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棒如何繁殖
将军棒如何繁殖,葡萄树怎样育苗?
葡萄快速育苗方法如下:
一、营养土的配制
选用经过筛的河沙和土以1:1的比例充分搅拌均匀即可。要求河沙干净,无任何污染,且以粗沙为好,配制用土以田间腐熟的表土为宜。
营养土装袋,营养袋可选用15厘米×8厘米的聚乙烯膜袋。装袋前事先于袋底两角分别剪直径1厘米的小孔以利水分流通。装袋时要求营养袋装满压实,并垂直、整齐的摆放于育苗池内。
二、电热温床的铺放
1、选用1000瓦地热线,其长度约为100米,在使用前检查是否通电,剔除坏地热线。
2、做3米×1.7米的畦子,畦底铺一层草帘或麦草以利保温,上铺地膜,膜上打孔,以利渗水。
3、在地膜上布设地热线,地热线间距4-5厘米,且地热线分布均匀,无交叉重叠。
4、地热线放入干净的粗河沙12厘米,铺平、洒水、保持温床湿度。
三、插条的剪截
将贮藏的枝条,从沙藏坑中取出后,进行分级挑选,选择节间短,芽眼饱满,没有霉烂和损伤,直径在0.8-1.3厘米的1年生枝条,按2-3芽进行剪截。剪截时顶芽一定要选择饱满芽,上剪口距上芽1-1.5厘米,下剪口要靠近节部斜剪,因为节的隔膜内贮藏营养物质较多,容易形成愈伤组织和发生新根。
插条浸水,将剪好的插条按20-30根为一捆进行捆扎,捆扎时要求各插条极性摆放一致,且下剪口齐,随之将捆好的插条用水浸泡12-24小时,促进细胞吸水膨大,贮藏养分水解和内源激素的活化。
四、插条催根处理
1、药剂处理催根:⑴abc生根粉。用浓度50毫克/升,浸泡插条基部4-8小时。⑵萘乙酸。用时一定要使插条直立于药液中,浸泡基部3-4厘米即可。顶芽不可沾药。使用浓度100毫克/升,浸泡基部8-12小时。
2、电热温床催根:将药剂处理过的插条,按品种整齐的摆放于温床中,并用细沙灌满缝隙,覆沙高度以不超过插条顶芽为宜,一般摆放6000-7000根/平方米插条,摆满后浇1次透水,并在温床四周及中间分别插入一根竹筒以便插放地温计,观察温床温度变化情况,随后即可通电升温。
⑴通电前浇1次透水,使沙床含水量达60-70%,即手握成团且指缝有水渗出。以后每2-3天浇1次水,避免沙床缺水、干旱。
⑵通电加温1周以内,将温床温度控制在18-20℃,维持一定的低温阶段。棚内温度控制在7-8℃,防止顶芽过早萌发,棚内湿度控制在80%左右为宜。
⑶经一周时间的促根处理后,逐渐将温床温度升至20-25℃,并随时检查生根情况,80%以上插条出现愈伤组织,插条基部吸水膨胀,长出根原体幼小组织,即可拉开草帘使棚内温度很快升至10-15℃,促进顶芽萌动,以便扦插时选择饱满有生活力的顶芽,提高大棚扦插成活力。以后逐渐降低温度,使新根适应外界环境后再进行扦插。
⑷当根原始体突破皮层长至0.5厘米时选择萌动露白的插条进行扦插。这样有利于使插条在插入营养袋以后,能够同时生根、发芽,避免了促根过长在扦插时容易碰断新根以及扦插后顶芽不能萌发而造成的大棚扦插成活率不高的问题。扦插时将生根不理想或顶芽不饱满、没有萌动的插条整理后重新放入温床继续进行催根。
五、扦插
1、扦插前将装好的营养袋先浇一次透水,随浇随插。
2、将选好的插条直插在营养袋中央,扦插深度以5-8厘米为宜,要求插条顶芽露外。
3、扦插时将顶芽统一朝南或向采光面扦插,这样有利于插条萌芽一致,也可避免插条萌芽后,枝条相互重叠。
4、扦插完毕后及时浇1次水。浇水时最好选用喷洒,使营养土与插条接触紧密。
5、扦插后立即喷布1次70%的甲基托布津8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杀灭插条上潜伏的病菌。
六、大棚管理
1、温度管理。
⑴插后棚内温度白天控制在20-25℃,夜间保持在10℃以上。
⑵白天当棚内温度升至25℃时可打开通风口降温,使棚内温度最高控制在25-28℃,不能超过30℃。
⑶每天日出即可拉开草帘升温,寒冷天气可稍推后,傍晚当棚内温度降至20℃时及时覆盖草帘,关闭通风口进行保温。
2、湿度管理。
⑴扦插后,前期每1-2天浇1次水,后期2-3天浇1次水,前期苗叶片幼小时可用洒壶洒水,后期苗木2-3叶时要避免叶片见水,防止叶片感病,因此,需进行池内漫灌。要避免中午高温时浇水,选择早晨或傍晚棚内湿度较低时进行。
⑵苗木萌芽以后要保持通风,使棚内湿度控制在70%以下,要防止连续阴雨天气来临之前浇水,防止棚内湿度过大。
⑶当遇连续阴雨天气时棚内湿度较低,棚内外温差较小,大棚易发生排湿不利的情况,此时可用棚内加温设施提升棚内温度,当棚内温度高出室外温度3-5℃时即可打开通风口进行排湿。
3、病害防治。
