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泥鳅养殖多久
台湾泥鳅养殖多久,火遍全国的稻田养鱼究竟怎么样?
2016年,周先生回乡创业,决定尝试稻田养鱼。
2019年,周先生的年销售额高达600万!
最近几年,稻田养鱼在网上的热度很高,简单的说,在稻田中放点鱼进去,鱼吃掉祸害水稻的虫子,排泄物又是天然化肥,能提高水稻亩产量,最后还能把一大批鱼卖出去,一亩地做了两笔生意,岂不美哉?
我们村有人投资了70万,这笔钱是他在广东打工省吃俭用攒下来的,2020年回到老家打算搞稻田养鱼,结果第一年都没坚持下来,就亏了48万左右,现在老老实实去上班了。
有人靠稻田养鱼赚的盆满钵满,有人却血亏,这是怎么回事?
靠稻田养鱼年销售额高达600万,这是真的吗?小周是福建省南平市光泽县人,2016年决定回乡创业,在深思熟虑过后,小周决定发展稻田养鱼,他拿出以前做生意攒下来的200万,在老家包了600亩地。
初期,小周遇到了非常多的问题,例如水的深度,如果水太深,水稻就会出现倒伏现象,如果水太浅,鱼的生存空间就小。
如果稻田中养了鱼,就算水稻长得不好,也不能胡乱洒化肥,不然鱼会大面积死亡,而且鱼跟水稻会共同抢一些营养物质,每亩地需要规划处鱼的数量上限,否则很容易适得其反。
考虑到种种严苛的条件,小周在吃过一些亏后,选择了全新的水稻和鱼苗品种。
特别是鱼苗的选择十分重要,小周挑选的是福瑞鲤,这种鱼是建鲤和野生黄河鲤杂交后得到的鲤鱼新品种,整体生长速度是普通鲤鱼的1.2倍,还具备优良的耐寒、耐碱、耐低氧性,对水质的要求并不高,非常适合将其放在稻田中饲养。
2018年,小周承包的稻田中,每亩鱼的产量可高达100多斤,水稻产量超过1000斤,销售额增长到了300多万。
2019年,小周的年销售额,达到了600万,这是一个真实的案例,曾被多方媒体报道过,但这笔钱真的这么好赚吗?
稻田养鱼有什么好处?1.增加水稻亩产量
很多人觉得,鱼在稻田中会啃食水稻,毕竟饿起肚子来,鱼也不会管这么多,所以稻田养鱼,反而会降低水稻亩产量。
这种想法多虑了,绝大多数鱼类只会吃浮游生物,况且咱们需要知道的是,作为农户,我们会选择对水稻友好的鱼类放进去饲养,例如上文说过年销售额做到600万的小周,他挑选的就是福瑞鲤。
根据多地稻田养鱼的实际情况来看,水稻在有鱼和没鱼的情况下,病虫害密度要相差80%左右,而且鱼类在吃完害虫后的排泄物,能为水稻提供肥料,鱼在水稻中游动时,也能进一步疏松土壤,从而提高水稻亩产量。
又因为养鱼的稻田不能喷洒什么有毒农药,所以种出来的水稻属于纯天然类型,很多农户以此为卖点,售价比普通谷物的单价要高上一些。
2.增加水产品收益
中国人自古对水产品就十分喜爱,早在汉武帝时期就出现过稻田鱼的身影,到了宋代,农户在种植稻田时,也会放些鱼苗进去,长大后自家吃一些,当然除了鱼苗外,还有虾、泥鳅、鳖等等。
在稻田养鱼的模式中,适合养殖的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草鱼、鲢鳙鱼、乌鳢等,通常每亩鱼产量50~70公斤左右。
如果养殖的是虾,年亩产量在80公斤左右,如果养殖的是泥鳅,年亩产量约100公斤,如果养殖的是鳖,年亩产量约80公斤。
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养鱼、虾、鳖还是泥鳅等等,都要根据当地气候、水质、地势土壤等一系列条件而定,例如水稻养虾,就主要集中在洞庭湖区域,这里地势低洼,水源不仅充足而且水质很好,符合稻田养虾的条件。
在水稻结合多种水产品的模式下,每亩水产品的年收益在1000~4000元左右,严格来说,水稻反而是附属产品,它们给水产品提供了养殖环境。
在水稻价值和水产品价值的双重叠加下,农户选择稻田+水产品的综合模式收益,要高于单一模式,特别是如今越来越多人注重食物的“绿色健康”,他们甚至愿意驱车几十上百公里跑去农村高价购买这些绿色食物。
稻田养鱼有什么弊端?1.水质情况十分复杂
首先就是水的深浅,如果水太深,除了水稻可能会出现倒伏之外,可能一场雨过后,稻田中的鱼就会游到其他地方去,像一些频频发生洪灾的区域,就不太适合稻田养鱼。
当然,旱灾也不行,鱼受困在稻田中,很容易死亡。
再者,稻田水质太浑浊,含氧量低,含菌量高,这些问题都会导致鱼类死亡,而且鱼跟水稻共存,农户在面对虫害问题时,就无法使用农药,否则鱼会因农药出现大面积死亡。
2.稻田养鱼成本没有想象中那么低
很多人觉得,在稻田中养鱼,不就是图个方便省钱吗?怎么会麻烦呢?
