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蟹苗
八月份可以放螃蟹苗吗?
不可以!
蟹苗放养时间以5月中旬为宜,不宜太早或太迟,太早易造成成熟蟹比例高,太迟易造成蟹种规格偏小。购苗前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确保放苗后3~5天,天气晴好,方可购买蟹苗。晴好的天气可以保证培育池水温适宜和水质良好,利于蟹苗顺利变态。应尽可能避免冷空气侵袭或长期阴雨的天气条件下放苗。同时必须安排好蟹苗装运的时间,以夜间运输、早晨放苗为原则,确保蟹苗放养时间在晴天的早晨,这样可以有效的提髙运输和放养成活率。
春季投放(春季3月末4月初),最理想的放养时间是水温达到8以上,扣蟹下池即可摄食,这样可提高扣蟹第一次脱壳的成活率。
蟹苗鉴别是怎样的?
蟹苗质量的优劣鉴别,主要是“三看一抽检”:
(1)看规格是否一致同一批蟹苗大小规格要整齐一致,日龄不足(6日龄以上)或质量差的蟹苗,往往个体偏小,或大小不均匀,嫩老不一致。
(2)看体色是否一致优质蟹苗体色深浅一致,没有花色苗(将苗放在白的瓷盆中观察),如有“黑色苗”和“白色苗”,则不能购买。
(3)看活动能力强弱蟹苗沥干水后,用手抓一把苗轻轻一捏,然后放开,蟹苗迅速散开;将蟹苗腹部朝天,能迅速复位;将单只蟹苗用水滴裹住,能迅速爬出水滴;将蟹苗放入盆中,用手形成一旋流,蟹苗能逆向游泳。这样的蟹苗活力强,是优质蟹苗。
(4)抽样检查6日龄规格一致的蟹苗为每千克14~16万只,每只蟹苗平均在7毫克以上。
可通过抽样,准确称一定重量的蟹苗计数,在此范围为优质苗。
一万只蟹苗、喂料多少?
细算一笔账。一万只优质蟹苗池塘精养方式10亩养殖,平均规格6.5克,即77头/斤。一万只蟹苗总重量大约1000*6.5/2=325斤。养殖过程中掉头30%剩余70%,初始蟹苗重量为325*0.7=227斤。一壳前投喂玉米、豆饼、田螺等精细料、粗料20天,日投6%体重227*0.06*20=272斤;二壳蟹苗重量翻倍投喂日投饵蟹苗重量10%,22天,227*2*10%*22=998斤;三壳日投饵227*2*2*10%*22=2000斤;四壳育肥出池4000斤。从投饵至出池天数,需要扣除早期低温天气与脱壳期蟹苗不吃饵料时间大约一个月左右。这样算来,一万只蟹苗总计需要投放植物性精细料300斤左右,投放田螺7000斤左右。按照玉米豆饼等配合饵料平均价格1.5元一斤,450元;田螺加中程运输成本费用7000*0.6元/斤+1000元=5200元,总计饵料费用5650元。此种精养方式养殖河蟹,产出成品蟹平均单重3两,总重约2000斤,按照历史市场平均单价40元/斤,总产出8万元。
实际河蟹养殖过程可能出现多种野杂鱼、鸟类、水蛇、耗子天敌因素以及其他不可控因素,此种池塘精养方式最后结果大约是亩纯利润大约在4000~5000元。
青蟹的养殖方法和技术?
