中少了进行光合作用的藻类,溶解氧下降,二氧化碳增加,导致pH值迅速下降,一般会在7.5以下。二,由于大量死藻的分解,会加大氧的消耗,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而池塘本身的自净细菌不能及时分解大量的死藻,特别是遇上阴雨天时更明显。三,水中的原生动物大量繁殖起来,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四,缺乏藻类的沉降作用,水中悬浮物(微尘、粪便、死藻等)成混浊状态。
什么是倒藻?
所谓倒藻,是养殖水体中藻类大量死亡,导致水色骤然变清、变浊(有黄浊、白浊和粉绿色的混浊之分),甚至变红的一种现象。
发生“倒藻”时,首先溶解氧会下降,二氧化碳会增加,使pH值迅速下降;
其次,大量的死藻分解,会加大耗氧外,还会产生氨氮和亚硝酸盐;
第三,水中的原生物会大量繁殖,反过来抑制藻类的生长。
清水浊水倒藻后浮游动物多等环境的塘口?
想要提高溶氧就是一句话增加氧气溶解,减少氧气消耗。什么是溶氧来源的大头?没错,就是咱们的这个浮游植物,说得再具体点就是藻类了。所以,培藻的作用也就不言而喻了。那我们该怎样科学的培藻,才能最大程度的增加池塘溶氧呢?
第一类:清水塘如何肥水?
刚清完塘或消毒完的塘,水色较清,水体中藻类和肥料都不足,这时,最好能引进一部分含藻丰富的水,补充水体中的藻种后再施生物肥料,例如肥水类氨基酸,少量磷肥等等,藻类会慢慢长起来的。当然,一旦开始投喂,就不建议再往池塘补充过多肥料了。
但如果是由于水中有重金属离子超标而导致水中藻类培不起来,还要先用有机酸或者是EDTA处理掉重金属,然后再重新肥水。
第二类:浊水塘怎么重新培藻?
水体浑浊主要是因为水体浑浊,透明度太低挡住了光线,导致藻类生长缺乏光照使其生长繁殖受到影响;水中泥沙颗粒太多;藻类太少。如果直接下肥料,由于泥沙太多,会把肥料吸附一部分,影响肥料的吸附,造成水色难肥。
最好还是换一部分老水,逐日一部分新鲜水,用一些沉淀剂,例如腐殖酸钠、聚合氯化铝等,把浑浊水中的泥沙沉降下去,水体变清澈一些了,再参考清水塘肥水方法,藻类也会慢慢长起来的。
第三类:浮游动物多的塘口怎么培藻?
水中浮游动物太多,藻类还没长起来就被吃掉了,导致水体藻类培养不起来,这一类情况在北方地区特别常见。如果池塘还没有放苗,我们可通过杀浮游动物来减少其危害;但如果已经放苗了,是不主张再杀浮游动物的,毕竟它们也是种苗的天然开口饵料,因为大部分杀死浮游动物的药品,毒性和气味都比较大,对鱼苗或者虾苗的刺激也是非常大的,得不偿失。
我们可以利用机械来收集池塘里面的轮虫,枝角类等浮游动物,收集起来可以冰冻,后面可以重新再拿来和饲料一起拌喂,这些都是非常好的天然饵料。目前能够用于收集浮游动物的有专门的灯光诱捕机械,也可以直接用水车式增氧机,在水流后面,挂一个直径60-80公分,长1-2米,40目的网袋,也能起到很好的收集效果!
倒藻后怎么重新培藻
首先减少藻类大量死亡对养殖品种的严重影响;溶氧不足、藻毒素、环境改变引起的应激反应等,所以倒藻之后不要急,一定要按照增氧,解毒,抗应激三步走!
接着就要找出倒藻的原因进行相应地处理;最后就要重新把藻类培养起来,让水体重新稳定下来。中后期主要考虑把底质搞好,减少有害物质的积累。只要找到原因,就能把藻类培养起来。但有些塘藻类培养起来太难,我们就要做相应地处理,因为有的时候天气不好,藻类是很难培养起来的。
藻类的培养对水质是有一定要求的,如碱度、钙镁离子浓度合适的塘,藻类培养起来相对容易很多;而碱度、钙镁离子浓度低的塘,藻类就很难培养起来。所以我们总是强调放苗前要先把池塘的水质调好,就是为了减少养殖过程中出现更多麻烦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