⑴苗长到1-2片叶时喷70%的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50%福美霜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预防葡萄霜霉病、白粉病、褐斑病等。
⑵阴雨天气来临前喷布1次78%科博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并且苗木长到3叶以后每隔一周喷布1次,可有效控制霜霉病、炭疽病及白腐病发生。
⑶在喷布杀菌剂时加入0.1%的磷酸二氢钾+0.1%的尿素或喷布10×10-6的植物叶面肥喷施宝,补充苗木营养,促进苗木生长。
4、抹芽。
当棚内苗木全部萌芽后,嫩枝长至2-3厘米时及时进行抹芽,抹除生长势弱,遭受病虫危害或无生长点的芽。并将抹除的嫩芽清理出棚外,随后喷布1次杀菌剂。
5、通风炼苗。
⑴当苗木长到2叶时即可间隔的从棚前掀开棚进行通风炼苗,每个通风口最多通风1-2天,随后更换地方进行通风,避免一直在一处通风,造成此处气温过低苗生长受阻。
⑵经过10天左右的间隔通风口炼苗后,当苗木长到3叶以上时,便可将棚膜从前沿全部打开,加强通风炼苗使苗木完全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准备出棚移栽,此时应加强棚内苗木的肥水管理工作。
⑶炼苗过程中应注意预防大风、降温天气,应提早关闭通风口,避免苗木受害。
七、苗木出棚
经过10-15天的充分炼苗后,便可出棚移栽,苗木出棚时要进行苗木分级,对生长过弱、过小的苗木应按品种集中放置,加强肥水管理,对于达到"三叶一心"标准的苗木及时进行销售或栽植,防止苗木在棚内生长过大降低移栽成活率。
扩展资料:
葡萄的作用
1、预防心脑血管病
葡萄里含有一些特殊成,可以帮助降低人体血清胆固醇水平、降低血小板的凝聚力,对预防心脑血管病有一定作用。
2、兴奋大脑
葡萄中的葡萄糖、有机酸、氨基酸和维生素对大脑神经有兴奋作用,常食对神经衰弱和过度疲劳者很有益处。
3、祛痰
长期吸烟者可多吃葡萄。葡萄既可帮助肺部细胞排毒,又具有祛痰作用,可缓解吸烟引起的呼吸道发炎、痒痛等症状。
4、抗病毒
葡萄汁对体弱的病人、血管硬化和肾炎病人的康复有辅助疗效,还可帮助器官移植手术患者减少排异反应,促进早日康复;直接饮用葡萄汁还有抗病毒的作用。
5、减肥
葡萄吃了不易发胖。女性每天食用十来颗含有大量维生素的新鲜黑葡萄或绿葡萄,既能达到减肥目的,又有益于心血管健康。
6、增进食欲
葡萄干为营养食品,适合于虚弱体质者食用,能开胃增进食欲,并有补虚止呕、镇痛等功效。
7、抗衰老
将葡萄皮和葡萄籽一起食用,有益于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的健康。
葡萄表皮颜色越黑,含黄酮类物质越多,对保护心脏作用更好。葡萄中含的类黄酮是一种强力抗氧化剂,可抗衰老。
8、对抗肝炎
肝易出问题的人可适当多吃点葡萄。因葡萄中含有天然活性物质、葡萄糖及多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对保护肝脏、减轻腹水和下肢浮肿的效果非常明显,还能提高血浆白蛋白,降低转氨酶,对肝不好甚至肝炎患者十分有益。
葡萄中的果酸还能帮助消化、增加食欲、防止肝炎后脂肪肝的发生。葡萄干是肝炎患者补充铁的重要来源;用葡萄根100~150克煎水服,对黄疸型肝炎也有一定辅助疗效。
9、全身是宝
最好吃法是充分洗净果皮,整颗入口,连皮带籽一起嚼完吃下,这样营养就会达到“百分百”。如果剥皮吐籽,营养就损失大半了。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葡萄
汉朝公主远嫁波斯却在途中怀孕?
首先声明,这个故事只是记载在《大唐西域记》里面得一则故事而已,并不见正史记载。
《大唐西域记》是唐朝高僧玄奘在去往西天地途中写的一部带有游记和纪实色彩的书。
这个汉朝公主远嫁波斯却在途中怀孕,生子后就地建国,故地已归属中国的故事,就是玄奘在西去途中所经历那个国家听到的故事。
其实,这个故事讲的就是我国历史上的和亲的事情。我国古代由于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中原的汉族统治者为了笼络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就想出了用汉族女儿去和亲的办法,以此来大小北方游牧民族对我汉民族的骚扰和侵略。这个带有耻辱色彩的和亲政策的始作俑者就汉朝的统治者。
皇帝为了显示自己对和亲的重视,总是说自己派去和亲的是他最疼爱的公主,但是事实并非这样。公主是什么人物,那可是举国上下最尊贵的女儿!金枝玉叶,就是这么来的。而和亲的地方都是塞外酷寒之地,生活条件还有气候都极其恶劣。从小娇生惯养的公主怎么可能去吃那样的苦?