我们都知道,如果一亩地只种植水稻,农户只要从周围河水中引流,只要这些水够水稻生长,之后就不用再花多少心思了。
但如果在稻田中养了鱼,就要经常关注水量,少了要引水,多了要放水,水质差了要想办法净化,还要加固田埂,时刻注意有无暴雨、干旱等天气情况。
也就是说,稻田养鱼需要农户花很多心思,并不能当“甩手掌柜”,这在无形中增加了人工成本,而单单种植水稻,除了种、打药和除草阶段花点心思,其他时间没什么事情。
特别重要的一点,稻田养鱼非常脆弱,要是农户跟周围邻里关系不好,或者有人因一些事想要报复,很有可能在稻田的水里投放一些毒药,导致鱼跟水稻都死了。
我们村前几年两户人家吵架,过了一个月,其中一户的果树枯萎了一大半,苦于没有监控,谁也不知道具体是谁干的,这种事情特别麻烦,农村的朋友应该知道一些。
3.农户稻田养殖的水产品销路堪忧
稻田养鱼说到底就是一门生意,当某个项目被炒到人尽皆知的地步,真的还有利可图吗?
首先,选择稻田养鱼的农户,就必须先投放鱼苗,初期还要投放一些饵料,这一波是不是贩卖鱼苗的商人赚了?
就算农户不断学习,并且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从一知半解到养殖高手,那么销路呢?
散户一亩地就算能产100公斤的鱼,这些鱼怎么卖出去也是个问题。
如果一个村子有100亩地都在养鱼,由于气候、地势等环境基本相同,售卖的时节也差不多,市场上突然涌出来1万公斤的鱼,真的能卖出去吗?
有人说,农户可以找饭店合作,可以明确的说,一般饭店都喜欢找实力强的养殖商进货,毕竟鱼的数量、质量都有保障,而散户一年也就百来公斤的鱼,大多还不愿低价售卖,要么选择自己去集市售卖。
同样的稻田鱼,你家卖30元/斤,我家就卖25元/斤,低价竞争到最后,稻田鱼反而成了烂大街的水产品,例如前几年大火的小龙虾、砂糖橘等等,近两年价格大跳水,市场就这么大,做的人多了,供需关系就会受到影响。
所以综合来看,稻田养鱼并不是简单的活,每一环都是挑战,特别是普通农户,投入的成本(鱼苗、人工等)和产出不对等,还不如上上班带带孙子来的轻松。
养殖甲鱼苗要多长时间才能长大到15斤左右?