1、蟹苗选择:目前养殖的青蟹苗种来源主要有海区天然苗与工厂化人工培育苗两类(工厂化生产苗种的技术还未全面普及,苗源还甚少)。应选择体壮壳硬,甲壳呈青绿色,规格整齐,躯体完整无损伤,十足齐全(尤其是一对螯足和游泳足不能缺一及损伤),反应灵敏,活力强,爬行迅速,无病变的健康苗。
2、场地选择:青蟹养殖池(塘)应选建在周围无工农业生产废水、无有毒物质、无农药及生活污水污染,海水清新、水体交换自净力强、理化因子稳定、潮差大、内湾风平浪静,有一定量陆源淡水注入的高中潮区。
3、防逃设施:池塘堤坝的四周内侧必须做好防逃围栏(可用水泥薄板、竹篱笆、硬塑料片等材料制作),其设施高度应高出池内最高水位面50厘米以上。设施板、笆片的上端应向池塘内略倾斜,设置一定要严密牢固,有效防阻青蟹外逃。
新型青蟹养殖技术 青蟹淡水怎么养
4、投饵比例:养殖期的投饵量应根据水温、潮汐、水质和青蟹的活动情况灵活掌握。如青蟹在水温15℃以上时摄食旺盛,26℃时达到最高峰,若水温高于30℃或低于13℃时,其摄食量就明显减少。
5、调节盐度:当池内海水盐度过低或过高时要及时换水调节,特别在多雨季淡水汪期或多台风暴雨天,出现池内海水比重过低时,应及时开启上部闸板,先排出池内上层低比重水,然后纳入高潮位的中下层高比重海水。对于高滩建池自然纳水困难,可用提水泵抽取中下层海水调节。
新型青蟹养殖技术 青蟹淡水怎么养
青蟹淡水怎么养
青蟹属于海水蟹,由于长期在海边生存,它的鳃适应了高盐的海水,不适应低渗透压的淡水。是不适宜用淡水进行养殖的,建议大家依旧根据它的生长习性用海水进行养殖。不过要是养殖几天的话,可以直接用淡水就可以或者是花鸟市场的水族店买专门配制海水的那种盐,店主会教你配海水的。
新型青蟹养殖技术 青蟹淡水怎么养
青蟹吃什么食物
青蟹的食性很杂,以动物性食物为主,食物组成中以软体动物和小型甲壳动物为主,胃含物中经常出现双壳类的壳缘、绞合部残片、腹足类的厣、残缺的螺轴、方蟹类的残肢和头胸甲碎片。也常以滩涂蠕虫为食,也食小鱼、小虾,有时在胃中也有发现植物的茎叶碎片。人工养殖的青蟹对饵料无严格的选择,小杂鱼、虾、小型贝类(蓝蛤、寻氏肌蛤、河蚬、蛳螺等)、豆饼、花生饼均可为食,有同类互相残杀的习性,常捕食刚脱壳的软壳蟹。
新型青蟹养殖技术 青蟹淡水怎么养
青蟹混养技术
1、虾类。如中国对
池塘如何养殖河蟹?在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池塘养殖河蟹是最近几年才发展起来的养殖方法,由于河蟹的需求量大增,而天然的河蟹资源不断减少,这种情况下,池塘养殖河蟹受到了广大养殖户的关注。由于技术提升,池塘养殖河蟹的模式得到了认可,但是在养殖过程中,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池塘养殖河蟹要什么技术?怎么提高产量也是养殖户一直关注的问题。
池塘养蟹的条件河蟹与大多数鱼类的生长习性不同,在规划池塘养殖河蟹时,就要充分考虑河蟹的生活习性,河蟹是属于底栖爬行的动物,有时候在水底,有时会上岸活动,喜欢溶氧充足、水草多的环境。因此,要采取各种措施,给河蟹在池塘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以达到高产的目的。
1、水源和水质
目前的池塘养蟹,很多的养殖户是将原来养鱼的池塘,稍加改造后进行养蟹,但也有人为养蟹而新开挖池塘。不管哪种,都要选择水源充足、排灌方便、水源没有污染的池塘作养蟹池塘。河蟹对水质的要求比较高,不能在过肥、溶氧不足的水体生活。养蟹池一般不能低于1米的水深,最好在1.5米左右,后期可能还要深一些。如果是鱼蟹混养的池塘应为1.8~2米左右。
2、面积与底质