于是,皇帝就想出了一个欺骗的手段:把王公大臣或者亲王的女儿、甚至宫女加封为公主,然后拿去和亲。本故事中的汉朝公主,就是皇帝随便选的一个宫女充当的公主远嫁。这就是皇帝的无能,不能把国家治理的强大而有效地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的侵扰做出的可笑又软弱的祈求行为。
皇帝倒是随便派了一个汉族女子去远地和亲以便巩固他的统治,可是,被牺牲的却是拿去和亲的女子。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和亲者就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了,可贵为我国四大美人的王昭君和文成公主最后的结局都是很惨的,就更别说其他没有地位和绝色美貌的女子曲和亲会有比她们更好的结果了。
这些和亲的女子,去到了苦寒之地以后,不但生活不习惯,更要忍受远离故土和亲人的折磨,而且这还是不是她们所受痛苦的最难的地方,她们最难忍受的是不同的野蛮种族对她们的身体以及人格的双重蹂躏。王昭君就被迫做了父子两代可汗的妻子!可以说是生不如死,痛苦不堪。
本故事的所谓公主,就是一个这样被派去受苦的女子。好在他还没有到达要去的一个叫做波利刺斯的西亚国家,而并不是想题目所说的就是波斯国。而其具体的位置就在我们国家现在的新疆的所属地上,那时候总体上称为西域。这也是汉唐时候,我们对新疆这片广大地区的统一称号。
无独有偶的是,那个时候的新疆极其混乱,匪患猖獗。这个公主的和亲队伍进入西域纵深之地以后,就遭遇到了土匪。为了保护公主,和亲官员还有侍卫就把公主安置在一个悬崖之上,以躲避匪徒的抢劫。在给公主送食物以及生活用品的人员中有一个侍卫,也许是长得好或者是跟公主很谈得来吧,一来二去的两人就好上了。
这也难怪,毕竟那是在非常时期,公主和侍卫都是血气方刚的男女青年;同时他们又都是远离家乡和亲人的孤独者。日子一久,难免孤独寂寞,两人抱团取暖也是人之常情。于是乎,日子一久,公主和那个侍卫就因情而爱,最后怀上了那个侍卫的孩子,免去了她像其他的和亲者那样悲惨的命运。
但这可是不得了的事情啊!公主可是去别国和亲的。哪能还没有到和亲的国家就怀上孩子!显然,这支和亲队伍要回国不可能,要继续去到和亲的国家也是不可取的。因而公主的侍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说公主怀的孩子是太阳神御幸公主所得,这块地盘也就是太阳神恩赐给公主的,公主可以在这个地方安顿下来。
这当然是胡诌了!但又有什么办法呢?所以这支和亲队伍就在那里安营扎寨,建成生活,并生子建国。按《大唐西域记》的描写,这个国家后来是归属了中国的。但其国名也许完全就是玄奘写出来的而历史上没有那么一个国名,或者历史上曾经有那么一个国名但后来消失不用了也就没有流传下来。总之,所有史籍上都查不到这个国名。
先不去管有没有这个国家了吧。那时的所谓国家,只要是自己建造起来的几栋房子连在一起即可作为城郭了,同时自己又有能力保护这个城郭生存下去不被别人所灭,即能称国了。那时西域上这样的小国比比皆是!有巴掌那么大一块地方也能称国。这就是说当时的历史!反正,按照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描述,这个国家就这么在西域大地上建立了,而且还跟汉朝取得了联系,后来又归属了汉朝。
关于这个国家其他的一切就没有什么记载的了,只能凭借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描述猜测。所以,不能随便乱说。谢谢!
泰国斗鱼繁殖公斗鱼抱不住母鱼?
公鱼抱不住母鱼有很多种情况,半月公鱼相对将军来说体质和体能都比较弱,如果母鱼过大或者卵过多,公鱼消耗的精力就相对比较大。
如果养殖的水像无色的,或许加点叶子会好些。母鱼如果已经在角落了那就一定要捞走,公鱼体能恢复或许会再捡卵。
周世宗柴荣的儿子们下场如何?