甲鱼的营养价值相当丰富,目前经常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正是因为社会需求比较大,很多人看到了商机,因此开始养殖甲鱼了。一般是买来甲鱼苗,然后进行养殖,那么养殖甲鱼苗要多长时间才能长大到1.5斤左右呢?不同类型的甲鱼,养殖生长的速度不一样,一起来看看具体养殖情况吧。 甲鱼是鳖的俗称,也叫团鱼、水鱼。中国现存主要有中华鳖、山瑞鳖、斑鳖、鼋,其中以中华鳖最为常见。那么甲鱼苗一年能长多少斤?价格多少钱一只?养3000只成本利润是多少?从江西甲鱼养殖基地了解到,台湾、泰国等苗一般是1-2元一个;本地苗如中华苗、湖南苗2-5元不等。 养殖甲鱼苗要多长时间才能长大到1.5斤左右 甲鱼(鳖)是需要高蛋白的生物,吃的是以动物性饲料为主,一般两年可达2斤左右,第一年半斤左右,长得慢一点,第二年长的较快。 1亩水面可养甲鱼300-400只,经过二年的饲养,一亩鱼塘可产600-800斤商品甲鱼。甲鱼每长1斤需5斤黄粉虫或蝇蛆,如果是自己养,5斤黄粉虫或蝇蛆的成本在6-8元左右,按7元计,1只2斤的甲鱼需饲养成本为15元左右。 目前市场上甲鱼苗在10元/只(如果是自繁自养,每只成本不到1元),甲鱼市价最低价60元/斤,1只二斤重的甲鱼纯利为:2斤×60元/斤-15元(饲养成本)-10元=95元。 养10亩3000只甲鱼可获纯利28万元。年纯利14万元左右。甲鱼池和鱼池一样,建池成本各地不同,用水泥建池一亩大概在3000元左右(可用几十年)。10亩甲鱼池建设费用在3万元左右。10亩鱼塘养3000只甲鱼苗成本30000元。养10亩的甲鱼第一年总投资约6万元(10亩鱼池30000元+3000只甲鱼30000元)。黄粉虫和蝇蛆由于是自己养的,也不是一次性投入,可以不考虑,前期的投资有6万元即可。 养殖甲鱼的技术知识: 甲鱼温室养殖 甲鱼温室养殖主要是在环境完全不受外界干扰,而是人工可控中进行的养殖模式,工厂化养殖主要用来培育甲鱼苗种,近年来,也有用来直接养殖成品甲鱼。温室养殖是目前我国最先进的甲鱼养殖模式,目前占甲鱼总产量的65%,主要产区在浙江杭州、湖州、嘉兴、金华、江苏苏州、吴江等地区。甲鱼温室养殖的有点是可以打破甲鱼在野外冬眠的生活习性,进行人工快速养殖,可达到产量高、周期短和土地利用率高的目的;缺点是投资大,技术要求高,商品甲鱼的口感相对差些。 室外池塘精养甲鱼 相对室内养殖而言,是在室外池塘中以养甲鱼为主的养殖模式。其中,分泥塘精养和水泥池精养两种。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利用室外的气候条件,不用进行人工加温,养殖成本相对要比室内养殖要低些,而且养成的商品甲鱼口感要比室内的好,价格也要比室内养成的要高。特别是从苗到养成一直在室外池塘,经过4~5年养成又是直接投喂鲜活饲料的甲鱼产品,被视为胜过野生的精品甲鱼,售价可高于一般甲鱼的几倍。缺点是养殖过程中会受到气候变化的制约,生长阶段只限于适温期,相对容易发生暴发性疾病,特别是土地利用率低,产量相对要比工厂化低。 养殖甲鱼苗要多长时间才能长大到1.5斤左右 甲鱼室外池塘混养 在原来养殖对象不变的情况下套养甲鱼的模式。 这是一种节约型甲鱼养殖模式,其不但可大大提高池塘的利用率,节约大量土地资源,养成的商品质量也受到市场消费者青睐,售价也比一般的甲鱼要高。我国标准化养殖池塘很多,所以池塘混养将是我国今后发展的主要商品甲鱼养殖模式。池塘混养的方式很多,如鱼鳖混养、虾鳖混养、鱼蚌鳖混养和蟹鳖混养等,一般视各地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适应的养殖模式。 养殖甲鱼是一个需要费心的事情,上面介绍的知识比较全面了。只要按照科学合理的方法来养殖,可以让甲鱼生长情况更好,能保证存活率等。建议大家在养殖甲鱼的时候,务必要按照科学的方法来进行。
江苏北部有养植泥鳅得吗?
江苏北部有养泥鳅得吗?