面积大的池塘有利于河蟹活动:一般来说,河蟹适宜在大水面生活,即池塘面积越大越利于河蟹生长育肥,这是因为水面大,河蟹活动的空间就要大,减少了过于拥挤发生外伤的机率,加之水面大,池水受风力的作用也大,能自行增加一部分溶氧,也有利于水体上下层的对流,改善下层水的溶氧条件,使底层有害气体及时逸出,但池塘过大给管理和捕捞增加困难,也给养蟹户一次性投资增加负担。根据近年的实践,养蟹池塘一般为0.67~1.3公顷为好。
控制池塘底泥厚度:关于河蟹养殖池的底质和底泥也是不应忽视的方面,根据河蟹有打洞的习惯,池塘的土质一般以壤土最好,黏土次之,沙土最劣。底部应有一定的淤泥层,但不能太厚,有淤泥就有利于河蟹喜食的摇蚊幼虫、水丝蚓和小螺蚌类的生长繁殖,但太厚的淤泥会使池底通气不良、水质变酸,还可导致河蟹腹部颜色变黄变黑。一般来说,蟹池的底泥以10~15厘米为宜。另外,池塘坡比以1∶3以上为佳。
3、人工蟹礁
蟹礁,也叫蟹岛、蟹墩,是为河蟹活动需要而在池中设置的土墩或土埂,因海洋渔业中的类似此种设置称为人工渔礁,故将此称之为人工蟹礁,简称蟹礁。它是供河蟹打洞、摄食、栖息、蜕壳和回避池中缺氧的场所。
蟹礁要高出水面:实践证明高出水面的蟹礁往往是水老鼠栖息的场所,因此,建议将其一部分建成低于水面10厘米左右,使水老鼠无法长期栖息,这样既利于河蟹行为需要,又利于捕杀水老鼠。设置人工蟹礁是池塘养蟹的必需工作之一。
池塘里种植水草供河蟹栖息活动养蟹池内若长有一些水草有利于河蟹生长发育,否则在蟹种投放前后,有条件的地方最好栽培水草,栽培的种类有轮叶黑藻、苦草、菹草、聚草等,产生的作用如下:
1、食物作用
河蟹摄食水花生茎叶上的周丛生物,主要是藻类中的丝状藻(水绵和胶剌藻等)、硅藻(新月藻和异极藻等),以及原生动物等。水花生还能引诱一些活饵为河蟹所摄食,如环节动物中的水丝蚓和小鱼、小虾、小螺及水生昆虫等。
2、净化水质作用
由于河蟹贪食,且排泄物较多,就会与残饵一道往往使水质容易变肥。比较肥的水不利于河蟹摄食和蜕壳生长,水花生能吸收池塘中产生的大量氨氮、二氧化碳和饲料溶失物,还能吸收水中其他无机盐类,使水质由肥变瘦,保持清爽。
3、隐蔽蜕壳作用
河蟹蜕壳后成为“软壳蟹”,此时易被敌害或同类伤害,因而软壳蟹需要有隐蔽的场所,水花生的葡匐茎“蔓生区”正好能满足河蟹这种生理上的需要。
4、防病作用
河蟹摄食水花生的须状根和部分叶片,而水花生的叶片和根有防病作用。池塘养蟹培植水花生应注意五个问题:一是水花生面积不能超过池水的10%,以避免发生缺氧死蟹现象。二是必须让水花生在池塘中形成“簇丛”的蔓生区,不应是少数几根水花生在一起,而是一团一簇在一起,否则起不到上述作用。三是培植水花生应放在离岸边1~2米处,并用木桩固定,不让其根部着泥,如果在岸边或根部着泥,它就繁殖迅速,对养殖不利。四是应经常用鳝鱼筒或抄网捕捉水花生蔓生区中隐蔽的黄鳝等敌害。五是水花生在池塘中应分块培植,每一块不应超过2~3平方米。
蟹种的放养蟹种放养包括放种前对池塘消毒、蟹种来源的选择、蟹种投放时间、蟹种规格以及放养密度等。
1、清塘消毒
蟹种放养前,先将池水排干,铲除池底腐殖质和过多的淤泥,曝晒池底,消除乌鳢等凶猛鱼类以及鳝、蛙、蛇等河蟹的敌害生物。时间是在投入蟹种前半个月,要在干池里放水深至5~10厘米,每公顷用生石灰1125千克,溶化后全池泼洒。生石灰能杀死细菌、寄生虫、水生昆虫、椎实螺、害鱼、蛙卵、蝌蚪、青泥苔等,这是因为生石灰经水化后变成强碱性的氢氧化钙的作用。
用生石灰清塘后,还可提高池中的pH值,尤其重要的是可增加池中钙离子的含量,部分满足河蟹蜕壳中对钙的需要,促进河蟹的生长发育。也有带水清塘的,具体方法是池水深1米左右,每公顷用生石灰1 875~2 250千克,同样是化水全池泼洒。
2、蟹种投放时间