后周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都城汴京(河南开封)皇宫,五十一岁的后周太祖郭威自年前罹患疾病后就身体违和,久治不愈,延宕到新年后,病情更是加重,到了即将不起的地步。按照王朝世序的传承,皇帝去世后,自然是由皇子即位,延续帝室血脉,再不济也是兄弟、侄子、孙子等具有亲缘关系的亲人继承皇位。但是郭威的两个皇子:长子郭侗(青哥)、次子郭信(意哥),都在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郭威被后汉隐帝逼迫起兵造反的时候杀害于汴京城中,而他的侄子们: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也一同在汴京遇害,郭威在登基前就失去了所有的亲子和侄子们。
全家被杀的郭威自魏州(河北大名)出兵渡黄河,于十一月十四在开封城北七里坡击败了后汉隐帝亲率的大军,后汉隐帝仓惶出逃,途中被亲随郭允明所杀。太祖得以进入汴京城,觐见后汉高祖之妻李太后之后,奉太后临朝听政,以稳定局势。
后汉乾祐三年十二月(阳历是951年1月),北方边境有报契丹大举南下,于是郭威以李太后的懿旨为名率军北上,做出抵御契丹的姿态。乾祐三年十二月十九,大军途经澶州时军卒们发动兵变,取一面黄旗披在郭威的身上,齐声高呼“奉立皇帝”。于是郭威顺势率军返回汴京,奏报李太后,逼迫其授予自己“监国”称号,后汉国政至此全部归属郭威所有。后汉乾祐四年 (951年)正月初五,一切安排妥当后,郭威在汴京正式称帝,建国号为大周,改元广顺,史称后周,郭威即后周太祖。
因为儿子们都被杀害,侄子们也一同遇害,太祖登基后没有了同血脉的继承人,于是他在处理朝政的同时,也将自己百年之后的储君人选作为最重要的事情加以考虑。经过长期的考察和挑选,太祖从尚存的三个后辈:发妻柴皇后之侄、自己的养子郭荣;妹妹福庆长公主郭氏的儿子、外甥李重进;女婿、自己的四女儿寿安公主之驸马张永德中,挑选了养子郭荣作为最后的储君人选。
后周广顺元年(951年)七月,太祖正式给予养子郭荣皇子身份,再授命他为澶州(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检校太保;加封太原郡侯。这样,在名份上郭荣得以胜出,成为太祖的第一继承人。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十二月,郭荣晋封检校太傅、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广顺三年(953年)三月,太祖晋封郭荣为为晋王、兼开封府尹。五代之际,各朝都没有立皇太子的习惯,而某个皇家子弟一旦担任了都城汴京的长官(即开封府尹),并加封亲王,那么他在事实上已经是这个王朝的储君人选(日后的宋太宗也是先担任晋王、兼开封府尹,最后才成为新皇帝。)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太祖在病危时,急召养子兼皇储:侍中、开封尹、判内外兵马事、晋王郭荣进皇宫,同时也将外甥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女婿殿前都虞侯张永德一同召唤进宫。在病榻前,太祖强撑着病体,牵着郭荣的手,亲口交待诸人由晋王郭荣继承大周社稷,为嗣皇帝,并命李重进、张永德二人向郭荣行君臣之礼。这样,在太祖的安排下,晋王郭荣接过了大周江山,波澜不惊地继承了皇位,而没有遗憾的太祖郭威也在当晚驾崩于皇宫滋德殿中。五天后,郭荣奉太祖遗诏,在他的灵柩前即皇帝位,这就是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世宗给养父上谥号圣神恭肃文武孝皇帝,奉庙号太祖。显德元年(954年)四月,后周太祖郭威被安葬于嵩陵。
世宗即位后,追封名义上的兄弟:太祖的长子郭侗为剡王、次子郭信为杞王,又加封表哥李重进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妹夫张永德为殿前都指挥使。李重进后来以战功晋封归德节度使、同平章事、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张永德也以战功被加检校太傅衔,晋封义成军节度使。
世宗原本是太祖发妻柴氏的侄子,名柴荣,但是在二十年前从老家刑州尧山(河北隆尧县,太祖老家)来到姑父郭威和姑母身边,少年时期的柴荣就以早熟谨厚,朴实勤奋的性格受到姑父郭威特别的喜爱。当时柴氏没有儿子,对于侄儿柴荣视同己出,珍爱异常。而这个外侄机灵乖巧,确实也是自己所喜爱,于是没有儿子的郭威在得到妻子柴氏同意,并和柴荣的生父、自己的舅兄柴守礼商议之后,正式将十四岁的柴荣收为养子,改名郭荣。此后年轻的郭荣逐步承担重任,在养父无暇顾及家业的情况下时常外出经营茶生意,往返南北各地操持家业,很是辛苦。成年后郭荣又弃商从戎,随着养父南北征讨,建功立业。这时期前后,郭荣的养母(姑母)柴氏去世,没有儿子,养父郭威也续娶了张氏为妻,并生下郭侗(青哥)、郭信(意哥)两个儿子,但是郭威对于养子郭荣从来没有流露过疏远冷淡的态度,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和倚重,郭荣也严守孝道,紧随养父征战四方,这对父子之间的感情丝毫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
