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降低池塘ph值
怎么降低池塘ph值,虾塘用小苏打稳PH?
pH的调控有多种方法,开挖池塘时,尽可能选择较优良的土质;在生产中,当水体呈酸性时,可拨撒石灰提高pH值,通常每亩水体施放2公斤石灰可提高1个pH值;当水体呈碱性时,可用醋酸或盐酸调节,也可每亩施放1公斤明矾;市面上的“降碱素”等成品对降低pH值也有效果。
较好的方法还是从使用有益菌(生物制剂)入手,通过消除过多的有机物、培植浮游植物,达到增加水中溶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目的,从而较长时间地稳定pH值。鱼塘的水质偏碱如何调节?
首先看你要养的是什么鱼(或是其它生物)先啊。有的生物喜欢偏酸性的水,有的生物喜欢偏碱性的水。要事先了解所养的生物。首先应查明该生物的原产地( 这可通过学名查阅有关专业书刊),得知其适宜生存的pH值、硬度、 水温及盐度等水质因子范围。 有的沉木可以帮助水质酸化,。还有就是树叶也行(应该是植物腐烂后产生酸)。如果不放心。可自己先做个试验。比如先打一缸鱼塘的水,放入一些树叶。等过几天后再检验水的PH是偏碱性还是酸性(用PH试纸简单检验就行) 最直接最简单的方法其实是酸碱中和。呵呵 ,我学化学的。偏碱就放酸进去,比如盐酸、硫酸等,不过如何你是要用来养鱼放硫酸、盐酸进去就不好了。 建议用上面说的沉木、枝叶。
可以用什么药来改善?
鱼塘水质不好,可以用什么药来改善?
一说到水质不好,很多水产养殖的朋友就想到用什么“药”,而且这种“药”还要“立竿见影”地有效。
事实上,“水质不好”有多种“不好法”,笼统的一个“水质不好”,怕是谁也难说清楚“该用什么药”。
今天,我们在这里缩小范围,只说一个“藻相”问题。
什么是“藻相”呢?大家都清楚,水产养殖要想稳产、高产,良好的水质是基础,所以有“好水好鱼、好水好虾”之说。我们常常到一个塘口,看到所谓的“好水”,实际上就是藻相优良的水。
藻相就是水体总藻类中,各种藻类的类别和比例情况。严格的说,我们应该通过显微镜镜检,确定藻类别等信息,而这些技术,没有一定时间的培训和实际操作,是难以办到的。现场上,我们也只有大概根据水色来判断一下藻的类别,并评估一下“藻相”。
水质好坏的一个关键指标就是浮游植物,即微藻。
淡水浮游植物包括蓝藻、隐藻、甲藻、金藻、黄藻、硅藻、裸藻和绿藻八个种类。浮游植物常常构成养殖鱼/虾类,尤其是鲢鱼的饵料基础。另一方面,浮游植物在水体自净过程中,清除有机质、增加水体溶氧等方面常起到重要作用。
如鞭毛藻类具有两型营养,既可利用光能吸收无机碳进行光合作用,又可吸收有机碳进行异氧生活;既可吸收溶解有机质,还可吞食颗粒有机物质,可不断地降低池水中的有机质含量。同时,藻类本身分泌的有机质,藻类死亡后解体产生的大量有机碎屑等都是高产池塘有机质的一个重要来源。
池塘中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常受到池塘中有机质、营养盐类的含量、光照、温度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显著差别。
例如,浮游植物在水体中的季性节变化:冬季以能运动的小型种类为主,如隐藻、衣藻、小球藻等常成为冰下池水的优势种,在生物增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春季常出现硅藻的高峰;夏季硅藻数量降低,初夏绿藻常占优势,而高温季节,蓝藻则成为优势种;秋季光照减弱,温度降低,蓝藻大量死亡,硅藻数量上升。
这些都是指在正常水体中的基本变化规律。但水产养殖池塘,既是一个自然水生系统,也是一个“人工”水生系统。其主要特点是:
1、养殖密度远远大于自然状态下的水生动物密度,水体自然的净化系统超负荷运行。久而久之,系统崩溃的危险不断累积;
2、养殖品种单一,无法在水体中形成“生物互补”。简单的说,就是摄食、排泄、净化等生物链不全。水体生态系统会严重“失衡”;
3、追求产量、效益,我们进行了大量的“人工干预”。而人工干预非常容易造成水生系统失衡,如某些物质的大量消耗、缺乏,而导致“水质变坏”。
这些基本特征,经常会导致池塘水质不稳定和不良藻相发生。
各位不知道有没有注意到,这些现象与缺乏某种常见物质有关。这种物质,就是碳元素。
碳对于藻类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营养元素,相当于藻类的骨架。在养殖过程中,因为缺碳而藻类生长不起来的情况很常见。如前期肥水,尽管施了很多肥,以至于氨氮都很高了,可是水还是清澈见底;养殖中后期,越是晴天越容易“倒藻”,泡沫多、藻类老化、氨氮或亚硝酸盐高。这些现象,多与水体碳源不足有关。
