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水产养蛏肥水最好用什么

养蛏肥水最好用什么

时间2023-01-31 03:36:03发布宿迁网分类水产浏览73
文蛤养殖池的结构、池形、大小,文蛤养殖池如底质含沙量偏低,经消毒后、底质要进行碾碎、耙平,在养殖池底质处理好后,文蛤在水温10℃~30℃中均能生长,可蛏、蛤、蚶、牡蛎通过提高养殖池的水位,以稳定养殖池下层海水的盐度。应及时抽排上层低盐度的海...

养蛏肥水最好用什么,文蛤如何进行种苗生产和增养殖?

(1)养殖池的结构:文蛤养殖池的结构、池形、大小,主要以能提供文蛤适宜的生活环境为原则。池形以长方形为好,既便于换水,又可增加文蛤的潜居的有效面积。池子大小以30亩~60亩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米~2.0米,有环沟的池底优于平底池底。

(2)底质含沙量:在自然海区中的文蛤,多潜居在较为平坦而松软的沙质滩涂里,含沙量以75%以上为宜。文蛤养殖池如底质含沙量偏低,可适当加入建筑用的细沙,使含沙量达到要求,以利于文蛤的生长。

(3)池底平整、消毒:在苗种投放之前,应对池底底质进行认真的清理、消毒。

①清池:旧池要去除污泥及表层杂物等。

②翻耕:深翻20厘米~30厘米。

③消毒:常用的药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

④底质粉碎、耙平:经消毒后、底质要进行碾碎、耙平,使底质松软,便于文蛤潜居。

(4)养殖池的进水与肥水:在养殖池底质处理好后,要及时进水。放进的海水,需用60目~80目的筛绢过滤,防止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以20厘米~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施足。

(5)苗种的播放密度:池塘养蛤所用苗种以壳长3厘米为宜。播放密度以每亩250千克~500千克为宜,并做到均匀播放。

(6)环境条件:

①水温:文蛤的生长、存活,与水温密切相关。文蛤在水温10℃~30℃中均能生长,最适水温为25℃~27℃。在高温季节,可蛏、蛤、蚶、牡蛎通过提高养殖池的水位,维持下层水温的稳定。

②比重:文蛤对海水比重的适应性较广,比重1.015~1.025时均能正常生活。海水比重略低于1.008时,短时间内不会发生死亡,但对文蛤的生长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大暴雨之前,可通过提高池内水位,以稳定养殖池下层海水的盐度。暴雨过后,应及时抽排上层低盐度的海水,以防止池内海水盐度急剧下降,影响文蛤的正常生长和死亡。

③饵料生物:文蛤对饵料生物的种类无选择性,但与摄食量、饵料的数量和饵料的颗粒大小有密切关系。因此,在文蛤养殖前期,应做好肥水工作,要求池中的海水清而不瘦;在养殖后期,必须把水中单胞藻的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求池中的海水“鲜而爽”。

滩涂围网暂养

(1)围网器材及方法:采用双层网进行拦阻,第一层是聚乙烯绳索网片,网目2厘米×2厘米,上下网纲为直径3厘米~5厘米的聚乙烯绳;第二层是12号铁丝网,网目2厘米×2厘米。用木桩绑扎网片,防止网片倒伏。木桩直径10厘米~15厘米、高3米,插入滩中60厘米~70厘米。

(2)围网设置:网场规模以200亩左右为宜。聚乙烯网木桩间距2米~3米,铁丝网木桩间距为3米~4米。围网目选择应视养殖文蛤的大小而定。在退潮方向的围网,网高70厘米~80厘米较合适;在涨潮方向的围网,网高50厘米~60厘米就可以了。

(3)播种:播种密度因苗种大小而定,苗种规格越小密度越稀。2厘米~3厘米的蛤苗一般每亩播1000千克~1500千克。采用湿播方法,即在涨潮时播苗,这样经过潮水的作用,文蛤分布较均匀,有利于尽快潜滩;播苗时应轻装轻放,避免机械损伤。为了提高播苗后的文蛤潜滩率,应尽量缩短苗种的露空时间,运来的苗种应及时播放。

(4)养成管理:主要工作是修整网具,防止“跑流”,疏散成堆的文蛤,防治灾害等。由于文蛤有移动的习性,如果拦网损坏,大潮或大风后文蛤往往被风浪打成堆,若不及时疏散会造成文蛤死亡,尤其是夏季温度较高时,更易造成大批死亡。对于敌害生物,一定要及时防治,以减少损害。

文蛤苗与对虾苗混养

(1)混养池:混养池以能提供给混养品种适宜的环境条件为原则,以长方形为好,以30亩~60亩为宜。进排水方便,池深1.5米~2.0米,池底有环沟,环沟可以把对虾饵料台和文蛤生活区(中央平台)分隔开。

混养池底质以含沙率60%以上为宜。如池底质含沙量偏低,可适当添加细沙。混养文蛤苗比对虾苗进池早,投放文蛤苗种前应清池(旧池要去污),将池底翻耕20厘米~30厘米深,经消毒后碾碎、耙平。清池消毒常用药品有鱼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等。

(2)进水与肥水:混养池底质处理好后,要及时进水。放进的海水需用60目~80目的筛绢过滤,以防敌害生物入池。水深以20厘米~30厘米为宜。进水后施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鸡粪、牛粪、人粪和无机肥等,基肥要追足。