后晋天福十二年(947年)六月,后晋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在太原称帝,建立后汉。郭威时任刘知远侍卫亲军右牙(衙)指挥使,在其称帝前就已经多次劝说主公早日称帝,刘知远称帝后又率军作战,为刘知远扫清登基后的各种障碍,是刘知远建立后汉主要功臣之一。于是刘知远晋封郭威为枢密副使、检校司徒,后汉军队主力由其掌管。郭荣因郭威的功绩也被封为左监门卫大将军。
广顺元年(951年),郭威被迫起兵取代后汉,成为大周皇帝后,由于自己的亲儿子及侄子们都在之前被后汉隐帝杀害,没有了血脉相连的继承人,于是他将感情深厚的养子郭荣明确皇子身份,授予开封尹、晋王的官爵,作为后周嗣君培养。而郭荣对于太祖的恩德从不曾忘记,严守和太祖的父子名分,从未有过恢复柴姓的想法。
世宗即位后,对于在世的生父柴守礼赐官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同时厚赐田地美宅,侍奉礼仪优渥。但“太上皇”这个名号柴守礼却没有得到,他只能以世宗“元舅”的身份出现在世人面前。这是世宗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不是继承皇位后就翻脸不认人的忘恩负义之辈,而是谨守孝道、恭敬承奉太祖郭氏之祀的守信者。为了这个理念,世宗登基后再也没有和生父柴守礼见面,柴守礼居住在洛阳,一直到亲儿子驾崩,也没有见过他一次。
世宗在成为太祖郭威的养子后,曾经娶刘氏为妻,并生下了长子宜哥、次子、三子等三个儿子。但是在后汉乾祐三年(950年)十一月太祖被后汉隐帝逼迫起兵后,世宗的三个儿子都和郭氏其他留在汴京的亲眷们:太祖长子郭侗(青哥)、次子郭信(意哥)、两个女儿;太祖的三个侄子郭守筠、郭奉超、郭逊(定哥);太祖的继妻张氏、世宗的发妻刘氏,一起被后汉隐帝下令押赴刑场,满门抄斩。世宗长子宜哥当年还不到三岁,次子和三子更是尚在襁褓中,连名字都还来不及起,就在这飞来横祸中一同遇害了,可怜、可惜。郭威于广顺元年(951年)正月登基称帝,建立后周之后,一一追赠那些被后汉隐帝杀害了的亲眷们,其中养子郭荣的发妻刘氏被追赠为彭城郡夫人,长子宜哥赐名为郭宗谊、追赠太尉,越王,次子赐名郭宗诚、追赠太傅、吴王,三子赐名郭宗諴、追赠太保、韩王。太祖是以这些追赠封赏,来宽慰养子失去亲人后悲切沉痛的心情。
郭荣此时被太祖任命为澶州(河南濮阳)刺史、镇宁军节度使,驻守黄河要害之地,为汴京屏障。因为发妻和儿子们的遇害,使得郭荣沉闷而孤寂,郁郁寡欢,一直没有摆脱阴郁的心情。见养子如此悲切,太祖于是便想到了为其挑选继室、以开解其心结的办法。
郭威在没有登基前,追随主公后晋河东节度使后汉刘知远从军,仕于河东镇,和后晋忠武军节度使符彦卿交好,结为异姓兄弟。之后刘知远建立后汉,郭威先后晋封邺都留守、天雄军节度使、枢密使,而符彦卿则转任平卢军节度使,封魏国公。广顺元年(950年)郭威击败后汉隐帝登基称帝之后,下诏晋封老兄弟符彦卿为淮阳王,平卢镇节度使,留居汴京。
当初在后汉时,符彦卿之长女曾嫁给过河中(山西永济)节度使李守贞之子李崇训。李守贞心怀异志,一直想谋叛自立,有一次请相师到府中给全家男子相面、女子闻声辨贵贱。在听到符氏的声音后,相师大惊失色,对李守贞说:“此女贵不可言,将来必定正位后宫!”意思是说有皇后之命。李守贞闻听后大喜过望说:“吾媳有皇后之命,我可知也!”于是在后汉乾祐元年(948年)后汉高祖刘知远刚刚去世、后汉隐帝登基后根基不稳的大好时机下,依仗河中镇兵精粮足、山河险峻之利悍然起兵反叛,联合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一起出兵对抗后汉隐帝。后汉隐帝得报河中、永兴、凤翔三镇反叛,于是命已经是后汉枢密使的高祖(刘知远)托孤大臣郭威率兵出征,讨伐三镇。郭威不复所托,制定了先攻河中、威慑永兴、凤翔的策略,集中兵力进攻河中,围困并隔绝河中和其他地方的交通,使得李守贞困守孤城,一筹莫展。经过近一年的围困,河中镇粮草不济,士气低迷,不能继续坚持,郭威乘势指挥大军一举攻破河中府城,李守贞率全族畏罪自杀。永兴节度使赵思绾、凤翔节度使王景崇胆寒,向郭威投降,三镇叛乱平息。