2014年以前,全国主要泥鳅养殖品种有本地黄鳅、青鳅,台湾泥鳅,养殖主要分布在江苏、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及华北部分地区。其中连云港的泥鳅95%走出口,仅5%为内销,而广东、浙江、湖南、湖北、四川、安徽及华北的泥鳅主要走内销,出口份额非常小。
表1 连云港泥鳅养殖业发展简史
二、泥鳅养殖业疯狂扩张的原因
2011年是泥鳅养殖行情最好的一年,投身泥鳅养殖的养殖户基本都赚钱,苗种价格在8-12元/斤,饲料价格在4000-5000元/吨不等,成品泥鳅的价格在18-35元/斤,而且基本没有很严重的病害。所以即便是养殖初学者,当时用一口占地2.5亩的标准养殖池塘养殖泥鳅净赚10万-20万是很正常的,净赚20万-30万的养殖户也大有人在。正是在这样一个高利益的趋势之下,连云港开启了泥鳅养殖的疯狂扩增之路。
三、连云港泥鳅养殖业的衰落
然而,2016年再进入连云港墩尚镇,开车行驶在204国道上,道路两旁以往一派繁荣的泥鳅养殖景象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片一片的荒凉。连云港泥鳅养殖行业从2002年到2011年,经过11年的发展,到达巅峰,然后开始衰落,2012-2013年两年养殖还有少许利润,2014-2016年养殖基本全部亏本。截至2016年底,连云港泥鳅养殖面积已不足1万亩,有些池塘直接废弃,有些池塘回填继续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也有的池塘改养南美白对虾。
造成连云港泥鳅养殖业衰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
1、疯狂扩张,导致生产总量上供大于求
众所周知,连云港地区的泥鳅养殖主要靠出口韩国,韩国是国内泥鳅出口的唯一国际市场,限于人口和消费规模,韩国每年的进口量稳定在1万吨左右。而连云港市场疯狂的扩张,生产总量已经超过4万吨,在竞相压价的情况下,出口价格被迅速拉低,由2011年最高价的35元/斤跌至2015年的15-18元/斤。
2、苗价急速攀升,投入成本过高
泥鳅养殖苗种全部靠野生捕捞,而伴随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张,野生泥鳅苗种的不断枯竭,苗种价格节节攀升。从2011年之前的8-12元/斤,上涨到2014年的25-38元/斤。
由于东北苗质量相对较好,所以投放东北苗的养殖户居多,一口2.5亩的标准池塘投放苗种4000-5000斤,光投苗费用一项就接近16万元。
表2 2014年不同地区泥鳅苗的价格
3、国内消费习惯没有形成,单存靠出口
所有养殖品种的兴衰都决定于消费终端,消费终端消费旺盛此品种则表现出较好的市场行情,反之亦然。连云港泥鳅完全依靠出口,基本没有国内消费,没有注重内销的引导和推广,中国是人口大国,如果能够培养起消费泥鳅的习惯,这尾鱼不至于衰落得如此之快。在没有内销且出口端饱和之后,继续进一步的扩大规模,无疑是加速泥鳅产业的衰落。
4、模式单一且不科学
连云港泥鳅养殖一直沿用初期的暂养模式,标准的2.5亩/口小池塘,水深60-70公分。这种池塘构造就决定了养殖户走的路线为多放苗,求高产。然而在高密度情况下,泥鳅的饵料系数非常高,2年养殖期平均系数达到6-7,同时由于高密度放养,泥鳅长势慢,需要2年时间才能达到起捕规格,在苗种、饲料价格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这种模式必然会导致大亏本。到了2014年底-2016年,随着苗种价格抬高、收购价格降低,病害也逐年增加,在现在的模式之下想赚钱已经变得不可能,平均每口池塘亏本6-10万元是常态。
在农村里想养泥鳅请问好养吗?
泥鳅养殖是许多农户们看好的产业,因为它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的强,并且很少出现氧气不足的情况,对于销售的市场,处于一个稳定的状态,虽然去年泥鳅的价格有小幅度的下跌,但也在一个合理能够接受的范围之内。那么就今年来看市场行情怎么样?