(3)播苗:苗种以壳长2.5厘米~3.0厘米为宜。播放密度以每亩250千克~500千克为宜,播苗力求均匀。虾池混养的文蛤贝壳表面呈黑色,这是长期不干露而引起的,不影响蛤肉质量。如需脱色,可冲洗干净后再阴干2天~3天,黑色即可脱去,也可选用无毒无异味的氧化剂快速脱色。

文蛤的死亡及预防

(1)死亡症状:一般先钻出滩面(俗称“浮头”),闭壳肌松弛,出水管喷水无力,贝壳光泽淡化,肉质部由乳白色转为粉红色,乃至黑色,两壳张开而死亡。从少量“浮头”到出现大批死亡,只需3天~4天。

(2)死亡原因:文蛤死亡大都发生在高温季节8月~9月份,此时文蛤产卵排精后体质虚弱,又处于雨水较多、海水比重较低、滩温过高的季节,易发生大批死亡现象。潮区较高,底质较硬,含泥较大的地方最易死亡。特别是小潮汛期的高潮区滩涂,干露时间过长,易引发死亡。死亡的文蛤软体部很快腐烂,污染滩涂。由于微生物的作用,使文蛤死亡情况从潮区较高滩涂蔓延到低潮区甚至潮下带,造成整个海区文蛤大批死亡。

(3)预防方法:

①移植疏养:将潮区较高的文蛤移到低潮区养殖。这不仅让出采苗区,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蛤产卵后因盐度降低、滩温过高而造成死亡。

②与对虾混养:在对虾养成池中,利用文蛤与对虾混养,既能有效地预防文蛤死亡,又有利于文蛤生长,同时也可净化海水,促进对虾生长。

③池塘暂养:利用池塘暂养方式来预防高温期文蛤的死亡。

④加强管理:合理放养密度,控制采捕与放养间隔时间,及时疏散打堆的文蛤,及时清除滩涂上“浮头”和死亡的文蛤。

怎样才能成为钓鱼能手?

钓鱼多年,也积累了一点垂钓经验,今天就分享一下,钓鱼大师请绕道,新手可以参考,想钓鱼,但又对钓鱼知识一窍不通;想钓鱼,但又为线头捏不住总是转动感到烦躁;想钓鱼,但又苦恼调不上来鱼……这时,不访听听我的建议。

作为一个多年的钓手,我已经把钓鱼当成自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喜欢钓鱼,感受钓鱼的乐趣。虞情天下,逍遥游。现在就对初来乍到的钓手谈谈我的想法。希望能给大家带来用处,也特别渴望能和志同道合的人互相切磋切磋,欢迎留言评论。

1、了解钓鱼知识

千万别认为钓鱼小菜一碟,钓鱼里面道道还不少。所以,钓鱼新手最好是先去了解一下基本的知识,网络,身边钓鱼朋友等都是很好的渠道。哪些知识呐?钓鱼工具、线组以及如何挂钩等基本知识。

2、心理准备

钓鱼,需要耐心,有的新手等了半天没钓到鱼就以为这里没有鱼,就想换换钓点。这不能解决根本问题,首先新手要明白,钓点有无鱼是依据季节,天气,风向,还有钓鱼谚语等综合判定;其次要明白正常打窝饵以后,引鱼进窝一般需要半个小时,所以钓点确定以后就不要随意挪窝了。

3、实践

如果前两者都准备充足,可以实践了。准备充足是什么意思呐?虚拟实践,谈到钓鱼脑袋里有基本的概念,知道基本的操作。等到实践的同时,你会有很多问题,再去搜索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了解,再实践,从而积累经验,成为高手指日可待。

但实践时,需要注意:前期准备、投钩方向、钓点范围、提竿力度、环境等。

首先前期准备是什么呐?不要谈到钓鱼就急三火四地拿起渔具就走,结果不是饵没带就是漂忘在了屋头。所以最好是把要准备的东西写在备忘录上,走之前一样一样准备好,有备无患。

其次投钩方向也相当重要,投钩方向要准确,关键是要找好参照物,参照物的选择对于新手来说可能会有点困难,参照物没有找好,就很容易导致钓着钓着找不到窝点了。所以新手要保持自己,窝点,对岸参照物三点一线,在钓鱼时,就不容易失去方向。

三是钓点范围越小越好,忽远忽近也不行,窝饵主要是引鱼,如果太远或太近,窝点没有美味,鱼儿不会停留太久,所以饵一定要准确送到窝点,最大不要超过1尺。

需要注意的内容挺多,最后就提竿和环境简单说一下,提竿要轻,如果用力过猛,水线声音不仅会影响钓点及周边鱼进窝,而且还会影响到到左右邻位的上鱼。垂钓时,要保持环境安静,自然水域,比较安静,外来干扰音会让鱼很警觉,就算饵料再好吃,也很难让鱼上钩。同时一定一定一定要专注,做到手不离竿,眼不离漂,如果不够专注很容易错过提竿最佳时间,不过有经验的老手既可以谈笑自如,也可以做到手不离竿,眼不离票。

垂钓时,装备和技术都很重要,不要去盲目攀比,适合自己就好,挑选装备的同时,技术也要学习,不断总结经验,学到一点皮毛,没想到却连连上鱼,这多半是运气,所以欢喜时,不忘保持一颗谦虚的心。

肥水
玳瑁的养殖方法欧月花养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