在河中失陷的乱军中,本来李崇训想先杀死妻子符氏之后再自杀,但是符氏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抓住机会躲在了房内帷帐后面,李崇训一时间找不到妻子,而外面郭威的大军已经杀到,为了避免被擒,李崇训便自行自尽。此时大军冲入李府,四处搜捕,符氏便从帷帐后走出来,对军士们说:“我是魏国公的女儿,我父亲和枢帅郭公(指郭威)交往甚厚,速去禀报!”于是军士们不敢怠慢,把符氏安全送到郭威帐前。郭威看见符氏后大喜,见礼互致问候后立即把她送回到其父符彦卿在汴京的家中。
符氏之后留居在家中,其母因为她遭逢过河中之难,于是想要她出家以资今后的福寿。符氏坚决不肯,说:“生死有命,谁说剪发就能求苟活呢?”没有同意其母的安排,符彦卿见女儿这么有主见,不再要求他出家。郭威听说后也欣赏符氏的坚毅和沉稳,于是向符彦卿请求同意后收符氏为义女。
太祖郭威登基后,为了安慰失去亲人的养子郭荣,正在四处找寻合适女子为其继室,因为和符彦卿一直交好,又在河中之难时见识过其女符氏的机灵和敏捷,符氏又是自己的义女,于是他便为养子做主,亲自向老友、已经被自己封为天平军节度使的符彦卿提亲,要为养子郭荣求娶符氏。皇帝亲自求亲自然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何况女儿还嫁过一回,还是嫁的叛贼,这次是给皇帝当儿媳,符彦卿当然没有二话,立即同意了太祖的提亲。而郭荣一向侍奉太祖纯孝听话,也没有异议。于是,广顺二年(952年)七月,在太祖的亲自主持下,皇子、镇宁军节度使郭荣和淮阳王、天平军节度使符彦卿长女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合卺成亲。
虽然郭荣和符氏都不是第一次成亲,但是两人婚后的感情很是融洽,符氏谦和有礼、性情温和,时常在郭荣治军处理政务时劝慰脾气暴躁的丈夫,郭荣也很尊重符氏,夫妻之间相处敬爱有加。
广顺三年(953年)八月,符氏在澶州(河南濮阳)镇宁军节度使府中为郭荣诞育了第四子,太祖和郭荣得报后都十分欣喜,这标志着大周王朝终于有了第三代继承人,太祖亲赐孙子姓名为“郭宗训”,符氏也因此封授卫国夫人的称号。不久后太祖的亲家、皇孙的外祖父符彦卿被授予大名府尹、天雄军节度使,并晋封为卫王。
显德元年(954年)正月十七,后周太祖郭威病逝于汴京,郭荣在太祖临终前的安排下,以晋王、开封府尹的身份继承皇位,成为后周第二代皇帝——周世宗。世宗即位后,追赠发妻刘氏为贞惠皇后,入葬自己的陵墓庆陵。之后又晋封继室卫国夫人符氏为皇后,当年相师在河中节度使府为符氏听音辩富贵时所下的定语:“此女必正位东宫”,终于得以实现。符氏成为皇后之后,其父符彦卿也在显德元年(954年)世宗即位后被晋封为太傅,升授为魏王。后周显德二年至显德五年(955年-958年),世宗三次亲征江南,和南方第一大国南唐进行了长达三年的拉锯战,最终取得了胜利,把原属南唐的淮南十四州全部纳入疆域,后周大军直抵两淮,饮马长江。
就在后周和南唐激烈交战的时刻,显德三年(956年)三月,世宗第二次亲征南唐。当时符皇后在世宗出兵时就婉言劝说丈夫南方天气炎热、酷暑将至,不宜御驾,不如秋后在行征伐。但是一向听从皇后劝解的世宗不知何故坚持出征,于是放心不下的符皇后便陪同世宗一同出征江南。果然不出符皇后所料,当年江南梅雨连绵、雨后又马上酷暑,周军进退失据,战果不佳,而且军中瘟疫流行,在无奈之下,世宗只得退兵。
就在退兵之时,随军的符皇后染上了时疫,勉强随世宗返回汴京后,于显德三年(956年)七月二十一病逝于皇宫滋德殿中,年仅二十六岁。世宗再次失去了妻子,悲痛欲绝,主持葬礼把继妻安葬在懿陵,追谥为宣懿皇后。
宣懿皇后在去世前,放心不下才三岁的儿子郭宗训,于是向世宗请求把妹妹接到宫中,继立为后,侍奉世宗的同时也能够照顾失去母亲的小外甥。世宗不忍妻子伤心,更是为了儿子能够有人照顾,于是在询问并得到岳父符彦卿同意后,世宗郑重向即将去世的妻子宣懿皇后承诺,将在她离去后纳其妹入宫,抚育幼子郭宗训。显德三年(956年)七月,宣懿皇后符氏去世,十月,处理完宣懿皇后身后事的世宗按照和妻子的约定将小姨子符氏接入宫中,但是没有封为皇后,而是以贵妃的名义成为后宫之主,并承担起抚育皇子郭宗训的责任。
之后世宗继续展开对南唐的征战,而在在接连败于周军后,南唐中主李璟气馁心惊,不敢继续对抗后周,为了自保,于是李璟向后周称臣。出于苟且心理,李璟在向后周朝贡献土之外,还向世宗进献江南美女杜氏、秦氏,作为世宗后宫增色。世宗得到两位江南美女后十分宠爱,分别加封为贵妃,于汴京皇宫中筑造精美殿室安置。
显德五年(958年)之后,杜贵妃、秦贵妃分别给世宗诞育了第五子郭宗让、第六子郭熙谨、第七子郭熙诲(世宗六子、七子名字是在世宗去世后才起的,所以没有从宗字行辈),其中杜贵妃生宗让、熙谨,秦贵妃生熙诲。
显德六年(959年)四月,世宗在初步平定江南后,亲率诸大军北伐辽国,意欲一战而而收回后晋时期被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地区。出兵初期周军势如破竹,益津关(河北霸州)、瓦桥关(河北雄县)、淤口关(河北霸州信安镇)、鄚州(河北任丘)、瀛州(河北河间)等地均轻松拿下,而易州(河北易县)也被攻克,出兵不到两个月,周军连克三关三州十七县,辽国南京道(幽州、即北京)处处风声鹤唳,后周军威赫赫,燕云指日可下。