目前农户们自养的泥鳅,有30%左右出口与韩国和日本等地区,大多数都是活的泥鳅直接进行出口,于是很多农户们会担心随着出口以及市场日益的饱和情况泥鳅会出现价格持续下跌的情况,但其实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渐的增长,对于健康和营养的需求也非常重视,泥鳅丰富的营养物质也可以满足人们的需求,所以它们的市场还是非常的稳定的。如果泥鳅可以跟一些品牌的连锁店进行一些合作供应的模式,或者是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之后,相信一定可以持续并且稳定的获得收益。
在养殖方面来说,泥鳅的生命力比较顽强,它的饲养方法并不复杂,而且在运送中也是比较便利的,泥鳅是使用肠道呼吸的一种生物,所以不需要很大的氧气供给,它的食物种类丰富,很多东西都会吃,所以来源也非常轻松,不管在什么环境木桶、水缸、泥地、稻田、等等,它们都能生存下去。
关于泥鳅的成本,也是不会很高的,它的市场价格还比较可观和稳定,如果是采用稻田的养殖模式,一般一亩地可以产100千克的泥鳅,它的价值在1000元之上,如果是使用池塘养殖的方式,它每亩地可以产1000千克左右,价值在10000之上。减去一些成本比如水电费、饲料、和一些药物等等,每亩地的纯利润大约在7000元左右,如果是网箱养殖的方式,由于这种模式成本更高,也可以每亩利润大约在5000元。
在养殖泥鳅的时候需要注意,泥鳅的种苗的成本占总养殖成本的比例比较高,如果选择外地购买种苗,在运输上很容易造成死亡,泥鳅属于地方的品种,对于氧气的需求没有那么大,很多农户就在养殖的时候盲目的追求产量,而非常密集的进行养殖,但他们不知道,这样会导致泥鳅发生病害的几率大大的增加,从而造成大片的死亡率。所以密度上面一定要控制好。
在养殖中还有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在选择泥鳅苗上面,有不少农户都会发现饲养的时候一切照常,可以在销售的时候就会发现,泥鳅对食物的需求非常大,每一斤甚至达到了7块多的成本,每亩地就要多4000元的花费,这是什么愿意造成的呢?
其实这一切都是出在泥鳅苗上面,它们的质量上肯定是比较差的,所以在购买泥鳅苗上面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供应商,质量好的泥鳅不但成长的非常迅速,而且对饲料的损耗不大,并且养殖的时间比较短,而且生命力比较顽强,所以农户们千万不要为了图那一点购买泥鳅苗的成本而因小失大。泥鳅在不同时期的市场销售价格变化波动比较大,可以影响到养殖最后的收益,所以在选择合适的时间段合适的季节进行销售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台湾四号泥鳅养殖技术?
1.水质选择
台湾泥鳅对水质要求不高,井水、河水、湖水、地下水、自来水都能适应,然而被农药污染或化学药物浓度过高的水对泥鳅生存和生长不利。
除水质外,土质对泥鳅质量也有较大影响。在以沙土为底质的水域中养出来的泥鳅,体乌黑,脂肪少,骨骼硬,肉质较差;在黏土底质的水域中养出的泥鳅则体黄色,脂肪多,骨骼软,味鲜美。所以,最好应选择含丰富腐殖质的黏土底质的地方进行泥鳅养殖。
2.池塘选择
养殖台湾泥鳅,池塘不宜过大,以5亩以内为宜。池塘需整修池埂、田埂,加设防逃设施。要求池埂高出水面30厘米,水深1.5-2.5米,池边无杂草,做成斜坡状,四周池壁无缝隙。池塘内可配2台叶轮式增氧机(一台备用),一台水车式增氧机。等泥鳅长大至100头/斤左右规格后,可在池塘中种植水葫芦、空心菜等漂浮性水生植物,占池面10%左右,起到遮阳、吸收水中过剩养分的作用,吸引水生昆虫作为泥鳅活饵料。水生植物的嫩根、嫩芽也可被泥鳅摄食,以增加营养供给。
nq2
3.放养密度
建议台湾泥鳅苗放养密度在3-5万尾/亩,选择大小均匀、饱满有活力的泥鳅苗,可套养鳙鱼10-20尾/亩、白鲢15-30尾/亩,用以调节水质,防止蓝藻爆发。
4.投喂管理
由于台湾泥鳅的惰性以及喜游边性,为保持台湾泥鳅长势均匀,饲料沿池塘四周进行投喂。建议放苗后的前一个月投喂粉料和小破碎饲料,一个月后可饲喂小粒径浮水料,预防泥鳅翻肚及肠道疾病。
在饲料选择方面,由于台湾泥鳅生长速度快,营养需求高,更需选择营养均衡、蛋白优质的配合饲料,选择大厂家口碑好的配合饲料。不建议使用草鱼料、罗非鱼料等其它鱼类配合饲料饲料,由于食性和品种差异,没有针对性,不利于泥鳅的营养均衡与健康快速生长。
注意事项:每天实际投喂量应根据天气、温度、水质等情况做出调整,为了及时了解台湾泥鳅喂料量,建议在池塘四周设置4-6个喂食观察盆(如图3),以30分钟左右吃完为宜。在7-9月高温季节,建议每半个月停料一天,以调节泥鳅肠道健康,降低肝胆负荷,预防肠炎以及肝胆疾病等。此外,建议每10天拌EM菌投喂一次,以增强台湾泥鳅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