湖泊养蟹的蟹种以冬末春初投入为好,但池塘养蟹不宜投放过早,因河蟹在池塘中越冬往往会因水位过低而冻伤甚至死亡。一般,池塘养蟹的投放时间以2~3月份为好,要加深池水防冻伤。
3、放养密度
根据目前池塘养蟹还不是很完善,建议放养蟹种密度不要过大。投放密度过大,往往因饲料不足而使河蟹自相残杀,或者因水质不适而导致疾病增加,以致死亡。放养密度应参考养殖条件来合理投放。
池塘养殖河蟹水质恶化的解决方法栽培水草:水草对调节水质的作用有吸收水中的营养盐类而淡化水质,通过光合作用增加水中溶氧、在高温季节降低局部水温等。可以栽培的水草较多,如前面所述,栽培水花生效果较好。
放养滤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如花鲢、白鲢和白鲫等,它们生活在水体的中上层,不会影响河蟹的生长。反之,通过这些鱼类对池中浮游生物的摄食,减少池水肥度,调节水。另外,还可合理利用水体获得适量的鱼产量。
换水:换水对保持良好水质、增加溶氧具有较大作用。换水的原则是水温、水质和河蟹的生长情况灵活掌握。一般在春季半月换水一次,每次换水1/3或1/4,夏季水温较高,每5~7天换水一次;每次加深30~40厘米。在连续阴天、闷热、有机物大量分解的情况下,要勤换水;在久旱不雨,水质老化时,应勤换水。
放养前清除过多淤泥:淤泥中往往有过多的有机质,在溶氧缺乏时,易产生硫化氢、氨、沼气等有毒气体危害河蟹。此外,过多的淤泥往往使河蟹腹部变成水锈色或黑色,背甲变深变黑,步足腹面也变黑。因此,放养前一定要清除过多淤泥。
泼洒生石灰:生石灰,学名氧化钙,是养鱼时常用的清塘和消毒防病的药物。在养蟹中,生石灰有杀灭过剩的浮游生物、调节水体pH值至偏碱性、提高水体透明度等功能,还有补充河蟹需要的钙和防疫作用。一般在生长季节,每20~30天施用一次,每次每公顷用225~300千克生石灰,化水全池泼洒。
创造循环水或微流水条件:有条件的地方,可将池塘改成循环水或微流水养蟹。如一片池塘养蟹可改成池池相通,循环用水,这对缺水地区有些作用。另外,可根据条件进行微流水养蟹,使水质总是保持清新,透明度大,溶氧充足。
促进蟹脱壳和保护蜕壳蟹的措施河蟹的生长期间会蜕壳,只有蜕掉坚硬的外壳,河蟹才能达到生长的目的。在环境条件不适应河蟹生活时,往往不能顺利蜕壳,会发生蜕壳不遂而死亡的现象。另外,由于蜕壳后的新蟹身体柔软,要经过一段时间外壳才能变硬,因而促进蜕壳和保护蜕壳蟹在养蟹中至关重要。
1、保持良好水质是促进蟹蜕壳的技术关键
保持水质不被污染,水质清新,溶氧5毫克/升以上,pH值7.5~8.5,偏碱性,水体透明度50厘米以上。
2、保证饲料营养成分齐全是促进河蟹蜕壳的主要环节
河蟹的甲壳主要成分为钙、磷、铁等无机盐类,而它在蜕壳后即要失去大量的钙、磷、铁等,因此在饲料中应添加这些不可缺少的成分。还有动物性的饲料合理搭配。
3、积极预防疾病是促进蟹蜕壳的主要措施
由于河蟹在池塘密集状态下生活,往往易患疾病,一旦患病,就不能顺利蜕壳生长。对于疾病应采取预防为主的措施。一是保持池塘清洁,对残剩饲料要清除;二是不投腐败变质饲料;三是经常泼洒生石灰水以杀死病原生物;四是发现死蟹应及时埋掉,不能让其在池中腐烂。
合理栽培水草是保护蜕壳蟹的较好办法,河蟹喜欢在浅水或草丛中蜕壳,一旦完成蜕壳后的软体蟹钻进水草中隐蔽,以防同类或敌害残食。所以水草对蜕壳有两大作用,一是提供蜕壳场地,二是软壳蟹的栖息场所。
小结:由于人工养蟹的时间短,养殖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有些技术还有待进一步探索试验和总结提高。因此,河蟹的池塘养殖至少在目前不宜盲目地大规模发展,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