但就在形式一片大好之下,世宗却在显德六年(959年)五月准备出兵辽国南京幽州府的途中突然发病,并迅速转化为病危,不得不在六月撤军返回汴京。原定的夺取幽州、恢复汉唐故土之作战计划也被迫停止,中原王朝收复幽云失地的机会就此失去。
在返回汴京后,世宗的病情没有好转,且一日重似一日。为了统嗣的传承,世宗在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初十将第四子、也是在世的长子、七岁的郭宗训册封为梁王,明确为皇位继承人,同时把宣懿皇后之妹符贵妃册立为皇后,以文臣范质、王溥为辅政大臣,辅佐储君处理朝政。同时世宗册立皇子郭宗让为曹王,改名郭熙让,皇子柴熙谨为纪王,皇子柴熙诲为蕲王。由于当时汴京中有“点检作天子”的谶言,世宗将妹夫、殿前都点检张永德解除职务,外放为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而以亲信大将、忠武军节度使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显德六年(959年)六月十九,世宗在汴京皇宫万岁殿驾崩,年三十九。皇子梁王郭宗训奉遗诏登基,即后周第三代皇帝周恭帝。恭帝即位后,尊姨母兼继母小符后为皇太后、加封外祖父符彦卿为太尉。皇太后抚育恭帝临朝听政,文臣范质、王溥等主持后周军国大事,皇帝的表叔李重进任淮南节度使,防备南唐,姑夫张永德任忠武军节度使,掌握禁军的殿前都点检赵匡则改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后周朝政看似平静如常。但世宗生前的忠实臣子赵匡胤已经不安于现状,在世宗驾崩后开始加紧活动,准备效仿五代先辈们一样,夺取后周社稷了。赵匡胤在世宗驾崩后,利用自己担任殿前都点检、执掌禁军的大好机会,将禁军高级将领大都安排为自己的亲信,如殿前副都点检安排由慕容延钊出任,殿前都虞侯由王审琦担任,殿前都指挥使则交予石守信担任,这些都是赵匡胤的心腹和死党,至此后周禁军除了侍卫亲军马步军副都指挥使韩通一人之外,都是赵匡胤的铁杆人马,赵匡胤已经做好了篡位前的一切准备。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正值新年,但是后周朝廷突然接到了镇州(河北正定)、定州(河北定县)官员的急报,声称辽国和北汉联军即将入侵(极有可能是赵匡胤指使谎报),恭帝在向皇太后禀报并征得宰相范质、王溥同意后,命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率禁军北上,迎战敌军。
赵匡胤策划多时,只待此刻,在接到出诏令马上调兵遣将,第二天也就是正月初二就率大军出城,跟随他出征的还有其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当日下午大军进抵汴京之北三十里的澶州陈桥驿。当晚,赵匡胤学着当年后周太祖“黄袍加身”的例子,自己不出头,由赵匡义和赵普出面组织,一面以亲信郭延斌秘密返回京城通知留守在京城的心腹石守信和王审琦,把汴京城门控制好,一面唆使将士们拥到赵匡胤住处,打开他的房门,高声地叫嚷说:“请点检做皇帝!”然后把一件黄袍披在赵匡胤身上,高呼“万岁”。紧接着把赵匡胤扶出门送上马,簇拥着返回汴京。赵匡胤在返回汴京途中,和诸将士约法:“周朝太后和幼主一定要严加保护,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准抢掠国家仓库。守法者重赏,违法者严办!”诸将都叩首称诺。就这样,赵匡胤率军返回汴京,在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的内应下,汴京轻而易举被拿下,除了马步军副都指挥使兼京师巡阅使韩通因为组织抵抗而被赵匡胤党羽散员都指挥使王彦升杀死全家以外,再没有流血事件发生,这在动辄血流成河的五代改朝换代历史中,实在是难得了。韩通后来被赵匡胤追赠中书令,以礼安葬,而王彦升被赵匡胤记恨一辈子,到死也没当上节度使。
赵匡胤返京控制局势后,请宰相宰相范质、王溥、魏仁浦等出面收拾朝政,并恭请皇太后符氏和恭帝禅位。孤苦无依的符太后没有办法,只得在正月初四以小皇帝的名义发布诏书,宣布退位。当天,赵匡胤以翰林承旨陶谷事先准备好的禅位诏书为依据,在汴京皇宫崇元殿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大宋,赵匡胤即宋太祖,即位时三十四岁。宋太祖即位后,给后世子孙留下了三条遗训,刻在石碑上存在皇宫中,其中有一条是: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宋太祖之后的宋代皇帝们都遵循这条遗训,对后周子孙优待赡养,没有杀戮。