传统池塘“倒藻”
高位池“倒藻”产生大量泡沫
养殖水体中的碳元素是否充足,与总碱度中的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密切相关。
如果养殖过程中,只是简单的测量总碱度,而不分析其离子和分子组成(如钙、镁离子等),即使总碱度很高,同样也可能出现缺碳“倒藻”。例如海水的高位池养殖,天然海水一般总碱度较高,但在养殖的中后期,同样出现藻类老化;每天换水,亚硝酸盐高。这里也涉及到总硬度和排污带走了碳源的原因。
碳源的消耗1、形成沉淀被带走。藻类光合作用时,需要二氧化碳参与,二氧化碳由水体中的碳酸氢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一部分碳酸氢根离子变成碳酸根离子与钙离子结合为碳酸钙沉淀,所以pH值升高、水体出现白浊。在高位池养殖排污时,会带走这些沉淀的碳酸钙。
2、 光合作用消耗。土塘不排污会沉底,水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与氢离子反应形成碳酸,再与碳酸钙反应生成碳酸氢钙,所以pH值下降,白浊消失。由于藻类光合作用不断消耗水体中的碳酸氢根离子(碳源越来越少),如果不补充碳源,藻类因为缺乏碳源很容易老化。
3、 有机质分解消耗:养殖动物的排泄和残饵释放氨氮也不断增加,这些物质的分解、利用,需要消耗碳元素。由于碳源不足,藻类不能吸收利用过程,水体中氨氮不断累积升高,最终亚硝酸盐升高。
所以,我们看到,水体不稳定,水中缺碳也是关键原因。缺乏碳源,微生物(有益菌)缺乏能量,不能有效分解水体中的有机质,水体越来越脏。
一旦我们对碳源的认识不足,一味地往水中追肥(例如化肥和氨基酸肥等)、用菌、补藻。没有解决碳氮比,往往适得其反。反而水体在氨氮持续升高、亚硝酸盐持续升高、有机污染加大和加重、缺氧、藻类老化严重,“倒藻”发生。
养殖过程中不良藻类的出现,往往也与水体缺碳有关。 蓝藻大多浮在水体表层,与空气接触的机会多,能利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鞭毛藻类大多能利用水体中的有机颗粒。
水体中碳源缺乏时,其它藻类,如绿藻和硅藻,因缺碳而不能生长,则蓝藻和鞭毛藻类就可能形成优势种群。
浮游植物大量繁殖,可使水色变浓,甚至出现藻团、浮膜的现象,水产养殖上称为“水华”。
通常金藻、硅藻、隐藻、甲藻的水华几乎都是褐、褐绿色,而蓝藻、绿藻和裸藻的水华色多变,常呈蓝绿、灰绿等色。
蓝藻水华
鞭毛藻类水华,水发红
鞭毛藻类水华,水发黑
建议补充水体中的碳源,提高碳氮比,激活菌的活性,有效稳定水体,优化藻相。许多水产养殖的朋友习惯称所有的调水、改底、治疗用的产品都称为“药”,那这个“碳源”也就继续称为“药”吧。
池塘好水可被概括为“肥、活、嫩、爽”四个字。要做到这四个字,还真是要下一番苦功,好好摸索一下自己池塘的特性,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以上是个人观点,敬请指正。这里是农牧生态循环实践者,感谢关注。欢迎留言、讨论、分享。
鱼塘酸碱度24小时变化?
1天24小时池塘上层pH昼夜变化
养殖水体的pH值是随时间变化的,不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在一天中,受植物和藻类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随着日照强度的增加,光合作用的结果,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pH持续增高。在午后达到最高。相应地,随着夜晚的降临,光合作用停止,呼吸作用使水体二氧化碳持续增加,pH开始下降,在日出前达到最低。正常情况下,一天内pH的变化在0.5-1。同时投苗密度高的池塘,其pH波动的范围要比密度低的池塘要大。
而且低碱度的水体pH变化幅度比高碱度水体更大。水体总碱度是指水中碱基物质的总量,包括有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钠和氢氧化钾等能够调节与中和水体氢离子的物质。也就是说, 碱度表示水体维持 pH 稳定的能力,也被用来表征水体与强酸中和的能力,因此这种能力也被叫做水体的缓冲能力。
每亩虾田用多少食可醋降低pH值?
食用醋也属于有机酸,用来降虾塘ph值可以,如果虾塘ph值高的不是太多,可以用每亩200克,如果高的比较多可以用500克,傍晚用比较合适,也不要一次降太多,以免引起虾应激,可以少量多次降比较稳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