宋太祖代周立国时,降封周恭帝为郑王,符太后为周太后,迁居到房州(湖北房县)居住,并赐予丹书铁券。恭帝在房州居住了十三年,直到开宝六年(973年)病逝于房州,年二十岁,死后宋太祖下诏将其遗体迁回汴京安葬,陵墓是顺陵。恭帝有五子柴永崎、柴永廉、柴永惠、柴永孝、柴永盛,都早夭无后。
符太后则在恭帝去世后回到东京城,一直活到淳化四年(993年)十月,寿高六十二岁才薨逝。当时已经是宋太宗在位了,因为宋太宗的第二任妻子懿德皇后符氏是符太后的妹妹,所以宋太宗对这个姨姐的身后事很是关照,给她上谥号为“宣慈皇后”,以皇后之礼葬于其姐姐宣懿皇后的懿陵旁。
世宗第五子郭熙让(宗让),在恭帝退位时年仅五岁左右,此后他就在历史中失去了踪迹,也许是早夭了,也许是被杀害了,也许是为了避祸藏匿于民间了 ,总之再也没有了消息。或许他没有早亡,而是躲藏在民间,为世宗留下一脉后代,这应该是最好的结局了。(有民间史料记载郭熙让居住在河北省沧州,后代在北宋末年移回祖居地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柴家垣村,但是不可考。)世宗第六子郭熙谨,根据官修史书《宋史》记载,在乾德二年(964年)十月“薨逝”,年纪应该不到八岁。但是也有史料记载,说在宋太祖黄袍加身、进入皇宫的时候遇见了宫人抱着两个小孩来参拜,询问之下得知是世宗的幼子纪王柴熙谨,蕲王皇子柴熙诲。宋太祖于是问亲信怎么办,众人都说不能留,只有大将潘美不说话,宋太祖于是问潘美什么意思,潘美回答说:“臣与陛下都是世宗臣子,劝陛下杀世宗子则辜负了世宗,劝陛下不杀世宗子则陛下必定对我生疑,所以不愿说话。”其实就是委婉地铨宋太祖不要滥杀。宋太祖闻言也羞愧得很,同时他对于世宗还是很有感情,于是将柴熙谨交给潘美抚养,从此不再过问。潘美也将柴熙谨视作亲子,改名潘惟吉(或潘惟正),妥为照顾,日后这个孩子长大,成为为刺史,但是子孙命名都和潘氏其他后裔不排行辈,作为特殊一脉。不过这个出自宋人民间记载,没有史书佐证。
世宗第七子郭熙诲,正史上和六哥郭熙谨一样,都是在宋太祖入宫时几乎被杀,但是因为大将潘美和后周工部尚书、光禄大夫卢琰的进谏,免于被杀,卢琰向宋太祖的谏言还流传到后世:“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潘美也说:“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于是宋太祖让卢琰收养了郭熙诲,此后再不过问。卢琰收养郭熙诲后,把他改名叫卢璇,作为自己的儿子,排辈第三。此后卢琰为了避免卢璇被害,携家眷辞官退居浙江永康孝义乡(浙江磐安县新渥镇)。卢璇长大后,卢琰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所以这一支卢氏后裔被称为“柴氏卢”。
卢琰去世后,卢璇在咸平四年(1001年)被授予殿前防御使职位,咸平六年(1003年)改任清源(山西清徐)节度使,后来又任同知枢密院事。他的后代在北宋中期由永康迁居东阳,此后就长居在东阳,目前浙江东阳“柴氏卢”后裔大约有两万人左右。
以上,就是后周世宗郭荣驾崩、宋太祖赵匡胤夺取后周社稷后,世宗几个儿子的遭遇和命运,以及可能的后裔传承。
最后再给各位读者解释一下:世宗自从被后周太祖郭威收为养子的那一天起,就已经改名叫做郭荣了,之后的日子里,他从来也没有被叫过柴荣,无论是自称还是他称。他的儿子,早逝的三子:越王郭宗谊、吴王郭宗诚、韩王郭宗諴,以及后来周恭帝郭宗训及曹王郭熙让,纪王柴熙谨,蕲王柴熙诲都是姓郭,没有改姓柴。后世大家所所熟知的“后周世宗柴荣”称呼,其实是宋太祖赵匡胤代周登基称帝后,为了掩饰自己夺权篡位的真实历史,所以才授意史官把以前的君主、后周世宗郭荣改名为柴荣,他的儿子们也统统改回柴姓,这就导致我们如今看到的史书中有关后周世宗的方面他都是叫做“柴荣”。在这件事情上,宋太祖的用意很深,他的意思是世宗“柴荣”也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姓人,从太祖郭威的手中继承了江山。既然世宗“柴荣”都能够从不是一个姓的太祖郭威那里承袭社稷大统,那么自己“受禅”继承后周天下,继承“郭氏”江山,也不算那么冒犯无礼,甚至可以称为名正言顺了。(本文一直强调的世宗“郭荣”、恭帝“郭宗训”,就是基于这个史实,给大家详细说明其中的道理,也还后周世宗及其儿子们原本的姓名,以正本清源。)古代出征西北要多长时间?
古代将军出征的时间是不固定的。段则数日,交战任务完成后即可回去,长则没有尽头。比较常见的出征时间是三五个月。
以汉朝为例,汉景帝平息七国之乱用时三个多月,汉武帝派兵出征草原匈奴人,军队大部分出征外在的时间为两到五个月。
若是在边境驻守戍防,那就至少长达数年。汉代名将李广中期多半在各边镇任太守,总共十几年。极端的例子在唐朝,北庭都护府因为吐蕃强大,占据了河西走廊,驻扎的将士们都回不到唐朝本土,就地娶妻繁衍。直到七十多年后,他们才派人与唐朝取得了联系,但已经过了几代人了,原先的将士早已埋骨他乡。